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9:4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单元解读、学习提示

学习目标、重难点

作者、背景介绍

全文翻译、挖空训练
教师总结

理解性默写

单元解读
学习提示

-单元解读

“观今宜鉴古,无舌不成今。”(《增广贤文》)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学习提示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度形成分别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阵营。“千乘之国”郑国遭遇秦、晋两强夹攻,看一看历史地图,了解郑国当时的处境。
本文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国撤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谢有辉《古文赏音》),并非过誉。要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此外,还要注意郑文公、晋文公的话,领会其中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学习本文时,可关注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史书以记事为本,在历史叙述中也常透露出一些思想、观念。《左传》重视“礼”。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该如何理解这里说的“礼” 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 思考这类问题,对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目标

①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风格。②对照注释翻译全文,知晓文章大意,品析文章语言及论证方式。③反复诵读,鉴赏文章的表达艺术,感知文章主旨。
-学习重难点

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品析文章语言及论辩方式,鉴赏文章的表达艺术,感知文章主旨。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左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写作背景

本文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全文翻译、挖空训练
教师总结

-全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教师总结:本段写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的原因及紧张局势。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教师总结:本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全文翻译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全文翻译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教师总结:本段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教师总结:本段叙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全文翻译

-全文总结

第一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第四段,叙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此段行文又一张一弛,先是“子犯请击之”,令气氛陡然又紧;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读者的心才安然放稳
本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挖空训练

晋侯、秦伯围( )郑,以( )其( )无礼于晋(句式: 改后顺序: 句子含义: ),且( )贰( )于楚(句式: 改后顺序: 句子含义: )也。晋军(词类活用: 含义: )函陵(句式: ),秦军(词类活用: 含义: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句式: 改后顺序: 句子含义: ),曰:“国危矣,若( )使( )烛之武见( )秦君,师( )必退( )。”公从( )之( )。辞( )曰:“臣之( )壮( )也,犹( )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 )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 )而求( )子,是寡人( )之过也。然( )郑亡( ),子亦( )有不利焉( )。”许( )之( )。夜(词类活用: 含义: )缒( )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 )郑,郑既( )知亡( )矣。若( )亡( )郑而有益于君(句式: 改后顺序: 句子含义: ),敢以( )(省略: )烦执事( )。越国以( )鄙( )远,君知其( )难也。焉( )用亡(词类活用: 含义: )郑以( )陪( )邻?邻之( )厚(词类活用: 含义: ),君之薄(词类活用: 含义: ) 也。若( )舍( )郑以为( )东道主(古义: 今义: ),行李(古义: 今义: )之往来( ),共( 通“ ” ,含义: )其乏困(词类活用: 含义: ),君亦( )无所害。
-挖空训练

且君尝( )为( )晋君赐(词类活用: 含义: )矣,许( )君焦、瑕,朝(词类活用: 含义: )济( )而夕(词类活用: 含义: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句式: )。夫( )晋,何厌之有?(句式: 改后顺序: 句子含义: )既( )东(词类活用: 含义: )封(词类活用: 含义: )郑,又欲( )肆其西(词类活用: 含义: )封,若不阙(通“ ”,含义: )秦,将焉( )取之( )?阙秦以( )利晋,唯( )君图( )之( )。”秦伯说(通“ ”,含义: ),与郑人盟(词类活用: 含义: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 )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夫人(古义: 今义: )之力不及( )此( )。因( )人之力而敝(词类活用: 含义: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通“ ”,含义: );以( )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 )去( )之。
-挖空训练答案

晋侯、秦伯围( 围攻 )郑,以(因为)其( 代词,郑国 )无礼于晋(句式:状语后置 改后顺序:于晋无礼 句子含义:对晋国不讲礼貌),且( 而且)贰(从附二主)于楚(句式:状语后置 改后顺序:于楚贰 句子含义:对楚国有二心 )也。晋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函陵(句式:省略句,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句式:状语后置 改后顺序:于郑伯言 句子含义:对郑伯说 ),曰:“国危矣,若( 如果 )使( 派 )烛之武见( 拜见 )秦君,师( 军队 )必退( 撤退 )。”公从( 听从 )之( 代词,佚之狐的建议 )。辞( 推辞 )曰:“臣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壮( 壮年,年轻 )也,犹( 尚且 )不如( 比不上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语气助词,了 )。”公( 郑伯 )曰:“吾不能早用子( 你 ),今急( 情况紧急 )而求( 恳求 )子,是寡人(君主的自称,我 )之过也。然( 然而 )郑亡( 灭亡 ),子亦( 也 )有不利焉( 语气助词,呀 )。”许( 答应 )之( 代词,这件事 )。夜(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状语 含义:在夜里 )缒(用绳子拴着从上往下放 )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 )曰:“秦、晋围( 围攻 )郑,郑既( 已经 )知亡( 灭亡 )矣。若( 如果 )亡( 使......灭亡 )郑而有益于君(句式:状语后置 改后顺序: 于君有益 句子含义:对您有好处 ),敢以( 用 )(省略:之,这件事 )烦执事( 手下的人 )。越国以( 把,用 )鄙( 边邑 )远,君知其( 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难也。焉( 哪里 )用亡(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含义:使......灭亡 )郑以( 来 )陪( 增加 )邻?邻之( 的 )厚( 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含义:变厚 ),君之薄(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含义:变薄 )也。若( 如果 )舍( 放弃 )郑以为( 作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古义:使者; 今义:行李 )之往来( 来来往往 ),共( 通“供”,供给 )其乏困(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含义:缺乏的东西 ),君亦( 也 )无所害。
-挖空训练答案

且君尝( 曾经 )为( 给予 )晋君赐(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含义:恩惠 )矣,许( 答应,允诺 )君焦、瑕,朝( 方位名词作状语 含义:在早上 )济( 渡河 )而夕( 方位名词作状语 含义:在晚上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句式:判断句 )。夫( 发语词,表议论 )晋,何厌之有?(句式:宾语前置句;改后顺序:有何厌? 句子含义:有什么可满足的? )既( 已经 )东(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状语;含义:向东 )封(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 含义:疆界 )郑,又欲( 想要 )肆其西(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状语;含义:向西 )封,若不阙(通“ 缺 ”,含义:削弱 )秦,将焉( 哪里 )取之( 代词,代晋国想要的土地 )?阙秦以( 用来 )利晋,唯( 表希望的语气 )君图( 考虑 )之( 代词,代攻打郑国弊大于利这件事 )。”秦伯说(通“ 悦 ”,含义:愉悦,开心 ),与郑人盟(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含义:结盟,联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戍守 )之,乃( 于是,就 )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没有 )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男子的配偶 )之力不及( 比不上 )此( 代词,这件事 )。因( 依靠 )人之力而敝(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含义:损害 )之,不仁;失其所与( 同盟 ),不知(通“ 智 ”,含义:明智 );以( 用 )乱易( 代替 )整,不武。吾其( 表祈使,商量的语气,还是 )还也。”亦( 也 )去( 离开 )之。
-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烛之武被请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辛酸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烛之武劝说秦伯,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的句子: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6)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然心动。(7)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8)《烛之武退秦师》中表明,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