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写作:审题立意
【学习内容】
教材:审题立意
【学习目标】
1.学会高效的审题方法,搞清题意限制,做到不偏题、不跑题。
2.掌握构思立意的技巧,能够较深刻、较有新意地立意。
3.进行写作实践。
【建议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怎样审题立意
1.阅读教材,思考:审题时最首要的事是什么?
审题时,最首要的事是找出题目中的中心词,也就是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只有搞清楚这一点,之后的构思才能保证不偏题、不跑题。
比如“剪不断的思念”,首先可以分析出这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思念,思念应该是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其次,修饰语是“剪不断”,说明作文中写的思念应该是连绵不绝的。
再比如“翻过那座山”,首先可以分析出这是个动宾短语。如果我们把中心词定为“翻过”,全文写的就该是翻越的过程,和题目主体一致;如果我们把中心词定为“那座山”,全文写的就该是“山”,而没有了翻越的内容,显然不妥。所以,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翻过”。
2.在找到中心词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天马行空”地构思作文了?
当然不是。题目中往往还会给出一些限制条件,审题时还要把这些限制条件分析清楚。
限制条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题目中暗含的条件。比如“这也是学校”,其中的“也”字就暗含了限制条件。如果去掉“也”字,只要写“这是学校”就符合题意。但是有了“也”字之后,“这”所指代的事物就不能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学校了,否则不用强调“也是”。那么,审题时,就必须选择写一个不是常规学校的写作对象来写“这也是学校”。
另一种限制条件,是中心词的深刻含义。中心词往往除了字面含义,还有更深刻的含义。比如“这也是学校”的中心词是“学校”。但我们分析完暗含的条件“也”以后知道,不能写真正的学校。这时候我们就要挖掘“学校”的深刻含义了。学校是专门教人知识技能的场所,带给人收获是它的本质。那么,那些能带给我们收获和成长的地方、事情就可以被比喻成学校。
将“这也是学校”的限制条件都破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思路:
图书馆不是学校,但是它能给我们知识,所以图书馆也是特殊的学校;
宿舍不是学校,但是它教会我们独立生活,所以宿舍也是特殊的学校;
家庭不是学校,但是它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爱,所以家庭也是特殊的学校;
挫折不是学校,但是它磨炼了我们的毅力,所以挫折也是特殊的学校。
找出中心词(要求写什么)
分析限制条件
找出中心词:“学校”
题目暗含的条件:“也”
分析限制条件
3.审完题后,我们就可以立意了。立意时,要注意些什么?
立意时,要做到立意明确,思想健康。同时要学会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可使立意新颖。
为了取得好的立意,写作前,可以先列出与题目有关的多个主题,分析、比较之后,选择一个既新颖自己又能够驾驭的主题,再进行构思、写作。
我们不妨用一个表格来完成审题和立意。
审题 立意
题目 中心词 限制条件
《翻过那座山》
《剪不断的思念》
《这也是学校》
审题 立意
题目 中心词 限制条件
《翻过那座山》 翻过 像山一样,是阻隔 我打破了和母亲的精神阻隔
《剪不断的思念》 思念 连绵不绝 我不断地思念、感恩母亲
《这也是学校》 校 本身不是学校,却让人成长 挫折磨炼了我的毅力,使我成长
二、读组文,巩固审题立意的技巧
1.阅读丛书中的《剪不断的思念》,思考: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扣住了题目中的哪些信息?传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剪不断的思念》紧扣题目中的“剪”与“思念”,全文立意由此而展开,围绕母亲的“那把剪刀”,通过回忆母亲剪纸花、用花样子换糖、为“我们”哥儿俩剪头发等往事,表达对母亲“剪不断的思念”,情感真挚深沉。
2.阅读丛书中的同题学生习作《翻过那座山》,说说小作者是怎样审题立意的。
陈淑娴的《翻过那座山》,写“我”与爸爸妈妈在夏日爬山的经过,“那座山”一语双关,既指“我”爬上顶峰的蒙山,更喻指“我”克服的困难。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审题清楚;文章体现了“战胜了怯懦”的主题,立意深刻。
孙嘉启的《翻过那座山》,写“我”与妈妈之间产生隔膜,“横亘起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在妈妈爱的陪伴下,“我”深受感动,“那座我曾以为难以逾越的高山已经坍塌”。文章以“山”比喻母子间的隔膜,以消除两代人的隔膜来照应题目,做到了“认真审题,恰当立意”。
三、写作实践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提示:(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2)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3)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回避矛盾,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材料涉及猫头鹰和环境的关系的问题。其实人也是这样,我们有时候会不适应环境,怎么办?我们应当首先找到不被环境接受的症结所在,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措施无非有三:要么改变环境,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换一个环境。当改变不了环境时,不妨改变自己;不想改变自己或无力改变自己时,就换一个环境;换环境也不能解决问题的话,那只能改变自己!
参考拟题角度:(1)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2)选择环境:三十六计,走为上策;(3)选择环境:不在一棵树上吊死;(4)改变环境(对自己的看法):努力展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价值,让其他人接纳自己;(5)改变环境:创造条件改变环境,让环境需要自己。
四、写作实践
从上面寓言故事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提示:
(1)吸纳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分析、比较这些主题。
(2)选择一个有一定深度且相对新颖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拟定题目。
(3)写作时,要注意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共21张PPT)
审 题 立 意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主题写作课
【学习内容】
教材:审题立意
丛书:《剪不断的思念》《翻过那座山》(2 篇)
【学习目标】
1.学会高效的审题方法,搞清题意限制,做到不偏题、不跑题。
2. 掌握构思立意的技巧,能够较深刻、较有新意地立意。
3. 进行写作实践。
【课时】 2课时
一、怎样审题立意
“剪不断的思念”,首先可以分析出这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思念,思念应该是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其次,修饰语是“剪不断”,说明作文中写的思念应该是连绵不绝的。
1.找出题目中的中心词。
再比如“翻过那座山”,首先可以分析出这是个动宾短语。如果我们把中心词定为“翻过”,全文写的就该是翻越的过程,和题目主体一致;如果我们把中心词定为“那座山”,全文写的就该是“山”,而没有了翻越的内容,显然不妥。所以,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 “翻过”。
当然不是。题目中往往还会给出一些限制条件,审题时还要把这些限制条件分析清楚。
2. 在找到中心词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天马行空”地构思作文了?
限制条件主要有两种:
“这也是学校”,其中的“也” 字就暗含了限制条件——所指代的对象就不能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学校。
2.中心词有深刻含义。
中心词往往除了字面含义,还有更深刻的含义。“这也是学校”的中心词是“学校”,其深刻含义是那些能带给我们收获和成长的地方、事件。
1.题目中有暗含的条件。
将“这也是学校”的限制条件都破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思路:
图书馆不是学校,但是它能给我们知识,所以图书馆也是特殊的学校;
宿舍不是学校,但是它教会我们独立生活,所以宿舍也是特殊的学校;
家庭不是学校,但是它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爱,所以家庭也是特殊的学校;
挫折不是学校,但是它磨炼了我们的毅力,所以挫折也是特殊的学校。
审题的方法
找出中心词(要求写什么)
分析限制条件
题目暗含的条件
中心词的深刻含义
这也是学校
找出中心词:“学校”
分析限制条件
题目暗含的条件:“也”
中心词的深刻含义:不是真 的学校,但能带给我们收获。
(1)要做到立意明确,思想健康。
(2)要学会求新,避免思维定式,人云亦云。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看问题的角度。
(3)写作前,可以先列出与题目有关的多个主题,分析、比较之后, 选择一个既新颖自己又能够驾驭的主题,再进行构思、写作。
3.立意时,要注意些什么?
立意的技巧
列出多个立意
选出合适的立意
较为新颖
自己能够驾驭
审 题 立 意
题目 中心词 限制条件 翻过 那座山
剪不断 的思念
这也是 学校
翻过
像山一样,是阻隔
我打破了和母亲的精神阻隔
思念
连绵不绝
我不断地思念、感恩母亲
学校
本身不是学校,却让人成长
挫折磨炼了我的毅力,使我成长
二、巩固审题立意技巧
1.《剪不断的思念》这篇文章在写作时扣住了题目中的哪些信息?传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剪不断的思念》紧扣题目中的“剪”与“思念”,全文立意由此而展开,围绕母亲的“那把剪刀”,通过回忆母亲剪纸花、用花样子换糖、为“我们”哥儿俩剪头发等往事, 表达对母亲“剪不断的思念”,情感真挚深沉。
2. 《翻过那座山》的小作者是怎样审题立意的?
陈淑娴的《翻过那座山》,写“我”与爸爸妈妈在夏日爬山的经过,“那座山”一语双关,既指“我”爬上蒙山的顶峰,更喻指“我”克服的困难。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 审题清楚;文章体现了“战胜了怯懦”的主题,立意深刻。
孙嘉启的《翻过那座山》,写“我”与妈妈之间产生隔膜,“横亘起了一座难以逾越 的高山”,在妈妈爱的陪伴下,“我”深受感动,“那座我曾以为难以逾越的高山已经坍 塌”。文章以“山”比喻母子间的隔膜,以消除两代人的隔膜来照应题目,做到了“认真审题,恰当立意”。
三、写作实践例题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提示: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本来的寓意是什么?
(2)你还可以悟出什么道理?试着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甚至可以从反面立意。
(3)将自己归纳的主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回避矛盾,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问题实质:猫头鹰和环境的关系
◆人也是这样,我们有时候会不适应环境,怎么办呢?
◆我们应当首先找到不被环境接受的症结所在,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措施有三:
(1)当改变不了环境时,不妨改变自己;
(2)不想改变自己或无力改变自己时,就换一个环境;
(3)换环境也不能解决问题的话,那只能改变自己。
参考拟题角度:
(1)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
(2)选择环境: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3)选择环境: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4)改变环境(对自己的看法):努力展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价值,让其他人接纳自己;
(5)改变环境:创造条件改变环境,让环境需要自己。
四、写作实践
从上面寓言故事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提示:
(1)吸纳其他同学的合理建议,分析、比较这些主题。
(2)选择一个有一定深度且相对新颖的主题进行构思,并拟定题目。
(3)写作时,要注意紧扣主题,不要跑题、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