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7 21:17:00

文档简介

新余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总计48分)
2023年2月20日,NASA发布了来自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最新的深空图像,展示了一个名为“潘多拉星系团”的太空区域。该星系团位于距离我们约为35亿光年的雕塑家星座方向。据此回答问题。
1. 图中发光天体属于( )
A 卫星 B. 行星 C. 恒星 D. .流星体
2. 潘多拉星系团位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2023年7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制的“千眼天珠”望远镜经过半年调试测试,已具备连续稳定高质量监测太阳活动的能力,在青藏高原稻城开启科学试观测。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关于“千眼天珠”及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耀斑爆发可能会导致地球磁暴 B. “千眼天珠”主要用于观测极光现象
C. 太阳黑子多的年份一定发生大海啸 D. 太阳黑子爆发会导致电缆通信中断
4. “千眼天珠”选址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原因是( )
A. 空气相对稀薄,太阳辐射强 B. 人烟稀少,观测受干扰少
C. 太阳活动频繁,观测条件好 D. 海拔较高,距离太阳较近
全球海洋中蕴藏的潮汐能约有27亿千瓦,可供开发的约占2%,即约5400万千瓦。在有条件利用潮汐能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建设潮汐电站不失为缓解能源危机的一种方案。图为潮汐发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若按图示模式发电,一昼夜可完成发电( )
A. 两次 B. 三次 C. 四次 D. 六次
6. 图中一次、二次发电方式分别为( )
A. 排水发电、冲水发电 B. 冲水发电、排水发电
C. 均为排水发电 D. 均为冲水发电
7. 图中发电开始时间并不是a和d的原因是该时间( )
A. 坝内、坝外水位差较小 B. 潮位过高
C. 潮位涨落较慢 D. 潮位过低
2021年5月15日上午,海军第38批护航编队从浙江舟山某军港解缆启航,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37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8. 亚丁湾与红海的海水密度大小( )
A. 亚丁湾>红海 B. 亚丁湾<红海 C. 亚丁湾=红海 D. 无法判断
9. 舰船从亚丁湾驶入红海前后,因海水密度的不同,轮船的吃水深度会( )
A. 增加 B. 减小 C. 不变 D. 都有可能
下图为二战时欧洲西部某次战役使用的等高线作战图。主阵地负责伏击敌军,前沿观察哨负责快速发现敌军,用无线电向指挥部汇报位置,开战后需安全地撤回主阵地协同作战。指挥部负责指挥全局,为前后方通讯信息枢纽,且有一定后勤、医疗功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最佳的前沿观察哨和指挥部位置分别是( )
A. ①地和⑤地 B. ②地和⑥地 C. ②地和④地 D. ③地和⑧地
11. 伏击主阵地的布置可能主要考虑( )
①公路拐弯,车速较慢②陡坡凸坡,易守难攻③坡度平缓,易于出击④森林较密,利于隐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022年11月13日,小明和几名同学一起到家乡附近的山上郊游,带回来了几片叶子制成标本,并整理资料如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标本图片 名称 叶面特征
编号① 冷杉叶(喜冷湿) 叶面为绿色,叶扁平条形,直或微弯,长1.5~3厘米,宽2-2.5毫米,边缘微反卷
编号② 樟树叶 叶片为绿色,叶面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编号③ 枫叶 叶片为红色,叶面纸质、宽而薄,有很多绒毛
12. 编号①②③所属树种的植被类型分别为( )
A. 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 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C. 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D. 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13. 推测小明采集标本的地方海拔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14. 下列省区中,最可能是小明家乡所在地的是( )
A. 四川省 B. 山东省 C. 辽宁省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孟加拉国的“水上学校”,可容纳30个学生同时上课。“水上学校”创始人说:“我亲眼看到在雨季道路不通时,学生们不能回学校上课。我想,如果学生因为没有交通工具不能上学,那学校就应该建在他们那里、建在船上。”下图为孟加拉国地理位置及其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水上学校”每年开课的时间可能为( )
A. 1—3月 B. 3—6月 C. 6—9月 D. 9—12月
16. 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降水丰富,且多暴雨 B.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 河网密布,河道平直 D. 濒临海湾,多风暴潮
二、综合题(共3题,总计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大气受热过程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设计了探究实验。该小组准备了三个相同的试验瓶,试验瓶1号装有等量沙土,试验瓶2号、试验瓶3号装有等量清水,且试验瓶2号瓶口覆有薄膜,三个试验瓶内均放置电子温度计(反应灵敏)以测量瓶内温度(如图所示)。该小组将三个试验瓶放置在阳光下,观察并记录第2分钟、第6分钟、第10分钟、第14分钟时三个试验瓶中温度计显示的度数。待三个试验瓶气温相同后,将其放置在阴凉处,观察并记录第5分钟时三个试验瓶中温度计显示的度数。
(1)与1号试验瓶相比,3号试验瓶升温速度较____(快/慢)、降温速度较____(快/慢),说出其原因____。
(2)比较在阴凉处放置5分钟后,2号试验瓶与3号试验瓶内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3)太阳照射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温度计度数基本没有变化,之后温度计度数才开始变化,请说明原因。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表1971—2010年福建平潭风统计
月份) \s\do5(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风速(m/s) 5.4 5.3 4.7 4.3 4.1 4.7 4.8 4.3 4.8 6.1 6.2 5.7
最大风速(m/s) 18.0 16.0 18.0 16.0 15.3 17.7 26.5 25.0 29.0 22.5 19.0 18.0
最多风向 NNE NNE NNE NNE NNE SSW SSW SSW NE NNE NNE NNE
风向频率(%) 46 41 31 22 24 23 27 19 28 46 49 48
材料二风级表
风级 名称 风速(米/秒) 陆地现象
0 无风 0.0~0.2 烟直上
1 软风 0.3~1.5 烟示风向
2 轻风 1.6~3.3 感觉有风
3 微风 3.4~5.4 旌旗展开
4 和风 5.5~7.9 吹起尘土
5 劲风 8.0~10.7 小树摇摆
6 强风 10.8~13.8 电线有声
7 疾风 13.9~17.1 步行困难
8 大风 17.2~20.7 折毁树枝
9 烈风 20.8~24.4 小损房屋
10 狂风 24.5~28.4 拔起树木
11 暴风 28.5~32.6 损毁普遍
12 飓风 327~ 摧毁巨大
材料三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
(1)根据材料一,描述平潭岛风速、风频年变化的特点,指出最大风速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出现在此季节的原因。
(2)简述图中沙丘形成的过程。
(3)推测该地“沙不袭村”的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壤是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是在高温多雨、植被茂密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富铝化和生物富集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着红壤。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采伐,江西省某低山丘陵区的原生常绿阔叶林不断减少,现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主,土壤侵蚀较强。某科研团队发现,在马尾松人工纯林内混种灌木和草本(图左),能够有效地减轻该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图右为该地气候资料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简述红壤的特征。
(2)分析材料所述地区马尾松人工纯林中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3)说明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水循环影响。新余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总计48分)
2023年2月20日,NASA发布了来自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最新的深空图像,展示了一个名为“潘多拉星系团”的太空区域。该星系团位于距离我们约为35亿光年的雕塑家星座方向。据此回答问题。
1. 图中发光天体属于( )
A. 卫星 B. 行星 C. 恒星 D. .流星体
2. 潘多拉星系团位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卫星、行星自身不发光,AB错误;流星体本身不发光,只是在冲进大气层时摩擦才会发光,D错误;而恒星会发光,说明图中发光的天体应该是恒星,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星系团位于距离我们约为35亿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所以该星系团已经超过了地月系、太阳系和银河系的范围,位于河外星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2023年7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制的“千眼天珠”望远镜经过半年调试测试,已具备连续稳定高质量监测太阳活动的能力,在青藏高原稻城开启科学试观测。完成下面小题。
3. 下列关于“千眼天珠”及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耀斑爆发可能会导致地球磁暴 B. “千眼天珠”主要用于观测极光现象
C. 太阳黑子多的年份一定发生大海啸 D. 太阳黑子爆发会导致电缆通信中断
4. “千眼天珠”选址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原因是( )
A. 空气相对稀薄,太阳辐射强 B. 人烟稀少,观测受干扰少
C. 太阳活动频繁,观测条件好 D. 海拔较高,距离太阳较近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耀斑是一种强烈的太阳活动,它释放出的大量带电粒子和强烈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磁场,导致地球磁暴,A正确;“千眼天珠”望远镜是监测太阳活动的,地球极光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不属于太阳活动本身,B错误;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一种暗斑,它的多少与地球上的海啸没有必然的联系,C错误;太阳黑子爆发会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但不会直接导致电缆通信中断,D错误。故选A 。
【4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是天文观测的理想地点,但太阳辐射强不是其选址的主要原因,A错误;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稀少,人类活动较少,对天文观测的干扰也较少。因此,“千眼天珠”选址在青藏高原的主要原因是人烟稀少,观测受干扰少,B正确;太阳活动有其本身的规律,其活动的频率与地球上望远镜选址无关系,C错误;日地距离过于遥远,青藏高原的海拔可以忽略,不能说距离太阳较近,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磁场、大气层):(1)对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2)对电离层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全球海洋中蕴藏的潮汐能约有27亿千瓦,可供开发的约占2%,即约5400万千瓦。在有条件利用潮汐能的沿海国家和地区,建设潮汐电站不失为缓解能源危机的一种方案。图为潮汐发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若按图示模式发电,一昼夜可完成发电( )
A. 两次 B. 三次 C. 四次 D. 六次
6. 图中一次、二次发电方式分别为( )
A. 排水发电、冲水发电 B. 冲水发电、排水发电
C. 均为排水发电 D. 均为冲水发电
7. 图中发电开始时间并不是a和d的原因是该时间( )
A 坝内、坝外水位差较小 B. 潮位过高
C. 潮位涨落较慢 D. 潮位过低
【答案】5. C 6. B 7. A
【解析】
【5题详解】
按图示潮位变化可知一天之内有两次涨潮,又有两次落潮,涨潮和落潮都能发电,所以一天可以发电四次,C正确,ABD正确。故选C。
【6题详解】
当潮水位高于坝内水位时说明是潮水冲向坝内,为冲水式发电,而当坝内水位高于外界潮水位时,坝内水体向外界海洋中排水,为排水式发电,据图示信息可知一次发电坝外潮位高于坝内水位,发电方式为冲水发电;二次发电相反,发电方式为排水发电。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潮汐发电的原理是利用坝内水位和外界潮水位之间的水位差发电,如图示在a和d时刻坝内、坝外水位差为零,发电量有限,所以不是在ad时刻开始发电。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可见到海水或江水每天有两次的涨落现象,早上的称为潮,晚上的称为汐。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太阳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效应所造成。
2021年5月15日上午,海军第38批护航编队从浙江舟山某军港解缆启航,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接替第37批护航编队执行护航任务。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8. 亚丁湾与红海的海水密度大小( )
A. 亚丁湾>红海 B. 亚丁湾<红海 C. 亚丁湾=红海 D. 无法判断
9. 舰船从亚丁湾驶入红海前后,因海水密度的不同,轮船的吃水深度会( )
A. 增加 B. 减小 C. 不变 D. 都有可能
【答案】8. B 9. B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海水密度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故海水密度大:亚丁湾<红海,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红海盐度高,密度大,浮力大,舰船吃水浅,舰船从亚丁湾驶入红海,轮船的吃水深度会减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水温、盐度、压力。
下图为二战时欧洲西部某次战役使用的等高线作战图。主阵地负责伏击敌军,前沿观察哨负责快速发现敌军,用无线电向指挥部汇报位置,开战后需安全地撤回主阵地协同作战。指挥部负责指挥全局,为前后方通讯信息枢纽,且有一定后勤、医疗功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最佳的前沿观察哨和指挥部位置分别是( )
A. ①地和⑤地 B. ②地和⑥地 C. ②地和④地 D. ③地和⑧地
11. 伏击主阵地的布置可能主要考虑( )
①公路拐弯,车速较慢②陡坡凸坡,易守难攻③坡度平缓,易于出击④森林较密,利于隐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10. B 11. C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前沿观察哨负责快速发现敌军,应位于视线良好,不被地形阻挡,利于观察的地方,由敌军车队行进方向可知,②地可以在整个敌军行进线路上快速发现敌军,适合设置观察哨,②地符合;⑥位于主阵地西侧,在敌军行进路线的后方,较为安全,B正确。①和⑤在开战之后都无法安全撤回主阵地,A错误。④地是最晚发现敌军的地方,且距主阵地远,不利于指挥全局,C错误。③距离敌军不够近,不适合做观察哨,且⑧地在主阵地后方坡地上,不利于观察敌情,D错误。故本题选B。
【11题详解】
公路拐角,车速会变慢,有利于防止敌军加速逃跑,①正确。该地是陡坡凹坡,②错误。主阵地等高线密集度,坡度较陡,③错误。当地森林较多,利于隐蔽伏击,④正确。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特别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导致无法通视。
2022年11月13日,小明和几名同学一起到家乡附近的山上郊游,带回来了几片叶子制成标本,并整理资料如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标本图片 名称 叶面特征
编号① 冷杉叶(喜冷湿) 叶面为绿色,叶扁平条形,直或微弯,长1.5~3厘米,宽2-2.5毫米,边缘微反卷
编号② 樟树叶 叶片为绿色,叶面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编号③ 枫叶 叶片为红色,叶面纸质、宽而薄,有很多绒毛
12. 编号①②③所属树种的植被类型分别为( )
A. 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 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C. 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D. 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13. 推测小明采集标本的地方海拔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14. 下列省区中,最可能是小明家乡所在地的是( )
A. 四川省 B. 山东省 C. 辽宁省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12. B 13. C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编号①为冷杉,叶片长1.5~3厘米,宽2~2.5毫米,属于针叶林;编号②叶面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为常绿阔叶林;编号③叶面纸质、宽而薄,有很多绒毛,属于落叶阔叶林,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3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①②③所属树种的植被类型分别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最多,海拔位置最低;针叶林生长所学的热量条件最少,海拔最高;落叶阔叶林位于中间,所以海拔由低到高排序为②③①,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以及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海拔较低处分布有常绿阔叶林,所以其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者水热条件更好热带季雨林带,四川省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条件较高,符合,A正确;山东省、辽宁省、新疆纬度位置较高,无亚热带或热带植被,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带性植被又称显域植被或显性植被,是指在地球表面,与水热条件相适应,呈带状分布的植被。其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显域地境系指排水良好、土壤机械组成适中的平地或坡地。陆地表面的气候条件按纬度、经度或垂直高度三个方向改变,植被类型也按这三个方向作地带性分布。如热带的雨林、亚热带的常绿润叶林、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寒温带的针叶林、寒带的苔原等,都是按纬度方向分布的地带性植被。
孟加拉国的“水上学校”,可容纳30个学生同时上课。“水上学校”创始人说:“我亲眼看到在雨季道路不通时,学生们不能回学校上课。我想,如果学生因为没有交通工具不能上学,那学校就应该建在他们那里、建在船上。”下图为孟加拉国地理位置及其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水上学校”每年开课的时间可能为( )
A. 1—3月 B. 3—6月 C. 6—9月 D. 9—12月
16. 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降水丰富,且多暴雨 B.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C. 河网密布,河道平直 D. 濒临海湾,多风暴潮
【答案】15. C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孟加拉国地处南亚地区,该国为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3月为枯水期,水位低,交通通畅,不需要在水上学校上课,同样3—6月还没有到降水量的最大值,也不需要开展“水上学校”,AB错误。每年6—9月当地受西南季风影响,为雨季,此时,孟加拉国降水量大且集中,温度高,上游青藏高原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暴涨;孟加拉国地势低,河道弯曲,水流速度缓慢,易发生洪涝,淹没道路,适合采用“水上学校”的方式,C正确。9—12月洪水退去,水位降低,道路重新变得通畅,不用在水上学校上课,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孟加拉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夏季多暴雨,A说法正确。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入海口,地势地平,排水不畅,B说法正确。由图可知,孟加拉国水系较多,恒河在此发育了较多的汊流,河道较为弯曲,排水不畅,C说法错误。孟加拉国位于孟加拉湾,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多风暴潮,对河水起到顶托作用,加剧了排水不畅,D说法正确,根据题意,故选C。
【点睛】洪涝灾害的成因一般从“来水多”、“走的少”两方面进行分析。“来水多”主要分析降水、融雪、支流汇入等;“走的少”主要分析地势、河道形态、海水顶托作用等。
二、综合题(共3题,总计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大气受热过程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设计了探究实验。该小组准备了三个相同的试验瓶,试验瓶1号装有等量沙土,试验瓶2号、试验瓶3号装有等量清水,且试验瓶2号瓶口覆有薄膜,三个试验瓶内均放置电子温度计(反应灵敏)以测量瓶内温度(如图所示)。该小组将三个试验瓶放置在阳光下,观察并记录第2分钟、第6分钟、第10分钟、第14分钟时三个试验瓶中温度计显示的度数。待三个试验瓶气温相同后,将其放置在阴凉处,观察并记录第5分钟时三个试验瓶中温度计显示的度数。
(1)与1号试验瓶相比,3号试验瓶升温速度较____(快/慢)、降温速度较____(快/慢),说出其原因____。
(2)比较在阴凉处放置5分钟后,2号试验瓶与3号试验瓶内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3)太阳照射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温度计度数基本没有变化,之后温度计度数才开始变化,请说明原因。
【答案】17. ①. 慢 ②. 慢 ③. 原因:与沙土相比,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
18. 2号试验瓶内的温度高于3号试验瓶。原因:薄膜能够阻挡试验瓶内的长波辐射,减慢热量散失,因此,5分钟后2号试验瓶内的温度高于3号试验瓶。
19. 太阳辐射并不是瓶内空气的直接热源,瓶内沙土或清水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瓶内空气,使瓶内空气升温。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三个试验瓶气温变化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温室保温效应、大气的热量来源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与1号试验瓶相比,3号试验瓶升温速度较慢、降温速度较慢。1号试验瓶装有沙土,3号试验瓶装有清水,清水的比热容大于沙土,增温和降温的幅度都较小,所以升温和降温都较慢。
【小问2详解】
2号和3号试验瓶都是清水,但2号上覆有薄膜,薄膜能够阻挡试验瓶内的长波辐射,减慢热量散失,而3号瓶上没有薄膜,长波辐射散失快,因此5分钟后2号试验瓶内的温度高于3号试验瓶。
【小问3详解】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短波辐射不能使空气直接升温,太阳辐射的短波辐射会使瓶内沙土或清水先升温,这些物质升温之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瓶内空气,使瓶内空气升温。这就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的过程。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表1971—2010年福建平潭风统计
月份) \s\do5(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风速(m/s) 5.4 5.3 4.7 4.3 4.1 4.7 4.8 4.3 4.8 6.1 6.2 5.7
最大风速(m/s) 18.0 16.0 18.0 16.0 15.3 17.7 26.5 25.0 29.0 22.5 19.0 18.0
最多风向 NNE NNE NNE NNE NNE SSW SSW SSW NE NNE NNE NNE
风向频率(%) 46 41 31 22 24 23 27 19 28 46 49 48
材料二风级表
风级 名称 风速(米/秒) 陆地现象
0 无风 0.0~0.2 烟直上
1 软风 03~1.5 烟示风向
2 轻风 1.6~3.3 感觉有风
3 微风 3.4~5.4 旌旗展开
4 和风 5.5~7.9 吹起尘土
5 劲风 8.0~10.7 小树摇摆
6 强风 10.8~13.8 电线有声
7 疾风 13.9~17.1 步行困难
8 大风 17.2~20.7 折毁树枝
9 烈风 20.8~24.4 小损房屋
10 狂风 24.5~28.4 拔起树木
11 暴风 28.5~32.6 损毁普遍
12 飓风 32.7~ 摧毁巨大
材料三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
(1)根据材料一,描述平潭岛风速、风频年变化的特点,指出最大风速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出现在此季节的原因。
(2)简述图中沙丘形成的过程。
(3)推测该地“沙不袭村”的原因。
【答案】(1)风速:全年风速较大,风速最大可达到10级11级狂风暴风级别,秋、冬季平均风速最大,春季次之,夏季相对较小。一年中以11月份平均风速最大,5月最小。风频:(冬春秋季)全年多东北风,6~8月(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风速极大值出现在夏秋季,受台风影响。
(2)该岛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明显,河流带来泥沙在河底沉积,枯水期水位低时河滩出露;海岸带海浪沉积的泥沙,在东北风的吹佛下,沙粒随之运动,在山地的东北方向受到地形阻挡沉积下来形成沙丘。
(3)沙丘位于两河流之间,而村庄位于沙丘东西两侧,此地盛行东北风,沙粒在风的作用下,自东北向西南运动,受河流及两侧地形影响,对村庄影响小。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通过图表数据分析风力大小及其出现的季节,考查地理成因的分析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结合材料二中的信息,对比该地各月平均风速的数据分析可知,该地各月平均风速为5.4m/s,风速较大,最大风速各月平均值为18m/s,风速最大可达到10级、11级狂风暴风级别,秋、冬季平均风速最大,春季次之,夏季相对较小。一年中以11月份平均风速最大,4月最小。对比各月的风频数据可知,(冬春秋季)全年多东北风,6-8月(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风速极大值出现在夏秋季,受台风影响。
【小问2详解】
沙丘的形成过程,应该结合图中沙丘的位置、沙的来源、风向等方面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图中的沙丘位于两条河流之间,其形成过程应该是:该岛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明显,河流带来泥沙在河底沉积,枯水期水位低时河滩出露;海岸带海浪沉积的泥沙,在东北风的吹佛下,沙粒随之运动,在山地的东北方向受到地形阻挡沉积下来形成沙丘。
【小问3详解】
“沙不袭村”的原因,主要从风向对沙丘运动对村庄影响较小进行分析。由图可知,沙丘位于两河流之间,而村庄位于沙丘东西两侧,此地盛行东北风,沙粒在风的作用下,自东北向西南运动,受河流及两侧地形影响,对村庄影响小。
【点睛】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壤是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是在高温多雨、植被茂密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富铝化和生物富集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着红壤。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采伐,江西省某低山丘陵区的原生常绿阔叶林不断减少,现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主,土壤侵蚀较强。某科研团队发现,在马尾松人工纯林内混种灌木和草本(图左),能够有效地减轻该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图右为该地气候资料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简述红壤的特征。
(2)分析材料所述地区马尾松人工纯林中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3)说明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水循环的影响。
【答案】(1)土壤呈红色;呈酸性;黏性重;肥力低。
(2)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林下植被匮乏;地形起伏大;降水量大且集中,土壤易被侵蚀。
(3)蒸发(蒸腾)量加大; 降水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量加大;地下径流增加。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马尾松人工纯林相关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特点、植被特点、土壤侵蚀、水循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红壤赤铁矿含量很高,铁、铝氧化物颜色为红色;红壤的黏粒含量很高,质地黏重;其土壤风化度高,呈强酸性;植物养分贫瘠。
【小问2详解】
长期不合理的采伐,该地原生常绿阔叶林不断减少,后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主,植被单一,林下植被匮乏;该地是低山丘陵地形,地形起伏大;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结合气候资料图,降水量大且集中,土壤容易被侵蚀。
【小问3详解】
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该地水循环作用主要从降水、下渗、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角度分析。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增加植被覆盖率,蒸发(蒸腾)量加大;进而降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可增强雨水截留,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
【点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