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福建省莆田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联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福建省莆田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联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7 18:02:11

文档简介

福建省莆田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七号此次主要任务是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轮换。下图为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及神舟17号载人飞船组成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有(  )
①入轨后的三舱三船组合体 ②发射中的神舟十七号
③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六号 ④对接中的神舟十七号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入轨对接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七号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银河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地月系
【答案】1.B
2.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是恒星,围绕恒星运行的是行星,围绕行星的是卫星。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如太空运行的航天器、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1.入轨后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和对接中的神舟十七号,属于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属于天体,①④正确;发射中的神舟十七号和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六号都没有离开地球,不属于天体,②③错误。
故答案为:B。
2.入轨对接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七号位于地月系之中,而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故其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银河系,A正确,BD错误;神舟十七号并没有位于河外星系,C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2023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在福建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命名为“奇异福建龙”,“奇异福建龙”是在植被繁盛地区水边生活的小型恐龙,它是目前已知全球地理位置最南的鸟翼类恐龙。右图为“奇异福建龙”生态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在福建首次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层(  )
A.形成于古生代 B.无明显时间顺序
C.有明显层理结构 D.有大量被子植物化石
4.在“奇异福建龙”生活的同地质年代(  )
A.是重要金属矿成矿期 B.联合古陆最终解体
C.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D.蕨类植物繁盛
【答案】3.C
4.C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湖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3.恐龙生存于中生代,古生代地层不会出现恐龙化石,A错误;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而沉积岩的形成特点是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有时间顺序,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B错误,C正确;恐龙生存在中生代,而被子植物是新生代开始繁盛的,故不能发现大量被子植物化石,D错误。
故答案为:C。
4.A、“奇异福建龙"属于恐龙的一种,恐龙生活在中生代。地球上重要的金属矿成矿时期是前寒武纪,A错误;
B、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发生在新生代,B错误;
C、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C正确;
D、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读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古登堡界面 D.莫霍界面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山地、高原的地壳比平原的地壳厚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负相关
【答案】5.D
6.C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5.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甲为表示地壳厚度的曲线,而地壳是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因此甲为莫霍界面,D正确。从甲所处的深度可知,其不可能代表地表、软流层和古登堡界面,ABC错误。
故答案为:D。
6.由上题可知,甲代表莫霍界面,故甲界面之上的部分为地壳,读图可知,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即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为做好苹果花期冻害防御工作,陕西果农设计了一种熏烟防冻的新方式——土坑式防冻窖。使用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烟雾。该方法具有烟雾大、持续时间长、易操作等优点,可有效防御苹果花期低温冻害。下列左图示意土坑式防冻窖,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7.右图中有关序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辐射波长较短
B.②—多云天气比晴朗天气作用强
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
8.土坑式防冻窖能有效防御苹果花期低温冻害,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①过程 B.增强②过程 C.增强③过程 D.增强④过程
9.为使防冻效果达到最佳,果农大面积熏烟的时间可能是(  )
A.日出之前 B.正午前后 C.日落之后 D.午夜时分
【答案】7.A
8.C
9.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大气向外放射能量,一部分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行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7.A、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判断,右图中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温度高,波长短,A正确;
B、②表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多云天气比晴朗天气作用弱,B错误;
C、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全天都有的,C错误;
D、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D错误;
故答案为:A。
8.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判断,右图中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材料可知,土坑式防冻窖具有烟雾大、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热量损失,达到防御低温冻害的目的。所以是增强了③过程,C正确;烟雾加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④,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了地面辐射②,气温应较低,与题意不符,ABD错误。
故答案为:C。
9.由材料可知,使用土坑式防冻窖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烟雾。一天之中,日出前后一直没有太阳辐射,温度最低,故果树在日出前后遭受低温冻害的可能性最大,因此需要在日出之前在土坑式防冻窖点火,产生烟雾,使防冻效果达到最佳。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读我国某山顶和山谷的气温日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0.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较差大于山谷
C.山顶气温日较差冬季大于夏季 D.夜间的大气比白天稳定
11.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D.夜间吹山风,冷空气容易在谷地积聚
【答案】10.D
11.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地和谷地之间的一种大气环流现象,白天盛行谷风,夜间盛行山风。山谷风具有明显的昼夜转换特性,并且对山谷地区的天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夜间的谷风,不仅引发了冷空气在谷地的集聚,也产生了夜雨现象。
10.A、读图可知,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冬季出现在山顶,夏季测出现在山谷,A错误;
B、根据山顶和山谷气温曲线在一日之内的变化幅度可知,山顶气温日较差小于山谷,B错误;
C、读图可知,一日之内山顶冬季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夏季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气温日较差冬季小于夏季,C错误;
D、读图可知,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夜间山顶的气温均大于山谷,说明夜间出现了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增高的逆温现象,逆温出现时大气的对流运动受到抑制,大气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D。
11.根据山谷风的基本特点可知,夜间山坡附近的空气降温快,空气遇冷收缩下沉,沿着山坡下沉至谷地,盛行山风,这导致夜间冷空气大量集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D正确、B错误;地形闭塞并非最低气温出现在山谷的最主要原因,A错误;谷地多夜雨,导致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慢,不是谷地出现低温的原因,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大洋表层海水平均(  )
A.温度、密度、盐度 B.盐度、密度、温度
C.密度、温度、盐度 D.盐度、温度、密度
13.下列对海水性质理解正确的是(  )
A.海雾影响航行,其形成与海水盐度、密度有关
B.北半球的海水温度总是低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
C.“海中断崖”这一地理现象主要与海水密度有关
D.一般来说温度高的海域的海水盐度较高、密度较高
【答案】12.C
13.C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副热带海域由于降水量少、温度高蒸发旺盛,海水盐度最高,赤道地区由于常年多阴雨天气,降水量大,海水盐度较副热带海域低。
12.海水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故①为海水密度;海水温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故②为海水温;海水盐度在副热带海域最高,自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故③为海水盐度。
故答案为:C。
13.A、海雾的形成与海水温度有关,与海水密度无关,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极地地区的海水温度比南极地区同纬度高,B错误;
C、如果海水跃层是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状态,形成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被称为“海中断崖”,C正确;
D、世界上温度最高的海域在赤道,但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域在副热带海域,海水密度最高的海域在两极地区,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有规律的涨落现象。人类通过长期探索,现在许多国家在海湾或河口修筑拦潮大坝,修建潮汐能发电站(利用大坝内外涨、落潮时的水位差来发电),实现对丰富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甲、乙、丙、丁四图中,适宜发电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15.丙图中,当H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正处于涨潮期
B.此时段内,在当地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C.此时是渔民拾贝的最佳时期
D.此时段内,海洋船舶靠港的速度相对较快
【答案】14.B
15.C
【知识点】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
【解析】【点评】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也有涨落一次的。
14.由材料可知,潮汐能发电站利用大坝内外涨、落潮时的水位差来发电,图甲中大海的水位高于海湾的水位,图丙中海湾的水位高于大海,二者均存在水位差,可以用来发电;图乙、丁中,大海与海湾之间的水位高度相同,没有水位差,不适宜发电。
故答案为:B。
15.A、读图可知,H为大海与海湾之间的水位高度差,水位差增大,说明海水正处于落潮阶段,A错误;
B、落潮时,海水水平运动是远离海岸,在海滩游泳不安全,B错误;
C、海水退去,利于渔民拾贝,C正确;
D、海洋船舶靠港的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速度相对较慢,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中的甲、乙分别示意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和喀斯特地貌构成。完成下面小题。
16.甲图中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17.乙图喀斯特地貌中名称和成因正确的是(  )
A.a为石林,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B.c为溶洞,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d为地下暗河,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D.e为石钟乳、f为石笋,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答案】16.C
17.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16.喀斯特她貌是在湿热的环境下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发育形成的。石灰岩是海相沉积形成的,形成于海洋环境①;后由于地壳运动,地壳抬升,沉积在海底的石灰岩层露出海面,出现在地表④;由于所在区域降水较丰沛、夏季高温,所以可溶性岩石受风化、流水侵蚀、化学溶蚀等作用,逐渐发育喀斯特地貌景观②;地上发育石林、石峰,地下发育溶洞、石笋、石钟乳等景观③。故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顺序为①④②③。
故答案为:C。
17.A、图乙中为石林,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
B、图中c为溶洞,溶蚀形成的,属于流水侵蚀作用,B正确;
C、图中d为地下暗河,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而非流水堆积作用,C错误;
D、图中为石钟乳和石笋,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关于图中地形各部位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山峰 B.②处为山脊 C.③处为山脊 D.④处为鞍部
19.下列地段中坡度最缓的是(  )
A.②处 B.③处 C.⑤处 D.⑥处
【答案】18.B
19.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是鞍部,等高线重合为陡崖,闭合等高线中高周低为山顶,闭合等高线中低周高为盆地,或者洼地。
18.A、①处等高线稀疏,为缓坡,A错误;
B、②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B正确;
C、③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C错误;
D、④处等高线稀疏,为缓坡,D错误。
故答案为:B。
19.图中②③⑤⑥处等高线最密集的是③处,最稀疏的是⑤处,故坡度最陡的是③处,坡度最缓的是⑤处。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下图为也门索科特拉岛上的乔木——龙血树和当地的气候资料图,龙血树树液或树脂呈深红色,枝叶上翘,树冠茂密,像一把雨伞。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结合资料推测当地龙血树叶片的特点是(  )
A.扁平而宽阔 B.厚且有蜡质 C.质软而轻薄 D.细长呈针状
21.龙血树的奇特形态可以(  )
A.适应湿热气候环境 B.利于抵御风沙侵袭
C.增加接受光照面积 D.收集雨水减少蒸发
【答案】20.B
21.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龙血树原产于佛得角、摩洛哥、葡萄牙(马德拉群岛)、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喜阳光充足,也很耐阴。喜高温多湿环境,宜室内栽培。
20.根据该地的气候资料,可判断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龙血树为适应干热环境,树叶厚利于储存水分,叶面有蜡质可减少水分蒸发,B正确;叶片扁平而宽阔、质地软而轻薄主要是为了适应湿润、半湿润的环境,A、C错误;当地属于热带地区,叶片是细长呈针状,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减少热量散失,D错误。
故答案为:B。
21.当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强烈,A错误;图文信息表明龙血树枝叶上翘,树冠茂密,像一把雨伞,其形成该奇特形态主要是为了下雨时可以收集更多的雨水,以供生长所需,D符合题意;树冠大容易被风摧毁,故其不是为了抵御风,B错误。当地光照强,不需要增大树冠来获得光照,且枝叶上翘不利于接受光照,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下表示意武夷山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及相应的区域背景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观测点 土壤类型 土壤颜色 海拔(米) 气候特征(年均温,年均降水量) 坡度 母岩及母质 植被
① 草甸土 灰褐色 2150 8.5℃,3000mm <10° 火山凝灰岩,残积物 山地草甸
② 黄壤 黄棕色 1136 12℃,2200mm 33° 火山凝灰岩,残积-坡积物 杉木林
③ 红壤 砖红色 261 17.5℃,1950mm 39° 粗晶花岗岩,残积-坡积物 荒坡灌丛
④ 紫色土 紫红色 208 18℃,1900mm 27° 紫色砂砾岩,残积-坡积物 荒坡灌丛
22.造成③④两地土壤颜色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母质 C.植被 D.地形
23.对比表中四地的环境资料,推测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2.B
23.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肥力是土壤具备的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冰分、养分、空气、热量等生活条件和调节这些生活条件的能力。这说明:土壤肥力是土壤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矿物质含量、腐殖质含量、酸碱度等诸多因素的一个综合概念,而不是指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
22.结合图中可知,紫色土主要是由于成土母岩层为紫色砂砾岩,红壤的成土母岩层为花岗岩,因此形成了颜色不同的土壤,B正确;③和④的气候、植被和地形具有相似性,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3.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四地中红壤和紫色土区域植被较稀疏,所以土壤肥力也应相对较低,CD错误;黄壤地区坡度较陡,土壤易被侵蚀,养分易流失,所以土壤肥力比草甸土地低,故草甸土土壤肥力最高。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4时17分,在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300公里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2月6日18时24分在土耳其再次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本次地震已经造成了约4.5万多人遇难,超过16万幢建筑在地震中倒塌或严重损坏,一百多万人无家可归。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4.此次地震损失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
①两个7.8级大地震连续发生,地震强度大 ②地震发生区人口密集
③伴随有台风发生,搜救困难 ④经济落后,建筑防震等级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关于地震灾害的避防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室外应远离高层建筑
②地震发生时,若在单元楼上,应该乘电梯迅速到达一楼,跑到空旷区
③在车站等公共场所,切忌涌向出口,要保持镇静,就地避震
④一旦被掩埋,用尽全力的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大声呼叫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24.C
25.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防避
【解析】【点评】影响地震造成损失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发生时间、建筑物防震能力、人口城沛经济发展状况等。
24.根据材料可知,土耳其在2月6日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地震的强度大,破坏性强,①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震中300公里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说明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区,②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此次地震伴随台风发生,且2月6日属于冬季,当地不易发生台风,③错误;土耳其属于发展中国家,部分地区相对落后,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低,受到的破坏大,④正确。
故答案为:C。
25.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远离高层建筑,以免被掉落或倒塌的物体砸伤,①正确;发生地震时电梯容易发生故障,此时不易乘电梯逃生,②错误;地震发生时若在车站等公共场所,切忌涌向出口,要保持镇静,就地避震,以防踩踏事故,③正确;被掩埋后应尽量保持体力,在呼救时不易用尽全力和大声呼叫,以免体力不支,④错误。
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近年来,我国旨在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向全国推出。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万平方千米,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约有3420万人饮水困难。区域内有一半多的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350万。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   和   ,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   和   。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和   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   。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   。
(4)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   。
(5)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研究所在城市“河水的自然净化”课题。你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应包括哪些内容   。
【答案】(1)蒸发;降水;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地表径流;下渗;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
(5)河水污染现状;河水自然净化的过程;影响河水自然净化的因素;本地天气变化的规律与河水水位变化等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分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三大类型水循环均有蒸发、降水环节,我国西部地区主要为内流区域,但也有外流区域(额尔齐斯河为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所以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集雨工程通过收集雨水用于生产生活,对地表径流和下渗两个环节有较大的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别是西部干旱缺水的地区,可以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
(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丁环节为下渗,为了增加下渗的水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被地上部分可以减小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地下部分可以保持水土,吸收水分,提高地表水的下渗能力;还可以平整土地,减缓地表径流的流速,提高下渗能力。
(4)结合所学知识,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为我国人口众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用水量大,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用水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多,污染严重等,这些人为因素都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5)本题考查研究性学习能力,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河水的自然净化提示答题角度应为水污染、水体自净能力等。所以“河水的自然净化课题研究应包括河水污染现状;河水自然净化的过程(河水的补给与排泄);影响河水自然净化的因素(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等);本地天气变化的规律与河水水位变化等。
【点评】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27.(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读以下三幅景观素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   ,乙   ,丙   。
(2)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是   (填“甲”“乙”或“丙”),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都是地质作用中的外力作用。三种地貌都属于   地貌类型。
(3)丙地貌多分布在我国   地区(填干湿地区)。其迎风坡以   作用为主,其背风坡以   作用为主。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
(4)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中,能正确示意丙图(主导风向西北风)景观的是____。
A. B.
C. D.
【答案】(1)洪积扇;三角洲;新月形沙丘
(2)丙;甲乙;堆积
(3)干旱半干旱;风蚀;风积;当风携带沙粒前进时,遇到障碍物阻挡,风力减小,搬运能力下降,沙粒沉积,形成沙丘
(4)A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景观图可知,甲图中山前有扇状堆积物,故可知该地貌应为冲积扇,乙图在河口处有类似三角形堆积物,故可知该地貌应为三角洲,丙图中有风向箭头,且底部有类似新月形的沙粒沉积,所以该地貌应为沙丘地貌。
(2)丙图为沙丘,沙丘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甲、乙都是流水沉积作用所形成,丙图是风力堆积地貌,故这三种地貌都属于堆积地貌。
(3)沙丘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在西北地区,其迎风坡风力强劲容易被侵蚀,背风坡风力减弱沙粒沉积;该地貌是风力沉积地貌新月形沙丘,沙丘的形成原理要强调物质来源和动力减弱两个方面。沙丘一般形成于气候干旱,地表沙源丰富的地区,当风携带沙粒前进时,遇到障碍物阻挡,风力减小,搬运能力下降,沙粒沉积,形成沙丘。
(4)由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沙丘景观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沙丘两端(两翼)向背风方向延伸:背风坡坡度较陡,等高线较密集该地盛行西北风,故西北坡为迎风坡,坡度缓,等高线稀疏;沙丘两端向背风方向(东北和西南)方向延伸;东南坡为背风坡,坡度陡,等高线密集。A图符合该规律,A正确;B图中盛行风向应为东北风,B错误;C、D图不符合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点,C、D错误。故选A。
【点评】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同时,迎风坡一侧坡度较缓,背风坡一侧坡度较陡。
28.(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福建省莆田市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春季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下列为该组同学调查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他们第一站来到大连大黑山,开展“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了两幅图形。
(1)左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   ,B   。
(2)为了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该组同学在森林地区采集了土壤标本,并绘制了土壤的剖面结构图(右图),土壤剖面中甲为   层。大黑山山麓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于   林。大黑山分布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引起了研学小组的注意,推测   (南、北)坡的杜鹃花率先绽放。
(3)该组同学选取了土壤样本回实验室测量发现,对耕作而言,该地区土壤较南方地区的土壤肥沃,从自然原因角度分析该地土壤较南方肥沃的原因。
(4)在该组同学的家乡,典型的气候类型属于   ,生长的植被类型是   。
(5)自然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____。
A.盐碱土 B.沙化土 C.农业土壤 D.成土母质
【答案】(1)矿物质;有机质
(2)淋溶;落叶阔叶;南
(3)该地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多;较南方地区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
(4)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理想土壤矿物质占比约为45%,有机质占比约为5%,所以A为矿物质,B为有机质。
(2)根据所学可知,土壤剖面中甲为腐殖质层下侧的淋溶层,影响土壤质地的形成因素应为成士母质。大黑山位于大连,当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山脚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为当地的地带性植被,即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北坡相比,大黑山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杜鹃花开放时间较早。
(3)要求从自然因素分析土壤肥沃的原因,东北地区植被茂盛,到了秋冬季节,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多,有机质来源多;冬季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分解慢,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降水量比南方小,淋溶作用弱,所以土壤较南方肥沃。
(4)该组同学的家乡是福建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长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自然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适宜耕作的农业土壤,如水稻土,C正确。盐碱土和沙化土属于自然原因或者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AB错误。成土母质与人类的耕作和管理没有关系,D错误。故选C。
【点评】土壤是陆地表面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土壤在垂直剖面上有着不同分层,不同分层的性质有着明显不同,而土壤组成包含着水分,矿物质,有机质以及空气;土壤的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有机质积累,矿物质富集化的过程,土壤形成受多个因素影响,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以及人为活动,而其中气候和生物起着决定性作用。
29.(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近10年最大,7月8日,鄱阳湖的面积已于达到4942.6平方公里,暂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湖。下图为鄱阳湖水系分布图。
(1)2020年入汛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危害,请说出鄱阳湖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
(2)列举个人和家庭在防洪减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3)可以实时监测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技术,为抢险救灾提供决策参考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4)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某平原地区暴雨灾害链条。
【答案】(1)降水量大;降水时间长;入湖河流多;集水范围广;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地势地平,排水通道狭窄。
(2)发生前: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撤离;发生后: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4)
【知识点】洪涝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洪涝灾害的防避
【解析】【分析】(1)自然原因:鄙阳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降水时间长,汛期长;汇入鄙阳湖的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集水范围广;再加上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湖水难以外泄;鄱阳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地平,排水通道狭窄,容易泛滥成灾。
(2)措施:发生前: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及时关注和跟踪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水灾的预防措施,包括涉及逃生路线、购买药品、食品、逃生工具等: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迅速撒离,并及时跟亲人和管理机构联系,报告行踪:发生后: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防止触电、做好垃圾清理,相互帮忙等。
(3)可以实时监测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能够对地表进行监测;为抢险救灾提供决策参考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收集信息,录入电脑,模拟分析,为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4)根据灾害发生的因果联系可判断:暴雨之后是发生洪涝灾害,爆发疾病之前是发生食物污染、中毒等。
【点评】暴雨是一次短时的或连续的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甚至于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 / 1福建省莆田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七号此次主要任务是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轮换。下图为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六号及神舟17号载人飞船组成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有(  )
①入轨后的三舱三船组合体 ②发射中的神舟十七号
③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六号 ④对接中的神舟十七号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入轨对接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七号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银河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地月系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2023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在福建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命名为“奇异福建龙”,“奇异福建龙”是在植被繁盛地区水边生活的小型恐龙,它是目前已知全球地理位置最南的鸟翼类恐龙。右图为“奇异福建龙”生态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
3.在福建首次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层(  )
A.形成于古生代 B.无明显时间顺序
C.有明显层理结构 D.有大量被子植物化石
4.在“奇异福建龙”生活的同地质年代(  )
A.是重要金属矿成矿期 B.联合古陆最终解体
C.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D.蕨类植物繁盛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读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古登堡界面 D.莫霍界面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山地、高原的地壳比平原的地壳厚
D.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负相关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为做好苹果花期冻害防御工作,陕西果农设计了一种熏烟防冻的新方式——土坑式防冻窖。使用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烟雾。该方法具有烟雾大、持续时间长、易操作等优点,可有效防御苹果花期低温冻害。下列左图示意土坑式防冻窖,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完成下面小题。
7.右图中有关序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辐射波长较短
B.②—多云天气比晴朗天气作用强
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
D.④—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
8.土坑式防冻窖能有效防御苹果花期低温冻害,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①过程 B.增强②过程 C.增强③过程 D.增强④过程
9.为使防冻效果达到最佳,果农大面积熏烟的时间可能是(  )
A.日出之前 B.正午前后 C.日落之后 D.午夜时分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读我国某山顶和山谷的气温日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0.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山谷 B.山顶气温日较差大于山谷
C.山顶气温日较差冬季大于夏季 D.夜间的大气比白天稳定
11.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C.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D.夜间吹山风,冷空气容易在谷地积聚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大洋表层海水平均(  )
A.温度、密度、盐度 B.盐度、密度、温度
C.密度、温度、盐度 D.盐度、温度、密度
13.下列对海水性质理解正确的是(  )
A.海雾影响航行,其形成与海水盐度、密度有关
B.北半球的海水温度总是低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
C.“海中断崖”这一地理现象主要与海水密度有关
D.一般来说温度高的海域的海水盐度较高、密度较高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有规律的涨落现象。人类通过长期探索,现在许多国家在海湾或河口修筑拦潮大坝,修建潮汐能发电站(利用大坝内外涨、落潮时的水位差来发电),实现对丰富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甲、乙、丙、丁四图中,适宜发电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15.丙图中,当H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正处于涨潮期
B.此时段内,在当地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C.此时是渔民拾贝的最佳时期
D.此时段内,海洋船舶靠港的速度相对较快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中的甲、乙分别示意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和喀斯特地貌构成。完成下面小题。
16.甲图中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17.乙图喀斯特地貌中名称和成因正确的是(  )
A.a为石林,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B.c为溶洞,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d为地下暗河,流水堆积作用形成
D.e为石钟乳、f为石笋,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关于图中地形各部位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山峰 B.②处为山脊 C.③处为山脊 D.④处为鞍部
19.下列地段中坡度最缓的是(  )
A.②处 B.③处 C.⑤处 D.⑥处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下图为也门索科特拉岛上的乔木——龙血树和当地的气候资料图,龙血树树液或树脂呈深红色,枝叶上翘,树冠茂密,像一把雨伞。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结合资料推测当地龙血树叶片的特点是(  )
A.扁平而宽阔 B.厚且有蜡质 C.质软而轻薄 D.细长呈针状
21.龙血树的奇特形态可以(  )
A.适应湿热气候环境 B.利于抵御风沙侵袭
C.增加接受光照面积 D.收集雨水减少蒸发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下表示意武夷山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及相应的区域背景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观测点 土壤类型 土壤颜色 海拔(米) 气候特征(年均温,年均降水量) 坡度 母岩及母质 植被
① 草甸土 灰褐色 2150 8.5℃,3000mm <10° 火山凝灰岩,残积物 山地草甸
② 黄壤 黄棕色 1136 12℃,2200mm 33° 火山凝灰岩,残积-坡积物 杉木林
③ 红壤 砖红色 261 17.5℃,1950mm 39° 粗晶花岗岩,残积-坡积物 荒坡灌丛
④ 紫色土 紫红色 208 18℃,1900mm 27° 紫色砂砾岩,残积-坡积物 荒坡灌丛
22.造成③④两地土壤颜色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母质 C.植被 D.地形
23.对比表中四地的环境资料,推测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当地时间2023年2月6日4时17分,在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300公里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2月6日18时24分在土耳其再次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本次地震已经造成了约4.5万多人遇难,超过16万幢建筑在地震中倒塌或严重损坏,一百多万人无家可归。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4.此次地震损失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
①两个7.8级大地震连续发生,地震强度大 ②地震发生区人口密集
③伴随有台风发生,搜救困难 ④经济落后,建筑防震等级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关于地震灾害的避防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室外应远离高层建筑
②地震发生时,若在单元楼上,应该乘电梯迅速到达一楼,跑到空旷区
③在车站等公共场所,切忌涌向出口,要保持镇静,就地避震
④一旦被掩埋,用尽全力的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大声呼叫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③
二、综合题(共50分)
26.(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近年来,我国旨在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向全国推出。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表层不能涵养水源,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万平方千米,特别是西北内陆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紧缺,约有3420万人饮水困难。区域内有一半多的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达2350万。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   和   ,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   和   。
(2)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和   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   。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   。
(4)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   。
(5)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拟研究所在城市“河水的自然净化”课题。你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应包括哪些内容   。
27.(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读以下三幅景观素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   ,乙   ,丙   。
(2)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是   (填“甲”“乙”或“丙”),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都是地质作用中的外力作用。三种地貌都属于   地貌类型。
(3)丙地貌多分布在我国   地区(填干湿地区)。其迎风坡以   作用为主,其背风坡以   作用为主。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
(4)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中,能正确示意丙图(主导风向西北风)景观的是____。
A. B.
C. D.
28.(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福建省莆田市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春季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下列为该组同学调查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他们第一站来到大连大黑山,开展“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了两幅图形。
(1)左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   ,B   。
(2)为了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该组同学在森林地区采集了土壤标本,并绘制了土壤的剖面结构图(右图),土壤剖面中甲为   层。大黑山山麓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于   林。大黑山分布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引起了研学小组的注意,推测   (南、北)坡的杜鹃花率先绽放。
(3)该组同学选取了土壤样本回实验室测量发现,对耕作而言,该地区土壤较南方地区的土壤肥沃,从自然原因角度分析该地土壤较南方肥沃的原因。
(4)在该组同学的家乡,典型的气候类型属于   ,生长的植被类型是   。
(5)自然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____。
A.盐碱土 B.沙化土 C.农业土壤 D.成土母质
29.(2024高一上·莆田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7月前后,江西省受连日暴雨影响,鄱阳湖水位不断上涨。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近10年最大,7月8日,鄱阳湖的面积已于达到4942.6平方公里,暂时成为中国第一大湖。下图为鄱阳湖水系分布图。
(1)2020年入汛以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上涨,造成洪水危害,请说出鄱阳湖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
(2)列举个人和家庭在防洪减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3)可以实时监测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技术,为抢险救灾提供决策参考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4)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某平原地区暴雨灾害链条。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
【解析】【点评】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是恒星,围绕恒星运行的是行星,围绕行星的是卫星。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如太空运行的航天器、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1.入轨后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和对接中的神舟十七号,属于宇宙中的物质存在形式,属于天体,①④正确;发射中的神舟十七号和返回地面的神舟十六号都没有离开地球,不属于天体,②③错误。
故答案为:B。
2.入轨对接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七号位于地月系之中,而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故其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银河系,A正确,BD错误;神舟十七号并没有位于河外星系,C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3.C
4.C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湖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3.恐龙生存于中生代,古生代地层不会出现恐龙化石,A错误;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而沉积岩的形成特点是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有时间顺序,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B错误,C正确;恐龙生存在中生代,而被子植物是新生代开始繁盛的,故不能发现大量被子植物化石,D错误。
故答案为:C。
4.A、“奇异福建龙"属于恐龙的一种,恐龙生活在中生代。地球上重要的金属矿成矿时期是前寒武纪,A错误;
B、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发生在新生代,B错误;
C、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C正确;
D、蕨类植物繁盛于古生代,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5.D
6.C
【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5.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甲为表示地壳厚度的曲线,而地壳是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因此甲为莫霍界面,D正确。从甲所处的深度可知,其不可能代表地表、软流层和古登堡界面,ABC错误。
故答案为:D。
6.由上题可知,甲代表莫霍界面,故甲界面之上的部分为地壳,读图可知,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即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故答案为:C。
【答案】7.A
8.C
9.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大气向外放射能量,一部分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行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7.A、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判断,右图中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温度高,波长短,A正确;
B、②表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多云天气比晴朗天气作用弱,B错误;
C、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全天都有的,C错误;
D、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放出能量,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D错误;
故答案为:A。
8.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判断,右图中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由材料可知,土坑式防冻窖具有烟雾大、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热量损失,达到防御低温冻害的目的。所以是增强了③过程,C正确;烟雾加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④,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了地面辐射②,气温应较低,与题意不符,ABD错误。
故答案为:C。
9.由材料可知,使用土坑式防冻窖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烟雾。一天之中,日出前后一直没有太阳辐射,温度最低,故果树在日出前后遭受低温冻害的可能性最大,因此需要在日出之前在土坑式防冻窖点火,产生烟雾,使防冻效果达到最佳。
故答案为:A。
【答案】10.D
11.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地和谷地之间的一种大气环流现象,白天盛行谷风,夜间盛行山风。山谷风具有明显的昼夜转换特性,并且对山谷地区的天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夜间的谷风,不仅引发了冷空气在谷地的集聚,也产生了夜雨现象。
10.A、读图可知,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冬季出现在山顶,夏季测出现在山谷,A错误;
B、根据山顶和山谷气温曲线在一日之内的变化幅度可知,山顶气温日较差小于山谷,B错误;
C、读图可知,一日之内山顶冬季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夏季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气温日较差冬季小于夏季,C错误;
D、读图可知,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夜间山顶的气温均大于山谷,说明夜间出现了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增高的逆温现象,逆温出现时大气的对流运动受到抑制,大气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D。
11.根据山谷风的基本特点可知,夜间山坡附近的空气降温快,空气遇冷收缩下沉,沿着山坡下沉至谷地,盛行山风,这导致夜间冷空气大量集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D正确、B错误;地形闭塞并非最低气温出现在山谷的最主要原因,A错误;谷地多夜雨,导致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慢,不是谷地出现低温的原因,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2.C
13.C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副热带海域由于降水量少、温度高蒸发旺盛,海水盐度最高,赤道地区由于常年多阴雨天气,降水量大,海水盐度较副热带海域低。
12.海水密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故①为海水密度;海水温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故②为海水温;海水盐度在副热带海域最高,自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故③为海水盐度。
故答案为:C。
13.A、海雾的形成与海水温度有关,与海水密度无关,A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半球极地地区的海水温度比南极地区同纬度高,B错误;
C、如果海水跃层是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状态,形成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被称为“海中断崖”,C正确;
D、世界上温度最高的海域在赤道,但海水盐度最高的海域在副热带海域,海水密度最高的海域在两极地区,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4.B
15.C
【知识点】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
【解析】【点评】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也有涨落一次的。
14.由材料可知,潮汐能发电站利用大坝内外涨、落潮时的水位差来发电,图甲中大海的水位高于海湾的水位,图丙中海湾的水位高于大海,二者均存在水位差,可以用来发电;图乙、丁中,大海与海湾之间的水位高度相同,没有水位差,不适宜发电。
故答案为:B。
15.A、读图可知,H为大海与海湾之间的水位高度差,水位差增大,说明海水正处于落潮阶段,A错误;
B、落潮时,海水水平运动是远离海岸,在海滩游泳不安全,B错误;
C、海水退去,利于渔民拾贝,C正确;
D、海洋船舶靠港的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速度相对较慢,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6.C
17.B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区主分布于波黑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南部、美国中东部、大安的列斯群岛和越南中北部地区。
16.喀斯特她貌是在湿热的环境下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发育形成的。石灰岩是海相沉积形成的,形成于海洋环境①;后由于地壳运动,地壳抬升,沉积在海底的石灰岩层露出海面,出现在地表④;由于所在区域降水较丰沛、夏季高温,所以可溶性岩石受风化、流水侵蚀、化学溶蚀等作用,逐渐发育喀斯特地貌景观②;地上发育石林、石峰,地下发育溶洞、石笋、石钟乳等景观③。故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顺序为①④②③。
故答案为:C。
17.A、图乙中为石林,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
B、图中c为溶洞,溶蚀形成的,属于流水侵蚀作用,B正确;
C、图中d为地下暗河,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而非流水堆积作用,C错误;
D、图中为石钟乳和石笋,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8.B
19.C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是鞍部,等高线重合为陡崖,闭合等高线中高周低为山顶,闭合等高线中低周高为盆地,或者洼地。
18.A、①处等高线稀疏,为缓坡,A错误;
B、②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B正确;
C、③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C错误;
D、④处等高线稀疏,为缓坡,D错误。
故答案为:B。
19.图中②③⑤⑥处等高线最密集的是③处,最稀疏的是⑤处,故坡度最陡的是③处,坡度最缓的是⑤处。
故答案为:C。
【答案】20.B
21.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龙血树原产于佛得角、摩洛哥、葡萄牙(马德拉群岛)、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喜阳光充足,也很耐阴。喜高温多湿环境,宜室内栽培。
20.根据该地的气候资料,可判断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龙血树为适应干热环境,树叶厚利于储存水分,叶面有蜡质可减少水分蒸发,B正确;叶片扁平而宽阔、质地软而轻薄主要是为了适应湿润、半湿润的环境,A、C错误;当地属于热带地区,叶片是细长呈针状,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减少热量散失,D错误。
故答案为:B。
21.当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强烈,A错误;图文信息表明龙血树枝叶上翘,树冠茂密,像一把雨伞,其形成该奇特形态主要是为了下雨时可以收集更多的雨水,以供生长所需,D符合题意;树冠大容易被风摧毁,故其不是为了抵御风,B错误。当地光照强,不需要增大树冠来获得光照,且枝叶上翘不利于接受光照,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22.B
23.A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土壤肥力是土壤具备的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冰分、养分、空气、热量等生活条件和调节这些生活条件的能力。这说明:土壤肥力是土壤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矿物质含量、腐殖质含量、酸碱度等诸多因素的一个综合概念,而不是指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
22.结合图中可知,紫色土主要是由于成土母岩层为紫色砂砾岩,红壤的成土母岩层为花岗岩,因此形成了颜色不同的土壤,B正确;③和④的气候、植被和地形具有相似性,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3.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四地中红壤和紫色土区域植被较稀疏,所以土壤肥力也应相对较低,CD错误;黄壤地区坡度较陡,土壤易被侵蚀,养分易流失,所以土壤肥力比草甸土地低,故草甸土土壤肥力最高。
故答案为:A。
【答案】24.C
25.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防避
【解析】【点评】影响地震造成损失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发生时间、建筑物防震能力、人口城沛经济发展状况等。
24.根据材料可知,土耳其在2月6日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地震的强度大,破坏性强,①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震中300公里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说明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区,②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此次地震伴随台风发生,且2月6日属于冬季,当地不易发生台风,③错误;土耳其属于发展中国家,部分地区相对落后,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低,受到的破坏大,④正确。
故答案为:C。
25.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远离高层建筑,以免被掉落或倒塌的物体砸伤,①正确;发生地震时电梯容易发生故障,此时不易乘电梯逃生,②错误;地震发生时若在车站等公共场所,切忌涌向出口,要保持镇静,就地避震,以防踩踏事故,③正确;被掩埋后应尽量保持体力,在呼救时不易用尽全力和大声呼叫,以免体力不支,④错误。
故答案为:D。
26.【答案】(1)蒸发;降水;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地表径流;下渗;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
(5)河水污染现状;河水自然净化的过程;影响河水自然净化的因素;本地天气变化的规律与河水水位变化等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分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三大类型水循环均有蒸发、降水环节,我国西部地区主要为内流区域,但也有外流区域(额尔齐斯河为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所以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集雨工程通过收集雨水用于生产生活,对地表径流和下渗两个环节有较大的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可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别是西部干旱缺水的地区,可以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
(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丁环节为下渗,为了增加下渗的水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植被地上部分可以减小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地下部分可以保持水土,吸收水分,提高地表水的下渗能力;还可以平整土地,减缓地表径流的流速,提高下渗能力。
(4)结合所学知识,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为我国人口众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用水量大,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用水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多,污染严重等,这些人为因素都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5)本题考查研究性学习能力,言之有理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河水的自然净化提示答题角度应为水污染、水体自净能力等。所以“河水的自然净化课题研究应包括河水污染现状;河水自然净化的过程(河水的补给与排泄);影响河水自然净化的因素(流动速度、更新周期、溶解氧等);本地天气变化的规律与河水水位变化等。
【点评】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27.【答案】(1)洪积扇;三角洲;新月形沙丘
(2)丙;甲乙;堆积
(3)干旱半干旱;风蚀;风积;当风携带沙粒前进时,遇到障碍物阻挡,风力减小,搬运能力下降,沙粒沉积,形成沙丘
(4)A
【知识点】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景观图可知,甲图中山前有扇状堆积物,故可知该地貌应为冲积扇,乙图在河口处有类似三角形堆积物,故可知该地貌应为三角洲,丙图中有风向箭头,且底部有类似新月形的沙粒沉积,所以该地貌应为沙丘地貌。
(2)丙图为沙丘,沙丘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甲、乙都是流水沉积作用所形成,丙图是风力堆积地貌,故这三种地貌都属于堆积地貌。
(3)沙丘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在西北地区,其迎风坡风力强劲容易被侵蚀,背风坡风力减弱沙粒沉积;该地貌是风力沉积地貌新月形沙丘,沙丘的形成原理要强调物质来源和动力减弱两个方面。沙丘一般形成于气候干旱,地表沙源丰富的地区,当风携带沙粒前进时,遇到障碍物阻挡,风力减小,搬运能力下降,沙粒沉积,形成沙丘。
(4)由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沙丘景观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沙丘两端(两翼)向背风方向延伸:背风坡坡度较陡,等高线较密集该地盛行西北风,故西北坡为迎风坡,坡度缓,等高线稀疏;沙丘两端向背风方向(东北和西南)方向延伸;东南坡为背风坡,坡度陡,等高线密集。A图符合该规律,A正确;B图中盛行风向应为东北风,B错误;C、D图不符合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点,C、D错误。故选A。
【点评】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同时,迎风坡一侧坡度较缓,背风坡一侧坡度较陡。
28.【答案】(1)矿物质;有机质
(2)淋溶;落叶阔叶;南
(3)该地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多;较南方地区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
(4)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C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理想土壤矿物质占比约为45%,有机质占比约为5%,所以A为矿物质,B为有机质。
(2)根据所学可知,土壤剖面中甲为腐殖质层下侧的淋溶层,影响土壤质地的形成因素应为成士母质。大黑山位于大连,当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山脚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为当地的地带性植被,即温带落叶阔叶林。与北坡相比,大黑山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杜鹃花开放时间较早。
(3)要求从自然因素分析土壤肥沃的原因,东北地区植被茂盛,到了秋冬季节,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多,有机质来源多;冬季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分解慢,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降水量比南方小,淋溶作用弱,所以土壤较南方肥沃。
(4)该组同学的家乡是福建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长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自然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适宜耕作的农业土壤,如水稻土,C正确。盐碱土和沙化土属于自然原因或者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AB错误。成土母质与人类的耕作和管理没有关系,D错误。故选C。
【点评】土壤是陆地表面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土壤在垂直剖面上有着不同分层,不同分层的性质有着明显不同,而土壤组成包含着水分,矿物质,有机质以及空气;土壤的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有机质积累,矿物质富集化的过程,土壤形成受多个因素影响,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以及人为活动,而其中气候和生物起着决定性作用。
29.【答案】(1)降水量大;降水时间长;入湖河流多;集水范围广;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地势地平,排水通道狭窄。
(2)发生前: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撤离;发生后: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4)
【知识点】洪涝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洪涝灾害的防避
【解析】【分析】(1)自然原因:鄙阳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降水时间长,汛期长;汇入鄙阳湖的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集水范围广;再加上长江干流水位高,顶托作用明显,湖水难以外泄;鄱阳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地平,排水通道狭窄,容易泛滥成灾。
(2)措施:发生前: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及时关注和跟踪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水灾的预防措施,包括涉及逃生路线、购买药品、食品、逃生工具等:发生时: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迅速撒离,并及时跟亲人和管理机构联系,报告行踪:发生后:如洪灾过后要进行消毒,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电器干燥后再使用,防止触电、做好垃圾清理,相互帮忙等。
(3)可以实时监测洪涝灾害形成过程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能够对地表进行监测;为抢险救灾提供决策参考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收集信息,录入电脑,模拟分析,为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4)根据灾害发生的因果联系可判断:暴雨之后是发生洪涝灾害,爆发疾病之前是发生食物污染、中毒等。
【点评】暴雨是一次短时的或连续的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甚至于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