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8.人之初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课节选自《三字经》,文本句式整齐,韵律朗朗上口,既是识字教学的好素材,也是在学生心中埋下好学之心的良好契机。由此,本课设计旨以识字教学为主体,借助多媒体手段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识记本课汉字,积累并运用多种识字方法。通过多遍诵读走近经典,走进文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从而让好学精神在儿童心中萌芽,进而领略国学文化的思想魅力。
学生分析: 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等方法自主认读文本,对韵律较强的文本阅读兴趣较强,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和水平。对于故事典故很感兴趣,能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了解“专注学习”的主题,对于感兴趣的问题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瞬时记忆力很强,能够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大致理解文本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甚至熟读成诵,作为丰富的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运用熟字加减,分类指导等方法,学习“远”、“近”、“相”等13个生字。 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了解教育和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学习识字方法。
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充分运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孩子在直观的基础上学习生字。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技术融合应用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文内容,运用定位联想法回忆课文内容。 思考并朗读课文内容,自查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大体了解韵文意思,知道教育和学习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 1.出示:人之初,性本善。 (1)出示“初”、“性”。 (2)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会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天性是先天决定的,无法改变的,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道没有发现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的。 2.出示“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1)解释“苟”、“迁”,理解句意。 (2)理解“教”,运用字理识字法。 3.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好的教育,那么仅有教育就足够了吗? 出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理解“宜”、“琢”、“器”、“义”等字。 理解韵文意思。 4.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教育,自身的学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 1.齐读课文。 2.思考问题 3.齐读课文 出示“初”字从甲骨文的变迁,直观形象的理解意思。
(三)朗读成诵 出示课文内容填空,让学生自己背诵课文。 根据内容填空,自行背诵
(四)学习生字 “远”、“近”、半包围结构,先内后外。 “相”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学生学习生字写法。暂停视频,拿出四线方格本范写两个。 直观形象的出示生字的笔顺。
(五)课后作业 找一找《三字经》的其他内容读一读,有精力的同学可以背一背。 学习拓展
七、教学特色: 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一节识字课,充分运用引用甲骨文等方法诱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突破重难点并进行适当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