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玉州期中)自1956年开始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C.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2.(2023八下·海南期末)(3分)神舟一号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这一成就表明中国( )
A.空间技术已超越世界所有国家 B.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在轨模式
C.空间技术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 D.综合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3.(2023八下·海南期末)(3分)如图是中国邮政于2022年9月7日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九)》纪念邮票,该邮票是为了纪念( )
A.杂交水稻之父 B.“铁人”
C.解放军好战士 D.党的好干部
4.(2023八下·海南期末)(3分)他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他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钱三强 D.杨利伟
5.(2023八下·沛县期末)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向世人昭示了我国( )
A.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 B.国防实力的增强
C.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D.粮食问题的解决
6.(2023八下·石嘴山期末) 如图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名称是( )
A.东方红1号 B.东方红2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二号
7.(2023八下·运城期末)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以上材料认为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原因是( )
A.称霸全世界 B.打击帝国主义
C.发展新科技 D.提高国际地位
8.(2023·福田模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之后相继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基本科研任务,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上述成就的取得( )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要依靠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支持
C.与“科教兴国”战略密不可分
D.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
9.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航空航天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几代航天人的奋斗。我国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迈出的第一步是( )
A.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C.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
D.2005年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下面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的科技成果是( )
①神舟一号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②屠呦呦发现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萵素
③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我国( )
①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效果显著
③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④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3·武汉模拟)“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料。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 )
A.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维护了全国各地的和平与安宁 D.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13.(2023·江岸模拟)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通过视频与地面师生互动交流,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反映了( )
A.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B.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双百方针得到切实有效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方式创新
14.(2023八下·长沙期末)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中国科技成就突出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5.(2023八下·曲阳期末) 阅读下面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70年 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16年8月 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2020年1月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事业大事年表》整理材料二:众多科学家曾生活在“国破山河在”的动荡年代,有“科技救国”的理想。为建设新中国,原中央研究院的81位院士,60人拒绝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选择驻守故土;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怀揣着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梦想,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归国效力。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回归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研究体系。在这个火红年代,科技工作者以爱国、奉献、创新、协同的精神,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编自《新中国以科学家精神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考察》
(1) 据材料一,分析我国航天工程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
(2) 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3) 综上所述,请用史实说明科技工作者“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1956-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据此分析:
A:1965年,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符合题意,故选A项。
B: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地球——东方红一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成就,是记忆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要明确建国后阶段划分和对应的建设成就,记忆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即可。
2.【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神舟一号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材料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了中国综合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故选D项。
材料显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但“空间技术已超越世界所有国家”表述错误,排除A项。
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在轨模式与材料中“神舟飞行作业时间”不符,排除B项。
中国神舟载人技术是自主科技成果,“空间技术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说法错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神舟飞船载人实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邮票是为了纪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养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A项。
“铁人”是石油工人王进喜,排除B项。
解放军好战士是雷锋,排除C项。
党的好干部是焦裕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结合所学分析:
A:邓稼先,两弹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排除A项。
B:钱学森,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故选B项。
C: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排除C项。
D:杨利伟,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钱学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64年10月16日”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往返成功,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A不合题意;
题干中描述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卫生医疗、粮食问题无关,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的能力,解题时联系1964年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便可得出准确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A项正确;
东方红2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神舟一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神舟二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7.【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可知,作者认为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原因是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正确。
我国并不主张称霸世界,表述有误,排除A项;
材料未强调打击帝国主义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发展新科技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两弹一星的认识。
8.【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主要得益于的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A项》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在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身的探索和研究,苏联的技术支持是外力,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技发展成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成果,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是我国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迈出的第一步,B项正确;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是太空方面的,排除A项;
CD项是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之后发射成功,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科技自立自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可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经过多次实验,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5年9月,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牛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故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①神舟一号飞船开启飞天之旅属于航天事业, ③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属于国防科技。排除含有①③的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的科技成果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举世瞩目,但它们不能说明③我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2.【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A项正确;
中国经济崛起和“两弹一星”的科技成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维护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夸大了“两弹一星”的影响,排除C项;
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不是题干表述的重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通过视频与地面师生互动交流,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可知,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方式创新,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而不是说明科教兴国战略所取得的成效,排除A项;
科技进步并不能直接推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除B项;
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科技进步对教育产生影响的认识。
14.【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航天、农业、生物医学、交通和通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成果造福人民,A项正确;
生物医学未全部涉及,BC项排除;
交通通信只涉及材料最后两条,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5.【答案】(1)攻克的难度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到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高尚的情怀并对祖国科技事业无私奉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制定发展科技的计划。
(3)举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说明: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图表内容可知,我国航天工程攻克的难度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到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据材料一图表、材料二内容“众多科学家曾生活在‘国破山河在’的动荡年代,有‘科技救国’的理想。为建设新中国,原中央研究院的81位院士,60人拒绝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选择驻守故土;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怀揣着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梦想,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归国效力。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回归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研究体系。”可知,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高尚的情怀并对祖国科技事业无私奉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制定发展科技的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3)综上所述可知,例如: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所以说科技工作者“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航天工程发展发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科技工作者“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的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玉州期中)自1956年开始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C.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答案】A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1956-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据此分析:
A:1965年,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符合题意,故选A项。
B:1967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地球——东方红一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成就,是记忆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要明确建国后阶段划分和对应的建设成就,记忆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即可。
2.(2023八下·海南期末)(3分)神舟一号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这一成就表明中国( )
A.空间技术已超越世界所有国家 B.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在轨模式
C.空间技术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 D.综合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
【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神舟一号在太空中共飞行了21个小时”“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材料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了中国综合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故选D项。
材料显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但“空间技术已超越世界所有国家”表述错误,排除A项。
空间站开启长期有人在轨模式与材料中“神舟飞行作业时间”不符,排除B项。
中国神舟载人技术是自主科技成果,“空间技术得益于国外先进技术”说法错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神舟飞船载人实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3.(2023八下·海南期末)(3分)如图是中国邮政于2022年9月7日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九)》纪念邮票,该邮票是为了纪念( )
A.杂交水稻之父 B.“铁人”
C.解放军好战士 D.党的好干部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邮票是为了纪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养出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A项。
“铁人”是石油工人王进喜,排除B项。
解放军好战士是雷锋,排除C项。
党的好干部是焦裕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4.(2023八下·海南期末)(3分)他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他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钱三强 D.杨利伟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结合所学分析:
A:邓稼先,两弹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排除A项。
B:钱学森,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故选B项。
C: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排除C项。
D:杨利伟,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钱学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5.(2023八下·沛县期末)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向世人昭示了我国( )
A.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 B.国防实力的增强
C.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D.粮食问题的解决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64年10月16日”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往返成功,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A不合题意;
题干中描述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卫生医疗、粮食问题无关,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的能力,解题时联系1964年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便可得出准确答案。
6.(2023八下·石嘴山期末) 如图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名称是( )
A.东方红1号 B.东方红2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二号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A项正确;
东方红2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神舟一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神舟二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7.(2023八下·运城期末)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以上材料认为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原因是( )
A.称霸全世界 B.打击帝国主义
C.发展新科技 D.提高国际地位
【答案】D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可知,作者认为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原因是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正确。
我国并不主张称霸世界,表述有误,排除A项;
材料未强调打击帝国主义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发展新科技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两弹一星的认识。
8.(2023·福田模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之后相继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基本科研任务,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上述成就的取得( )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主要依靠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支持
C.与“科教兴国”战略密不可分
D.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成果”,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主要得益于的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选A项》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科技取得的重大成果,主要在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身的探索和研究,苏联的技术支持是外力,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相符,排除C项。
根据所学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技发展成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成果,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史实。
9.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国航空航天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几代航天人的奋斗。我国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迈出的第一步是( )
A.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C.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
D.2005年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是我国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上迈出的第一步,B项正确;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是太空方面的,排除A项;
CD项是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之后发射成功,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相关史实
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下面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的科技成果是( )
①神舟一号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②屠呦呦发现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萵素
③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科技自立自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可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经过多次实验,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5年9月,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牛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故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①神舟一号飞船开启飞天之旅属于航天事业, ③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属于国防科技。排除含有①③的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的科技成果的相关史实。
11.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我国( )
①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效果显著
③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④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两弹一星“震惊世界到“神舟”系列飞船气冲霄汉,再到“嫦娥一号”的轻舒广袖、揽月问天,这些成就举世瞩目,但它们不能说明③我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需要经过两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
12.(2023·武汉模拟)“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料。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 )
A.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维护了全国各地的和平与安宁 D.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A项正确;
中国经济崛起和“两弹一星”的科技成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维护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安全,夸大了“两弹一星”的影响,排除C项;
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不是题干表述的重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3·江岸模拟)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通过视频与地面师生互动交流,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这反映了( )
A.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B.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双百方针得到切实有效贯彻 D.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方式创新
【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相互配合,通过视频与地面师生互动交流,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等,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可知,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方式创新,D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而不是说明科教兴国战略所取得的成效,排除A项;
科技进步并不能直接推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排除B项;
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科技进步对教育产生影响的认识。
14.(2023八下·长沙期末)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A.中国科技成就突出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航天、农业、生物医学、交通和通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成果造福人民,A项正确;
生物医学未全部涉及,BC项排除;
交通通信只涉及材料最后两条,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二、材料分析题
15.(2023八下·曲阳期末) 阅读下面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970年 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08年9月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2016年8月 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2020年1月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据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事业大事年表》整理材料二:众多科学家曾生活在“国破山河在”的动荡年代,有“科技救国”的理想。为建设新中国,原中央研究院的81位院士,60人拒绝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选择驻守故土;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怀揣着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梦想,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归国效力。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回归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研究体系。在这个火红年代,科技工作者以爱国、奉献、创新、协同的精神,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编自《新中国以科学家精神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考察》
(1) 据材料一,分析我国航天工程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
(2) 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3) 综上所述,请用史实说明科技工作者“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答案】(1)攻克的难度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到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高尚的情怀并对祖国科技事业无私奉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制定发展科技的计划。
(3)举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说明: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图表内容可知,我国航天工程攻克的难度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到逐渐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据材料一图表、材料二内容“众多科学家曾生活在‘国破山河在’的动荡年代,有‘科技救国’的理想。为建设新中国,原中央研究院的81位院士,60人拒绝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选择驻守故土;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怀揣着民族复兴、浴火重生的梦想,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归国效力。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回归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研究体系。”可知,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高尚的情怀并对祖国科技事业无私奉献、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制定发展科技的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3)综上所述可知,例如: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所以说科技工作者“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航天工程发展发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科技工作者“在天地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