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后练习
一、《六国论》课文重点知识挖空练习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 )不在战矣。思厥( )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 )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颠覆,理固宜( )然( )。古人云:“以地事( )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 )速( )祸焉。赵尝( )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 )又在六国下矣。
二、理解性默写
1、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合作联盟十分重要,未被秦国威势所压得不赂秦者最终也走向灭亡的原因是 , 。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 描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但他们的子孙却不珍惜。
3、苏洵在《六国论》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贪欲更浓厚,侵略越急促的句子是 , 。
4、《六国论》开篇简明扼要地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 , 。
5、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六国相继灭亡,感到遗憾,进而探究原因进行反问的句子是 , ?
6、苏洵在《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 。
7、《六国论》中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8、《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9、苏洵在《六国论》中描述六国畏惧秦国,为了保全国家,频繁割地求和的句子是: , 。
10、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不断割地求和的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出六国破灭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句子是: , 。
11、苏洵在《六国论》中回答了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却最终灭亡的原因是: 。
1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齐国的灭亡告诉了我们“唇亡齿寒”的道理的句子是: , 。
13、苏洵在《六国论》中展示了燕国最后被秦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4、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其战绩是 ,最后却落得亡国的结局,对此,作者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是 。
15、《六国论》中苏洵总结六国破亡的教训,从反面推进,若燕国 ,赵国 ,那结果还未可知。
16、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长远目光的表现是 , 。
17、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 , 。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地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8、苏洵在《六国论》中表现了秦国贪得无厌,在得到土地后依旧出兵六国地句子是 , 。
19、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地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 ,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 , 。
21、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 ,那么一定会出现 的结果。
22、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 。
23、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灭亡的原因时说 , 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24、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 本来就不在战争。
25、《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 , 。
26、苏洵在《六国论》中 , 。很有画面感地写出秦的贪得无厌,让六国无法真正安稳入睡。
三、《六国论》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此言得之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劫:胁迫,挟持
11.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2.对上述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1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道义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1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C.斯用兵之效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5.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1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赂(lù):贿赂,指向秦割地求和
B.暴霜露,斩荆棘 暴(pù):暴露,意思是冒着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yù):结交,亲附
D.洎牧以谗诛 洎(jì):及,等到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洎牧以谗诛
A.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不同 B.两个“以”词性相同,意义也相同
C.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相同 D.两个“以”词性不同,意义也不同
20.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的“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C.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一、《六国论》理解性默写试题答案
1、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合作联盟十分重要,未被秦国威势所压得不赂秦者最终也走向灭亡的原因是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 暴霜露,斩荆棘 描写六国先人开拓疆土十分不易,但他们的子孙却不珍惜。
3、苏洵在《六国论》中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多,秦国贪欲更浓厚,侵略越急促的句子是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4、《六国论》开篇简明扼要地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5、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六国相继灭亡,感到遗憾,进而探究原因进行反问的句子是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6、苏洵在《六国论》中作者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7、《六国论》中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苏洵在《六国论》中描述六国畏惧秦国,为了保全国家,频繁割地求和的句子是: 今日割五城 , 明日割十城 。
10、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不断割地求和的状况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出六国破灭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句子是: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1、苏洵在《六国论》中回答了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却最终灭亡的原因是: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1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齐国的灭亡告诉了我们“唇亡齿寒”的道理的句子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13、苏洵在《六国论》中展示了燕国最后被秦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4、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次,其战绩是二败而三胜 ,最后却落得亡国的结局,对此,作者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是: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5、《六国论》中苏洵总结六国破亡的教训,从反面推进,若燕国刺客不行 ,赵国良将犹在 ,那结果还未可知。
16、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长远目光的表现是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17、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地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8、苏洵在《六国论》中表现了秦国贪得无厌,在得到土地后依旧出兵六国地句子是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19、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地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0、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1、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并力西向 ,那么一定会出现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结果。
22、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的句子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3、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灭亡的原因时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24、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本来就不在战争。
25、《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26、苏洵在《六国论》中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很有画面感地写出秦的贪得无厌,让六国无法真正安稳入睡。
三、练习题答案、解析
1.C 2.D 3.D 4.B 5.A 6.C 7.D 8.C 9.略 10.B 11.C 12.C
13解析:选B。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14解析:选D。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A.用,介词;因为,介词。B.跟、同、和,介词;比,介词。C.助词,相当于“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解析:选C。存亡:都是存在与灭亡的意思。A.故事:文中的意思是“旧事”,现代汉语常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描述对象的事件,具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B.再:文中的意思是“两次”,现在是“下一次”“第二次”。D.不行:文中意思是“不去”,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可以,不中用,不好”。
16解析:选D。文中“天下之大”指北宋王朝。
17解析:选C。“与”读“yǔ”。
18解析:选C。都是“打算、策略”的意思。A.招致;邀请。B.同“倘”,如果;抵挡。D.适宜,得当;得到。
20解析:选C。例句中的“却”为使动用法,使……退却。C项中“阙”也为使动用法,使……侵损。
21解析:选D。强援:都是指强有力的支持。A项,“其实”,今义指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义);古义指它的实际情况。B项,“故事”,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古义指旧事、成例。C项,“至于”,今义是连词;古义是“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