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 欣赏《满山红叶似彩霞》感受自然的奥妙和精彩。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画家,它的作品最动人。讲读:一 英国乡村 二 寂寞自主阅读:一 堤契诺秋日二、京都四季第七单元 与自然为友 欣赏这些状写自然的散文,是为了使我们学会正确亲近和了解自然; 真正亲近和了解自然,并与自然为友,才能用文字表现自然,并通过自然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学习这些描写自然的散文,与自然为友,需要注意: 一、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感官。既要像黑塞那样具有画家的独特观察视角,又要像布封那样有博物学家的细心和耐心。 二、要善于体察自然的变化。 不仅要靠自己的感官,还得有有关的自然知识,懂得其变化规律。除了注意光线明暗,声音轻重,气味浓淡等容易观察到的因素,更要注意变化本身具有的音乐般的节奏感。 三、要善于展现自我与客观事物的关系。 既要感受自然,还得要与自然沟通,甚至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正如黑塞说的,表达人对“土地、水、空气、四季、植物、动物活力的信仰”。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细腻的笔法与情感。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体会写景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征。 3. 学写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调动各种感官感知外物,亲和自然,描绘景物,表达情感。 4.“与自然为友”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结合环境保护,谈谈对待自然的态度。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深入自然,感受自然,与自然为友! 讲读作品 ——欧文(一)英国乡村华盛顿·欧文画像 华盛顿·欧文(1783—1859),美国杰出的散文家和历史学家。欧文与世长辞时,美国人民为了怀念这位在文学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家,在纽约下半旗致哀。欧文的许多优秀作品则被人们传诵至今,成为珍贵的文学遗产。他本人更被尊为“美国文学之父”。 欧文的主要作品有《见闻札记》《布雷斯勃列奇田庄》、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等,《英国乡村》选自《见闻札记》中的第七篇。 文章描述了英国的乡村景象和英国人的乡村生活,不仅有美景,还写到民俗风情、道德信仰、文学文化,很有厚重感。 几间粗陋的房屋,一片毫无佳盛的窄地,都不愁变成人间福地。 文章的描写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和谐的特点 。 文章开头便点出:农村(乡镇村屯)──古堡、别墅、田舍、茅屋──村篱绿径──乡村教堂──各类守夜赛会以及村间的喜庆宴乐──一般人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性乃至其喜怒哀乐。 文中更是对乡村的“天然情感”,乡村里种种上流社会的“赏心乐事”“园林景观”“住所点缀”“农田耕作”“乡间风气”,文学中的“乡土感情”,全景鸟瞰下的“绮丽风光”,乡村中先祖的种种遗迹,清晨的教堂,夕暮的家宅…… 本文描写的是一个世纪前英国乡村古典宁静的田园景象,也许在现代文明车轮的碾压下,这些田园景象将消失殆尽。 现代文明车轮碾压之下,不仅仅是环境平衡的破坏,更为危险的是道德人心的沦丧,是社会和谐心态的失衡。因此,在尽力保护环境的同时,我们还不要忘记寻求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应的内心和谐的新道德。 华盛顿·欧文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第一个得到欧洲承认的美国作家,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 欧文的声誉主要建立在他的传世佳作《见闻札记》这些散文、随笔及故事集上。该书刊行问世后,在短期内被译成多种文字,从而使他名震欧美文坛,确立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英国人对乡村景物和乡村生活的热爱造就和影响了他们的性格。 在大多数国家里,显贵之士往往具有阴柔的性格,而英国绅士们则刚柔并具,既有健壮的体魄,又有饱满的精神。而且,比之在大都市中,一个个“行色匆忙,心不在焉”的“冷酷”模样,“正是在乡村的环境中,英国人的天然情感才得以充分的流露和发挥”,正是由于长期在自然景观的熏陶之下,英国人拥有了“率真”“粗犷”和“较为随和”的一面,形成了乡间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的场景。 欧文文章用词典雅优美,笔触细腻,行文流畅,在描写与叙述中巧妙融入自己的思想,从而将深刻的历史感与柔婉的人情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温馨、恬然、厚重、优雅的气息,给人一种纯朴谦和的审美享受。 ——梭罗寂寞是一种心理状态(二)寂寞 寂寞是柔软的,寂寞像温水,像轻风,你感觉不到它,在这个充满坚硬物质的世界里,它的确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寂寞本身却是敏感的,它像个不知疲倦的行者,辛劳地寻找着自己的寄居地。它像一汪清泉似的,不经意地浸润着你的身体,当你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你这才意识到,寂寞已经无可挽回地侵占了你的精神世界。 美国作家梭罗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是的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散文家、诗人和哲学家 。 梭罗的作品有《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种子的信念》和《瓦尔登湖》。代表作是《瓦尔登湖》,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 ,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 。 《寂寞》选自《瓦尔登湖》。英文篇名原为“Solitude”,徐迟译为“寂寞”,还有译为“独处”或“孤独”的。“独处”侧重生活状态,“寂寞”和“孤独”则重在心灵体验。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过了两年多的隐居生活。方圆一英里之内也就他一个人,自然而然,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在那儿住着,一定很寂寞。”这篇文章的立意就在于此。但他真的“寂寞”吗? 梭罗真的“寂寞”吗?他认为自己“并不寂寞”。 有这么多的自然事物与他相伴,他把自然看成 “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最鼓舞人的伴侣”。而且他认为“寂寞”是一种心理状态,根本“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他认为“德不孤,必有邻”。 梭罗是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大自然的,他感到处处都是自己的朋友,感受到“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了这么多的康健,这么多的快乐”。因而,梭罗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呐喊:“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发挥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挥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瓦尔登湖》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美国现代文学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范之一。与其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们相比,此书的风格独特甚至比霍桑、梅尔维尔和爱默生这些天才作家们更富于20世纪散文的气息。 这一特点具体体现于它的句子平铺直叙,简洁和有观点,完全不像维多利亚中期散文那样散漫、用词精细、矫情和具体,也没有朦胧和抽象的气息。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本写于19世纪的作品与海明威、亨利·詹姆斯等人的作品风格十分接近,只不过梭罗的风格更显得丰富而已。 自主阅读作品——黑塞秋日风景(一)堤契诺秋日 黑塞的画像 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1923年加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在轮下》《荒原狼》等。 《堤契诺秋日》是黑塞融合画家和作家的双重才气,记录自己生活的美丽小村庄的作品之一。作者是画家,对美丽的风景很有感觉,尤其善于把握风景中的色彩、光线及其变化。他更是作家、诗人,他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激发了充沛的诗意。秋日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第一部分:写第二次定居前所观察到的堤契诺人们生活,表达了对其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有幸第二次定居后,租有了土地,真正融入了堤契诺安适、娴静的生活。 一、全文笔调舒缓而细腻,描写景物也有一种有意无意的感觉,既漫不经心,有些散漫不经,又时断时续,有些藕断丝连。 “越过篱笆,看着居有定所的人采收葡萄,酿酒,将马铃薯放入地窖,嫁女儿,或在花园里随意生一小堆火,然后将森林周围刚掉落的栗子放进火中烤,这都会令我感到羡慕或感伤。 ” 二、语言注重短语的使用 ,是文章富有跳跃性,表现轻松闲适的心情。 每天早上,我在书房窗前挑拣无花果实,以便享用,然后,拿起草帽、篮子、锄头、耙及篱笆剪,走入秋色之中。 三、作者是画家,笔下的文字也色彩斑斓。 “褐色亮丽的小蟾蜍为了避开我的手,躲到一旁伸伸脖子,以宝石般的眼睛看着我。灰色的蝗虫飞了起来,飞翔时展开那蓝色砖红的翅膀。草莓丛小巧、精细的叶子里长着小白花,黄色小星星般的花蕊闪耀着。” ——水上勉冬秋夏春(二)京都四季水上勉老舍、刘白羽、水上勉合影 水上勉,1911年生,卒年不详。日本小说家。
1959年,他写了《雾与影》,这部以揭露竞选内幕的作品发表后引起轰动,水上勉一夜成名。
1960年他又发表了《海的牙齿》,获第十四届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大奖。
1962年又写了《饥饿海峡》,这部长篇推理小说奠定了水上勉的文学地位。 水上勉后来又写了《一休》等作品,《一休》获谷崎奖,拍成电影后风靡世界各国 。
水上先生多次访华,生前与中国文化界人士有长久交往,老舍先生去世多年之后曾经到达中国缅怀。 本文作者写“京都四季”,并没有严格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来写,而是融入许多自己的感受,以意行文,舒缓自然,如作者所说,“随手写了这么一篇京都观感”,营造出了一种心与境会、神与物游的诗意氛围。 全文共三部分文字,各自的侧重点分别是:
? (一)冬去春来的景色变化;
(二)京都人的生活习俗;
(三)京都寺院。 一、本文虽然是“随手写”的“一篇京都观感”,看起来有种散漫的感觉,但散漫中透着章法上的精心安排,既有总体鸟瞰,又有精心描绘,写景叙事也有详略主次。 例如:第一部分:第一句既是总领本部分,又可总领全文。第二小段,第一句“总”,其他各句“分”,且是详写。 二、本文中有不少精心的景色描绘,写得极为细腻 。 例如:“古刹座落在高岗上。土墙下面有台阶,老树粗大的杈桠扎煞开来,几乎弯到墙头,看上去恰似悬崖。走到石阶尽头,甚至可以把花托在掌心上抚弄。”每一处写的都很详尽、细腻。英国作家赫德逊的《林鸟》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远处的青山》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的《我的林园》日本作家室生犀星的《日本的庭院》印度作家泰戈尔《孟加拉风光》日本作家阿川弘之的《赏红叶》法国作家法朗士的《塞纳河畔的早晨》俄罗斯作家蒲宁德《秋》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日本作家井伏鳟二《鲤鱼》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草莓》加拿大作家莫瓦特《雪》 一、答:写景抒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寂寞》的第一段,开头第一句话,就以“愉快”“喜悦”等词,点明了自己身处大自然的心情。 在这种心情的观照之下,牛蛙、夜鹰的鸣叫是那么动听,咆哮的风声和湖水的涟漪是那么宜人,就连可能成为牺牲品的动物都没有恐惧感,而是怡然自得地漫游在原野上……此时之景,是情中之景,此时之情,又是景中之情,二者和谐而又紧密地融为了一体。 二、答: 欧文崇尚英国的乡村,是因为乡村生活才最能体现英国人的民族性格、审美情趣与道德观念,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生活之所在。 例如:“事实上,英国人对农村具有一种天然感情。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美最能领略,对于农田之事与乡居之乐爱好最深。” 三、答:我最喜欢第一段。在这一段,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一幅傍晚湖边风景画,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无比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状态的热烈追求。这段文字清新明丽,情与景、情与理都很好地交融在一起,打动了我的心。 四、(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