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8 08:55: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4张PPT)
老 山 界
——陆定一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
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课后扩展

课前导读

课文解析

字词学习

课前导读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
作者简介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课前热身
讲述长征故事,概括长征精神。

字词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惶( )  军阀( )   
缴租(   )    蜷身( )
点缀(   )    搀扶( )
呜咽( )  咀嚼( ) 
澎湃( ) 苛(   )    
酣然入梦( )
huáng
fá 

jiǎo
quán
zhuì
chān
wū y è
jǔ jué
péng pài
hān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首尾两段的作用
1、研读首段
(1)首段向读者交代了什么?对文章有何作用?
交代时间 地点 人物
点出山高,暗示此山较难翻越
(3)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理清结构层次
1、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三部分
一、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1)。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2段)。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3段)。
探究学习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 动
第 一 天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细读品味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
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精读细研
1.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用火把形成的“之”字形的景象表现老山界山势险峻、迂回曲折的特点,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乐观主义英雄气魄。
困难一:行路难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从上下两个角度写火把不同的样子,细致生动地描写突出了红军翻越老山界之难。
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详细地描写了雷公岩的陡峭程度,看上去就那么吓人,更别提攀登了。
通过写马摔下悬崖后脚骨断裂,从侧面表现出雷公岩的陡峭。
精读细研
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困难二:睡觉难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精读细研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
“颤”和“蜷”表现出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体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困难三:吃饭难
精读细研
粮食短缺
肚子饥饿
精读细研
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
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困难四:处境难
条件艰苦,处境困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细读品味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粮食奇缺 饥饿难耐
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
精彩段落欣赏(22段)
景物描写: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庄严、奇伟。 寂静
(3)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反衬出夜的寂静。
精彩段落欣赏
(4)一共用了几组比喻?作用是什么?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 、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整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的艰难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小的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这更能突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总结(中心思想):
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决定翻山—老山界—开篇点题。
翻山经过
下山之后—困难“小得很”—呼应开头,深化中心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行路难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睡觉难
粮食短缺 忍饥爬山 吃饭难
设备笨重 敌人追击 处境难
乐观精神
顽强意志
老山界
老 山 界
——陆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