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秋实,1917年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8年贫病中逝世。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 自 清
(1898—1948)
长诗《毁灭》, 震动诗坛。
诗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
散文代表作:
《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 自 清
(1898—1948)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注音
蓊蓊郁郁( ) 袅娜( )
踱步( ) 参差( )
妖童媛女( ) 倩影( )
鹢首( ) 櫂将移( )
梵婀玲( ) 独处( )
注音
蓊蓊郁郁( wěng ) 袅娜(nuó )
踱步( duó ) 参差(cī)
妖童媛女(yuàn ) 倩影( qiàn )
鹢首( yì ) 櫂将移(zhào )
梵婀玲(fàn) 独处(chǔ)
1、 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添了文章的音韵美。
2、 典雅的书面语与朴素的口语相连缀,雅俗共赏。
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作者一次怎样的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4、作者欣赏到了哪些景色?
5.本文字里行间充满怎样的情感?
6.作者的目的达成了吗?
请将文中表现心情的句子画下来。
作者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四周
家
小煤屑路
荷塘上的月色
心里颇不宁静
情感心情:
圆形结构,首尾圆合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文章的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明线:空间变化(行踪)
(圆形结构)
出门
颇不宁静
求静:淡淡的忧愁
出静:淡淡的忧愁
赏景得静:
淡淡的喜悦
小煤屑路
回来的路上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联想采莲
惦念江南
梳理作者的感情历程
心不宁静
独处求静
暂得慰藉
一无所有
惦念江南
再度失落
回归现实
作者观赏荷塘了哪几处景?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的四周
语言美
画面美
情感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第四段
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亭亭玉立
修长婀娜
灵动飘逸
舒展
旋转
比喻
袅娜地开着
羞涩地打着朵儿
摇曳娇美的身姿 羞涩的神情
拟人
一粒粒明珠
碧空里的星星
比喻
月辉映照闪着光泽
刚出浴得美人
冰清玉洁 纤尘不染
比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荷香:轻淡缥缈 如丝如缕 若有若无
断断续续 不绝如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通感:
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描述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达乙感觉的一种修辞格。
"以感觉写感觉" 也叫移觉。
凝碧的波痕
像闪电 灵动
脉脉的流水
充满情韵
荷波、荷韵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月色下的荷塘
情态美 静态美 动态美
恬静 优美
由远及近
由高到低
动静结合
比喻 拟人 通感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灵动活泼。“照”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生硬,显得不灵动。
水气迷蒙、月色轻笼
朦胧静谧的境界
轻飘柔美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画面美:
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荷塘上的月色
光
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画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柔美
树色“阴阴的”
月光淡淡的,朦胧
灯光“没精打采的” ,毫无生气
第六段
荷塘的四周
( )
( ) ( )
( ) ( )
杨柳
远山 蝉声
灯光 水里的蛙声
树梢 树上
树缝 树下
树姿: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树色:阴阴乍看像
烟雾般
有声有色、浓淡相宜,错落有致
问:作者全身心地享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最终有没有得到解脱呢?
没有,作者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一听到蝉声与蛙声,刚获得的自由和宁静又在一片蛙声中失去了,不禁发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自由 快乐
《荷塘月色》艺术之美
1.形象美——手法多样:
鲜明的比喻
明显的对比
强烈的衬托
生动的拟人
传神的通感
《荷塘月色》艺术之美
2.语言美——新颖而不失自然传神
通俗流畅
描述传神
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荷塘月色》艺术之美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