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三2.8《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2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必修三2.8《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课件(2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8 16:46: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5张PPT。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解题:关于金陵1在“因山立号”说中,“金陵”原是山名,“陵”作“山陵”解。金陵,就是现在的钟山,又称蒋山、紫金山。
2“金陵”之名来源还有另外一说,即“埋金”之说。这种说法中,“陵”被解释为坟墓。相传金陵的名称是因秦始皇在金陵岗埋金以镇王气而得,即“埋金的陵墓”,故名金陵。
2关于雨花台它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占地面积153.7公顷,有各类林木30余万株,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雨花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江苏省级纪念性风景名胜区。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澜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
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
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
辛亥革命讨伐清兵,
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1927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六朝古都(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二、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明代文学家。性格疏放,不拘礼法。曾参与编修《元史》。其诗清新,雄健豪迈。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高启作官只有三年,长期居于乡里,故其部分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生活,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这些诗没有把田园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一、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于元末明初,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他的思潮也不禁翻滚。历史上古都金陵几度废兴的往事如在眼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
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
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
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
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
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
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
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
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
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
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
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
不用长江限南北。 。
研读诗歌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写江水浩浩荡荡,冲破万山的阻隔,一路东向而去。杨万里:
莫言下山便无难,赚的行人错喜欢,
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写出江水冲破万山呼啸东下的气势。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写景,由远及近,写出钟山山势雄伟,金陵大地之气概。
此处写景为下文做铺垫。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金陵人才辈出。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今天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诗人目睹眼前之景,不免感慨万千,发思古之幽情,诗篇开始转入怀古议论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
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望大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长江天险。“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
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天险不足依赖。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
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历史兴亡盛衰,都以长江为界,以此暗示国家的分裂,与后文相呼应。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的愁情,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
金陵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暗示自己有幸遇明君,得以辅佐贤君统一天下,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
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无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诗眼。
全国统一,不分南北人民不必流离失所。
作者没有在开篇直抒胸臆,而是由远及近层层铺垫,最后水到渠成,卒章显志。结构总结《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江山壮丽目睹壮丽景象,欲发思古之幽情历史兴衰对祖国统一的喜悦诗歌主旨本诗描绘了南京江山的壮丽,发思古之幽情,叙述历史之兴亡,感慨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