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把词语补充完整。
yī lài huàn xiǎnɡ lián xì ɡēnɡ zhènɡ
( ) ( ) ( ) ( )
ténɡ yún jià wù ɡuī ɡēn dào dǐ
( ) ( )
答案:
依赖 幻想 联系 更正 腾云驾雾 归根到底
知识点:拼写生字
解析:
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汉字的情况,学生容易把“依赖”的“赖”写成 “懒”。还有部分学生容易把“幻想”的“幻”字写成“幼”。幻想: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腾云驾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归根到底:到最后,归结事物的根本。
点评:对于学生易出现错误的词语,教师应重点强调,这样能更好的熟记汉字。
2.比一比,再组词。
控( ) 改( ) 核( ) 联( )
挖( ) 攻( ) 该( ) 耿( )
答案:挖(挖洞 挖土) 控(控制 控告 ) 改(改正 改错) 攻(攻击 攻入 ) 核(核对 考核) 该(应该 活该) 联(联系 关联) 耿(耿耿于怀 )
知识点:形近字组词
解析:
分析:辨析形近字要注意它们的形旁的细微差别,组词时可以根据它们形旁的不同加以辨别组词。
点评:辨析形近字的方法很多,其中一种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进行辨析。形声字是由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组成。它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制约、依赖的整体。在辨析这一类字形时,只要抓住形旁加以分析,运用迁移规律进行识记,那么,无论是字义还是字形,学生都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题几组形近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3.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当:dānɡ dànɡ
当( )时 当( )真
当( )然 当( )归
(2)系:xì jì
关系( ) 系( )紧
联系( ) 系( )红领巾
答案:(1)dānɡ dànɡ dānɡ dānɡ (2)xī jì xì jì
知识点:多音字
解析:
分析:系:xì有联属关系的:~统。~列。~数。水~。世~。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中文~。化学~。关联:干~。关~。联结,栓:~缚。~绊。~马。维~。名誉所~。牵挂:~恋。~念。是:确~实情。把人或东西捆住上提或向下送:从井下把土~上来。某些学科中分类的名称:汉藏(zàng )语~。寒武~(地质学名词)。jì结,扣:把鞋带~上。
点评: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应该重点掌握,从词义的本身去理解。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改观---( ) 依赖---( )
探索---( ) 依然--( )
答案:改善 依靠 探究 仍然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
分析:对于近义词的题型,只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依赖: 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俗称成瘾。探索: 是指人的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挑战,别人不敢做的事去做。依然: 仍旧、就是一如既往。就是一直坚定下去。
点评: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掌握,只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了。
5.选词填空。
发现 发明
(1)地质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 )了大油田。
(2)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四大( )”充分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改变 改善
(3)要( )一个人的性格确实很困难。
(4)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 )。
答案: 发现 发明 改变 改善
知识点:词语理解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相近词语的掌握,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 经过个人或团体的不断努力实验和总结创造所得出来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成果的过程. 改变: 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 改善: 改变原有情况使好一些
点评:考查学生对相近词语的掌握,学生应该理解词语的意思,很容易找到答案。
6.写出与画线的词意思相近的词。
(1)科学的确( )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
(2)人类洞察( )百亿光年外的天体。
(3)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 )自然的农耕。
(4)人类社会的舒适( )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孙贵族也不敢想的。
(5)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改善( )我们的生活。
答案:(1)确实(2)观察 (3)依靠 (4)舒服 (5)改变
知识点:近义词
解析:
分析:对于近义词的题型,只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的确:完全确实,实在。表示事情十分肯定。洞察:看穿,观察得很透彻,洞察并能激发感情的源泉。依赖: 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俗称成瘾。舒适: 心里满足而感到畅快。改善: 改变原有情况使好一些。
点评: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掌握,只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了。
7.填一填。
(1)人在屋檐下,( )。
(2)滴水之恩,( )。
(3)众人一条心,( )。
答案:(1)不得不低头(2)当涌泉相报(3)黄土变成金
知识点:谚语
解析:
分析:本题是要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谚语的掌握,学生平时应注意积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在权势和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得不低头退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意思是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就是众人齐心的话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点评:学生应注意谚语的积累,理解谚语的本意,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
8.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孤单,没有伴侣。( )
(2)得到了很多好处( )
(3)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
答案:(1)形影相吊 (2)受益匪浅 (3)情不自禁
知识点:词语理解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掌握,难度不大。(1)形影相吊 (2)受益匪浅 (3)情不自禁:这三个词语都是学生比较容易写错的,教师在讲解时应让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去识记。而第一个能在题目中就有答案。形影相吊:或是让他的遗孀把它浸泡在一个装满福尔马林液的瓶子里,并挂在斗篷上形影相吊
点评:只要对词语的意思掌握,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了。
9.同音字,填空。
(1)nǎo
头( ) 烦( ) 大( ) 苦( )
(2)yú
( )快 ( )树 ( )是 年( )古稀
(3)mò
寂( ) 沙( ) ( )名奇妙 ( )( )无闻
答案:头脑 烦恼 大脑 苦恼
愉快 榆树 于是 年逾古稀
寂寞 沙漠 莫名其妙 默默无闻
知识点:同音字
解析:
分析:恼:发怒,怨恨:~恨。~火;烦闷,苦闷:烦~。苦~。懊~。~丧(sàng )。年逾古稀:指年龄已超过七十岁。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默默无闻 :默默:没有声息;闻:出名。指无声无息,无人知晓
点评:学生应扎实的掌握汉字的书写,这样就容易找到答案。
10.照样子,用下列词造句。
(1)八十多年后,这句话依然适用。
依然:
(2)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在……在……
(3)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
的确:
答案:下雨了,可清洁工人依然辛苦的工作着。
在家乡父老的眼中,在全国人民的眼里,他都是英雄。
从他的眼神中我们看得出他一直在说谎。
知识点:造句
解析:
分析:依然,副词,指照往常、依旧的意思。也指依恋不舍的样子。的确:完全确实,实在。表示事情十分肯定。
点评: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用词语造句。
11.反义词。
依赖----( ) 紧密---( ) 出乎意料----( )
答案:独立 松散 意料之中
知识点:反义词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依赖: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俗称成瘾。紧密:是指数量多且连续不断雨点紧密二是指连得很紧,不可分隔。出乎意料:指意想不到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只要词语的意思掌握,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了。
1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 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人类依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海底有各种鱼类发出声音。
(2)是人类在呼风唤雨。
答案:(1)海底有什么发出声音?海底有各种鱼类发出声音。 (2)是谁在呼风唤雨?是人类在呼风唤雨。
知识点:仿写句子
解析:
分析:由题目中的一句话变成两句话,变成自问自答式。例如:(1)海底有各种鱼类发出声音。海底有什么发出声音?海底有各种鱼类发出声音。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及变通能力。
1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是谁在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这两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 )
(2)课文第3、4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说明方法提示了科学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
(3)“呼风唤雨”的意思是人类可以随意支配自然,随心所欲。( )
答案:(1)√ (2)√ (3)×
知识点:课文知识
解析:
分析: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呼风唤雨”: 呼风唤雨是古代汉族神话中道术的一种,能使唤风雨来去。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有褒义。现在常用来比喻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有意兴风作浪,有贬义。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1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改善( ) 联系( )
创造( ) 寄托( )
答案:生活 感情 奇迹 希望
知识点:词语理解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改善:改变原有情况使好一些。寄托:就是心灵的某种依靠,就是在你郁闷、伤心、迷茫的时候需要安慰,却找不到身边真实的依靠时,你心中那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依靠。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应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15.我会填。
呼( )唤( ) 腾云( )( )
出( )意( ) 莫名( )( )
答案:呼风唤雨 腾云驾雾 出乎意料 莫名其妙
知识点:词语搭配
解析:
分析:呼风唤雨: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也可形容反动势力猖獗。腾云驾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术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出乎意料:指出人意料。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词语的掌握,学生应该理解词语的意思。
16.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0世纪,人类_______上月球,______入深海,______百亿光年外的天体,______
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答案:登 潜 洞察 探索
知识点:课文知识
解析:
分析:这是要求学生会背诵的部分,学生应该熟记。洞察:洞悉,观察。探索:探求未知的领域。奥秘:深奥莫测的秘密、奥妙。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17.用下列词语造句。
(1)难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难道天上的星星会说话
(2)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
知识点:词语造句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词语,关联词的的掌握情况。(1) 难道: 犹难说,说不定。(2) )是……还是……:表示递进的关系。
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对关联词的运用,学生需熟练掌握。
18.课内阅读。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是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给下列字注音
赖( );耕( )
(2)阅读第二自然段,说明“发现 ”和“发明”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lài gēng
(2)“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使本来就存在的胆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使新的创造。
知识点:巩固课文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1)赖:依赖。耕:耕耘(2)“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使本来就存在的胆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使新的创造。
点评:此类题目难度系数不大,只要对课文内容熟悉,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19.课外阅读。
1997年早春2月,从英国的爱丁堡传来了小绵羊的阵阵叫唤声,这叫声震惊了世界,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到这里。
这只名叫“多利”的羊,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羊,它使人类的一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将一截柳枝插到泥土里,就能长出一棵柳树,将苹果树上的一个芽嫁接到梨树上,就能收获到苹果。植物的这一不用种子发芽就能生长出来的奇特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动物界能不能也这样呢?“多利”就是这项研究的成果。
多利天生没有爸爸和妈妈,它是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细胞复制出来的,并且它与这个动物一模一样。这完全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科学家把这种技术叫做“克隆”。
如今,在科学家的努力下,又出现了“克隆猴”“克隆牛”等等,使这项研究又有了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克隆”技术必将在医学上广泛运用,从而造福于人类。
(1)克隆技术研究最早获得成功的是哪个国家?在什么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是受到什么启发想进行克隆技术研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英国,1997年2月
(2)科学家受到将一截柳枝插到泥土里,就能长出一棵柳树,将苹果树上的一个芽嫁接到梨树上,就能收获到苹果等等这些现象的启发。
知识点:课外延伸
解析:
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1)1997年早春2月,从英国的爱丁堡传来了小绵羊的阵阵叫唤声,这叫声震惊了世界,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到这里。(2)将一截柳枝插到泥土里,就能长出一棵柳树,将苹果树上的一个芽嫁接到梨树上,就能收获到苹果。植物的这一不用种子发芽就能生长出来的奇特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动物界能不能也这样呢?
点评:学生应该仔细阅读课文,文中就有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4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