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短歌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短歌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7:0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1《短歌行》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材 7-1《短歌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授课班级 高一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全诗,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用典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情境体验、合作交流及教师点拨这一学习过程,学会诗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深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师通过对诗歌的深层解读,学习曹操在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抱负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学习魏晋诗歌的用典比兴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感受诗人“忧”的情感基调和理解为何而“忧”。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堂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说出自己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并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引出对《短歌行》作者曹操的介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主力,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葬于高陵。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同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一了解诗歌体裁:“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有“旧瓶装新酒”之意。“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一般来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比较短促。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二.作品背景(学术界存在多种说法,暂且不表,以普遍的说法为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 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我)饮酒听歌,感叹人生短暂,还剩有多少时间!生命如同早上的露水般易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用什么来解除忧愁呢?只有美酒罢了。年轻的贤才呀,我长久地思念你们。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思念倾慕到如今。鹿儿呦呦鸣叫,它们在呼唤同伴采食田野里的艾蒿。如果有八方而来的宾客好友,我将奏瑟吹笙热烈欢迎。人才光耀如明月,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忧伤不禁起于内心,久久难以排遣。(宾客好友)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明月朗朗,众星稀落,乌鸦向南飞去。彷徨失意,绕树三周,却不知可以依靠哪根树枝?高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高度,大海不会满足自己的深度。我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英才人心归服。 四.划分诗歌层次,概括大意。Tips:八个小短句为一个单位第一层:借歌和酒道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第二层:引用《诗经》的句子,表达对贤才的渴求。第三层:写贤才难得,表达诗人求贤过程中悲喜交织的心情。第四层:表达对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报负。 五、品诗 (一)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能否用诗中的一个字总结概括。 提示: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 明确:“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短一首诗中,“忧”字反反复复出现,忧正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意图:对诗意有整体把握,抓住感情基调“忧”。 (二)在全诗中,“忧”字在全诗各处出现了三次,是全诗的诗眼。使人不得不提出疑问:曹操为什么而忧?他又怎样表达自己的忧? 预设:曹操在《短歌行》中的“忧”,共分三个层次: 1.忧人生苦短; 2.忧贤才难得; 3.忧功业未就。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前四句: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正当宴饮的欢乐时刻,曹操忽然产生这样的感慨:这样的好日子还有多少呀?生命难道不如早上的露水一样吗?不过一瞬间便消逝了。这里透露了曹操因为人生短暂而忧。“譬如朝露”,把人生比作转瞬即逝的露珠,凸显人生苦短之悲。 后四句:我的心情如这歌声,多么慷慨悲凉,让人忘不掉心中缠绕的忧思。这忧思越来越浓重,如何解除呢?只有依靠那造酒的杜康了。也就是说,只能一杯接一杯地用美酒浇愁。借酒浇愁,愁上加愁。忧之浓重,可想而知。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在这部分,曹操又强调了“忧”,“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其忧愁进一步加深,到了不可断绝的地步。同第一层相比,是什么加重了曹操的忧愁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您青色的衣领,牵动着我悠长的倾慕之情。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正因为您,我低声念叨思虑到如今。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青青子衿”指的自然是穿着青色衣衫的读书人。《诗经》中,这两句原本指的是女子对心上人的倾慕和思念。曹操在这里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想表达对有学识的人的渴望。 接下来的四句,同样引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以群鹿比兴,描绘了一幅招待宾客,其乐融融的场景。在《诗经·鹿鸣》原文中,后面写的是:“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我吹奏优美的笙歌,将丰厚礼物敬重献上,人们与我友善相待,纷纷向我指示光明大道。由此可见,曹操愿意热情款待广大贤能之士,借以实现天下大道正途。两处用典,提示我们曹操在诗中忧愁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贤才难得,求贤不得。鉴于此,接下来所提到的月亮便有了更深层的含义。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是拾取、摘取的意思。何时才能采摘那天上明月一般美好的事物,为此我的忧愁绵绵不绝。在前八句的铺垫下,读者便能够感受出明月指的是贤才,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揭示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曹操的愿望如此迫切,于是在想象中他构造了一幅理想场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陌、阡分别为东西、南北向的小路。存为挂念、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同饮宴。大家穿过纵横的小路屈驾来访,和我一起欢饮畅谈,一见如故。这一场景虽为想象,但栩栩如生,表现出自己求贤的真诚、恳切。历史上,为了招揽人才,曹操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重才轻德,唯才是举,足见其求贤若渴。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最后八句没有“忧”字,但揭示了“忧”的根源,也是曹操第三种忧愁。这八句先写景,再抒情。乌鹊就是乌鸦,在古代是一种良禽,一种吉祥鸟,与我们今天的一般看法截然不同。三匝就是三圈。这里看似写景,实际上是不是也有某种象征含义呢?良禽择木而栖,绕树三圈而不落,暗示良才择明主而依。显然继承了前文贤才难得的忧愁。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四句由两个典故构成。管仲《管子·形解》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厌是满足的意思。开明的君主因为不满足于人才,所以才能获得众人的拥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展现的依然是自己求贤若渴的诚心。周公吐哺,引用周公典故。周公吃饭时三次将饭食吐出来接待贤士,唯恐因为怠慢而失掉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在表达礼遇贤才的决心基础上,指出自己的目标雄心所在——让天下人心归服。这一句也向我们指出他多种忧愁的根本——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向我们展现了政治家曹操的宽阔胸襟。第三层以“乌鹊”比兴,用《管子》语典和周公事典,展现曹操的根本之忧——功业未就。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学生进行总结发言,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