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同步练习.doc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同步练习.doc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8 13:3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同步练习
1、按拼音写汉字
gǔn guā làn shú zhǔ zhāng péi yǎng gǔ lì 
( ) ( ) ( ) ( )
lù lín hǎo hàn cǎi fǎng tōng shun piān kē 
( ) ( ) ( ) ( )
答案:滚瓜烂熟 主张 培养 鼓励 绿林好汉 采访 通顺 偏科
知识点:字音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的拼写能力
分析: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绿林好汉”的“绿”读“lù”不读“lǜ”,在读写拼音是,要注意。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考察类型:常考题
2、多音字组词
lù ( ) jǐ( )
绿 济
lǜ ( ) jì( )
zhuàn( ) sǎn( )
传 散
chuán ( ) sàn( )
答案:绿林好汉 绿色 济南 济公 外传 传说 散文 散开
知识点:字形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的对字的理解
分析:“绿”读“lù”时专用于某些名词:~林。~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读“lǜ”时表示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色。~叶。~灯。~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传”读“zhuàn”时表示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读“chuán”时表示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的对字的理解,要注意掌握好字音。
考察类型:常考题
3、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曾经(céng zēng) 宝藏(cáng zàng) 绿林(lù lǜ)
曾祖父(céng zēng) 藏起来(cáng zàng) 绿 地(lù lǜ)
答案:céng zàng lù zēng cáng lǜ
知识点:多音字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多音字的读音
分析:“曾”读“zēng”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祖父。~孙。 读“céng”表示尝,表示从前经历过:~经。未~。何~。~几何时。“绿”读“lù”时专用于某些名词:~林。~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读“lǜ”时表示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色。~叶。~灯。~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的对字的理解,要注意掌握好字音。
考察类型:常考题
4、按要求将下列书籍分类
《古文观止》 《安徒生童话》 《朝花夕拾》 《施公案》
《三侠五义》 《水浒传》 《格林童话》 《三国演义》
(1)小说:_________________
(2)散文:_________________
(3)童话: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施公案》《三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 (2)《古文观止》《朝花夕拾》 (3)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
分析:着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学生平时多注意积累,就不难回答这道问题了。
点评:考察学生对名著的掌握
考察类型:常考题
5、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我跟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 )
(2)粮仓里堆的谷好像一座小山。( )
答案:(1)×;(2)√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
分析:比喻 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句子,包含本体、喻体、喻词。
点评: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学生要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才能正确回答这道题。
考察类型:常考题
6、选词填空
主张 建议 意见
①我是( )看闲书的你的( )呢。
②我提个( ),希望大家多看课外书!
③这是我个人的 ( ),( )大家在大会讨论一下。
答案:①主张 意见 ②建议 ③意见 建议
知识点:词义
解析:
分析:意见: 对人对事不满意的想法 , 带有反对的意思, 属于个人想法。
建议:在不反对的基础上做一个良性的修正,根据情况给予参考。
主张:不经别人同意,依照自己主观感受及判断做事。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辨别能力
考察类型:常考题
7、比一比,组词语
闲( ) 藏( ) 浒( )
间( ) 臧( ) 许( )
菜( ) 季( ) 彭( )
采( ) 李( ) 鼓( )
彩( ) 杏( ) 澎( )
答案:空闲,时间;宝藏,姓臧;水浒,许愿;白菜,采取,多彩;
季节,桃李,杏仁;姓彭,鼓励,澎湃
知识点:组词
解析:
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组词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这道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词的辨别能力
考察类型:常考题
8、圈出句子中的错别字,改正后依次写在括号里。
(1)他喜欢数学,语文不行,扁科。 ( )
(2)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再喜欢看闲书。 ( )
(3)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才是21世记的青年。 ( )
(4)“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我觉得,因该写真事。”( ) 
答案:(1)扁(偏)(2)再(最)(3)记(纪)(4) 因(应)
知识点:字音 字义
解析: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字的掌握,学生要注意平时多注意积累,才能更好的回答这道题了。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字音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9、写出近义词
贯通—( ) 鼓励—( ) 通顺—( ) 随便—( )
答案:连通 激励 顺畅 随意
知识点:词义
解析:
分析:贯通,指连接,通连;全部彻底地了解。语出董仲舒 《春秋繁露·正贯》:"然后援天端,布流物,而贯通其理,则事变散其辞矣。鼓励的意思是:(1)亦作" 鼓厉 ",.激发;勉励, 鼓动激励,勉人向上。 (2)指振作精神。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10、连线
《彭公案》 ( ) A.施耐庵
《三侠五义》 ( ) B.吴承恩
《水浒传》 ( ) C.贪梦道人
《红楼梦》 ( ) D.石玉昆
《三国演义》 ( ) E.曹雪芹
《西游记》 ( ) F.罗贯中
答案:《彭公案》贪梦道人 《三侠五义》石玉昆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三国演义》罗贯中 《西游记》吴承恩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学生在平时读书时要注意积累和掌握,才能更准确的回答本题。
点评:掌握名著及作者
考察类型:常考题
11、修辞手法我知道
(1)叔父不让我看闲书,怎么办呢?我就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 )
(2)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
答案:(1)设问(2)拟人
知识点:修辞手法
解析:
分析: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拟人句式: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与人相同,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点评:设问及拟人修辞方法
考察类型:常考题
12、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只有……才…… 不但……而且…… 如果……就…… 虽然……但是……
(1)我们( )要学习语文,( )要学好其他各门功课。
(2)( )爷爷已有七十多岁了,( )身体仍很硬朗。
(3)( )我们从小不发奋学习,老了( )后悔莫及。
(4)我们( )现在发奋学习,将来( )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答案:(1)不但 而且(2)虽然、但是(3)如果、就(4)只有、才
知识点:关联词语
解析:
分析:这道题考察学生对关联词的掌握,常见的关联词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复句,也叫关联句。复句通常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连接。关联词一般分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
点评:掌握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考察类型:常考题
1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急切 真切 
(1)随着时间的流逝,他( )地感受到时间的重要。
(2)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 )地寻找昨天看过的那本书。
因为 因此
(3)进来看书的人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
(4)雨下得越大我越开心,( )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答案:(1)真切(2)急切(3)因此(4)因为
知识点:词义
解析:
分析:急切:紧急迫切。 真切:真正、切实。因为:原因或理由。 因此:说明结果
点评:这道题考察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14、根据意思写词语
(1)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偏重某一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 )
(2)学术思想等方面全面透彻的了解。( )
(3)最的限度的。( )
答案:偏科 贯通 起码
知识点:词义
解析: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义的掌握,学生要注意平时多注意积累,才能更好的回答这道题了。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字音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15、阅读课文,填空:
季羡林小时候读的闲书有:《 》、《 》 《 》、《 》。
答案:《施公案》《三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
知识点:文学常识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学生在平时读书时要注意积累和掌握,才能更准确的回答本题。
点评:掌握名著及作者
考察类型:常考题
16、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我喜欢看的书可多了水浒传济公传三国演义数都数不清
(2)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3)朋友问我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我会坚决地说看书
答案:(1):《》《》《》…… (2)., , (3): :“。”
知识点:标点符号
解析:
分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及掌握,学生要注意观察课文内容,就能准确的回答这道题了。
点评:掌握常见的标点符号
考察类型:常考题
17、修改病句
(1)联欢会上,同学们唱了许多动听的歌和舞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月13日,终于戴上了红领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夸耀我们班上的纪律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雨哗哗地下着,淋得像落汤鸡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联欢会上,同学们唱了许多动听的歌。
(2)10月13日,我终于戴上了红领巾。
(3)老师夸奖我们班上的纪律好。
(4)雨哗哗地下着,他淋得像落汤鸡一样。
知识点:词语搭配
解析:
分析:(1)搭配错误 (2)区别近义词 戴 — 带 (3)区别褒义词与贬义词
夸耀含有贬义之意而夸奖含有褒义之意 (4)后半句缺主语
点评:看语句是否完整,前后是否矛盾,搭配是否得当,有无重复词语。
考察类型:常考题
18、 文中的“三贯通”指的是什么?“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中西贯通、史理贯通、古今贯通。
知识点:理解三贯通
解析:
分析:中西贯通、史理贯通、古今贯通,就是博学多才的意思,按字面意思解释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古今知识、文才理论无所不通.
点评:依据课文理解词义。
考察类型:常考题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爱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才:A有才能的人;B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C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1>!.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 <2>.选的都是高才生。(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喜欢——( ) 培养——( )
(3)、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贯通的人才。
(1)季羡林对少年儿童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背诵要求,为什么要提这个要求? 
(2)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而自己看闲书行吗?闲书应该在什么时候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B;<2> A。(2)、喜爱、培育。(3)、中西贯通、史理贯通、古今贯通
<1>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提这个要求表明了季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和深切关怀。<2>略
知识点:理解课文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20、拓展阅读
访谈录
时间:2008年2月10日
地点:家中
人物:爸爸、妈妈
小红:爸爸,你觉得现在世界上水多吗?
爸爸:多。
妈妈:多。
小红:为什么?
爸爸:世界上有这么多海,水还不多吗?
妈妈:我国就有许多海,水当然多。
小红:那么淡水呢?
爸爸:淡水很少,盐水很多,比例差别很大。
妈妈:不多。
小红:那么水需要珍惜吗?
爸爸:需要,而且还要有效利用,水没有利用好,那么生态破坏了,就会引发洪水,这样多不好!
妈妈:需要珍惜,因为淡水只有一点点,如果不珍惜,水资源就会枯竭。
小红:那么应该怎样保护呢?
爸爸:节约用水,应该先节约生活中的水,洗手时,水龙头开小一些,喝水时,尽量不浪费水,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
妈妈:洗脚水可以用来冲厕所,洗完手,水龙头要关紧,不要让它孤独地流泪。
洗衣服尽量用脸盆,水龙头里的水就可以省一些了。
小红:你们平时是怎么做的?
妈妈:我觉得在节水这方面我做得比较好,洗衣服都用脸盆洗,洗脚水也没有浪费。
爸爸:我用淘米的水拿来浇花这一点做得比较好,但洗手时,水龙头开得总是比较大。
小红:那你们以后又准备怎么做?
爸爸:我以后一定注意改正,节约用水。
妈妈:我以后会保持下去,争取做得更好。
我的感受:现在一般人都知道要节约用水,但是,不能空口说白话,要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是我们共同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做到节约用水了吗?你是怎样做的?
答案:提示: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在生活中我做到了节约用水。早晨洗漱,中午洗碗,晚上洗脚……
知识点:理解课文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考察类型:常考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