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舟记》备课导航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和作者采取的说明顺序,品味本文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
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方法指导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言文中数量的表达方式。
2.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构思之巧;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想象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艺术成就的卓越。
基础解读
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雕刻工艺品,是本文的写作对象。“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朝末年散文家。其一生短暂,未曾做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是其代表作,被清朝张潮收人《虞初新志》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卷十(清代张潮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略有删节。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20世纪90年代,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文体常识
杂 记
杂记,是记载杂项和零碎的笔记,是写风景、琐事、感想的一种文体,题材多样。杂记的内容很复杂,可以用以记事描写,也可以用以抒情、议论。一般来说,唐代的杂记以叙事为主,宋代则抒情、议论乃至考证的成分居多。根据文章所记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台阁名胜记、杂物书画记和山水游记。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古今异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令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形容词,读 qí,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读jī,零数、余数)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助动词,可以)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手卷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直)
为宫室(动词,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动词,表判断,是)
词类活用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相比者两膝”)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2)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3)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其上”前省略介词“于”)
探究突破
结构图解
主题点睛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同对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疑难突破
1.雕刻者的艺术构思是怎样通过核舟体现出来的
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雕刻者虽然取材于苏轼游览赤壁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与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苏轼游览赤壁,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泛舟”,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具有“修狭”的特点,适宜刻成舟形。因为这两个原因,雕刻者把游览的过程全集中到“舟”上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2)对于核舟船头的人物,作者想到了苏轼的好友佛印和黄庭坚,在船头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酒脱神态作为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位置,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3)游览的地点在核舟上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于是作者就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句子,将其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象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这是一种“移植”手法。
(4)文中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来了。
2.第5 段主要描写船顶上的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主要描写船顶上雕刻的题名和篆章。其字形小,笔画细,突出了核舟的精妙纤巧;其颜色艳,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着色黑红相称,色彩协调,愈显雅致,也表现出雕刻者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写作借鉴
1.以空间为序,层次井然。
本文以空间为序,先介绍核舟整体,“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说长度,二说高度,突出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然后写局部:先写船舱,再写船头、船尾,反映雕刻者的艺术构思,是雕刻
品的主体部分。最后介绍船顶的题名和篆章。详略得当,层次井然。
2.抓住细节,描写生动。
作者能深刻领会雕刻者的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易被忽视的细节。文章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都一一说明方位、数目、大小,竭力使读者弄清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文章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形传神,细致人微。例如:描写“各隐卷底衣褶中”的两膝,颇为细致;写船舱中的小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点明窗户能自由开关。最为传神的,还数对人物雕像的描摹。如苏、黄的专注,佛印的闲适,舟子的“啸呼”和听茶声的沉静,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对接中考
从课文中挖掘考试命题
(广东广州月考)介绍核舟时,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内容理解)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开关,从这里写起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船的中部雕刻有苏轼文章中的句子,从这里写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想象。
(云南昆明模拟)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考点:结尾段作用)
①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物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②呼应前文,“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③点明中心,“嘻技亦灵怪矣哉”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
【答题技巧】结尾段作用:(结构上)①照应题目,总结全文;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①画龙点睛,点明中心;②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的感情;③表现人物……的品质、精神或性格;④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文的感染力。
奇
可
端从
为可
总
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
船舱——箬笠覆之 左右各四扇
核舟记
分
船头——苏轼(中)佛印(右)鲁直(左)
技艺高超
船尾——舟子二人
船背——题名、篆章
总括核舟内容,赞叹技艺精湛
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