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上册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07 21:2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要求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教材的编写依据的是《课程标准》,本课在《课程标准》中是“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核心概念下的学习内容。 课标对本课的描述为:能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探究运动与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的概念。
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听听声音》让学生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引发了学生对声音问题的思考。本节课教材设计了橡皮筋、钢尺、鼓三个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会到振动能使物体发出声音。 而后面还会涉及到物体在振动的同时能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大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的强与弱》《声音的高与低》等章节的探究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把振动与发声呈现出来,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情分析 为了找准教学的起点,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前测。四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非常熟悉,但熟悉的事物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他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是模糊的、浅层的。他们会认为声音是通过敲、打、摩擦、碰撞等动作产生的。而没有看到在这些动作下,物体的形态发生的变化。学生并不理解“振动”这一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将“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对橡皮筋,钢尺等发声物体的状态进行观察,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思维:通过对比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3.探究实践: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的语言、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 4.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实验操作法、探究归纳法相结合
学习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对比法
评价任务 1.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能解释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之间的关系。 3.能用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表达物体运动的方式。 4.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5.对于声音,还能提出其他想知道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橡皮筋、纸盒、钢尺、共鸣盒、导管、鼓、豆子、透明杯子、音叉、乒乓球、实验记录单、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教材、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聚焦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出示一段声音,让学生听声音猜事物,然后展示画面。引出课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听声音,感受声音的魅力。 通过声音、画面、诗句结合的方式导入新课,其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熟悉的声音中藏有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 二、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在听声音后,学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三、寻找证据,进行实验 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设计实验,怎样让橡皮筋、钢尺、鼓发出声音,同时仔细观察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实验现象,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橡皮筋实验装置 钢尺实验装置 实验器材发声时实验现象不发声实验现象橡皮筋钢尺鼓
三组实验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后,让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展示发声物体运动时的状态,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做往复运动这一现象。我因势利导进行总结,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不断地做往复运动叫振动,从而构建了振动这一概念。 实验器材发声时实验现象不发声实验现象橡皮筋振动振动停止钢尺振动振动停止鼓振动振动停止
1.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这一聚焦问题,展开讨论。 2.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拨、弹、拍让物体发声,并仔细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让学生明白一切的推理都要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归纳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而不发声时振动停止。又设计音叉实验和音响实验再次验证结论。 音叉实验 为了让学生明白科学具有严谨性,正确的结论需要大量的实验来验证。 三组实验现象直观,利于学生理解和建立科学概念,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情境中经历了观察,思考,设计,收集大量的证据以后,完成了理解重点,难点突破,达成了实验教学在课堂中的效果。
四、拓展与思考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动物有各自的发声方式。同时制作了PK小游戏 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作业设计 一、实验拓展题:利用音叉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目的:探究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材料:水、音叉、铁架台、乒乓球、线绳 实验猜想:音叉发声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 实验步骤: (1)用线绳将乒乓球固定并放置在铁架台合适位置。 (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乒乓球。 (3)观察乒乓球的变化,用手轻轻触模击打过的音叉。 实验现象: (1)击打过的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会( )。 (2)用手轻轻触摸击打过的音叉,感觉音叉在( )。 实验分析: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乒乓球,乒乓球会左右做往返运动,说明此时的音叉 。用手轻轻触音叉产生“麻麻”的感觉,也能说明音叉在 。 实验结论:
板书设计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猜想:敲打、拨动、碰撞、摩擦 实验探究:橡皮筋、钢尺、鼓 现象:当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同时在振动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拓展:音叉靠进乒乓球
课后反思 我对本节课用到的钢尺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通过导管将钢尺与共鸣盒连接产生共振,这样的实验装置改装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科学概念,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情境中经历了观察、思考、设计、收集大量的证据以后,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同时完成了理解重点,难点突破。在拓展部分继续探究——音叉的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吗?学生课下继续探究验证,从而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达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