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6 10:21:20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选择题
1.《陕西通志》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这一社会现象直致导致了(  )
A.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崇祯皇帝自缢而亡
C.吴三桂引清军人关 D.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2.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李自成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其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之一是提出了(  )
A.耕者有其田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均田免赋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3.下图是小明制作的学习卡片,图中小明遗漏的①、②内容分别是(  )
A.努尔哈赤,皇太极 B.铁木真,忽必烈
C.阿骨打,耶律阿保机 D.康熙,乾隆
4. 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上,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的关键因素是(  )
A.崇祯皇帝自缢 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强烈
5.某同学在探究明朝历史时,收集了下面三幅绘画作品。从中可看出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明朝统治者的生活 B.明朝老百姓的生活
C.明朝英雄人物故事 D.明朝灭亡的原因
6.崇祯帝在临终前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  )
A.安禄山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吴三桂
7.(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明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标志着明帝国灭亡的是(  )
A.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B.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占领北京城
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D.皇太极指挥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
8.(2023七下·海口期末) “考试的全部内容只能出自宋儒朱熹注释四书。特别是在1487年以后,所有文章都要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写……”科举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述的科举特征属于(  )
A.唐代 B.宋朝 C.明代 D.清朝
9.(2023七下·忠县期末) 历史叙述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其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B.王安石变法时期,各地新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C.岳飞统率“岳家军”在郾城打败金军主力,取得郾城大捷
D.李自成起义军虽然没有真正实行“均田免粮”,但籍没富室,兼济贫穷政策具有进步性
10.(2023七下·渝北期末) 学习历史,要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过的真实情况。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戚继光抗倭解除了倭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B.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C.军机处利于皇帝独掌政权,使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11.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李自成率军占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清统治者迁都北京
12.根据下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形势是(  )
时间 事件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清军人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A.藩镇割据 B.五代十国 C.宋金对峙 D.明清易代
13.(2023七下·成华期末)下图是张明同学制作的某次农民起义的学习卡片。该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
学习卡片
提出口号:均田免赋 建立政权:大顺
A.黄巢 B.朱温 C.李自成 D.郑成功
14.(2023七下·新城期末)“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15.(2023七下·罗源期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的口号是(  )
A.“均田免赋” B.“王侯将相宁有种平”
C.“兵民合一” D.“均贫富,等贵贱”
二、材料分析题
16.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然而,因种种原因,使它逐步走向覆亡。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
皇帝 在位时间 皇帝特点
明武宗 1505-1521年 好玩乐
明世宗 1521-1566年 好神仙
明穆宗 1566-1572年 懒惰
明神宗 1572-1620年 奢侈
明光宗 1620年 在位约一个月
明熹宗 1620-1627年 好木工
明思宗 1627-1644年 多疑惑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
时期 土地集中情况
明神宗时 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时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三: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四: 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
材料五:1644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 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 从材料一、二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材料三中的口号与材料二中的现象有何联系
变式:材料四中的现象与材料三中的口号又有何联系
(3)材料五中自杀的皇帝和逃跑的皇帝分别指谁 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哪一民族的首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陕西通志》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这一社会现象直接导致了李自成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他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故C符合题意;
孙中山最先提出耕者有其田,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他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
A项努尔哈赤,皇太极分别是图中小明遗漏的①、②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示意图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清建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清朝的建立时间和人物。
4.【答案】C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ABD三项都不是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的关键因素,不符合题意;
C项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的关键因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吴三桂降清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
5.【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说明明末政治腐败,统治者贪图享乐,明代《流民图》说明明末农民生活艰难,被迫流亡,“李自成像”说明的是明末爆发了农民起义;从所收集的作品看,他探究的主题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他探究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赋税沉重,加上陕西北部连年灾荒,李自成发动起义,提出“均田免赋”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明代末帝崇祯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最后失败。故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李自成。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李自成是材料中的“逆贼”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灭亡的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的衰弱与灭亡。
7.【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A: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被称为“闯王”。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B项符合题意;
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皇太极指挥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只能出自宋儒朱熹注释四书”“八股文的格式”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题干中主要阐释的是明朝在科举封面采取的是八股取士,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代、宋朝科举制处于发展阶段,材料中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僵化,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清朝是1644年以后,而材料说的是1487年左右,这是明朝,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实体难度不大,主要是能抓住“八股”,联系所学,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9.【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历史叙述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题干选项中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叙述;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解释。
ABC三项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叙述,不符合题意;
D项李自成起义军虽然没有真正实行“均田免粮”,但籍没富室,兼济贫穷政策具有进步性是对李自成起义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10.【答案】B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结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B符合题意;
戚继光抗倭解除了倭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
军机处利于皇帝独掌政权,使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
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后金政权。难度适中,理解历史观点和历史史实的含义,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不难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占北京,崇祯自缢,明王朝被推翻了,B项符合题意;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清统治者迁都北京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灭亡的标志,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故据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明清易代。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明清易代过程中的事件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均田免赋”“大顺”等信息可判断出应该是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回顾明朝末年的历史可得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李自成的起义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并于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黄巢和朱温发生在唐朝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均与题干主旨不符,AB 不合题意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并识记明朝的灭亡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及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事件是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正确;
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李自成起义的认识。
15.【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由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大泽乡起义的口号,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北宋时的王安石改革中保甲法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均贫富,等贵贱”是北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的口号,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李自成农民起义去分析判断出准确答案。
16.【答案】(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沉迷亨乐,疏于朝政;土地兼并严重。
(2)由于材料二中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材料三中李白成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变式:由于材料三中“均田免赋”的口号符合农民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所以才出现材料四中李自成受到农民欢迎的现象。
(3)崇祯:李自成。满洲(或满族)。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可知,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沉迷亨乐,疏于朝政。根据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可知,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
(2)根据材料三“均田免赋”和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材料二中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材料三中李白成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3)根据材料五“1644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 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和结合所学可知,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推翻了。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当时的皇帝是清朝顺治皇帝,是满族人。
故答案为:
(1)信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沉迷亨乐,疏于朝政;土地兼并严重。
(2)联系:由于材料二中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材料三中李自成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变式:由于材料三中“均田免赋”的口号符合农民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所以才出现材料四中李自成受到农民欢迎的现象。
(3)自杀的皇帝:崇祯;逃跑的皇帝:李自成。民族:满洲(或满族)。
【点评】本题以五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明朝灭亡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同步经典题(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一、选择题
1.《陕西通志》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这一社会现象直致导致了(  )
A.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崇祯皇帝自缢而亡
C.吴三桂引清军人关 D.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答案】A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陕西通志》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这一社会现象直接导致了李自成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李自成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其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之一是提出了(  )
A.耕者有其田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均田免赋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末,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他领导的队伍迅速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故C符合题意;
孙中山最先提出耕者有其田,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3.下图是小明制作的学习卡片,图中小明遗漏的①、②内容分别是(  )
A.努尔哈赤,皇太极 B.铁木真,忽必烈
C.阿骨打,耶律阿保机 D.康熙,乾隆
【答案】A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他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
A项努尔哈赤,皇太极分别是图中小明遗漏的①、②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示意图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清建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清朝的建立时间和人物。
4. 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上,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的关键因素是(  )
A.崇祯皇帝自缢 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强烈
【答案】C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ABD三项都不是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的关键因素,不符合题意;
C项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的关键因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吴三桂降清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
5.某同学在探究明朝历史时,收集了下面三幅绘画作品。从中可看出他探究的主题是(  )
A.明朝统治者的生活 B.明朝老百姓的生活
C.明朝英雄人物故事 D.明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说明明末政治腐败,统治者贪图享乐,明代《流民图》说明明末农民生活艰难,被迫流亡,“李自成像”说明的是明末爆发了农民起义;从所收集的作品看,他探究的主题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ABC三项和题干图片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他探究的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灭亡的原因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衰亡的原因和史实。
6.崇祯帝在临终前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  )
A.安禄山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吴三桂
【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赋税沉重,加上陕西北部连年灾荒,李自成发动起义,提出“均田免赋”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明代末帝崇祯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最后失败。故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李自成。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李自成是材料中的“逆贼”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灭亡的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的衰弱与灭亡。
7.(2023七下·覃塘期末)(2分)明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使它逐步走向覆亡。标志着明帝国灭亡的是(  )
A.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B.李自成指挥百万大军占领北京城
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D.皇太极指挥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A: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被称为“闯王”。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B项符合题意;
C: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皇太极指挥的清军入关入主中原,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8.(2023七下·海口期末) “考试的全部内容只能出自宋儒朱熹注释四书。特别是在1487年以后,所有文章都要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写……”科举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上述的科举特征属于(  )
A.唐代 B.宋朝 C.明代 D.清朝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只能出自宋儒朱熹注释四书”“八股文的格式”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题干中主要阐释的是明朝在科举封面采取的是八股取士,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唐代、宋朝科举制处于发展阶段,材料中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僵化,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清朝是1644年以后,而材料说的是1487年左右,这是明朝,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实体难度不大,主要是能抓住“八股”,联系所学,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9.(2023七下·忠县期末) 历史叙述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其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B.王安石变法时期,各地新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C.岳飞统率“岳家军”在郾城打败金军主力,取得郾城大捷
D.李自成起义军虽然没有真正实行“均田免粮”,但籍没富室,兼济贫穷政策具有进步性
【答案】D
【知识点】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历史叙述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题干选项中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叙述;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解释。
ABC三项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叙述,不符合题意;
D项李自成起义军虽然没有真正实行“均田免粮”,但籍没富室,兼济贫穷政策具有进步性是对李自成起义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10.(2023七下·渝北期末) 学习历史,要正确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观点,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过的真实情况。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戚继光抗倭解除了倭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B.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C.军机处利于皇帝独掌政权,使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D.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答案】B
【知识点】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结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B符合题意;
戚继光抗倭解除了倭患,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
军机处利于皇帝独掌政权,使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
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后金政权。难度适中,理解历史观点和历史史实的含义,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不难作答。
11.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李自成率军占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清统治者迁都北京
【答案】B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占北京,崇祯自缢,明王朝被推翻了,B项符合题意;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清统治者迁都北京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灭亡的标志,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2.根据下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形势是(  )
时间 事件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清军人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A.藩镇割据 B.五代十国 C.宋金对峙 D.明清易代
【答案】D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解析】【分析】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皇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故据表可知,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明清易代。选项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明清易代过程中的事件的相关史实。
13.(2023七下·成华期末)下图是张明同学制作的某次农民起义的学习卡片。该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
学习卡片
提出口号:均田免赋 建立政权:大顺
A.黄巢 B.朱温 C.李自成 D.郑成功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均田免赋”“大顺”等信息可判断出应该是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回顾明朝末年的历史可得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李自成的起义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并于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黄巢和朱温发生在唐朝末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均与题干主旨不符,AB 不合题意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并识记明朝的灭亡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下·新城期末)“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答案】C
【知识点】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及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事件是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正确;
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
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李自成起义的认识。
15.(2023七下·罗源期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的口号是(  )
A.“均田免赋” B.“王侯将相宁有种平”
C.“兵民合一” D.“均贫富,等贵贱”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由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大泽乡起义的口号,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北宋时的王安石改革中保甲法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均贫富,等贵贱”是北宋钟相、杨么起义提出的口号,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李自成农民起义去分析判断出准确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16.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然而,因种种原因,使它逐步走向覆亡。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
皇帝 在位时间 皇帝特点
明武宗 1505-1521年 好玩乐
明世宗 1521-1566年 好神仙
明穆宗 1566-1572年 懒惰
明神宗 1572-1620年 奢侈
明光宗 1620年 在位约一个月
明熹宗 1620-1627年 好木工
明思宗 1627-1644年 多疑惑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
时期 土地集中情况
明神宗时 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时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三: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材料四: 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
材料五:1644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 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
(1) 从材料一、二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材料三中的口号与材料二中的现象有何联系
变式:材料四中的现象与材料三中的口号又有何联系
(3)材料五中自杀的皇帝和逃跑的皇帝分别指谁 从关外杀进来的皇帝是哪一民族的首领
【答案】(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沉迷亨乐,疏于朝政;土地兼并严重。
(2)由于材料二中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材料三中李白成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变式:由于材料三中“均田免赋”的口号符合农民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所以才出现材料四中李自成受到农民欢迎的现象。
(3)崇祯:李自成。满洲(或满族)。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可知,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沉迷亨乐,疏于朝政。根据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可知,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
(2)根据材料三“均田免赋”和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材料二中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材料三中李白成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3)根据材料五“1644年,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杀了一个皇帝,逃跑了一个皇帝, 又从关外杀进来一个皇帝。”和结合所学可知,1644年4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推翻了。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当时的皇帝是清朝顺治皇帝,是满族人。
故答案为:
(1)信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沉迷亨乐,疏于朝政;土地兼并严重。
(2)联系:由于材料二中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材料三中李自成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变式:由于材料三中“均田免赋”的口号符合农民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所以才出现材料四中李自成受到农民欢迎的现象。
(3)自杀的皇帝:崇祯;逃跑的皇帝:李自成。民族:满洲(或满族)。
【点评】本题以五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明朝灭亡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