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导入:
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那么,姚鼐登上泰山又有怎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第壹章
了解常识
初步感知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题目解析:
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山,岱宗,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和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因其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称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它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峰玉皇顶,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简介:
作者档案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shè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
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背景介绍
第贰章
分段研读
落实字词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第一段:交代泰山位置。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常
文
化
识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第二段:记叙登山经过。
常
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六十甲子,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文
化
识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第三段:描绘日出美景。
常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文
化
识
五鼓:五更。古时常于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第四段:返记人文景观。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第五段:补记自然景观。
“三多”、“三少”、“三无”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第叁章
细读探究加深理解
京师
泰安
南麓
中谷
中岭
西谷
山巅
乘、历、穿、越
由
循
越
复循
遂至
1.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请细读第二段,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
2.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这是一段怎样的旅程?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
①一段艰苦的旅程。“乘风雪”的“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把从京师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既与实际情况吻合,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
②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登山,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风尘仆仆,不辞辛苦,登山心情迫切的形象特点。
3.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几幅图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①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②运用了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第肆章
深研悟雪品情析理
句 子 (正面、侧面)
正:“自京师乘风雪”
侧:“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正:“苍山负雪”
侧:“明烛天南”
正:“大风扬积雪击面”
侧:“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侧:“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侧:“绛皓驳色”
正:“冰雪”“雪与人膝齐”
侧:“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乘雪赴山图
苍山负雪图
风雪击面图
群峰负雪图
丹日映雪图
绛皓雪峰图
寒天厚雪图
兴奋、无畏
喜悦、热爱
洒脱、乐观
热爱、赞美
超然、豪迈
1.按照课文顺序寻找与“雪”有关的句子,填写下列表格。
段 落
图 景
情 感
第2段
第2段
第3段
第5段
2.有人说姚鼐的《登泰山记》不仅描绘的是 “自然之风雪”,也是他“人生之风雪”的体现,还让我们领悟到了“哲理之风雪”。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有道理。
①人生之风雪:姚鼐以病或养亲为由,毅然辞去刑部郎中兼四库馆纂修官的职务,决计远离辗转十多年的喧嚣官场。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把赞美之情与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苍山“风雪”中,实现了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
②哲理之风雪:无限风光在险峰,苍山因负雪而奇绝,人生因乘雪而精彩,经历风雪,不断攀登,以历绝美!
资料链接一
姚鼐辞官的多种说法:“乞病归”说;“养亲”说;“会文正公薨”说;“于文襄当国”说;“学术分歧”说;“不堪世用”说等。
总之,姚鼐辞官的事实真相,绝非无足轻重的小事一桩,辞官不是偶然的,而是标志着他对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登上了心中的高峰,在激荡中走向淡定、自足。
资料链接二
登泰山后的姚鼐:
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主持扬州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主持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登山最重要的意义不一定是看风景或寻访文物古迹,而是在攀登!世界上最美的山,或许不是我们的眼中所见,而是在我们不屈的内心、和永不能停歇的脚步!
课堂小结:
如此,我们才可能悟彻古人为什么那样推崇登泰山,我们才会理解为什么一直以来,不断有人,前赴后继地去征服世界上的一座座高峰!静心想想,这或许才是我们学习本文需要悟彻的意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