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短诗五首——月夜
沈尹默
新课导入
同学们学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学
习
目
标
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早期新诗的特点。
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重点)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17年,是中国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彼时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沈尹默这首《月夜》赫然便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写作背景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文体知识——新诗
1、概念
2、形式
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文体知识——新诗
3、新诗“新”在哪里?
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题目解读
“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朗读指导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读出节奏,把握情感基调
(乐观、豪迈)
全诗仅四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霜风,月光,高树和“我”。
四种物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耐人寻味,前两种物象深广幽远,构成全诗的背景。后两种物象具体突出,构成整个场景的焦点。
整体感知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
顶天立地的高树
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
充满了美的意蕴。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这里指刺骨的寒风
副词,表示程度最高。
霜风:突出风的冷凄,给人一种萧索的感受。
呼呼、明明:既描绘出霜风寒月的情境,又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整体感知
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动
静
结
合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这里指刺骨的寒风
副词,表示程度最高。
霜风:突出风的冷凄,给人一种萧索的感受。
呼呼、明明:既描绘出霜风寒月的情境,又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整体感知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如何理解“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的作用?
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我”处在寒风中,却并不靠着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精读研讲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描写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索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环境。
精读研讲
精读研讲
4、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一株顶高的树
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
思想的独立。
没有靠着
倔强,追求独立、自由。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象
征
精读研讲
5、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现象。
精读研讲
6、《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解析:“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精读研讲
7、从哪里能看出《月夜》这首诗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解析:《月夜》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从形式上看,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从风格上来说,诗歌使用的是传统咏物寄怀的手法。
精读研讲
8、沈尹默的《月夜》与艾青的《树》,都写到了“树”,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解析:《月夜》中的“树”是“我”的陪衬,通过“树”衬托了“我”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艾青《树》中的“树”是诗人着力描写的意象,是抒情的凭借,通过“树”赞颂了既独立向上,又生死相依的团结战斗的精神。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艾青《树》)
板书设计
霜风——呼呼的吹着 寒冷
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朗
树——顶高的
冰冷
遮蔽、保护、
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 思想
的并立
却没靠着 独立
清寂
衬托
自我意识的觉醒,坚强果敢
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对独立自主的渴望
月
夜
“我”
与树
归纳总结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达了诗人在冷冽的环境中不惧朔风、不畏寒霜、不倚仗高树,追求自由、独立的情怀。
文章主旨
归纳总结
1、语言简洁含蓄,四句诗只是简单地描绘画面,没有抒情与说教的内容,却鲜明地塑造了“我”在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
2、内涵深刻丰富,四句诗含蓄地表达了深刻丰富的内涵:以“我”的形象,表达了当时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文章写作特色
扩展延伸
1、连线题:
说说下面几句诗中的月亮的象征意义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
(佼人:美人;僚:美丽)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5.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
——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
A美好高洁
B思乡怀人
C伤情愁绪
D光明希望
E物是人非
扩展延伸
2、从初中阶段我们接触过的课内外古诗词作品中,老师选取了其中几首,大家一起看看其中的月亮分别象征着什么?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1)月亮象征着思乡怀人
(2)月亮象征着美好高洁的品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扩展延伸
(3)月亮象征着物是人非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
(4)月亮象征着伤情愁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