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07 17:00:36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每题2分,共50分)
1.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是人造光源。(  )
2. 小孔成的像上下颠倒,左右不变。(  )
3. 潜望镜里的两面镜子是平行的且镜面相对。(  )
4. 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边。(  )
5. 热传导一定是在同一个物体中进行的。(  )
6.(2023五上·法库月考)暖气片应该安装在窗户的上方,能加快空气的对流。(  )
7. 传热都需要依靠物质。(  )
8. 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是因为里面缝隙空气很多,而空气是热的良导体。(  )
9. 地表常见地形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
10. 地震和火山都是可怕的自然灾害,它们只会给人类带来害处。(  )
11. 火山喷发是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只在陆地上有火山喷发。(  )
12. 地球内部越接近地球中心部分,温度和压力就越高。(  )
13. 地核是岩浆的发源地。(  )
14. 用坩埚钳夹住一片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浸入冷水,再加热,再浸入冷水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
15. 人类的活动并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
16. 我们一般在一天中的早晨能看到雾。(  )
17. 露、雾、霜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
18.(2022五上·新荣期末)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
19. 在人造雾过程中,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个低温环境。(  )
20. 只有金属才是热的良导体。(  )
21. 能够自己发光的光源就是自然光源。(  )
22.(2021五上·万柏林月考)做早操排纵队时,如果最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而看不见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

23. 高山滑雪运动员佩戴雪镜是因为白雪反光能力强,防止患雪盲症。(  )
24. 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面对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在水雾中会出现彩虹。(  )
25. 热总是从温度较低的地方传到温度较高的地方。(  )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26.清朝诗人查慎行在《舟夜书所见》中写道:“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中的光源是(  )。
A.月亮 B.满河星 C.渔灯 D.萤火虫
27.下列都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点燃的蜡烛 B.萤火虫、明亮的玻璃幕墙
C.萤火虫、打开的电子屏 D.彩虹、发光二极管
28.我们在完成小孔成像的实践活动时,没有用到的材料是(  )。
A.纸杯 B.酒精灯
C.蜡烛 D.半透明塑料膜
29.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一叶障目 B.凿壁偷光 C.猴子捞月 D.小孔成像
30.下列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最好的是(  )。
A.水泥地 B.地板 C.地毯 D.镜子
31.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时,三个手电筒发出光的颜色是(  )。
A.红、黄、蓝 B.红、绿、蓝 C.红、绿、黄 D.红、绿、紫
32.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一次实验中,用(  )把白光分解成七色光。
A.三棱镜 B.平面镜 C.放大镜 D.凹透镜
33.下列事例中,与另外三个的传热方式不同的是(  )。
A.烙饼 B.电烙铁作画
C.取暖器让屋子暖和 D.电熨斗熨衣服
34.下列关于“热对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B.能在固体中进行
C.“走马灯”利用了这一原理
D.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35.下列现象或行为中,因为热辐射让物体温度升高的是(  )。
A.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 B.站在火炉旁,会有灼热感
C.量体温 D.用暖手宝暖手
36.夏天要用棉被把冰棍盖起来,防止融化,棉被的主要作用是(  )。
A.美观 B.保温 C.遮光 D.卫生
37.下列材料中传热能力最强的是(  )。
A.钢 B.铝 C.铜 D.塑料
38.小雨同学的家乡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
A.高原 B.山地 C.平原 D.盆地
39.我们在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时,用番茄酱模拟的是(  )。
A.岩层 B.岩浆 C.地热 D.山体
40.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站到阳台上 B.躲在厨房
C.躲到房间三角地 D.乘电梯下楼
41.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层,其中最厚的一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心
42.下列景观中,主要是风的力量造成的是(  )。
A.海蚀拱桥 B.岩石女王头像
C.溶洞 D.弯曲的河道
43.做人造雾实验时,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后,量筒内出现的"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滴 C.空气 D.白烟
44.云和雾(  )。
A.本质上一样 B.本质上不一样
C.距离地表的远近相同 D.形成原因不同
45.今年11月底,连续几天降雨后气温骤降,夜间气温已达到零摄氏度以下,周末清晨梓晗和爸爸去停车场开车出行,小明会在汽车引擎盖和挡风玻璃外侧上看到水蒸气凝华成的(  )。
A.露 B.雾 C.霜 D.雪
46.天晴时,阳光透过圆形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光斑”,这些光斑是(  )。
A.不规则的 B.方形的 C.三角形的 D.圆形的
47.热传导在(  )中传递能力最强。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以上一样
48.在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中,我们观察到(  )。
A.烟首先向下,碰到顶部后聚集在上方
B.烟首先向下,碰到桌面后聚集在下方
C.烟首先向上,碰到顶部后沿玻璃罩壁下降
D.烟首先向上,碰到桌面后沿玻璃罩壁上升
49.(2022五上·海沧期中)热辐射在传递热量的过程中(  )
A.必须与物体接触 B.不能在真空中进行
C.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 D.只能在水中进行
50.在下列地表的形态中,主要由昼夜或季节性的温度变化造成的是(  )。
A.溶洞 B.岩石女王头像
C.海边沙丘 D.破碎的岩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是自然光源。题目说法错误。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小孔成的像是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倒像。题目说法错误。
3.【答案】正确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制成的,外面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两块相对的45°角放置的平面镜的反射,射入到人的眼睛中,从而看到物体。题目说法正确。
4.【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因为空气中悬浮的小水滴将太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将太阳光进行分解形成了色散现象。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由于太阳在西边,所以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边。题目说法正确。
5.【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热传导不一定是在同一个物体中进行。题目说法错误。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对流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与同体积的空气相比,重量会变轻,热空气会上升。暖气片应该安装在窗户的下方,这样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可以加快空气的对流。
7.【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传热不一定需要物质。题目说法错误。
8.【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是因为里面缝隙空气很多,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题目说法错误。
9.【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海拔较低;高原:边缘陡峭,中间地面开阔,海拔较高;山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峭;丘陵:坡度较缓,海拔不高;盆地: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新疆吐鲁番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它是盆地。题目说法正确。
10.【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云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地震和火山都是可怕的自然灾害,它们不只会给人类带来害处,还会带来一些好处。题目说法错误。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地壳深处的岩浆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会沿着岩石缝隙向上运动,岩浆上升过程中,有的冷却后变成了岩石;有的遇到薄弱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大部分发生在海底,不只在陆地上才有。题目说法错误。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地球内部越往下,即越接近地心,温度越高,压力越大。题目说法正确。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充满了炽热的岩浆,主要位于上地幔的顶部的软流层中,即岩浆的发源地在地幔。题目说法错误。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由于太阳、风、水 地震和火山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用坩埚钳夹住一片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浸入冷水,再加热,再浸入冷水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题目说法正确。
15.【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不断产生着影响。题目说法错误。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雾是水蒸气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由于凌晨是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间,所以我们一般在一天中的早晨能看到雾。题目说法正确。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雾是水蒸气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露是水蒸气在地面的植物上液化成的小水滴;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露、雾、霜是水的不同形态,属于同一种物质。题目说法错误。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凝结指的是水蒸气遇冷而变成液体的过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所以这句话正确。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雾的形成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在人造雾过程中,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个低温环境。题目说法正确。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除金属外,水、蒸汽、油、盐都是容易传热的。题目说法错误。
21.【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自然中能自己发光的称为自然光源,人工制造的能自己发光的称为人造光源。题目说法错误。
22.【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 做早操排纵队时,如果最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而看不见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 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3.【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高山滑雪运动员佩戴雪镜是因为白雪反光能力强,防止患雪盲症。题目说法正确。
24.【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因为空气中悬浮的小水滴将太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将太阳光进行分解形成了色散现象。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在水雾中也会出现彩虹。题目说法错误。
25.【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到温度较低的地方。题目说法错误。
26.【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清朝诗人查慎行在《舟夜书所见》中写道:“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中发光的是渔灯,所以光源是渔灯。故选C。
27.【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点燃的蜡烛、萤火虫、打开的电子屏、发光二极管都是光源,月亮、明亮的玻璃幕墙都是反射的其他的光,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选C。
28.【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反映了光线直线传播的性质。我们在完成小孔成像的实践活动时,需要用到纸杯、蜡烛、半透明塑料膜。不需要用到酒精灯。故选B。
29.【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猴子捞月属于光的反射,一叶障目、凿壁偷光、小孔成像属于光沿直线传播。故选C。
30.【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物体颜色越浅、反射面越光滑,表面反光效果越好。镜子表面比水泥地、地板、地毯表面光滑,反光能力最强。故选D。
31.【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光。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基色,也叫三原色红。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相同比例混合,可产生白光。故选B。
32.【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8世纪,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故选A。
33.【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烙饼、电烙铁作画、电熨斗熨衣服都是热传导的方式传热,取暖器让屋子暖和是以热辐射的方式传热。故选C。
34.【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B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35.【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量体温、用暖手宝暖手都是热传导,站在火炉旁,会有灼热感是由于热辐射。故选B。
36.【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夏天要用棉被把冰棍盖起来,防止融化,棉被的主要作用是保温。故选B。
37.【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塑料属于热的不良导体,不同的金属导热能力也不同,钢、铝、铜三种金属中铜的传热能力最强。故选C。
38.【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海拔较低;高原:边缘陡峭,中间地面开阔,海拔较高;山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峭;丘陵:坡度较缓,海拔不高;盆地: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新疆吐鲁番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它是盆地。故选D。
39.【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因此,土豆泥模拟火山,番茄酱模拟岩浆。故选B。
40.【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应该迅速躲到卫生间等狭小的三角空间内,或者躲到桌子等坚固家具下面,避免被倒塌的建筑物砸伤。如果在室外,应该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桥梁等,避免被砸伤或被倒塌的建筑物砸伤。故选C。
41.【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的厚度是2800千米,地核的厚度是3400千米。三个圈层中最厚的是地核。故选C。
42.【答案】B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风的作用会对地形地貌产生影响,风能卷起大量尘土和沙粒,磨蚀岩石的表面,也能将尘土和沙粒搬运到其他地方堆积起来。风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的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岩石女王头像主要是风的力量造成的,海蚀拱桥、溶洞、弯曲的河道由水的力量造成的。故选B。
43.【答案】B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雾的形成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做人造雾实验时,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后,量筒内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故选B。
44.【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云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漂浮在空中,雾是水蒸气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所以云和雾本质上都是水,是一样的。故选A。
45.【答案】C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的。在一定温度下,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露;如果气温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会凝华形成霜。故选C。
46.【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天晴时,阳光透过圆形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光斑”,这些光斑是光通过圆形树叶间隙照射的,所以圆形的。故选D。
47.【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故选A。
48.【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时,热空气会上升,所以实验中烟首先向上,碰到顶部后沿玻璃罩壁下降。故选C。
49.【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在热量传递过程中,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不用与物体接触。所以此题选C。
50.【答案】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溶洞、海边沙丘是水的作用形成的,岩石女王头像是由风的作用形成的,破碎的岩石主要由昼夜或季节性的温度变化造成的。故选D。
1 / 1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每题2分,共50分)
1.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是人造光源。(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是自然光源。题目说法错误。
2. 小孔成的像上下颠倒,左右不变。(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小孔成的像是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的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倒像。题目说法错误。
3. 潜望镜里的两面镜子是平行的且镜面相对。(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制成的,外面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两块相对的45°角放置的平面镜的反射,射入到人的眼睛中,从而看到物体。题目说法正确。
4. 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边。(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因为空气中悬浮的小水滴将太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将太阳光进行分解形成了色散现象。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由于太阳在西边,所以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边。题目说法正确。
5. 热传导一定是在同一个物体中进行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热传导不一定是在同一个物体中进行。题目说法错误。
6.(2023五上·法库月考)暖气片应该安装在窗户的上方,能加快空气的对流。(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对流
【解析】【分析】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与同体积的空气相比,重量会变轻,热空气会上升。暖气片应该安装在窗户的下方,这样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可以加快空气的对流。
7. 传热都需要依靠物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传热不一定需要物质。题目说法错误。
8. 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是因为里面缝隙空气很多,而空气是热的良导体。(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是因为里面缝隙空气很多,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题目说法错误。
9. 地表常见地形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海拔较低;高原:边缘陡峭,中间地面开阔,海拔较高;山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峭;丘陵:坡度较缓,海拔不高;盆地: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新疆吐鲁番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它是盆地。题目说法正确。
10. 地震和火山都是可怕的自然灾害,它们只会给人类带来害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云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地震和火山都是可怕的自然灾害,它们不只会给人类带来害处,还会带来一些好处。题目说法错误。
11. 火山喷发是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只在陆地上有火山喷发。(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地壳深处的岩浆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会沿着岩石缝隙向上运动,岩浆上升过程中,有的冷却后变成了岩石;有的遇到薄弱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大部分发生在海底,不只在陆地上才有。题目说法错误。
12. 地球内部越接近地球中心部分,温度和压力就越高。(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地球内部越往下,即越接近地心,温度越高,压力越大。题目说法正确。
13. 地核是岩浆的发源地。(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充满了炽热的岩浆,主要位于上地幔的顶部的软流层中,即岩浆的发源地在地幔。题目说法错误。
14. 用坩埚钳夹住一片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浸入冷水,再加热,再浸入冷水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由于太阳、风、水 地震和火山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用坩埚钳夹住一片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浸入冷水,再加热,再浸入冷水这个实验模拟的是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题目说法正确。
15. 人类的活动并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不断产生着影响。题目说法错误。
16. 我们一般在一天中的早晨能看到雾。(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雾是水蒸气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由于凌晨是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间,所以我们一般在一天中的早晨能看到雾。题目说法正确。
17. 露、雾、霜是三种不同的物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雾是水蒸气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露是水蒸气在地面的植物上液化成的小水滴;霜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露、雾、霜是水的不同形态,属于同一种物质。题目说法错误。
18.(2022五上·新荣期末)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凝结指的是水蒸气遇冷而变成液体的过程,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所以这句话正确。
19. 在人造雾过程中,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个低温环境。(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雾的形成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在人造雾过程中,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个低温环境。题目说法正确。
20. 只有金属才是热的良导体。(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除金属外,水、蒸汽、油、盐都是容易传热的。题目说法错误。
21. 能够自己发光的光源就是自然光源。(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自然中能自己发光的称为自然光源,人工制造的能自己发光的称为人造光源。题目说法错误。
22.(2021五上·万柏林月考)做早操排纵队时,如果最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而看不见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 做早操排纵队时,如果最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而看不见前面所有的人,就表示队伍排整齐了。 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3. 高山滑雪运动员佩戴雪镜是因为白雪反光能力强,防止患雪盲症。(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高山滑雪运动员佩戴雪镜是因为白雪反光能力强,防止患雪盲症。题目说法正确。
24. 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面对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在水雾中会出现彩虹。(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因为空气中悬浮的小水滴将太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将太阳光进行分解形成了色散现象。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在水雾中也会出现彩虹。题目说法错误。
25. 热总是从温度较低的地方传到温度较高的地方。(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到温度较低的地方。题目说法错误。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26.清朝诗人查慎行在《舟夜书所见》中写道:“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中的光源是(  )。
A.月亮 B.满河星 C.渔灯 D.萤火虫
【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清朝诗人查慎行在《舟夜书所见》中写道:“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中发光的是渔灯,所以光源是渔灯。故选C。
27.下列都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点燃的蜡烛 B.萤火虫、明亮的玻璃幕墙
C.萤火虫、打开的电子屏 D.彩虹、发光二极管
【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点燃的蜡烛、萤火虫、打开的电子屏、发光二极管都是光源,月亮、明亮的玻璃幕墙都是反射的其他的光,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选C。
28.我们在完成小孔成像的实践活动时,没有用到的材料是(  )。
A.纸杯 B.酒精灯
C.蜡烛 D.半透明塑料膜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反映了光线直线传播的性质。我们在完成小孔成像的实践活动时,需要用到纸杯、蜡烛、半透明塑料膜。不需要用到酒精灯。故选B。
29.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一叶障目 B.凿壁偷光 C.猴子捞月 D.小孔成像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猴子捞月属于光的反射,一叶障目、凿壁偷光、小孔成像属于光沿直线传播。故选C。
30.下列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最好的是(  )。
A.水泥地 B.地板 C.地毯 D.镜子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物体颜色越浅、反射面越光滑,表面反光效果越好。镜子表面比水泥地、地板、地毯表面光滑,反光能力最强。故选D。
31.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时,三个手电筒发出光的颜色是(  )。
A.红、黄、蓝 B.红、绿、蓝 C.红、绿、黄 D.红、绿、紫
【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色光。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基色,也叫三原色红。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相同比例混合,可产生白光。故选B。
32.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一次实验中,用(  )把白光分解成七色光。
A.三棱镜 B.平面镜 C.放大镜 D.凹透镜
【答案】A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18世纪,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故选A。
33.下列事例中,与另外三个的传热方式不同的是(  )。
A.烙饼 B.电烙铁作画
C.取暖器让屋子暖和 D.电熨斗熨衣服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烙饼、电烙铁作画、电熨斗熨衣服都是热传导的方式传热,取暖器让屋子暖和是以热辐射的方式传热。故选C。
34.下列关于“热对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B.能在固体中进行
C.“走马灯”利用了这一原理
D.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B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35.下列现象或行为中,因为热辐射让物体温度升高的是(  )。
A.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 B.站在火炉旁,会有灼热感
C.量体温 D.用暖手宝暖手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双手接触并反复摩擦感到热、量体温、用暖手宝暖手都是热传导,站在火炉旁,会有灼热感是由于热辐射。故选B。
36.夏天要用棉被把冰棍盖起来,防止融化,棉被的主要作用是(  )。
A.美观 B.保温 C.遮光 D.卫生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夏天要用棉被把冰棍盖起来,防止融化,棉被的主要作用是保温。故选B。
37.下列材料中传热能力最强的是(  )。
A.钢 B.铝 C.铜 D.塑料
【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塑料属于热的不良导体,不同的金属导热能力也不同,钢、铝、铜三种金属中铜的传热能力最强。故选C。
38.小雨同学的家乡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形是(  )。
A.高原 B.山地 C.平原 D.盆地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海拔较低;高原:边缘陡峭,中间地面开阔,海拔较高;山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峭;丘陵:坡度较缓,海拔不高;盆地: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新疆吐鲁番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它是盆地。故选D。
39.我们在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时,用番茄酱模拟的是(  )。
A.岩层 B.岩浆 C.地热 D.山体
【答案】B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因此,土豆泥模拟火山,番茄酱模拟岩浆。故选B。
40.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站到阳台上 B.躲在厨房
C.躲到房间三角地 D.乘电梯下楼
【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应该迅速躲到卫生间等狭小的三角空间内,或者躲到桌子等坚固家具下面,避免被倒塌的建筑物砸伤。如果在室外,应该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桥梁等,避免被砸伤或被倒塌的建筑物砸伤。故选C。
41.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层,其中最厚的一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心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是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地幔的厚度是2800千米,地核的厚度是3400千米。三个圈层中最厚的是地核。故选C。
42.下列景观中,主要是风的力量造成的是(  )。
A.海蚀拱桥 B.岩石女王头像
C.溶洞 D.弯曲的河道
【答案】B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风的作用会对地形地貌产生影响,风能卷起大量尘土和沙粒,磨蚀岩石的表面,也能将尘土和沙粒搬运到其他地方堆积起来。风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的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岩石女王头像主要是风的力量造成的,海蚀拱桥、溶洞、弯曲的河道由水的力量造成的。故选B。
43.做人造雾实验时,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后,量筒内出现的"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滴 C.空气 D.白烟
【答案】B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雾的形成也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做人造雾实验时,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后,量筒内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故选B。
44.云和雾(  )。
A.本质上一样 B.本质上不一样
C.距离地表的远近相同 D.形成原因不同
【答案】A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云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漂浮在空中,雾是水蒸气在地面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地面附近,所以云和雾本质上都是水,是一样的。故选A。
45.今年11月底,连续几天降雨后气温骤降,夜间气温已达到零摄氏度以下,周末清晨梓晗和爸爸去停车场开车出行,小明会在汽车引擎盖和挡风玻璃外侧上看到水蒸气凝华成的(  )。
A.露 B.雾 C.霜 D.雪
【答案】C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的。在一定温度下,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雾、露;如果气温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会凝华形成霜。故选C。
46.天晴时,阳光透过圆形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光斑”,这些光斑是(  )。
A.不规则的 B.方形的 C.三角形的 D.圆形的
【答案】D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天晴时,阳光透过圆形树叶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光斑”,这些光斑是光通过圆形树叶间隙照射的,所以圆形的。故选D。
47.热传导在(  )中传递能力最强。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以上一样
【答案】A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故选A。
48.在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中,我们观察到(  )。
A.烟首先向下,碰到顶部后聚集在上方
B.烟首先向下,碰到桌面后聚集在下方
C.烟首先向上,碰到顶部后沿玻璃罩壁下降
D.烟首先向上,碰到桌面后沿玻璃罩壁上升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时,热空气会上升,所以实验中烟首先向上,碰到顶部后沿玻璃罩壁下降。故选C。
49.(2022五上·海沧期中)热辐射在传递热量的过程中(  )
A.必须与物体接触 B.不能在真空中进行
C.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 D.只能在水中进行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辐射在热量传递过程中,不需要依靠任何介质,不用与物体接触。所以此题选C。
50.在下列地表的形态中,主要由昼夜或季节性的温度变化造成的是(  )。
A.溶洞 B.岩石女王头像
C.海边沙丘 D.破碎的岩石
【答案】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溶洞、海边沙丘是水的作用形成的,岩石女王头像是由风的作用形成的,破碎的岩石主要由昼夜或季节性的温度变化造成的。故选D。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