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3.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导入
一、(音乐导入):
播放动漫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为什么 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36年开始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1950年写下了话剧《茶馆》《龙须沟》等。1951年 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积累字词
1.注音蜜饯(jiàn) 爆(bào)竹 翡(fěi)翠蒜(suàn)瓣 熬(áo)汤通宵(xiāo) 玩耍(shuǎ) 娴(xián)熟
2.解释词语
①娴熟:熟练。
②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③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轮读课文,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交流点拨】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2.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点拨】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二)深层探究
深层探究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里。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
时间 风俗习惯
【交流点拨】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二十三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准备充足食物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重点: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深层探究二: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呢 深入地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方法指导:通读全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交流,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理解文章的写法。【交流点拨】
1.腊八(课件出示句子)“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从“家家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果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板书:忙碌
2.除夕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从味、色、声的描写“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3.正月初一
(1)“正月初一”与“除夕”又有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4.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板书: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故事。”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三)品析语言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试结合句子品析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
1.“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语言通俗有趣。
2.从“色、香、味、声”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课堂小结】春节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个传统节日,各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延续到我们的身边,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了,更是我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定会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将来的。
【拓展延伸】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
【交流点拨】
东北地区的人们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意“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板书设计
1.北京的春节【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景,感悟春节。
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上课伊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启发谈话:你们喜欢春节吗?你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带入春节的热闹气氛中。然后播放《北京童谣》观看老北京的春节是如何过的,形成对比,谈感受,引出课题。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 PK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这几个小组的成员自己探究,学习。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把握单元学习重点,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快速默读中分清内容的主次,在有选择的深入品读中体会写法,在有引导的交流分享中丰富认识。我利用“北京的春节”的表格,由学生自主完成“详略安排”的填写,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这样写的好处。并让学生读写结合,把“详略得当”的手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