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料。
学生准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预习第二课时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第一课时,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英雄人物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的故事,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二)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毛主席神态、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并体会他的内心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句子)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哪位同学找到了描写毛主席神态的句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生5:我找到了这句:“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我觉得这里描写了毛主席在得知儿子牺牲后的悲痛和沉默。
师:很好,你体会到了毛主席的悲痛情感。那么,描写他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呢?
生6:我找到了这句:“‘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里通过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语言,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悲痛。
生7:还有这句:“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我觉得这里通过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眼神,表现了他内心的沉重和悲痛。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仔细,也分析得很到位。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在失去儿子后的悲痛心情,但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坚强和顾全大局的品质。
2.情感朗读
引读:是啊,这感叹号里是他压抑下的巨大悲痛。请生读——
它藏着的是一位父亲黑发人送白发人的切肤之痛啊,请生读——
过渡语:我们再次从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我们深深感受了他持续不断的悲痛(画心电图)。我们一起将这份悲痛表达出来。
学生跟随讲解,记录重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本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讨论交流
教师: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最能体现英雄人物的精神风貌?(2)这篇文章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和感悟?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4.敬英雄赞英雄
不舍却必须这样选择,因为于公这是主席身份必须不徇私情;于私,这是对儿子英勇牺牲在战场的骄傲。
一位父亲,一位领袖,内心的语言只能化作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请你结合岸英的故事,说说为何选用这句诗?
生:英雄的遗骨埋在哪里都可以,因为他们的精神已经被我们铭记。
(三)课堂小结
1.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文本内容,感受到了英雄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作者的爱国情怀。请大家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英雄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英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