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16)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
《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浑盖之争涉及与宇宙结构问题有关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先是相信盖天说,后来在与另一位学者桓谭的争论中,被桓谭说服,转而信奉浑天说。他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隋书·天文志》)
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的葛洪就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了判断浑天说是否成立的判据: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隋书·天文志》)
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早不为减,浸不为益。(《隋书·天文志》)何承天的构思很有意思,他的辨解,表现了浑天说者为修补自己理论上的漏洞所作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武帝尽管采纳了司马迁修订新历法的建议,但是面对宇审结构观点上的分歧,却并未偏信司马迁。
B.修订《太初历》的过程并不顺利,原因是出现了与盖天说观点不同的浑天说,两派学者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C.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入的问题作了合理的解释,修补了浑天说理论的漏洞,但其努力并未起到太大作用。
D.浑盖之争自拉开帷幕就有很多学者积极参与,相关争论持续了一千多年,促进了后世对宇宙结构的探索。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信奉盖天说的著名学者扬雄,不仅没有固执己见,而且还写文章《难盖天八事》对自己原来所信奉的观点进行批驳。
B.浑天说虽然也有自己的“软肋”,却一度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因为当时缺乏更加科学的天文学理论。
C.“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说明浑天说本身并不绝对正确,这表现了科技类文章语言的严密性。
D.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产生了深远影响,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加入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使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3.下列选项都出自《晋书·天文志》,其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浑天说”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日月众尾,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B.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
C.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施四陵。
D.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
4.作者评价盖天说是“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根据选文内容,该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4分)
5.反证法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请根据文中“当时人的理解”,运用反证法完成下列推导。(6分)
要论证“浑天说不成立”,先假设:“浑天说成立”为真。浑天说认为: 。而大家公认“水火不容”是常理。因而推断: 。按照逻辑学的排中律原则, ,所以,“浑天说不成立”为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题。
黑马王子
陈可非
(1)我战友于飞的父亲于大石当过三年导弹工程兵。于飞是带着两代人的心愿和梦想入伍的。他的目的十分明确,要当一名导弹操作号手,亲手把导弹送上天。
(2)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所在的部队只是一个勤务单位。当于飞得知这件事后,情绪波动很大,一心想调到发射旅。
(3)新兵的基本训练结束后,于飞分到了骑兵连。于飞不敢如实告诉父亲,只好谎称自己将成为一名导弹操作号手。父亲知道后几次写信来,嘱咐他争取亲手把导弹送上天。
(4)骑兵训练十分艰苦。训练中,由于于飞不专心,竟然被黑马滚雷的马镫套住了脚,拖出去几十米,幸好班长冲上去勒住了滚雷。
(5)可于飞训练中仍然频频出错,让连队上下十分恼火。一次,我跟于飞出去放马,便跟他说:“你不能再出错了,如果再出错,连队估计很难待下去了。”可于飞却说:“我就是希望他们认为我根本不适合当一名骑兵,这样我就可以到发射部队去了。”
(6)领导终于找于飞谈话了。领导说,如果不适应当一名骑兵的话,就只能调到后勤仓库去站岗了。于飞听后大惊,只好表示一定当好一名骑兵。其实,于飞心里依然不甘。①一次基地司令员来检查工作,他突然打马拦住了司令员的车队。好在司令员并没有发火,只是觉得有些好奇,便下了车。于飞跟司令员提出想去发射旅工作的请求。司令员笑了笑。司令员仔细打听了于飞的情况,并得知于飞的父亲叫于大石。司令员说:“这样吧,让连队通知他的父亲到部队来一趟,看看他儿子吧。”
(7)没过多久,于飞的父亲于大石便到了部队。司令员专门来见了于大石。原来司令员跟于大石是老战友了,是当年一个坑道滚出来的。于大石也发现儿子的部队所在地,正是他们当年打坑道的地方,好几位战友还埋在这里呢。司令员跟于大石谈了于飞不安心当一名骑兵的事,于大石明白了老战友的用意,便劝说儿子。于飞分明感受到了父亲那满脸的遗憾。②最后父亲含泪说:“你不是还要生儿子吗?你摸不了导弹,让你儿子来,我就不信摸不上。”
(8)父亲走了。于飞天天跟战友们一起去巡逻。一天巡逻中,他突然跟我说:“我知道我该怎么办了,我可以考军校,学导弹专业,那不就可以理所应当到发射部队去了吗?”于飞开始了他的考军校计划。
(9)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于飞出去巡逻,他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摔进一个深涧。黑马滚雷很聪明,迅速跑回连队,叫来战友才把他救出来。没过多久,于飞巡逻时遭遇漫天大雾导致迷路,不幸误入狼群。看着层层包围过来的狼群,幸好滚雷驮着他,左冲右突,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逃出狼群的包围圈。
(10)于飞十分感激滚雷,对它呵护有加。这时,连长才告诉他,滚雷原本是刚去世一年的指导员宁杰的坐骑。因为它温顺平和,特别懂事,骑着它不会出什么差错。连长又说,自指导员去世后,滚雷有时也很焦躁,它常希望到指导员墓地去看看。于飞才明白,为什么每天放牧回来,滚雷都要挣扎着去那片墓地,还惭愧自己为此抽过它鞭子。连长还说,指导员来自大城市武汉,他开始也不喜欢这里,也不喜欢军马,后来却变得比谁都喜欢。一年前,当他得知自己患上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后,便与交往了五年的女友断绝了关系,嘱咐将他埋葬在这片草原上,与战友和军马为伴。说这些话时,连长哭了,于飞也落下了眼泪。
(11)转眼到了老兵退伍的季节。老兵离开连队时,战马追赶着送老兵的汽车发出阵阵嘶鸣。班长那匹名叫闪电的烈马,竟然狂追二十多公里,说啥也阻拦不住。只能临时决定班长暂且留下,陪它一段时间再走。一个星期后,班长趁一个夜晚悄悄离开,闪电为此大病一场。于飞想到今后也将与滚雷分别,流下了眼泪。他决定哪儿也不去了,就留在骑兵连。
(12)从此,不管是训练还是放牧回来,他都会带着滚雷去一趟指导员的墓地看看,在那里逗留一会儿,才回连队。
(13)于飞的训练水平提高得很快,像马上劈刺这样的高难动作,已是我们这批兵里做得最好的了。没过多久,上级指示连队进行一次训练比武,于飞毫无悬念地夺得了冠军,也赢得了个“黑马王子”的美称。
(14)一天,于飞正在巡逻,发现一支导弹车队从原野上驰过,便骑马追了上去。③导弹车队隆隆前行,卷起阵阵烟尘。于飞骑马在戈壁滩上奔驰着、追赶着。突然,前面两辆军用越野车停下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跳下马来,没想到从车上下来的竟是司令员。司令员也认出了他,问他要干什么。于飞低下头说:“我知道我做不了发射号手了,可我还是想知道摸一摸导弹是什么感觉。”
(15)司令员想了想说:“你们常年守着禁区也不容易,那就特批你们,一起来观摩这次导弹发射吧。”
(16)于飞激动地回到连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战友们,战友们个个兴奋不已。然而,正在连队集合准备出发时,突然接到哨所电话,说离禁区不远的一片牧场着了火。于是全连只好立即赶赴牧场,投入到救火战斗之中。
(17)大火很快就扑灭了。大家征尘未洗,连长命令:“立即出发,追赶发射部队。”
(18)我们一路策马狂奔,去追赶发射车队。可是,当我们骑马跋山涉水,刚刚爬上一座山岗,便听到几声巨响传来。④战友们勒马抬头,远远地看见导弹已喷着烈焰飞上了蓝天。
(19)看着渐渐远去的导弹,我们个个眼眶盈满了泪水。于飞骑马站在山顶处,阳光打在他的军徽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只见他紧提缰绳,滚雷便一跃而起,仰天长啸起来。一阵悦耳的嘶鸣在蓝天下久久地滚动着,回荡着。
(节选自2022年第9期《解放军文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说于飞“带着两代人的心愿入伍”,说明于飞父亲和于飞想亲手把导弹送上天的愿望十分强烈。
B.儿子有意隐瞒分到骑兵连的实情后,父亲多次来信鼓励儿子,既刻画出儿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父亲的执念。
C.小说叙写父亲和司令是老战友这一“巧合”情节,把人物带入一个新的活动空间,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
D.“老兵告别”一段里,战马不舍战友这一细节令人感动,而班长悄悄离去这一场景更让人感动于马与人的真挚关系。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突然”一词,恰恰体现这次行为他是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过的。
B.句子②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父亲的心有不甘但又顾全大局的形象。
C.句子③“烟尘”的描写,勾勒出壮观的场面,也表明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
D.句子④中突出“远远地”,刻画出战友们期望、激动、无奈的复杂心情。
8.小说第9-13段多次出现黑马滚雷,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9.如果你是冠军颁奖大会的主持人,你会从哪几方面介绍于飞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人主所与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与共政事者,内外百执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无贰,颊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缓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为谋,则可否不得以相济,小大不能以相维,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终穷者矣。
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觉。故论今日风俗之弊者,莫不议其尚同也,而臣则疑其未尝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挟其所尝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尝料以议其上。省曹之勘当,椽属之书拟,有司之按事,长吏之举贤,恩焉则敛而归己,怨焉则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时政之得失,除授之当否,疆场之缓急,言焉而得,则矜以为功,否焉则讪之曰:“此徒言而无益。”
士大夫而若此,则其心岂复以国事为饥渴休戚者哉?使此习也,而日长月益,见利则逝,见便则夺,陛下亦何赖于此也?况自比岁封章、奏疏、对策、上书,大率应故事,徒文具,而无恻怛忠敬之实。其号为说直,亦不过先为称赞之词,而后微致规切之意。
虽然,士习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师宿儒,零替殆尽,后生晚辈,不见典型。臣为此惧深愿陛下与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实拓开规摹收拾人物。苟挺特自守者,虽无顺适之可喜,而决知其无反复难信之忧,必假借而纳用之;雷同相随者,虽无触忤之可憎,而决知其有包藏不测之患,必疏远而芟夷之。平居有规警之益,缓急无乏才之忧,其于治道兴替,关系非轻。
(选自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删改)
【注】①文具,指条文规定。
材料二: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为此惧A深愿陛下B与二三大臣C察人心D邪正之实E拓开F规摹G收拾人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常指负有专责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吏。
B.“贤”,指贤能的人,与《师说》“圣益圣”中的第一个“圣”用法相同。
C.“自由”,指自作主张,与现在所说的“自由自在”中的“自由”意思并不相同。
D.“矜”,指夸耀,与《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掌管天下需君臣同心,如果臣子各怀异心,各谋其利,那就会祸患无穷。此种情形并不为世人所察觉。
B.若士大夫怀有私心,那么给皇帝的封章、奏疏、对策也不过沿袭旧例,表面应付,并无诚恳忠信可言。
C.那些号称正直的士大夫,虽心怀天下,但不敢直言,多有溢美之词,少有规劝之意,作者深感痛心。
D.王安石认为,国家因任用贤能的人而兴盛,因抛弃贤能的人、专断独行而衰败,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缓急可以倚仗。
(2)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14.魏了翁和王安石都阐述了用人之道,二者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河中鹳雀楼
张乔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①,天涯归计欲如何?
【注】①摇落:草木凋残、零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高楼”“鹤雀”点题,用“今无”二字写出鹳雀已无、野燕飞过的景象,徒留此楼触动悲情。
B.隔树远望,五陵一带已经一片秋色,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广袤的大地,秋色与夕阳相互映衬。
C.“归计”多为文人登临所致之情,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
D.全诗虽以“怀古”开篇,却以“十载”思归作结,于开阔苍茫的境界之中显现出诗人内心的悲伤无奈。
16.颈联“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在谋篇布局上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多次运用了比兴手法,其中“ , ”两句以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2)《劝学》在连续列举出见者、闻者、乘者、渡者实现了自身本来难以实现的目的之后,紧接着得出了一个结论,即“ ,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以“ , ”两句表现出自己在山行中看到了前途与希望,也悟出了人生困顿中的哲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这种情怀,既跟他成长的那个时代 ① , 也跟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
在其晚年,他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论述至今仍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理论构建方面一块重要和不可撼动的基石。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仍然离不开费孝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个出发点。
他关注到了中国那种独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也注意到生育制度中那种代际关系的反哺模式,是以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 ② 的关怀为前提,关怀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等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时,便得到一种反哺式的养老。费孝通所有乡村研究的课题,都未曾真正脱离中国人的家观念,而将其作为全部问题思考的出发点。
费孝通的学术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了一种一体性涵盖并包容多样性的家国认同。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之中,传统儒家观念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观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以家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的一层一层向外扩展或推开去的世界观,就有了 ③ 的默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晚年一直试图借助“补课”的方式来达到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
B.“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国际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儒家观念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一代有志于学之人在做人上的共同理解。
D.对中国已经变得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费孝通也是从“家”这个概念入手去研究的。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一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 ① 。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 ② ,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
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侯的, ③ ?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原文中加点的“应该”“彻底”两个词语,是作者后来添加的,试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中医像天上的雄鹰,西医像森林里的老鼠。”雄鹰飞在高处,看到的是整体和表象;老鼠走在低处,看到的是具体和机理。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讲究辨证论治;西医以解剖学、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通过先进的技术来诊治,尤其注重局部治疗。两者各有优势,各有天机。
上述中西医治疗理念对我们青年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16)
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
《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浑盖之争涉及与宇宙结构问题有关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先是相信盖天说,后来在与另一位学者桓谭的争论中,被桓谭说服,转而信奉浑天说。他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隋书·天文志》)
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的葛洪就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了判断浑天说是否成立的判据: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隋书·天文志》)
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早不为减,浸不为益。(《隋书·天文志》)何承天的构思很有意思,他的辨解,表现了浑天说者为修补自己理论上的漏洞所作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武帝尽管采纳了司马迁修订新历法的建议,但是面对宇审结构观点上的分歧,却并未偏信司马迁。
B.修订《太初历》的过程并不顺利,原因是出现了与盖天说观点不同的浑天说,两派学者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C.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入的问题作了合理的解释,修补了浑天说理论的漏洞,但其努力并未起到太大作用。
D.浑盖之争自拉开帷幕就有很多学者积极参与,相关争论持续了一千多年,促进了后世对宇宙结构的探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作了合理的解释”错误。原文并未认为何承天的解释“合理”,只是说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说“何承天的构思很有意思”。
故选C。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信奉盖天说的著名学者扬雄,不仅没有固执己见,而且还写文章《难盖天八事》对自己原来所信奉的观点进行批驳。
B.浑天说虽然也有自己的“软肋”,却一度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因为当时缺乏更加科学的天文学理论。
C.“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说明浑天说本身并不绝对正确,这表现了科技类文章语言的严密性。
D.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产生了深远影响,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加入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使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加入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于文无据,原文“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可知,没有选项所说科学家加入;“使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因果不当,原文“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可知,并没有说明问题已解决。
故选D。
3.下列选项都出自《晋书·天文志》,其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浑天说”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日月众尾,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B.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
C.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施四陵。
D.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出入水中,本句说日月众星浮生于虚空之中,不符合“浑天说”;
B.“天似盖笠”属“盖天说”;
C.指出天地中心最高,四周下降,属“盖天说”;
D.鸡子之喻表明天地是蛋壳与蛋黄的关系,属“浑天说”。
故选D。
4.作者评价盖天说是“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根据选文内容,该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4分)
【答案】①盖天说用数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
②盖天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
③盖天说的预测、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检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可知,盖天说用数学的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
由原文“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可知,盖天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
由原文“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可知,盖天说的预测、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检验。
5.反证法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请根据文中“当时人的理解”,运用反证法完成下列推导。(6分)
要论证“浑天说不成立”,先假设:“浑天说成立”为真。浑天说认为: 。而大家公认“水火不容”是常理。因而推断: 。按照逻辑学的排中律原则, ,所以,“浑天说不成立”为真。
【答案】太阳依附于天球,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
“浑天说成立”为假
“浑天说成立”与“浑天说不成立”不能同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因为按当时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可知,浑天说认为阳依附于天球,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
由上述题得出的结论和常识逻辑即“水火不容”相违背,故而得出推断“‘浑天说成立’的说法不正确”。
排中律原则: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依据排中律原则,可知“‘浑天说成立’与‘浑天说不成立’不能同假”,故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浑天说不成立’为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题。
黑马王子
陈可非
(1)我战友于飞的父亲于大石当过三年导弹工程兵。于飞是带着两代人的心愿和梦想入伍的。他的目的十分明确,要当一名导弹操作号手,亲手把导弹送上天。
(2)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所在的部队只是一个勤务单位。当于飞得知这件事后,情绪波动很大,一心想调到发射旅。
(3)新兵的基本训练结束后,于飞分到了骑兵连。于飞不敢如实告诉父亲,只好谎称自己将成为一名导弹操作号手。父亲知道后几次写信来,嘱咐他争取亲手把导弹送上天。
(4)骑兵训练十分艰苦。训练中,由于于飞不专心,竟然被黑马滚雷的马镫套住了脚,拖出去几十米,幸好班长冲上去勒住了滚雷。
(5)可于飞训练中仍然频频出错,让连队上下十分恼火。一次,我跟于飞出去放马,便跟他说:“你不能再出错了,如果再出错,连队估计很难待下去了。”可于飞却说:“我就是希望他们认为我根本不适合当一名骑兵,这样我就可以到发射部队去了。”
(6)领导终于找于飞谈话了。领导说,如果不适应当一名骑兵的话,就只能调到后勤仓库去站岗了。于飞听后大惊,只好表示一定当好一名骑兵。其实,于飞心里依然不甘。①一次基地司令员来检查工作,他突然打马拦住了司令员的车队。好在司令员并没有发火,只是觉得有些好奇,便下了车。于飞跟司令员提出想去发射旅工作的请求。司令员笑了笑。司令员仔细打听了于飞的情况,并得知于飞的父亲叫于大石。司令员说:“这样吧,让连队通知他的父亲到部队来一趟,看看他儿子吧。”
(7)没过多久,于飞的父亲于大石便到了部队。司令员专门来见了于大石。原来司令员跟于大石是老战友了,是当年一个坑道滚出来的。于大石也发现儿子的部队所在地,正是他们当年打坑道的地方,好几位战友还埋在这里呢。司令员跟于大石谈了于飞不安心当一名骑兵的事,于大石明白了老战友的用意,便劝说儿子。于飞分明感受到了父亲那满脸的遗憾。②最后父亲含泪说:“你不是还要生儿子吗?你摸不了导弹,让你儿子来,我就不信摸不上。”
(8)父亲走了。于飞天天跟战友们一起去巡逻。一天巡逻中,他突然跟我说:“我知道我该怎么办了,我可以考军校,学导弹专业,那不就可以理所应当到发射部队去了吗?”于飞开始了他的考军校计划。
(9)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于飞出去巡逻,他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摔进一个深涧。黑马滚雷很聪明,迅速跑回连队,叫来战友才把他救出来。没过多久,于飞巡逻时遭遇漫天大雾导致迷路,不幸误入狼群。看着层层包围过来的狼群,幸好滚雷驮着他,左冲右突,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逃出狼群的包围圈。
(10)于飞十分感激滚雷,对它呵护有加。这时,连长才告诉他,滚雷原本是刚去世一年的指导员宁杰的坐骑。因为它温顺平和,特别懂事,骑着它不会出什么差错。连长又说,自指导员去世后,滚雷有时也很焦躁,它常希望到指导员墓地去看看。于飞才明白,为什么每天放牧回来,滚雷都要挣扎着去那片墓地,还惭愧自己为此抽过它鞭子。连长还说,指导员来自大城市武汉,他开始也不喜欢这里,也不喜欢军马,后来却变得比谁都喜欢。一年前,当他得知自己患上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后,便与交往了五年的女友断绝了关系,嘱咐将他埋葬在这片草原上,与战友和军马为伴。说这些话时,连长哭了,于飞也落下了眼泪。
(11)转眼到了老兵退伍的季节。老兵离开连队时,战马追赶着送老兵的汽车发出阵阵嘶鸣。班长那匹名叫闪电的烈马,竟然狂追二十多公里,说啥也阻拦不住。只能临时决定班长暂且留下,陪它一段时间再走。一个星期后,班长趁一个夜晚悄悄离开,闪电为此大病一场。于飞想到今后也将与滚雷分别,流下了眼泪。他决定哪儿也不去了,就留在骑兵连。
(12)从此,不管是训练还是放牧回来,他都会带着滚雷去一趟指导员的墓地看看,在那里逗留一会儿,才回连队。
(13)于飞的训练水平提高得很快,像马上劈刺这样的高难动作,已是我们这批兵里做得最好的了。没过多久,上级指示连队进行一次训练比武,于飞毫无悬念地夺得了冠军,也赢得了个“黑马王子”的美称。
(14)一天,于飞正在巡逻,发现一支导弹车队从原野上驰过,便骑马追了上去。③导弹车队隆隆前行,卷起阵阵烟尘。于飞骑马在戈壁滩上奔驰着、追赶着。突然,前面两辆军用越野车停下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跳下马来,没想到从车上下来的竟是司令员。司令员也认出了他,问他要干什么。于飞低下头说:“我知道我做不了发射号手了,可我还是想知道摸一摸导弹是什么感觉。”
(15)司令员想了想说:“你们常年守着禁区也不容易,那就特批你们,一起来观摩这次导弹发射吧。”
(16)于飞激动地回到连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战友们,战友们个个兴奋不已。然而,正在连队集合准备出发时,突然接到哨所电话,说离禁区不远的一片牧场着了火。于是全连只好立即赶赴牧场,投入到救火战斗之中。
(17)大火很快就扑灭了。大家征尘未洗,连长命令:“立即出发,追赶发射部队。”
(18)我们一路策马狂奔,去追赶发射车队。可是,当我们骑马跋山涉水,刚刚爬上一座山岗,便听到几声巨响传来。④战友们勒马抬头,远远地看见导弹已喷着烈焰飞上了蓝天。
(19)看着渐渐远去的导弹,我们个个眼眶盈满了泪水。于飞骑马站在山顶处,阳光打在他的军徽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只见他紧提缰绳,滚雷便一跃而起,仰天长啸起来。一阵悦耳的嘶鸣在蓝天下久久地滚动着,回荡着。
(节选自2022年第9期《解放军文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说于飞“带着两代人的心愿入伍”,说明于飞父亲和于飞想亲手把导弹送上天的愿望十分强烈。
B.儿子有意隐瞒分到骑兵连的实情后,父亲多次来信鼓励儿子,既刻画出儿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父亲的执念。
C.小说叙写父亲和司令是老战友这一“巧合”情节,把人物带入一个新的活动空间,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
D.“老兵告别”一段里,战马不舍战友这一细节令人感动,而班长悄悄离去这一场景更让人感动于马与人的真挚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刻画出儿子的善良”概括不当,依据“于飞不敢如实告诉父亲,只好谎称自己将成为一名导弹操作号手。父亲知道后几次写信来,嘱咐他争取亲手把导弹送上天”可知儿子有意隐瞒分到骑兵连的实情是“不敢”,“不敢”含有担心父亲责怪及担心父亲受到打击两层意思。
故选B。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突然”一词,恰恰体现这次行为他是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过的。
B.句子②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父亲的心有不甘但又顾全大局的形象。
C.句子③“烟尘”的描写,勾勒出壮观的场面,也表明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
D.句子④中突出“远远地”,刻画出战友们期望、激动、无奈的复杂心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表明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错误,“卷起阵阵烟尘”只是描写导弹车队前行形成的环境描写,并不能表明“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
故选C。
8.小说第9-13段多次出现黑马滚雷,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1)情节方面的作用:通过描写黑马解救于飞、黑马与指导员的相处等情节,塑造了黑马聪明、温顺、懂事的形象,表现战马与军人的亲密关系,丰富了情节,进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于飞“决定哪儿也不去了,就留在骑兵连”。
(2)主题方面的作用:“黑马王子”的美称,寓意于飞在并不喜欢的岗位上获得了成就,如同出人意料的黑马。
(3)形象方面的作用:黑马的形象衬托出指导员、班长、于飞等军人的群像——立足岗位,热爱事业,一心报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情节方面:文中“他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摔进一个深涧。黑马滚雷很聪明,迅速跑回连队,叫来战友才把他救出来”“于飞巡逻时遭遇漫天大雾导致迷路,不幸误入狼群。看着层层包围过来的狼群,幸好滚雷驮着他,左冲右突,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逃出狼群的包围圈”描写了黑马解救于飞;“滚雷原本是刚去世一年的指导员宁杰的坐骑。因为它温顺平和,特别懂事,骑着它不会出什么差错。连长又说,自指导员去世后,滚雷有时也很焦躁,它常希望到指导员墓地去看看”描写了黑马与指导员的相处,这些情节塑造了黑马聪明、温顺、懂事的形象,通过黑马的形象表现战马与军人的亲密关系,丰富了情节,进而推动了后文于飞“决定哪儿也不去了,就留在骑兵连”的情节发展。
(2)主题方面:依据“于飞的训练水平提高得很快,像马上劈刺这样的高难动作,已是我们这批兵里做得最好的了。没过多久,上级指示连队进行一次训练比武,于飞毫无悬念地夺得了冠军”可知“黑马王子”的美称,寓意于飞在并不喜欢的岗位上获得了成就,如同出人意料的黑马。
(3)形象方面:依据“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于飞出去巡逻”“于飞巡逻时遭遇漫天大雾导致迷路”“便与交往了五年的女友断绝了关系,嘱咐将他埋葬在这片草原上,与战友和军马为伴”“老兵离开连队时,战马……闪电为此大病一场”等可知黑马的形象衬托出指导员、班长、于飞等军人的群像——立足岗位,热爱事业,一心报国。
9.如果你是冠军颁奖大会的主持人,你会从哪几方面介绍于飞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6分)
【答案】 (1)执着理想,采取各种方法想进发射旅。
(2)人生会面临各种不如意,要顾全大局,随遇而安,扎根现有的岗位,努力做出成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依据“于飞是带着两代人的心愿和梦想入伍的。他的目的十分明确,要当一名导弹操作号手,亲手把导弹送上天”“我就是希望他们认为我根本不适合当一名骑兵,这样我就可以到发射部队去了”“一次基地司令员来检查工作,他突然打马拦住了司令员的车队。好在司令员并没有发火,只是觉得有些好奇,便下了车。于飞跟司令员提出想去发射旅工作的请求”“我可以考军校,学导弹专业,那不就可以理所应当到发射部队去了吗”等可知他执着理想,采取各种方法想进发射旅。
(2)依据“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所在的部队只是一个勤务单位”可知人生会面临各种不如意;依据“于飞天天跟战友们一起去巡逻”“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于飞出去巡逻”“他决定哪儿也不去了,就留在骑兵连”“上级指示连队进行一次训练比武,于飞毫无悬念地夺得了冠军”可知要顾全大局,随遇而安,扎根现有的岗位,努力做出成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人主所与共天下者,二三大臣也。二三大臣所与共政事者,内外百执事也。君臣一心,上下同德,表里无贰,颊末不渝;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缓急可以倚仗。如人各有心,身自为谋,则可否不得以相济,小大不能以相维,而天下之患,有不可终穷者矣。
此其事伏于冥冥,而人莫之觉。故论今日风俗之弊者,莫不议其尚同也,而臣则疑其未尝同也。面焉而唯唯否否,背焉而戚戚嗟嗟;成焉而挟其所尝言以夸于人,不成焉而托于所尝料以议其上。省曹之勘当,椽属之书拟,有司之按事,长吏之举贤,恩焉则敛而归己,怨焉则委之曰:“此安能以自由?”时政之得失,除授之当否,疆场之缓急,言焉而得,则矜以为功,否焉则讪之曰:“此徒言而无益。”
士大夫而若此,则其心岂复以国事为饥渴休戚者哉?使此习也,而日长月益,见利则逝,见便则夺,陛下亦何赖于此也?况自比岁封章、奏疏、对策、上书,大率应故事,徒文具,而无恻怛忠敬之实。其号为说直,亦不过先为称赞之词,而后微致规切之意。
虽然,士习至此,亦有由然者矣。老师宿儒,零替殆尽,后生晚辈,不见典型。臣为此惧深愿陛下与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实拓开规摹收拾人物。苟挺特自守者,虽无顺适之可喜,而决知其无反复难信之忧,必假借而纳用之;雷同相随者,虽无触忤之可憎,而决知其有包藏不测之患,必疏远而芟夷之。平居有规警之益,缓急无乏才之忧,其于治道兴替,关系非轻。
(选自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有删改)
【注】①文具,指条文规定。
材料二: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说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选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为此惧A深愿陛下B与二三大臣C察人心D邪正之实E拓开F规摹G收拾人物
【答案】A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为这而感到忧虑,深深地希望陛下与大臣们明察人心邪正的实际情况,不拘泥于程式,招揽人才。
“臣为此惧”中,“臣”是主语,“为此”是“惧”的状语,句子结构完整,后面A处断开;
“陛下与二三大臣察人心邪正之实”作“愿”的宾语,宾语后E处断开;
“规摹”是“拓开”的宾语,“人物”是“收拾”的宾语,两个动宾句中间G处断开。
故选AEG。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常指负有专责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吏。
B.“贤”,指贤能的人,与《师说》“圣益圣”中的第一个“圣”用法相同。
C.“自由”,指自作主张,与现在所说的“自由自在”中的“自由”意思并不相同。
D.“矜”,指夸耀,与《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词义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形容词作名词,指贤能的人和圣人。句意:地位较高的官员的推举贤人。/圣人更加什么。
C.正确。自作主张;随心所欲。句意:这个怎么能够自作主张呢?/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D.错误。夸耀;怜悯。句意:就自夸而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凡是在世的旧臣,还承蒙怜惜养育。
故选D。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掌管天下需君臣同心,如果臣子各怀异心,各谋其利,那就会祸患无穷。此种情形并不为世人所察觉。
B.若士大夫怀有私心,那么给皇帝的封章、奏疏、对策也不过沿袭旧例,表面应付,并无诚恳忠信可言。
C.那些号称正直的士大夫,虽心怀天下,但不敢直言,多有溢美之词,少有规劝之意,作者深感痛心。
D.王安石认为,国家因任用贤能的人而兴盛,因抛弃贤能的人、专断独行而衰败,这是古今同一的道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虽心怀天下”错误,由原文“其号为说直,亦不过先为称赞之词,而后微致规切之意”可知,那些宣称是正直的,也不过是先写了称赞之词,而后稍微表达规劝的意思,“心怀天下”无中生有。
故选C。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后平居有所裨益,缓急可以倚仗。
(2)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答案】(1)然后平时做事就会有益处,情况危急时就可以依靠他们。
(2)假如能够实行这些方法,那么哪里还用忧虑不能超过两汉、三代的事业,然后走上五帝、三皇那样的道路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平居”,平时;“裨”,益处;“缓急”,偏义复词,危急。
(2)“虑”,忧虑;“轶”,超过;“涂”,同“途”,道路。
14.魏了翁和王安石都阐述了用人之道,二者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3分)
【答案】①要广开选才之路;②要有包容之心;③要远离阿谀奉承之人;④要任用贤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材料一“拓开规摹,收拾人物”、材料二“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可知,要广开选才之路;
②由原文材料一“必假借而纳用之”、材料二“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可知,要有包容之心;
③由原文材料一“雷同相随者,虽无触忤之可憎,而决知其有包藏不测之患,必疏远而芟夷之”、材料二“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可知,要远离阿谀奉承之人;
④由原文材料一“必假借而纳用之”、材料二“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可知,要任用贤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听说与君主共同掌管天下的,只是少数几位大臣罢了。与少数几位大臣共同治理政事的,只是朝廷内外百名左右官员罢了。君臣同心同德,大臣表里如一,自始至终一直不改变内心;然后平时做事就会有益处,情况危急时就可以依靠他们。假如大臣各有异心,遇事都为自身考虑,那么无论是提赞成或是反对的意见,都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小大官员不能相互联结形成一个整体,而天下的忧虑,不能够有穷尽的时候了。
这私心存在于潜意识之中,而人们没有觉察它。所以议论今天风俗的弊端,没有人议论那无原则地求同,而我却怀疑它未曾真正意见一致。当面一味顺从别人,背后却忧伤嗟叹;事情成功了就凭借自己曾经说过的来向别人夸耀,事情不成功就依仗自己曾经预料的来非议他的上级。尚书省各部门的查究,辅佐的官吏的拟定任命,有关官员的查办事情,地位较高的官员的推举贤人,别人有感恩之举就聚集而归功于自己,别人怨恨就推脱说:“这个怎么能够自作主张呢?”时政的得失,拜官授职的得当与否,边疆前线的缓急情况,说得得当,就自夸而把它作为自己的功劳,说得不得当,就毁谤别人说:“这只是空话而没有益处。”
士大夫如果像这样,那么他们的心哪里又能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的饥渴和喜乐忧伤一样对待呢?假使这风气日益增长,见到利益就前往,见到有利的机会就争夺,陛下又怎么能依靠它呢?况且自连年给皇上的封章、奏疏、对策上奏,大都按照旧例,只是表面应付条文规定,却没有诚恳忠敬的实在内容。那些宣称是正直的,也不过是先写了称赞之词,而后稍微表达规劝的意思。
虽然这样,士大夫风气到这地步,也是有原因的。辈尊资深的学者和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几乎都去世了,后生晚辈,不见榜样。我为这而感到忧虑,深深地希望陛下与大臣们明察人心邪正的实际情况,不拘泥于程式,招揽人才。如果有人品突出、廉洁自守的人,虽然没有顺从的可喜,但必定知道他没有反复无常、难以让人相信的忧患,一定要宽容并且接纳任用他;随声附和、讨好上级的人,虽然没有冒犯的可憎,但必定知道他有隐藏的难以预计的祸患,一定要疏远并且铲除他。平时有规劝告诫的益处,情况危急时没有缺乏人才的忧虑,它对于治国策略兴盛衰微,关系不可轻视。
材料二:
国家因为任用贤能的人而兴盛,因为抛弃贤能的人、专断独行而衰败。这两点,是古往今来适用的道理,也是见识平常的人都知道的。现在如同古代,现在的天下也同古代的天下。古代即使是扰动不安的时代,还有如此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在太平安宁,怎么能说没有贤能之人呢?只是在于皇上如何使用罢了。皇上广泛地征求众人的意见,那么有才能的人就能够得到进用;没有忌讳的事情,那么正直敢于进谏的言路就开了;不亲近小人,那么进谗言阿谀奉承的人自然疏远了;不受成规习俗的束缚,那么守职的官吏就能明辨的处理事务了;不以细小的过错责备人,那么有才能的官吏的志向就能完全得到实现了。假如能够实行这些方法,那么哪里还用忧虑不能超过两汉、三代的事业,然后走上五帝、三皇那样的道路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河中鹳雀楼
张乔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①,天涯归计欲如何?
【注】①摇落:草木凋残、零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高楼”“鹤雀”点题,用“今无”二字写出鹳雀已无、野燕飞过的景象,徒留此楼触动悲情。
B.隔树远望,五陵一带已经一片秋色,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广袤的大地,秋色与夕阳相互映衬。
C.“归计”多为文人登临所致之情,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
D.全诗虽以“怀古”开篇,却以“十载”思归作结,于开阔苍茫的境界之中显现出诗人内心的悲伤无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 “‘归计’……,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错,“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现的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之情,并无“归计”。
故选C。
16.颈联“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在谋篇布局上有重要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紧承颔联对鹳雀楼周围景色的描写,渔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与上联的三晋秋景远近结合,共同描绘出登楼所见的冷寂画面。
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用语凝练,一个“寒”字,一个“夜”字,为尾联抚景思归作了铺垫,使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浑然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二句描摹远景,诗人站在鹳雀楼上,隔树西望,渭水北岸的五陵,一片秋色。依次北眺,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大地,一片夕阳景色,“秋色早”、“夕阳多”,自然会“动悲歌”。景色冷寂,情感悲凉。
颈联二句描摹近景,诗人低头向下俯瞰: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打鱼人留下的火苗在点点燃烧,牧牛童子回家途中的笛声随风缓缓飘来。用语十分凝练。一个“寒”字,一个“夜”字,用简洁的两个字组成“寒夜”这个冷寂的背景,情由景生,在此背景之下必登高望远常会产生思乡之情,为末联抚景思归,留下了铺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多次运用了比兴手法,其中“ , ”两句以新鲜的桑叶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2)《劝学》在连续列举出见者、闻者、乘者、渡者实现了自身本来难以实现的目的之后,紧接着得出了一个结论,即“ ,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以“ , ”两句表现出自己在山行中看到了前途与希望,也悟出了人生困顿中的哲理。
【答案】(1)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沃”“ 生”“ 疑”“ 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这种情怀,既跟他成长的那个时代 ① , 也跟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
在其晚年,他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论述至今仍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理论构建方面一块重要和不可撼动的基石。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种研究,仍然离不开费孝通所提出的颇具包容性的“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个出发点。
他关注到了中国那种独特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也注意到生育制度中那种代际关系的反哺模式,是以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 ② 的关怀为前提,关怀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等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时,便得到一种反哺式的养老。费孝通所有乡村研究的课题,都未曾真正脱离中国人的家观念,而将其作为全部问题思考的出发点。
费孝通的学术思想观念最终实现了一种一体性涵盖并包容多样性的家国认同。换言之,在中国文化之中,传统儒家观念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观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以家为核心的“差序格局”的一层一层向外扩展或推开去的世界观,就有了 ③ 的默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答案】①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②无微不至(体贴入微) ③不谋而合(所见略同、不谋而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前文“费孝通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存有一份家国情怀的”和后文“也跟中国作为 一个现代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变化紧密相连”,可知此处内容上费孝通先生的情怀和时代的关系,与后文构成并列关系,所以此处可填“密不可分”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息息相关: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第二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内容为年长一辈对年轻一辈的关怀,横线处的成语作定语修饰关怀,所以此处可填“无微不至”或“体贴入微”。无微不至:对人非常关心,照顾周到。体贴入微: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第三处,根据前文“传统儒家观念里……的家国观念,与费孝通所说的,以及最初便认识到……的世界观”,可知此处强调两种观念一致,所以此处可填“不谋而合”或“所见略同”或“不谋而同”。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所见略同: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不谋而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先生在他的晚年一直试图借助“补课”的方式来达到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
B.“中蒙俄经济走廊”是国际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儒家观念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一代有志于学之人在做人上的共同理解。
D.对中国已经变得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费孝通也是从“家”这个概念入手去研究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补课”的引号表示表示特殊含义。 B.“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引号表示引用。 D.“家”的引号表示表示强调。
故选B。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一格局颇具包容性,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这些研究包括了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提出主干,单独成句: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
然后根据语意,把“研究”和“这个出发点”的定语修改为三个短句:①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包括了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③这一格局颇具包容性。
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调整语序。
改后的短句为: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这一格局颇具包容性,许多民族问题的研究仍然离不开这个出发点,这些研究包括了今天国家层面所提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一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 ① 。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身为配军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武器是一杆花枪。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 ② ,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林冲带了“尖刀”,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
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侯的, ③ ?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①会多次关注这把刀
②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
③为什么偏用尖刀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上文写解腕尖刀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处出现,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自然会时刻看到尖刀,心里也会记着尖刀,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会多次关注这把刀”。
第②空,下文说“尖刀”小巧便于隐藏,合适携带,便于在人流中找寻仇家,那么横线处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携带七尺花枪不便于隐藏,那就不合适,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携带花枪就不妥当了”。
第③空,后文写林教头用尖刀刺死仇敌的原因,根据问号可知,横线处就要提出疑问,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为什么偏用尖刀呢”。
22.原文中加点的“应该”“彻底”两个词语,是作者后来添加的,试分析这两个词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应该”是作者对尖刀是否在刀鞘里的揣测,这样写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②“彻底”表现了读者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的情绪发泄的程度,为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种结论提供了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由“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推测“尖刀”是装在刀鞘中的,故“应该”在此处表推测,这样写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彻底”,形容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表程度,此处表现了读者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的情绪发泄的程度,为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种结论提供了依据。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中医像天上的雄鹰,西医像森林里的老鼠。”雄鹰飞在高处,看到的是整体和表象;老鼠走在低处,看到的是具体和机理。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讲究辨证论治;西医以解剖学、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通过先进的技术来诊治,尤其注重局部治疗。两者各有优势,各有天机。
上述中西医治疗理念对我们青年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胸怀大局,慎微者著
致广大,尽精微。中医西医各有所专,殊途同归。中医立足的是全局,忽略小节,扬长克短。西医着手的是局部,明确细节,详实数据,积微成著。就我而言,吾辈青年需胸怀大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慎微者著。
吾辈青年,需立足整体,谋定大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医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疾病及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中医的全局观历来为人所道。围棋比赛第一子,就需通盘考虑,析个体,审主次,辩急缓,布小局,谋全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诚然人生亦如此,吾辈青年亦当如是。故而,立足于整体,谋定大局。
吾辈青年,需局部着手,积微成著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春秋战国诸侯各自逐鹿中原,战乱不休,风云诡谲。渑池相会,面对秦王言辞不敬的专横,蔺相如于细处善谋善断,廷斥秦国群臣,完璧归赵,慎微者著。在科研界更是如此,南仁东院士因一个数字不过关便重新开始计算,细处不同瞬息万变,正是因为他深深的明白这个数字对天眼的计算意味着什么,攻坚克难,最终交上了满意的答卷。西医的具体详实,细节机理,大量的数据,占据医学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见从局部着手,从细处践行,慎微者著。
吾辈青年,需知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观,关注生命的高度,延长生命的长度,千百年来,为人所叹。西医的局部论,关注生命的物质基础,从物质基础中,获得各种信息且精心研究,依赖先进的技术,注重局部治疗,各有所长,殊途同归。诚然我们折服于孟子的“君子所性,仁义礼智”的谦卑有节,然亦感慨于庄子的“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洒脱,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岂不盛哉!因而,和而不同,也可美美与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揆诸当下,时代飞速发展,吾辈青年更当立足于整体,胸怀大局,从小处着手,实现完美蜕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第一句引入他人对中西医治疗理念的评价,把中医比为雄鹰,飞于高处,看到两方面:一是整体,立足的是全局,忽略小节,扬长克短,强调中医的整体观。二是表象,客观存在的现象,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具有直观性,真实性。把西医比作老鼠,走于低处,看到两方面,一是具体,详实,明确的细节。二是机理,病理变化的道理,依赖于技术,数据性强。
第二句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观,关注生命的高度抽象,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生命体的养护规律。中医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疾病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出“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治法。使用中药、针灸、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平衡而康复。西医以学科综合为基础,关注生命的物质基础,从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中,获得各种信息并进行研究,依赖先进的技术,注重局部治疗。
第三句中西医各有优点,各有自己的治疗理念治疗策略,殊途同归。
概括来说,“整体”“局部”“辩证论治”“统一体”“先进技术”“机理”为本材料的关键词,整体和局部对立统一,辩证性的看待解决问题,基于先进技术,用数据为依据解决实际问题,中西医各有优势和谐共生。
思路指导:整体和局部是辩证统一的,立足于整体,从大处着眼,胸怀大局。践行于局部,小处着手,精益求精。两者缺一不可。首先辩证性的强调中医整体观,西医局部论的优点。其次,守正创新,和谐共生,求同存异,才是医学发展之道。
立意:
1.致整体广大,尽局部精微。 2.胸怀大局,慎微者著。
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4.左手中医,右手西医。
5.一分为二,辩证看待。 6.基技术,求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