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8 20:1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着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学生一般是以读的形式来完成,但在新课标下,古诗需要诵,这也是二年级孩子不容易做到的,而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在古诗的朗诵过程中要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首古诗语言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学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不宜过高。因本次为线上课程,所以很难要求学生齐读古诗。为更好的达到课上效果,本次课程中更多的采用了学生自读的朗读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会写“莲”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够初步了解古诗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想象、欣赏,感受古诗的丰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丰富内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够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说出诗中描绘的画面
五、教学难点:
(1)品味古诗韵味,感受古诗的丰富内涵。
(2)体会作者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于西湖的喜爱 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背景音乐、习字示范视频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1)揭课题 知诗人 诵古诗 识生字
① 直接导入法揭示诗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跟着老师齐读课题。
预设学生活动:生齐读。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个环节导入恰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处教师开门见山的点出课题,并由课题展开讲解。此种导入方式可突出古诗主题,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② 介绍作者生平及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展示诗人生平及其成就,指名学生朗读。
预设学生活动:生朗读课件。教师相机指导纠正。
③ 学生初步练读古诗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作者杨万里到底给我们带来一首怎样的古诗呢?
(出示课件)让我们先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古诗,比一比谁读的最熟练。
预设学生活动:生自由练读
教师活动:指名学生诵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教授诵读古诗的方法与技巧。
设计意图: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古诗词短小精练、寓意深远、韵律和谐、平仄有致,具有很强的诵读价值。因此,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传统之法,也是古诗词学习的入门之径。因此本次教学中“读”占据本次课堂的半壁江山。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敢读,再引导其会读。逐步体会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进而感受诗意。
④ 解决古诗字词
教师活动:同学们古诗读得这么好,想必这些生字和词语也不在话下吧。那现在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读一读。师领读生字和词语。
预设学生活动:生齐读词语。
教师活动:通过课件辅助进行词语赛读等多种方式练读生字和词语。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也是小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阶段识字教学效果的优劣对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虽然本课为古诗教学,但是识字、读词也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线上教学的原因,像是接力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学习方法都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所以此次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动画等新颖的方式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2)明诗题 读诗文 解诗意
① 明诗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不光古诗读得好,生字学得也棒。下面啊!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教师出示问题。从这首古诗中你能够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学生活动:生答从题目可知今天作者杨万里去送林子方。
教师活动:跟据学生回答,教师运用选择的方式引导学生知晓本诗为送别诗。教师借机提问学生作者从哪里出发送林子方。
预设学生活动:生答从净慈寺出发去送林子方。
教师活动:教师跟据学生回答作者是何时从净慈寺出发送林子方。
预设学生活动:生答从“晓出”一词可知作者是早上从净慈寺出发的。
教师活动:通过《春晓》一诗讲解“晓”字意为“早晨、早上”。随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意思为—早上,作者杨万里从净慈寺出发,送别好友林子方。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诗歌亦然。诗歌的题目对古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题目入手,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本首古诗的题目中隐藏着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因此解读诗题是学好此诗的关键。其次,通过教师提问寻找线索、提去信息是本单元教学重点。
② 读诗文 解诗意
a.教师活动:既然作者是从净慈寺出发去送别友人,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一游西湖,逛一逛西湖,看一看净慈寺。师范读,学生想象诗中画面。
预设学生活动:生答仿佛看到了西湖碧绿碧绿的荷叶、粉红分后的荷花。
设计意图:读书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边读边想象作者描绘得画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并达到心灵的共鸣。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够让学生多个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感情。二年级的学生很难直接通过诗文来体会情感,因此可利用学生特有的想象力来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b.教师活动:刚刚老师在读得时候发现有的同学在悄悄的微笑。我猜,你们心里肯定这样想,毕竟是老师啊!读的可真不错。引导学生用“毕竟”一词夸一夸身边的人或事。
预设学生活动:毕竟是春天啊,景色可真美呀!
教师活动:跟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出古诗,“毕竟西湖六月中”讲解此处的“毕竟”也包含了作者对于西湖的喜爱与赞美。引导学生观看图片,欣赏六月的西湖,激发学生对于西湖的喜爱之情与作者产生共鸣。随后学生朗读此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方法。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大多没有去过西湖,很难与作者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因此利用图片赏析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多种感官体会作者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感悟诗意。
c.教师活动:六月的西湖太美了,不禁让作者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课件出示“风光不与四时同”。教师借势提问“四时”为何意。
预设学生活动:生答“四时”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教师活动:跟据学生回答教师提问,什么时候的风光和这四个季节的风光都不相同。
预设学生活动:六月份的风光与这四个季节的风光有所不同。
d. 教师活动:西湖到底有多美啊!让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西湖荷叶图片。提问学生,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活动:生答我看到了碧绿碧绿的荷叶,生长的非常的茂盛。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举起手,想象我们现在就是西湖里一片片碧绿碧绿的荷叶。仔细观察图片,远远看过去,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学生活动:生答荷叶好像和天空连接在一起。
教师活动:跟据学生课件出示“接天莲叶”再次提问学生整片西湖一眼望去都是什么颜色。借机出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学生再次感受图片,随后学生借助动作多次朗诵此诗句,教师指导朗读方法与技巧。
接着相机指导学生练写“莲”字。
e.教师活动:作者在西湖除了看到接天的莲叶外,还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
预设学生活动:生答看到了粉红的荷花,所以作者写下了“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古诗。提问学生,“别样”一词是什么意思。
预设学生活动:生答不一样的;与众不同的。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为什么西湖的荷花能够“别样红”呢?
预设学生活动:生答因为诗中提到了“映日”二字。
教师活动:跟据学生讲解“映日”二字,点明西湖的荷花是因为有太阳的映照才会变得别样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将美丽的景色读出来。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古诗诵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采取多样化的朗读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本诗中写西湖的接天莲叶,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美景,诵读古诗,便采用了动作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体会文章情感。诗中“映日荷花别样红”则先引导学生熟知古诗中奇妙的景色,再鼓励学生运用朗读再悟西湖之美。
③ 悟诗情
教师活动:教师设疑,为何本诗为送别诗,可是全诗都在写景?教师跟据学生回答进行讲解。作者杨万里与林子方为好友,可林子方即将远去福州上任,杨万里因不舍好友,便借助西湖美景向好友表达对其的不舍与眷恋之情。教师借势介绍借景抒情的古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别懂大》。
设计意图:因本诗作者杨万里距今年代久远,其次二年级的学生不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背景,很难感受到作者对于友人的眷恋及不舍,对于“借景抒情”一词也仅仅停留在理解表面意思,所以在感悟诗情时担心出现强行向学生灌输的现象。因为这些原因,在处理此环节时,更多的采用了儿童化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领悟诗情,为下一步感情朗读全诗打下基础。
(3)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配乐再读古诗,读出作者对于西湖的喜爱与赞同的同时还要读出对于友人的眷恋与不舍。
预设学生活动:生配乐齐读
教师活动:跟据本节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当堂或课下背诵该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