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毡、犊”等10个生字,会写“仪、眺”等14个字,会写“仪态,端庄”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语句中的情趣。
3.能体会静态描写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并能体会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语句中的情趣。
2.能体会静态描写所表现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并能体会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索荷兰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这是哪里?(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儿呢?(悉尼歌剧院)这是澳大利亚标志性的建筑。再看这呢?(非洲大草原)是的,他后面的这座山,可是有名的乞力马扎罗山呢?最后来看一下,这是哪?(荷兰)非常聪明,大家肯定是看到了风车。其实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由于时空的限制和目前疫情的影响以及其他等因素,大家可能暂时不能实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个愿望,但是有一样东西可以穿越时空,不因疫情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带我们走进他们,这就是文字,谁来读?(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今天,我们就跟着一位捷克作家的文字,走进一个美丽的国度--《牧场之国》。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首先要来挑战一下生字关,相信难不倒大家,第一组词语谁来读?预设一:非常准确。这一组中有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畜)能说出它的另一个音并组一个词吗?(xu,积蓄、畜牧)。预设二:有读音错误的字,相机指导,节省时间,不讲多音字了。第二组谁来?声音洪亮,看看这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一:(标红的字都是口字)那他们的读音有什么特点吗?(都是一声)预设二:说出答案,他从偏旁和字音这两个角度提醒了大家。最后一组,谁来争取这个机会?四字词语,读得字正腔圆。最后,咱请一位同学,把所有的词语读一遍。很好,会认字大家已经掌握,在这些词语中,还有一个我们今天要会写的词语—牲畜。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怎样能写好这个词语?谁来说?(第一个字是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第二个字是上下结构,应写得上大下小。)她是从结构上来提醒大家的。谁再来说?(占格,竖中线,横中线)他注意到了这个字的占格。还有吗?(垂露竖,长横)注意到了两个字的主笔。接下来,大家拿出自己的方格纸,在方格纸上写两遍这个词语。(提醒坐姿)写完的同学,课下把自己的作品发到我们的班级群,大家可以互相点评,互相欣赏。
2.字词关的挑战成功,肯定对我们读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荷兰是一个怎样的国家?(用文中的一个句子表达。)2.课文描写了牧场之国的哪几幅画面?
(1)读书声起,如丝竹之乱耳,读书声落,你们定成竹在胸。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荷兰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根据这个句子说说你对荷兰的了解。(荷兰地势低洼,有许多的运河;荷兰的国花是郁金香;荷兰牧场上有许多的牲畜。)是的,正是因为荷兰运河交错,到处开满郁金香,又有着广阔无垠的牧场,所以作者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2)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课文描写了牧场之国的哪几幅画面?
(牛羊吃草图,骏马奔驰图,家畜成群图,人们送走牛奶,家畜夜间沉睡图)那这四幅图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时间,前三幅是白天的画面,最后一幅是傍晚以后的画面。)
(三)品读课文,体悟情感: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幅画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从这幅画面中看到了什么?(许多牛在吃草)你关注到了牛的数量和他们在干什么?那这么多牛吃草时是什么样的?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句子+安静)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安静的?(十分专注、仪态端庄、无比威严)仔细观察一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所以这里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牛群吃草时草原的静态美。大家再来想一想,为什么牛群可以如此专注地吃草呢?(没有牧人吆喝,没有同伴争食,只有草原,所到之处,一片和谐,宁静的景象。)我们把词语放回句子中,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谁来读?
(2)刚刚我们感受到了一幅安静的牛群吃草图,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运用我们通过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或者修辞手法赏析课文的方法,思考一下牧场之国还有哪些特点?边读边做批注,一会儿请同学们分享你喜欢的那一自然段。
预设一:(第三自然段)
好,谁来与大家分享?(我从第三自然段读出了牧场之国还有自由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句子)大家都知道主人是什么意思,那公爵是什么意思谁能来说一说?(中国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外国贵族等级的最高爵位。)所以,从主人和公爵两个词中,我们感受到了骏马在草原上的自由的地位。学到这,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课文,里面同样提到了“自由”。(祖父的园子)让我们来看一看萧红眼中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呢?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呢?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所以,萧红说“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或许,这也是牧场之国中骏马奔驰的自由吧!谁再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预设二:(第四自然段)
谁再来分享一下第四自然段的感受?(我从第四自然段中感受到了悠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与大自然触手可得的机会,你想说些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我想与草原上的牲畜们聊聊天)对,这是他们的王国,他们也欢迎你这位朋友,(我想躺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晒晒太阳)对呀,暖洋洋的,多么悠闲。
(3)不知不觉天暗了下来,傍晚以后的牧场之国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一说傍晚之后你看到了哪些景色?(挤牛奶的工人,金色的晚霞,装满牛奶的火车、汽车,沉睡的牲畜。)这些景色又带给大家一种什么感受呢?(寂静)不对呀,我有种不同的感受,你看“偶尔传来汽笛声”是有声音的呀,“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也是动着的呀,为什么大家的感觉是寂静的呢?(以动衬静的手法)是呀,作者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更加衬托出了傍晚以后,牧场之国的寂静。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感受,我先来。到了傍晚,奶牛是严肃沉默的,铺在西天的晚霞是金色的,谁接着来?(远处的汽笛声是偶尔传来的)谁再来?(人是不叫喊吆喝的)还有,再来说?(牛脖子上的铃铛是没有响声的、挤奶的人是默默无言的……)就这样,读着读着,我们把这段话读成了一首小诗,读着读着,我们也读出了一幅画面。所以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学到这,孩子们,你是不是发现,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那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荷兰”了吗?(安静、自由、悠闲、寂静)对呀,真正荷兰的正是这种安静、自由、悠闲、寂静的“和谐之美”。那你知道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吗?(喜爱、赞美)是的,这由衷地喜爱与赞美是作者在自己的生活、亲身的经历中深深感悟到的。本文作者卡雷尔·恰佩克是一位捷克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鲵鱼之乱》《小狗杰西卡》等,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一年卡雷尔·恰佩克24岁。他的国家捷克作为协约国也成了参战国。战争起,民间苦。但是当时荷兰作为中立国,并没有参战。恰佩克在战后来到了荷兰,他看到的荷兰是这样的,这样的,是这样的,也是这样的。所以作者不禁一咏三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5)孩子们,此时,你心中是否也悄悄地出现了这样一个地方,那里充满了你心之神往的安静与自由,悠闲与寂静,充满了人人期盼的和谐之美。不必急于说出口,但也不要草在心里,刻下的时候,大家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上今天所学的方法,写出自己喜欢的地方,下一节课与大家分享。最后,我们带着这节课大家的收获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