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B.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可堪:哪堪,怎堪
C.憔悴损 损: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D.这次第 次第:依次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轻浮放荡)
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道路)
C.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D.如今有谁堪摘(忍受,经得起)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词牌名,这两首词都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C.宋代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的富艳精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各超婉约词之顶巅。然而在“淡语有味”“浅语有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方面,周邦彦是不及秦观、李清照的,故明、清人推秦、李为婉约宗主。
D.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
4.对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14字,写作者寻觅遣愁的景色,遇到的是冷冷清清的环境,结果心里更加凄惨、悲戚了。
B.“乍暖还寒时候”是说早春的气候特征,忽冷忽热。也指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安宁。
C.“独自怎生得黑”写她老来失去丈夫后的孤寂之苦,说时光真正难熬。
D.“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她无法把愁绪排遣的苦况。
5.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情感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里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确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雁“却是旧时相识”,一指,“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有书信来往的丈夫;二指,诗人流落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被金人占领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
6.对下面《声声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作者用七组叠字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内心世界,写得极富层次感。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明写花,也是明写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D.全词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北雁南飞、黄花零落、秋雨连绵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7.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清照的闺情词反映的是自己的闺中生活,她的词作展示出女性特有的矜持、细腻、清雅。对比之下,那些男性文人代拟的闺情词就显得 。她的词作不但和那些男性文人表达居高临下的怜爱同情,甚至观赏玩弄之情的作品绝不相类,就是和那些男性作家对女性刻意描摹的作品相比也 。李清照的词作是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特殊反映。
总之,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她对绮窗园林之外的纷纭世事是不闻不问的,这也是后世论者 她的原因,认为她生活面狭窄,思想性欠缺等。殊不知正是这种特点奠定了李清照之所以为李清照的根基,她在对男性社会俗世事功的疏离中,在对自身女性身份地位的确认中, 地咏唱着女性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独特的女性话语系统。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李清照与男性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相提并论,就有着充足的理由。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形见绌 截然不同 嗔怒 执着
B.黯然失色 截然不同 诟病 执拗
C.黯然失色 大相径庭 嗔怒 执拗
D.相形见绌 大相径庭 诟病 执着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B.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体味、咏叹,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C.李清照在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咏叹、体味、关注,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D.在李清照自己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她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心境的关注、咏叹、体味,表现了对贵族知识女性身份情感的准确把握和微妙表达。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局。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句中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扁”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11.前人评本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巧妙,请简要赏析这两句妙在何处。
三、情景默写
(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带有“愁”的词句: !
(2)李清照《声声慢》中“ , , ”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3)李清照《声声慢》中“ , ”两句,写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 , 、 !”
(5)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 , , ”。词人把悼亡之意、思乡之情与家国之痛融合在一起了。
(6)李清照《声声慢》中“ , , ?”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7)《声声慢》中“ , !”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8)温庭筠《更漏子》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用了这几句:“ , , ”。语言更精炼,情感更深切,内蕴也更深厚。
(9)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却不说愁之无尽,而说“ , !”只说自己愁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如何包括得尽,化多为少,欲说还休,表面上嘎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声声慢》练习答案
1.D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实词意思的能力。
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其中,次第,即为情形,光景。这次第,即为这情景。
故选D。
2.C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词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A项,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才华的。
B项,路:宋时行政区域名。
D项,堪:可以,能够。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题干要求选出“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B项,“都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错误;“醉花阴”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B项,“是说早春的气候特征”错误,结合后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等信息可知,词中“乍暖还寒时候”为秋天的气候特征。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B项,“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错误,从词中来看,“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是言酒量之少,“酒淡”流露的是“情感的失落”,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借以突出愁情之重,之浓。
故选B。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此题作答时应首先理解整首诗,然后结合具体的题干分析其正确与否。这里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可抓住其中暗示性的词语分析。
C项,“明写花,也是明写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不符合原诗歌的意蕴。原诗歌表达的意思是“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所以实是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孤独,并非是写人的衰老。
故选C。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7.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象征手法”错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为借景抒情,没有用象征手法。
故选D。
8.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黯然失色”,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和光彩。也指心情沮丧,显出无精打采的样子。此处语境强调李清照所作的闺情词的魅力远超男性词人代拟的闺情词,所以应选“相形见绌”。
第二空,“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句中形容李清照的词作与男性作家的大不相同,重点强调的是“不相同”而不是“界限分明”,所以应选“大相径庭”。
第三空,“嗔怒”,恼怒,生气。“诟病”指责。文中没有表达出恼怒生气的意思,而且语境强调的是“后世学者”对李清照的批评,所以应选“诟病”。
第四空,“执着”,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文中说的是李清照坚持咏唱女性的情感世界,所以应选“执着”。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中有两处语病:
一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删除“在”和“中”,或将“在”放在“自己”前;由此排除D项;
二是“咏叹、体味、关注”语序不当,应改为“关注、体味、咏叹”,由此排除A项和C项。
故选B。
10.BC 11.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错误,本句应是“表现了孤寂、忧愤之情”。
C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喜见之景”“欣喜之情”。
故选BC。
1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写怕见春光的原因,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看似合掌(诗文内对句意义相同谓之“合掌”)。但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情致丰富,毫不显得单调、重复。它貌似“正对”(即同义对)而实比“反对”(即反义对)为优,可视为此篇的警策。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2. 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觅、戚、乍、憔悴、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