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2024高三各地模考作文及例文汇编
2024届高考语文一模分类解析:写作
2024届新高考地区高三一模写作考情概述
开考时间 考区 教考衔接角度 真题复现角度(新高考及全国卷)
2023.10.25 湖南郴洲 人文主题:理论的力量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三 P35-36 例: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11.6 浙江杭州 人文主题:百家争鸣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四 P53-54 例:202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实,不只是课堂上的老师教给我们为人之道、处世之理,让我们获取知识,修养品格;亲朋好友、书籍网络、音乐舞蹈、山水田园……皆可成为我们的老师。 请以“ 亦为吾师”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2023.11.7 浙江绍兴 人文主题:劳动光荣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四 P55-56 例:北京海淀三模: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之手创造出来的。莫言也说:“劳动之美可能是人世间最值得赞同的美,这是一种力量的美、创造的美、朴素的美。” 请以“劳动之美”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3.11.8 浙江湖丽衢 人文主题:理论的力量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三 P35-36 例:2022全国卷: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11.8 浙江温州 人文主题:讲好中国故事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三 P124-125 例:2023全国乙卷: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当代领导人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11.9 广东肇庆 青年成长专题 自我定位类 例:2013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 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11.14 浙江台州 个体思辨专题 自我认知类 例: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1.8 湖南株洲 人文主题:讲好中国故事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四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三 P124-125 例:2022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24.1.11 吉林白山 人文主题:探索与发现 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四 P67-68 例:2023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1.15 广东佛山 生命关怀专题 生命礼赞类 例: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4.1.24 云南曲靖 生命关怀专题 价值意义类 例:2011江苏卷: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新题速递】
(2024届·湖南郴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期火爆网络的ChatGTP成为热议焦点,人工智能及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未来必定会给我们的生活提供诸多便利,人类的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忌惮人工智能的发展,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很多工种会被代替,造成大量失业;人们的隐私也受挑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善假人工智能,迎接美好未来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正式进入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信仰科技者从chatGPT中看到希望,热烈欢呼科技春天的到来,怀疑科技者从chatGPT 中失掉信心,为科技冰冷而忧心忡忡,在人工智能时代被洪流裹挟的人们该何去何从?在我看来,最好的选择是善假于人工智能,迎接人类美好的未来。
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不全盘否定,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
科技技术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各领域大显神通,为我们减轻负担、为人类带来福音。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教育、安全、金融、交通、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落地,并且应用场景也愈来愈丰富。跌宕起伏的证券市场中,以千分之一秒计算的盈亏,正是取代投资人的机器所为;春节时微信 “抢红包”,也时常见到机器发、机器收的情景,给人一种久违的温馨。在智慧教育领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释放教育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汇总的巨大潜力。未来,人工智能将会“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无需将人工智能视为洪水猛兽,欣然接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充分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题中之义。
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不盲目狂欢,做机器的主人。
在发挥机器之所长造福自己的同时,也别忘了谁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人与工具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训”,使用工具的人,自身也会被工具所绑定。当我们足不出户,只通过电子产品上的敲打来交友,朋友的意义已经悄然变化;当我们遇到问题,首先想到问计于云端,师长的传承也会迅速缩水;当我们从机械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时,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浪潮给现有的生产秩序造成的冲击;未来可能有很多人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沉迷于网络的我们,不知不觉间隐私也被大数据收集……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工具,而人类创造工具是为了进步,而不是为了退步。
当代,面对来自极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的质问,我们应当反求诸己,把握机械的工具性,坚守独属于人类的批判性、创造性、共情力等。正如多辆马车的叠加,也不可能变成火车;再精妙的智能系统,也不能替代拥有复杂且细腻的人类感情;再高效的运作机制,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自发自主的创新。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精进个人能力,彰显“人之为人”的智慧、温度和力量。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可以成为与人类交流、相处的伙伴,但此刻,我们不应该狂欢它给我们带来的彻底不同,更无需恐惧它会取代人类的地位,只要我们永葆人类文明发展中不曾遗失“人之特性”,人类这艘巨轮仍会在科技海洋中行稳致远。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ChatGPT横空出世,引爆全球。人工智能话题再次引发世人热议,而这一次ChatGPT推动的人工智能时代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带给人类的影响都要深远。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作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ChatGPT对于人类来说,可谓利弊共存,ChatGPT只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从ChatGPT看到人工智能之于人类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必然会提高效率,节省大量时间与成本,生产力必然会得到显著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一段短暂的停滞期后迎来巨大飞跃。人类会借助人工智能,到达一个更崭新的时代。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ChatGPT给人类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增加失业人数,隐私受到挑战等只是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弊端,随着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究竟是人工智能控制人类,还是人类控制人工智能,可能会提上我们思考的日程。此外,“后人类”时代下,人工智能的野蛮生长,若没有一致的立法监管,则将面临诸多挑战。当下,已有人运用ChatGPT生成攻击程序对抗国家网络。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会给现有的生产秩序造成不小的冲击,有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当然,面对人工智能,我们也没有必要夸大其对人类的危害。李开复曾说,“虽然AI很强大,但仍有无法克服的短板与弱点。”因为人工智能毕竟是机器,没有情感,自然就没有同情心、创造力等人类所特有的优势。ChatGPT虽然能瞬间给用户提供答案,但依靠的毕竟是现有的人类数据库。基于数据整合的产品只是汇编,而非真正的创造。正如再多马车的叠加也不可能变成火车一样,数据的整合汇编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独创。因此,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只是那些缺乏情感和创造力的工作。人工智能发展倒逼人类反思自我,努力学习,争取掌握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技术,避免被淘汰。至于隐私等问题,随着法律不断完善,自然也会找到应对之法。
写作时应当展开思辨,不一味肯定而盲目狂欢,也不要全盘否定而走向悲观的反科技主义道路,而要基于正反分析后得出理性而中允的结论。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辩证视角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普遍运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工智能正在各领域大显神通,为我们减轻负担、为人类带来福音。二、但其存在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发展目前并不完善,不仅在某些领域造成困扰,而且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更有甚者将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底线、文化沉淀。三、只有以辩证视角看待人工智能,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帮手而非杀手,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各司其职,我们才能拥有更和谐的社会,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立意:
1.紧跟时代步伐,迎接AI变化。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3.君子使物 不为物使。
4.新科技时代,理应学会独立思考。
5.“兼收并蓄”,不断提高辨识和利用科技的能力。
6.不要在人工智能与信息洪流中迷失自我。
(2024届浙江杭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上述经典名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和阐述。你可从上述语句中选择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论述文写作试题,它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四句经典名言中选择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并以此为依据写一篇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下面我会对每句名言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可能的立意方向。
1.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这句话出自《尚书》,主要告诫人们不要沉迷于娱乐或物质享受,因为过度追求这些会让人丧失道德和意志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辩证地看待这一观点:适当的娱乐活动和物质追求是生活必需品,但过度沉溺则会导致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忽视。因此,可以从自律、平衡、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讨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这句话来自《周易》,鼓励人们看到好的行为时要学习模仿,发现错误时要及时改正。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提升和个人成长的主题,适合探讨如何对待他人优点、面对自身不足以及如何实现持续改进等话题。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倡导的是仁爱之心和换位思考的原则。在新时代下,这个原则仍然适用,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可以从人际关系、社会和谐、全球公民意识等方面展开讨论。
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这句话源自《左传》,强调预防和准备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风险管理、危机应对、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应用这一理念。
根据题目要求,你可以选择其中一句名言作为你的文章主题,然后确定一个明确的立意(例如,你选择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可以将立意定为“理解和尊重他人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并围绕此立意展开论述。同时,确保文章符合文体要求,即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逻辑性,避免过于口语化。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体现文章的核心思想。最后,注意保持原创性,不要抄袭他人作品,也不要在文中泄露个人信息。
(2024届浙江绍兴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劳动的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劳动的情趣……劳动是充实而美丽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关于劳动的诗句进行联想和思考,并撰写一篇文章。下面我会对这些诗句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可能的立意方向。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话描述了农民在烈日炎炎下辛苦劳作的情景,强调了劳动的艰辛。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句话描绘了从播种到丰收的过程,表明只有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收获丰富的果实,突出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话表现了劳动者的勤劳与坚持,他们在清晨开始工作,直到月亮升起才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体现出劳动的乐趣和满足感。
综合以上三句诗句,可以得出一个主题:劳动虽然辛苦,但它是充实而美丽的,因为它能带来收获、成就和乐趣。在这个主题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阐述劳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
2.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探讨劳动中的苦与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明正是通过克服困难,我们才能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3.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讨论社会上对待劳动的不同看法,提出正确的劳动观,并呼吁大家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文体(如议论文或散文),并确定一个明确的立意(例如“劳动创造价值,我们应该珍视劳动”的观点)。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体现文章的核心思想。同时,要保持原创性,不要抄袭他人作品,也不要在文中泄露个人信息。
(2024届浙江湖丽衢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Ⅱ写到了宁鲁堡附近的城墙。实际上我们都有自己的“城墙”,它一方面可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可能禁锢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关于“城墙”的材料进行联想和思考,并撰写一篇文章。下面我会对这段材料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可能的立意方向。
材料中提到,“我们都有自己的‘城墙’,它一方面可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可能禁锢自我。”这里的“城墙”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我们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设立的防御机制,如心理防线、观念壁垒等。这些“城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我们免受伤害,但过度的保护则可能导致自我封闭,限制个人成长和发展。
基于以上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城墙”的双面性:探讨“城墙”如何既保护我们又可能禁锢我们,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2.如何建立健康的“城墙”:讨论如何在保护自我和开放自我之间找到平衡,建立既能抵御外界侵害又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城墙”。
3.拆除不必要的“城墙”:分析那些阻碍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城墙”,并提出如何拆除它们,以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文体(如议论文或散文),并确定一个明确的立意(例如“打破固有观念的‘城墙’,才能拥抱更广阔的世界”的观点)。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体现文章的核心思想。同时,要保持原创性,不要抄袭他人作品,也不要在文中泄露个人信息。
(2024届·浙江温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同一片大海和天空/同迎着黎明和繁星/同样的向往和憧憬/同圆我们一个梦/我们同拥有一个家/心相融,爱相加/纵天涯,隔不开牵挂/亿万个骄傲的声音/汇聚成一句话/你和我同住亚细亚……生命温暖生命/力量激发力量,绽放。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歌词
“同爱”“同在”互为基础,相融相生。同爱同在,同在同爱,共向美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关于“同爱同在”主题的歌词进行联想和思考,并撰写一篇文章。下面我会对这段歌词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可能的立意方向。
歌词中的“同爱同在”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共同向往和追求。“同爱同在,同在同爱,共向美好”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关系的相融相生特性。
基于以上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同爱同在的意义:探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团结协作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影响。
2.共向美好的追求:分析如何通过同爱同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以及这种追求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3.同爱同在的实践:讨论如何将同爱同在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文体(如议论文或散文),并确定一个明确的立意(例如“同爱同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的观点)。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体现文章的核心思想。同时,要保持原创性,不要抄袭他人作品,也不要在文中泄露个人信息。
(2024届·广东肇庆·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题训练后会有习题答案。习题答案能作为标准,检查解题的步骤;也能作为模板,规范后续的作业;还能作为参考,启发全新的思路。
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各种“题目”。小到个人文理分科选择、专业志愿填报和就业岗位应聘等,大到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已有的答案可以是标准、模板,也可以是参考。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答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参他人之经验,书自我之答案
“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在大势如砥、大道如潮的时代中,有太多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参考答案。然俯颔深思,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戏剧,主角由自己担任,答案由自己书写,所以青春的我们,当执如椽之笔,不做莽撞行走客,去书写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择参考答案之优,扬其长,让自我答案有如棠棣之华。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苏洵在《六国论》中之言振聋发聩。的确,有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可以让自己的答案更为完整。君不见,唐太宗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之信条,乐于借鉴臣子谏言,使得大唐河清海晏,昌和盛世;君不见,李大钊、陈独秀借鉴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让共和之帆航起新中国之船;君不见,邓小平择世界开放之优,让1979年的春天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参考答案亦有其可取之处,方能使之如明月之清辉洒向自己的答案,从此我们的答案就有暗香浮动。
避参考答案之劣,舍其短,使自我答案有如桃李之芬。
米兰·昆德拉之言发人深省:“盲从是通往地狱的毒药。”诚哉斯言,若人们陷入参考答案之怪圈难以自拔,终落得迷失自我,万劫不复。我感慨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的品质,他没有一味盲从国外潜艇技术,避其短,终让中国深海事业蒸蒸日上;我钦佩于高伯龙在激光陀螺领域书写的答案,遇见最绚烂的火树银花。“大多数人如落叶踉跄着归于尘土,只有极少数人能坚守内心的一片纯净。”所以青年们当免于参考答案之牢笼,不囿于陈规旧法,去开创人生之答案。
谱自我答案之曲,求其精,令自我答案有如璀璨之星。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的豪言壮语如雷贯耳。墨守前人答案的心自然不该被诟病,但值得尊敬的仍应是能谱写出独特答案的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青蒿素之答案是屠呦呦对疟疾的回答。“彼其之子,美如英才。”杂交水稻的答案是袁隆平对饥饿的回答。青年们,你们的回答呢?
“热忱倾江海,丹心入天地。”择参考答案之优,避参考答案之劣,以此为两种最锐利的武器,在人生的战争中打最漂亮的仗,书写属于自我最完美的容案,劈波斩浪地勇毅前行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描述了一个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即习题后面的答案以及这些答案的功用。第二段在第一段材料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引申到更广阔的天地,从学习的题目引申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各种“题目”,如个体的人生选择问题、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问题等,从个体到社会,从有限走向无限。
可见,材料的关键词是:答案。材料中体现了答案的“标准”“模板”“参考”三种作用的层次性:有的人只将答案作为检查解题对错的标准,其所见只是眼前的问题、固定的问题;有的人将答案的功用发挥得更大,不仅着眼于检查解题,还能触类旁通,用来规范后续的作业;也有的人能立足当下,又能超越当下,将习题答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不仅用于解答习题,还能从中启发新思路,获得新认知,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知新”。材料中列举了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从切身问题开始思考,然后将个人的发展问题引申到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已有答案的作用,此处的已有答案可以是成功的经验、措施,正确的理念等。最后,材料还概括地把第一段所描述的答案功用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让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展开,然后从实际出发,告诉学生生活的真相——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答案。意在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从既有的答案中领悟新的思路,从求索答案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参考他人提供的答案中做到反求诸己。主要思考的方向有:第一,面对已有的“答案”,我们要认识其标准、模板与参考等不同层次的功用,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力;第二,面对已有的“答案”,我们要发挥其标准、模板与参考等不同层次功用,从学习中训练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面对已有“答案”,我们要重点发挥其参考作用,从中获得“反求诸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并从解决个人发展问题中学会解决国家民族发展道路的问题。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应该紧紧围绕“答案”展开,可以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凸显出“答案”对人物的影响和人物对“答案”的态度,结尾处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语言点明文章主旨。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已有的“答案”是什么,然后指出这个“答案”对于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分析如何运用这个“答案”。
立意:
1.参考“答案”,检视自我,启发思想。
2.活用“答案”,形成自己的独有“答案”,指导实践。
3.参考已有“答案”,助力国家民族的发展。
(2024届·浙江台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关于冲突的材料进行联想和思考,并撰写一篇文章。下面我会对这段材料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可能的立意方向。
材料中提到,“我们每一次与他人的冲突、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冲突。”这句话强调了内外在冲突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外在的冲突实际上是内心矛盾的一种表现。
基于以上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的关系:探讨内在冲突如何导致外在冲突的发生,以及这种关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影响。
2.自我认知与冲突解决:分析了解自己的内在冲突对于解决外在冲突的重要性,提出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提升来化解内外在冲突。
3.冲突的价值与意义:讨论冲突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以及如何从冲突中学习和成长。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文体(如议论文或散文),并确定一个明确的立意(例如“认识和处理好内在冲突是解决外在冲突的关键”的观点)。标题应简洁明了,能够体现文章的核心思想。同时,要保持原创性,不要抄袭他人作品,也不要在文中泄露个人信息。
(2024届·湖南株洲·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在获奖感言中说:“一个人的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写作者的精神维度决定了其作品的优劣高低,对登高望远的热爱时刻伴随着我们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在获奖感言中提到个人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个人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个人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诚然,任何时代,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国家而存在,国家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而我们也应满怀理想与激情,心怀家国,向上攀登,让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就像18岁的战士陈祥榕说的那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悠久的历史,是我们血脉中最浪漫的情怀。顺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你会听见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痛惜;你会听见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你会听见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他们,还有无数个他们,把个人荣辱与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才能笑谈生死,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一首首用血泪写就的壮丽诗篇,那是文人志士的慷慨悲歌,他们用生命在践行个人是一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个人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
回顾历史,这些英雄赞歌代代相传;回望今朝,中华儿女在新时代书写自己的传奇。“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她经历上百次失败实验,最后提炼出青蒿素的精神,不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坚持不放弃的民族精神吗?袁隆平一生不是在试验田里就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为了杂交水稻耗尽半生精力,一生献身科研的探索精神,何尝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折射呢?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用不同的形式去诠释这份只为中国的“清澈的爱”。
在新时代,我们青年人应立下远大志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事业。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怀着一颗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心,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为祖国的明天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我们牢记杨志军的话:“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勇敢地去攀登,去追求,去奋斗,去践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诚誓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落脚点在第三句话。具体来说,第一句话阐述了个体生命与国家、时代、民族的关系。第二句话由两个分句构成,第一个分句承材料第一句而来,告诉我们写作者的精神维度决定作品的优劣,言下之意是写作者只有把自己融入国家、时代、民族之中,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这是写作者必须拥有的精神维度。第二个分句阐述了写作者在创作上应饱含对“登高望远的热爱”,同时又时刻保持着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体现出写作者具有的理想情怀和理性思考。第三句话“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是对前两句的精辟总结,表达了写作者的一种特定精神状态和视角。简言之,材料强调,写作者在创作上既要始终饱含对“登高望远的热爱”,把生命个体自觉融入国家与时代的洪流中,与国家、时代同频共振,同时又应时刻保持着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做既有理想情怀又有理性精神的“永远的攀登者”。
提示语要求谈谈以上材料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带来的启示,并结合自身发展进行思考。其中,“当代青年”指明写作对象,“追求理想”明确了立意的方向,“结合自身发展”要求要写出个体真实体验。
总之,本命题引导考生思考:如“永远的攀登者”一样,当代青年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要积极处理好作为个体的自己与国家、时代命运之间的关系,让个人发展与国家、时代进程同频共振,体现青年的理想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也引导考生理性思考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彰显当代青年的理性精神。
写作时,可以首先针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展开论述,说明“小我”的小幸福是建立在“大我”的大实现的基础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无论是国家强盛了、世界和谐了,还是自然生机勃勃了,对于“小我”来说都是幸福感、价值感的重要基础。然后借此说明,我们青少年的个人理想,应当要结合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个人理想的实现能同步促进伟大民族复兴梦的实现。在此过程中,还可适当引入奋斗、拼搏等元素,说明我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遭遇艰难险阻时,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去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立意:
1. 个人自我实现与社会使命应统一。
2.个人奋斗与社会使命应和谐共生。
3.与国同梦,勇往直前。
(2024届·吉林白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验证性偏见”:有时候,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信念,往往会选择性地“发现”那些能证明自己的“有利证据”,而对那些明显的“不利证据”视而不见。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是先下结论,再去寻找对结论有利的证据,有意无意忽略不利证据。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验证性偏见”是指当我们认可某个观点时,大脑就会自动提取各种证据来解释当前的现象,自发地验证这个观点。而那些不符合我们经验、常识的观点,我们就会认为无法找到相应的证据,认为那些都是例外和偶然的情况。我们之所以会出现验证性偏差,是因为大脑对以往经验的依赖。而且一个人越固执,那么他就越容易陷入验证性偏差之中。反过来,这种偏差也会加大我们的偏见,让我们变得狭隘。因此,我们应该避免“验证性偏见”,无论是“有利证据”还是“不利证据”都应注意到,在下结论之前,做好调查研究,对别人的看法和建议等,也应该兼听,全面思考,避免观点或结论狭隘的情况出现。
写作时,应先表明对“验证性偏见”的态度;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对“验证性偏见”的内涵进行阐释或分析;接着阐述“验证性偏见”的危害,从而明确杜绝“验证性偏见”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杜绝“验证性偏见”的做法,如应该做好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获得真知。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充分、有力地说理。如项羽不听范增的劝告,刚愎自用,自认为刘邦不会反叛自己,终使刘邦趁机脱身,自己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如不切实际的“左倾”和“右倾”思想,均阻碍革命进程等。
立意:
1.不畏经验遮望眼,全面思考出真知。
2.突破自我桎梏,走出偏狭牢笼。
3.避免“验证性偏见”,做好调查研究。
(2024届·广东佛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提到的“长安”,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也是一个文化标识。标识,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体现事物特征,凸显自身形象,帮助识别记忆;标识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精神载体,一条情感纽带……同时,事物的标识也伴随着时代不断沉淀、演变、发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寻循标识莫忘前路,发展标识时代之需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时代的曲水流觞寻觅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脉络,在每一场波澜壮阔的风云变幻之中,在历经沧海桑田之后,留下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标识”,经沉淀、演变、发展,递呈到今人眼前。当今的我们,应循标识溯源,找准记忆精神的归依,同时以发展眼光看待标识的变化与发展,在新时代下让其重焕生机。
标识,顾名思义,标记以待认识,它标记了我们来时路上的坐标,凸显民族精神与形象,联结起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长安”这一地名早已超越物质上的地点,而是成为了对华夏子女亘古不变的精神召唤,烛照民族长空,浸润千秋万代。它海纳百川、繁荣向上的气度展现中华民族自信昂扬、自立自强的民族形象;诞生于其间脍炙人口的诗句穿过历史的迷雾萦绕在每个中华儿女儿时不眠的夜晚……它以它的曾经文化不断提醒着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往何方。不仅长安,天安门前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封封饱含血泪亲情的革命家书,无一例外给我们回眸历史深处的深情一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精神纽带,充沛于中华儿女奔涌不息的血脉之中。
时代的河床一刻不停地冲刷和涤荡,事物的旧有标识在一次次的冲刷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星燧贸迁,时代嬗变,“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如何在新时代下找准标识的定位,实现转化与发展,是时代之需,更是发展的必然。
褪去标识陈旧时代的外皮,才能窥见其新时代的生机活力。酌古御今,当曾经象征着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成为权贵玩弄的工具,沦为旧时代统治阶级愚民之术的“标识”,辛亥革命的浪潮将其彻底席卷,带来以才论人的选拔曙光;当苏联斯大林体制的“标识”"随解体而成为帝国的挽歌,中国共产党毅然撕下“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的陈旧标识,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和生命力。由此而观之,标识不应是束之高阁油墨已干的油画,不应成为陈规的“金科玉律”,而是应不断革故鼎新,实现与新时代的同频共振。
诚然,标识虽不断发展变化,其精神内核却始终如一,“科举制度”本义初衷为公正选拔,社会主义也始终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当代青年,既应从标识中回望过往,不忘来时路,也应不断发展“标识”,赋予其全新的意义和内涵。
寻循标识不忘来时之路,发展标识以应时代之需,愿今昔之你我青年,皆能从标识中汲取力量,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最美标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题关联的是本试卷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材料。通过材料中提及的“长安”这一地理名词,引出“标识”这一饱含历史文化意味,而又具有现代价值的话题。题目由“长安”而起,但绝非止步于“长安”。“长安”首先是一个地理名词,题目中“以诗为径,畅游长安”的表述,以及“‘长安之旅,文化传承’研学体验活动”的情境创设,让考生对长安“也是一个文化标识”的理解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引出更广泛意义的“标识”这一话题。接着,材料以“是什么”的表述帮助考生丰富对标识内涵的理解。
“标识,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这一表述突出了标识所具有的“让人识别”这一属性,为什么能够“让人识别”呢?因为标识能“体现事物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当标识“体现了事物特征”,那么事物自身的形象也就得以凸显,也就达成了事物能被人识别记忆的效果。在关于标识的内涵表述中,蕴含着一种写作的思维逻辑,那就是,标识是帮助我们识别进而了解某种事物的特有标记。标识是认识事物的触发点,最终指向的是标识背后的事物本身。例如“长安也是一个文化标识”,作为标识的长安,是我们辨别、认识、了解中国文化的独有标记、符号。当然,作为以长安为标识的中国文化理解还可以展开得更具体一些,例如盛唐气象、诗意传统等。结合材料表述,标识,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事物。而事物,可具体,可抽象,例如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传承在无数工匠大师身上的技艺,都可视为我们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文化的标识。又或是儒家学说的某一句经典表达,某一古典音乐,某一建筑,等等,都可认为是一种标识。
“同时,事物的标识也伴随着时代不断沉淀、演变、发展”,进一步拓宽了考生的对标识的认识与理解。标识的意义不是固化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例如长城这一文化、精神标识,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意义阐释,也会呈现不同的中华文化与精神理解。由此可见,题目具有较大的开放性。选取何种标识体现事物、阐释事物内涵,完全由考生的思考决定。题目关联了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材料里“长安”,可能考生对标识的理解认识更多会倾向于文化层面,但其实对事物标识的理解认识是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生活层面的标识,如各地地标,鸟巢水立方、长江大桥、上海外滩、西湖雷峰塔、桂林山水甲天下、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此外一方水土一方人,还有语言、饮食、风土民情也应该可以是一种标识。
在具体写作中,考生只要通过对某一个具体标识的特征的揭示阐释,进而呈现对某一事物的深刻认识,就可以认为是精准地理解了标识的内涵。这是判断考生审题是否理解精准透彻,思考是否深刻的重要标尺。对此,考生要明确具体的标识是什么,这一标识具有怎样的特征,标识具有的这些特征如何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解某一事物。例如,可以说中国结是一种标识,是一种文化符号,其造型优美、寓意丰富,体现的是中国式审美的浪漫与无穷的智慧;黄河是一个标识,一个精神载体,黄河之水天上来,一路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体现的是锐不可当、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唐诗宋词是一种标识,一条情感纽带,不管身处何方,在唐诗宋词的吟咏中,总能梦回唐宋,情归华夏。“……”的存在,意味着考生可以不断延伸思考,丰富标识的内涵理解与意义阐述。在此基础上,考生还可尝试不止步于简单的并列关系罗列,而能把更深刻复杂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例如,可说标识首先是一种文化符号,当某种文化在发展中积淀、内化,进而成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追求,不同的群体、民族因为具有共同的文化、精神认同,那么,不同的群体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标识、精神标识达成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标识就成为一条情感纽带。当然,考生可不拘泥于上述的逻辑关系理解,完全可以有其他的认识与理解,只要言之有理皆可。
立意:
1.莫忘前路,应时代之需。
2.浩哉标识,极目以观。
3.携标识上路,莫忘初心。
(2024届·云南曲靖·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11月19日,第11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茅盾故乡浙江桐乡举行。刘亮程的长篇小说《本巴》授奖辞说:“刘亮程的《本巴》对天真童年的追念和对时间的思辨,寄托着人类返璞归真的共同向往。”刘亮程获奖感言说:“我喜欢小说中哈日王这个孩童,他长着一只大人的世故之眼,和一只孩童的天真之眼。文学也许正是那只天真的孩童之眼,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观照。”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生命最美处 童真在心中
国学大师饶宗颐说:“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我想说,万古不磨意,童真在心中。不管岁月如何变化,潮流怎样变迁,一颗纯粹的童心从远古流传至今,让我们在纷繁俗世中活出风范,活出真我。
恰如刘亮程所言,这个世界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去看。
保持一颗童心,让我们静下心来,发现生活之美。李贽《童心说》中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当我们用一颗童心去看待世界时,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美好和奇妙,因为生活之美,既在于那些美妙绝伦的壮丽景象,更在于那些微小而平凡的瞬间。
看一朵花的开放,听床下的蟋蟀鸣叫,偷窥小蚂蚁运送一粒大米,看小蜜蜂在花丛中蹁跹起舞,跟随一滴水的足迹看它如何汇入小河,看月亮如何把世间打扮得朦胧迷人……只有当我们用一颗纯真的童心去看待这个世界时,才会发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才能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都留有一份发现和欣赏美的闲情逸致。
保持一颗童心,让我们保持对事业的热爱,发现追求之美。《孟子》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始终保持一种“特立独行的童真”, 坚守着一生不变的“禾下乘凉梦”,为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终生努力,耗尽心血;国画大师黄永玉,始终保持童心,在美术史上独有风格,以卓越的才华,率真开朗机智的性格,成就一代“鬼才”,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卷。保持一颗童心,让他们在事业上始终有一份热爱,让他们的人生追求永远年轻,也让他们成就了永远年轻的情怀。
童真是人生最纯粹的底色,没有掺杂任何杂念。这份纯粹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二十多年“追星逐月”的坚定,是“守岛英雄”王继才“三十二年向海上生”的坚守,是“敦煌女儿”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放弃繁华素履以往的坚持。他们一生不改对生命的忠诚,对家国的忠诚,不受功名利禄的束缚,不受世俗纷杂的干扰,不身为物累,不心为形役,以最纯粹的方式干一件事业,并择一事终一生。
苏东坡曾说“天真烂漫是吾师”。童心未泯,就是天真依旧;童心未泯,就是不忘初心;童心未泯,就是永保信念。生命的归宿应该是童心满满,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饶宗颐说的一样,怀揣童心,发现生命最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浙江桐乡举行。本句只是纯粹的客观叙述事件,对作文立意的引导性不大。第二部分是《本巴》的授奖辞,强调《本巴》这一作品是对天真的童年时光的追忆,是对时间的思辨,是人类对返璞归真的极致向往。第三部分是该作品的作者刘亮程的获奖感言,强调他对作品中人物哈日王的喜欢,喜欢的原因是哈日王既长着大人的世故之眼,也长着孩子的天真之眼。而文学最像天真的孩童的眼睛,文学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对世界的观照,就是对人类初心的观照。
综上,无论是授奖辞,还是作家的获奖感言,其共同点是“天真”“童年”“返璞归真”,也是本次作文的立意关键所在。拥有一双天真之眼,拥有一颗天真之心,是文学创作的条件,是文学作品的特质,也是一切创造的源泉,是我们面对人生需要的纯真态度。保持童真,返璞归真,是文学创作的主旨和归宿,也是人生的终级追求与极致修行。
本次作文由文学创作引出写作立意,写作时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创作,而要由此引申开来,推而广之到为人处事、人生追求,自我修养等方面。
写作时,概述材料之后,引用刘禹锡的名言“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引出观点,真正的人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不忘初心是天真,无论何时,时刻提醒自己记住当初为了什么出发;乐观积极是天真,尽管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却报之以歌,尽管眼前黑暗,但内心却亮的耀眼;热爱生活是天真,时刻看到生活的美好,活出生命的精彩。最后借用明朝李贽的话“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总结全文,人生,过得充实快乐的人,都是真正天真的人。真正的人生,是摒弃复杂,抵达天真。
立意:
1.炼一双天真之眼。
2.用孩童之眼看世界。
3.不泯童心,返璞归真。
4.天真是创造力的源泉。
【真题演练】
(2021·山东·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60分)
韩愈在《师说》中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其实,不只是课堂上的老师教给我们为人之道、处世之理,让我们获取知识,修养品格;亲朋好友、书籍网络、音乐舞蹈、山水田园……皆可成为我们的老师。
请以“ 亦为吾师”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例文:
樊先生之“我心归处是敦煌”理念亦为吾师
好的老师不仅仅是传授技能知识,更是以人格魅力熏陶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相处,一言一行直接让孩子看在眼里也留在心里。更细化说来,教与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好的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拓展,包涵专业而不仅限于专业。我的老师,既是那位博学多才的樊锦诗先生,亦是那位说出“我心归处是敦煌”的樊先生。
苏轼曾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而樊先生说,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先生本是一位江南闺秀,在北大毕业后却奔赴敦煌,在黄沙漫漫的广袤西北度过了数十载的光阴。我难以想象,出生于江南水乡的柔婉细腻的樊先生如何适应了西北大漠的粗犷与奔放。我深知,这背后是对敦煌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眠不休的热爱与依恋。因为这份热爱,樊先生将樊先生的一生变成了一场文化苦旅。从青丝到白发,在“朱颜辞镜花辞树”的岁月流转中,樊先生潜心考古,扎根敦煌,樊先生守住了文化之火,照亮了后辈前行的路,成为了我选择一生方向的老师。
樊先生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们青年一代。因为有樊先生,才会有如钟芳蓉这样的考古后人踵武前贤,甘于寂寞,摒弃浮华,执着向爱,一苇以航。对于我们来说,樊先生的责任会深深影响我们的专业和职业选择。曾经,浮靡风起,物质和功利的风沙裹挟着人前行。不少学子在选择专业时,扎堆于金融、经管等热门专业。他们认为从事这一类的职业能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悠游度日。而大学中的考古、哲学、古生物等专业却门口罗雀,鲜有人问津。在喧嚣的浮世绘中有几人能耐得住寂寞?但民族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需要有许多甘坐冷板凳的人。如樊先生、如钱锺书先生、如陈寅恪先生等,你们是中华文化之光,是民族发展的脊梁。
樊先生之所以会做出这般选择,是因为“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民族的发展不是小我的狂欢,她需要有更多的小我融入大我,携手前行。这样,我们足下的土地才有了葳蕤不绝的力量,才有了灿烂不休的光亮。正是樊先生的热爱和指引,让我明白我的一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该走怎样的路。樊先生这位老师,不仅仅能教我们关于敦煌的相关知识,更是指引我们人生方向与灵魂境界的老师。
借前路之熹微,我辈会更加奋勇而前行。我的老师,就是樊先生的“此心安处是敦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半命题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所给材料共两段。第一段以韩愈《师说》中的名句为例,指出了他对于谁可为师的看法:身份、年龄、领域等各不相同的人,只要掌握了“道”,就都可以成为老师。第二段则对于老师身份这一问题不仅异曲同工,还从人这一身份突围开去,指出不仅仅是学校老师、亲朋好友这些人,甚至书籍网络、音乐舞蹈、山水田园那些看似被我们征服的物体,也因为其中蕴含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道理,让我们获得启发,收获成长,也值得成为我们的老师。
写作时,首先可以借助材料,对于“老师”这一身份给出界定:他们可以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可以拥有不同的身份,甚至可以不属于人,但只要我们能从中看到他(它)们或默默奉献,或功勋卓著,或自立自强,或坚韧不拔的生命本质,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就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然后,要注意试题给定的“……亦为吾师”的半命题,选定某一样实体,思考这个人/这样东西为什么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我”应当怎样对待这位老师,“我”又将从中获得怎样的成长等等。
立意:
1.富有正能量的精神偶像,就是我的老师。
2.山水亦为吾师。
3.感动中国人物亦为吾师。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
武侠小说有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折射出的是侠士对武学境界的热切向往。时至今日,“快”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乐于追求、致力升级的生活状态。然而,时代可以“快”发展,社会可以“快”进步,技术可以“快”更新,人生的节奏却不能太快,生活的步伐不能太快,生命的进程不能太快。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技术的更新迭代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给现代人无限便利。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已经脱离了以往凡事亲力亲为、低效劳动的生活模式,进入了节时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状态。随着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统、图文人像识别、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上线,以往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量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以压缩,以往紧张匮乏的光阴陡然间变得富余,时间变得可省可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劳动的进程、节奏、结果进行预判与规划,有利于人们更自由、更合理地协调生活、安排工作。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快时代”带来的轻松满足,任意挥洒着“快时代”赐予的简易便捷,将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实现了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遗憾的是,在技术发展使时间变得充裕、人们对时间的使用更加自由的同时,现代人又往往陷入一味以“快”来衡量科技水准、娱乐效果、生活质量的怪圈。键盘代替了手写、5G覆盖了全球、GPS遮蔽了视线、短视频霸占了视听平台、阅读器替换了纸质书、Apple Vision Pro开启了新虚拟世界……我们开始无法忍受缓冲与等待,无法面对时间的滞留与拖延,我们在“快时代”的裹挟和冲击下,像风一样往前追赶,不断刷新更快的生活“加速度”:网速不能不快,“当日达”网购不能不快,“准时宝”服务不能不快,通讯产品的发布不能不快,游戏续作的产出不能不快……人们匆匆忙忙,步履仓促,盲目机械、漫无目的地不停飞奔,将压缩出来的时间投掷于下一轮对“快”的追逐——当现代人走得太久太忙,便早已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诚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进步不可阻挡,留恋旧日的缓慢、盼望时光的逆流并不可取,但茫然求快、懵懂浮躁的生活态度同样不可倡行。我们不应只懂得享受“快时代”的产品升级、技术更新、人力解放,更应重视当下,积极体验,感受生活原有的节奏与过程,追寻生命本身的沉淀与况味,不被乱象迷眼,不被“速度”迷心,不被潮流迷本。
技术发展开启全新局面,科技飞跃提供无限机遇,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妥善利用技术革新所缩减出的宝贵时间,奋足向前,砥砺耕耘,致力攀登学业与事业的高峰,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从而收获智慧圆满、幸福充实的丰盛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已经脱离了以往凡事亲力亲为、低效劳动的生活模式,进入了一种节时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状态。随着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统、图文人像识别、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上线及迭代,人们在医疗保健、金融服务、零售业、交通运输、教育、农业、智能城市等领域如鱼得水。科技的进步减少甚至避免了人为错误,大大节省了人工与时间成本。时间变得可省可控,有利于人们对劳动的进程、节奏、结果进行预判、提前规划,有利于人们更自由、更合理、更轻松地协调生活、安排工作,被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可以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实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材料中所说“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的含义。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技术的发展固然让人们拥有了更多能自由掌控的时间,也逐渐提高了人们对于时间速度的阈值,求速求快已经成为当代各行业领域的通用意识形态:触屏灵敏度、网站更新率、网速、时速、手速……都被要求越快越好。生活中此类现象并不少见:美团可买“准时宝”,网购可选“次日达”,快递可用“当天到”……人们都在尽量争取时间、捕捉时间,又继续在空余出来的时间里,漫无目的地以“加速度”的节奏生活着。如此,不仅不能支配、控制时间,反被时间操纵、拿捏,最终变成了时间的“仆人”。
此外,考生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正因为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时间变得充裕、使人们对时间的使用更加自由,一部分人又不可避免地会沉浸在科技产品带来的麻醉性快乐里从而模糊了时间概念,不再重视、珍惜时间,任由时间在短视频、游戏、影视等娱乐产品中悄悄流逝,茫然而机械地为消耗的时间投入心力,奉献生命,欲罢不能。
材料并未给出明确观点,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实证、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因此,考生在写作时,既要思考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更好地掌控时间”,又要思考技术发展给部分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被时间所控制而无法挣脱,成为“仆人”,并对此进行辩证思考:作为现代人,我们既要肯定技术发展的不凡成果和积极意义,又要避免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隐患——使人忘记初心的快节奏、快生活,让人消弭斗志的泛娱乐、大流量;今天,我们更应坚持本心,不失真我,客观理性地看待技术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君子使物”而“不为物使”。
写作时,考生可以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善使时而不困于时”,然后分别论述在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善于利用时间的方法、意义和“困于时”的乱象、原因,由此论证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应该善于使用、把控时间,而不能一味被“快生活”牵引、诱惑、操纵,从而随波逐流,失去了独立思考、正确判断的能力。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立足现实,联系生活,尽量使用有时代气息、贴合社会发展节奏的论据。最后强调观点,收束全文。
立意:
1.把握主旋律,避免泛娱乐。
2.君子用时,不为时用。
3.欣赏“快时代”,拒绝“快生活”。
4.校自己的“时钟”,做时间的主人。
(2023·北京海淀·北大附中校考三模)根据下列要求进行写作。(60分)
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之手创造出来的。莫言也说:“劳动之美可能是人世间最值得赞同的美,这是一种力量的美、创造的美、朴素的美。”
请以“劳动之美”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例文:
劳动之美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如是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漫漫征程为我们留下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数不胜数的精神遗产,它们无一不在昭示着唯有脚踏实地地劳动,方能成就理想,行稳发展的道理。
奋楫笃行,以勤补拙。青年一代应以刻苦的劳动、不懈的努力,铺就自身发展之路。正如歌德所言:“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厌烦、恶习、贫困。”只有自己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劳动,方可创造美好的生活。一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江苏小伙陆鸿,幼时因病导致脑瘫,他也曾埋怨过、消沉过,但不愿成为家人累赘的他,开始摆摊、开店,练就一手绝活,创建了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新时代的青年,也应发扬这种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的精神,在激湍中逆流而上,成就辉煌人生。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青年一代应以忘我的劳动、无悔的奉献,承担社会发展重任。新时代的当口,并不一定要求所有的青年都回到默默无闻的“螺丝钉”状态,但却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切实地劳动。且看毛相林,扎根偏远山村43年,以勤劳的双手带领村民忘我劳动,在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使下庄村全体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社会发展的背后,更需要新时代青少年的沉潜钻研、埋头苦干,以辛勤汗水,汇聚成时代发展的大江大河。
砥砺深耕,干在实处。青年一代应以脚踏实地的勤奋、锐意创新的进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李大钊曾言:“一切乐境,都可以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以由劳动解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亿万人民埋头苦干,不懈求索。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曾经遥不可及的飞天梦成为现实。而在这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数十代科研人员无私忘我、不懈钻研的劳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时代新征程,我辈青年必须继承前辈实干精神,使中华民族永立世界潮头。
然揆诸当下,劳动的春风并未吹到每个角落。新征程的路上,仍有些年轻人打着“佛系”的口号“躺平”“摆烂”;更不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青年。长此以往,则人生没有前进的动力,国家更无发展的基础。对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未来在于劳动的双手,唯有劳动,方有坚实的未来。
莫言曾说到:“劳动之美可能是人世间最值得赞同的美,这是一种力量的美、创造的美、朴素的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接过承载着先辈们血汗的接力棒,埋头苦干,让劳动的汗水结出复兴的果实,品味劳动之美,以劳动之我,谱盛世华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
材料引用的高尔基和莫言的话都写出了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可以创造美,是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而题干要求以“劳动之美”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则直接明确了写作方向。首先要明确劳动的定义,劳动是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之美”则指明了劳动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也是文章的写作重点。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劳动的内涵,劳动的重要性,如何劳动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劳动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分析,使论证更深入。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毛相林扎根偏远山村43年,以勤劳的双手、不懈地奋斗在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勤于劳动的重要性。也可以引用列夫·托尔斯泰“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的名言,论证唯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歌德“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厌烦、恶习、贫困”的名言,以及毛泽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的语录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躺平”“摆烂”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逐劳动之光,扬时代之帆。
2.美好生活,劳动创造。
3.以劳动之我,助民族复兴。
4.用勤劳书写光明未来,让劳动谱写青春之歌。
(2022·全国·高考真题)根据下列要求进行写作。(60分)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
常抱少年气,欣乐探幽微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人生如长河般奔涌不回。孩童必然长大,少年终将老去,遇事顿生豪壮、万物皆觉新奇的少年锐气,总会被时光磨蚀成棱角平钝、麻木冷漠的“圆稳”性情。然而青春虽逝,年岁虽深,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亦不可灰心短念,怯懦颓唐,应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的少年之心,以勇烈昂扬、乐观进取的少年之志,拥抱世界,探幽寻微。
少年气,即是不失探索欲,永怀好奇心。
成年之后,眼界渐宽,见闻愈多,知识益增,经验日丰,对生活与社会已有相当程度的认知,刺激的阈值一再刷新,新鲜感大大降低,不易再保持旺盛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但是,新时代赋予奋斗者新的责任与使命,在拼搏奋进的漫漫征程中,奋斗者需一直以充分的动力、充足的勇气、充沛的激情,扬鞭策马,斩棘而行;若是随着年纪增长,反而减少追求真知的热望,失去探寻世界的热情,委顿枯槁,心无波澜,又如何能在奋斗中建功立业,创造出突破局限、令人瞩目的不凡功绩?贝克勒尔的好奇心使他发现“铀射线”,富兰克林的好奇心让他成为发现金属尖端放电现象的第一人,弗莱明的好奇心让青霉素成功诞生……种种可见,唯有以少年的新奇目光丈量世界,以青春的执拗孤勇经营生活,以不灭的求知心火燃烧生命,方可学有所成、事有所建,业有所功。
少年气,即是不失挑战欲,不生畏缩心。
“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遇事难免诸般计算考量,揣度得失,权衡利弊,不复少年时孤身走暗巷、点烛燃暮色的不计成败、无畏无惧。然而,功业之成就、国家之希望、民族之未来,不可能仅靠少年人独立支撑、一力承担,搭载着时代大船并肩破浪的奋斗者都应以敢于对峙绝望、甘于经受磨难、勇于搏击逆流、乐于超越极限的精神,笑对坎坷,迎击挑战,振翼风尘,纵横汪洋。假如人人但非少年,皆尽“佛系”、一律“躺平”,动辄畏难,见困则收,何来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伟业,何来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之昂扬?两下南极、七测珠峰的壮丽业绩,一举解锁电磁弹射技术的惊人成功,自主研制近程反导系统的巨大进步,染色体精准重排技术的完美实现……无一不是科学家们不惧受挫、屡败屡战、艰难攻坚的硕果,无一不是以锋锐无匹、一往无前的奋勇精进之气谱写出的不朽华章!
常抱少年气,欣乐探幽微。新时代呼唤着全体奋斗者担负起奋力开拓、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鼓舞着全体奋斗者摆脱限制、跳出框架,振奋少年之气,探寻广阔天地。须知少年气绝不单是稚嫩的外形、活泼的妆饰、盲目的冲动,更应是一份不为年岁所困的恣意洒脱,一种不被时间制约的勃勃生机,一捧不灭不熄的求知好奇,一身敢拼敢闯的盛气豪情。让我们抱持新时代的少年之气,劈波破雾,追月逐风,与天不老,与国长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题目贴近考生的生活体验,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成长,关怀社会现实,进一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描述了小时候重视提问,长大后重视结论的一个生活现象:第二句话概括了人们对这种现象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表示担忧,一种持肯定态度,提示考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题干中,“小时候”与“长大后”、“喜欢发问”与“注重结论”是两组含义相对的词语,“发问”意味着对包括自我在内的对象世界的好奇和主动追问,是主体性突出的表现,呈现动态的、不确定的追求;“结论”意味着客观性的存在,则是主体性削弱的表现,带有更多被动接受的倾向,呈现静态的、确定的取向。
人的成长正是这样:小时候,世界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片空白,到处都亟待填补,没有固有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来为人生作支撑,只能一边摸索、探寻、质疑、努力想确定周遭世界的一切,一边艰难前进,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也不断扩大认知的边界;而长大后,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眼界的开拓,随着人生经验的慢慢积累、信息的不断获取和丰富、刺激阈值的不断提升,往往对世界已经形成固有的、不易改变的认知,往往已经在生活中历练得更加成熟、圆稳、沉静,失去了小时候抱持的对世界的新鲜感,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被岁月所“修剪”,相对于去探寻“为什么”,更加倾向于直接了解“是什么”。因此,看重结果,不问过程,成了成年人世界的生存原则。
“爱提问”是童真时代对世界的每一种好奇、兴致,是指引我们不断探索和前行的动力之一;“重结论”是成长路上人越来越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人越来越懂得利用自然规律、创造成果的依据。二者都符合自然规律、成长规律,都是人生路上人人都走过的行程、人人都有过的共同体验,都是无可非议的,因此,“有人觉得正常”。但成年人若是完全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兴趣,凡事只求结果即可,则会被固封于既有经验之中,丢失了探秘更广阔可能的机会,也丧失了体悟世界、享受人生的心灵情趣,从而变得越来越枯槁无味、寡淡平庸,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创造力,因此,“有人感到担忧”。考生可以选择“觉得正常”和“感到担忧”中一个来进行写作,也可以跳出这两个既定答案,另有其他思考,如将“爱发问”与“重结论”完美结合:成长过程中,“爱发问”与“重结论”都很重要,二者应当并举,不可偏废。
例如,考生可以首先明确论点“以发问之心,践结论之本”,之后阐释“发问”和“结论”的具体含义,并分层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有结论的发问,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同时也只有时时擦拭心尘,保有一份好奇之心,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发问与结论应当融合起来,不应只拘泥于其中一点,捆缚住自我成长发展的脚步和空间。最后重申观点,总结全文。此外,考生也应当注意不要审题错误,将文章写成“论述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立意:
1.仔细求证,大胆发问。
2.以发问之心,践结论之本。
3.探索无穷,青春不灭。
4.好奇刺激兴趣,探索催生激情。
(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双奥之城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比赛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科技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交通支持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国家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跨越”,显盛世荣华
体育是媒介,奥运是桥梁,“双奥之城”北京以绝世的风华闪耀世界,让国人也让世界感受到体育和奥运的魅力,以及和平与发展的要义。两次奥运,两度跨越,跨越,再跨越,这不仅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态势,也是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兴盛态势。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
“东亚病夫”的世纪之辱犹在眼前,帝国主义列强的枪炮隆隆声仍在耳畔。在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中无颗粟果腹的年代里,先不奢谈体育事业的发展,就连国民的身体素质也无法得到保障。羸弱的躯体,怎能担负起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发展经济,解决穿衣吃饭的问题,还国民一个健康的体魄。在迈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里,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并千方百计地进行科研创新,努力提升科技水平;因为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国与国的竞争已经提升为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今,双奥之城,双星闪耀,两度“跨越”的辉煌,今昔对照,正是我国综合国力高速发展的明证。
由“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这是了不起的跨越;同样的,由“精英体育”到“群众体育”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我们曾经历过“唯金牌”的时代,我们曾把成败得失看得比性命还重,但“双奥会”让我们,也让世界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赢了,我们热烈欢呼;败了,我们永不言弃。参赛了就是胜利,拼搏了就是冠军。成亦英雄,败亦英雄。所有拼搏的运动健儿们都是我们青年的偶像和榜样,各项体育运动开始大众化,就连以往小众的冰雪运动也在民间蓬勃兴起。这才是体育以及奥运的真正要义,这才是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真正标志,也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一个巨大的跨越。
在“跨越”和“再跨越”中,我们见证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之路,也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兴盛之路。当然,我们也见证了自己由懵懂儿童到有为青年的成长之路。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未来前行,征途漫漫,前方尚有无数的关隘险阻正等候着我们去跨越。
国家的跨越,需要以综合实力作保障;个人的跨越,同样需要个人实力来支撑。而且,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个人的跨越要与国家的跨越同频共振,国家的跨越更需要我们无数有为青年共同努力。
在跨越中,我们的人生走向光明;在跨越中,我们的国家走向辉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明确了写作主题“跨越,再跨越”。
(1)结合背景材料,“跨越,再跨越”指的是北京作为“双奥之城”,2008年和2022年两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代表着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高度,两次“跨越性”的发展成就,让我们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也让我们懂得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梦想。
(2)审读材料内涵要把握其中暗含的因果逻辑,如“中国的体育事业为什么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什么说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体育事业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有何重要意义?”据材料中的图表可知,两次奥运会中,中国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成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体育事业真正发展成为全民性质的事业,而不是少数人的运动或是“贵族运动”。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强大,最根本的保障就是有着强健体魄的国民,而非“东亚病夫”,历史已经给我们留下过惨痛的经验教训,我们自然不能重蹈覆辙。而中国体育事业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促进,二是国民的觉醒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也证明了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
(3)当然,我们更要明白,体育事业关乎我们每个国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依靠我们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所以,“未来前行”,我们要把自己“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
考生写作,不宜就奥运只谈奥运,就体育只谈体育,思考要呈现出阶梯式的高度,如由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体会到中国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而联想到体育事业在中国的群众化发展趋势,而这恰恰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最重要的标准,再进一步思考体育事业与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之间的关系。文章要充分体现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要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命运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写作思维还可以具体化到个人的成长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思考针对新时代的青年个体,我们如何实现自我的“跨越,再跨越”,从而避免作文陷入“唱高调”的怪圈。
立意:
1.中国在不断的“跨越”中走向兴旺发达。
2.跨越无止境,民族正复兴。
3.跨越的根本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
4.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
5.在跨越前行中,我们与国家同步调。
(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
我辈岂是池中物,不拘一格成人才
忆往昔,浙江以一方钟灵毓秀,养育浙江英才,熏陶文人情思,谱写浙商传奇。看今朝,浙江举全省之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鲲鹏行动”等人才工程,为新时代青年人才搭建大好平台。
平台是撬动人生价值的最佳杠杆,平台不同,人生不同。如今,浙江省政府正以自己的努力,为浙江人才提供大好平台,让我们有机会鱼龙潜跃,大展身手。
然而,我辈想要成为人才,仅靠平台却远远不够。
即使深陷尘埃,也要有仰望星空的向往。争当浙江人才,我辈当力求创新,志存高远。且不说往昔浙江人才鲁迅,为医国人思想,弃医从文,以笔为刃,拯救无数麻木灵魂,竖起座座中国脊梁。就说今日95后姑娘徐枫灿,若没有她从小向往蓝天的航天梦,我们又如何有机会见到这个美貌与实力齐飞的飞行员姑娘呢?不甘为茧,才能化茧成蝶,翩跹起舞;不甘细流,才能涓滴汇流,奔腾入海。身为青年的我们,理当树高远理想,勇攀高峰。
争当浙江人才,也要有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勇气。“我唯一能信赖的,是我狮子般的勇气和不可战胜的从事劳动的精力”。巴尔扎克对勇气的阐释便是对此最好的注脚。是勇气,让义乌人才敢于从“鸡毛换糖”开始,做一个更大的梦,让义乌变身为国际小商品之都;是勇气,让温州人才敢于焚烧伪劣皮鞋,破釜沉舟点燃“诚信之火”,终让温州走向海外。今日我辈欲成浙江人才,更需要有打破自我惰性、努力提升自我的勇气。这勇气,足以令天公震颤,上帝胆寒,惊洒天地、雷动六神!
争当浙江人才,也要我们低下头去,以勤耕不辍的积累努力增长、悄悄绽放。就如斩获戈登贝尔奖的“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科研团队,我们只艳羡他们年少成才,可以尽情地用智慧头脑和创新意识走向那未知的领域,却不知这一路上他们做了多少实验、熬了多少夜,拔秃了多少头发。可是,科技领域的创新固然好,普通领域的浙江青年能够积极面对,努力积累,更值得我们学习。“浙江工匠”“浙江省劳动模范”,一系列荣誉是对从基层普通学徒成长起来的90后能工巧匠杨杰最好的褒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如今,浙江以一系列人才强省战略积极筑巢引凤,不拘一格地为我们提供大好平台。我辈浙江青年也早已遇风化龙,直上九霄,将要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我们唯有以梦想为向导,以勇气为基座,以积累为道路,反哺社会,助推我们的浙江朝向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与2018年“浙江精神”较为相似,都是围绕着浙江特色展开命题。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作文题,虽同样置于浙江这一环境下,聚焦的却是“人才”话题。从浙江精神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从得与失的价值考量到今年浙江卷作文中的就业观,无不是用较为宏大的词语、观点让学生结合自身来谈感受,借着高考这个考场让数十万考生真正思考一些有深度的问题。
材料共两段,第一段从浙江省执政角度出发,展示了浙江省实施的一系列人才战略政策以及相关工程。这说明,浙江,为身处其中的诸多人才,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
若说第一段讲述的是浙江人才创新创业的客观条件,第二段则讨论了浙江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材料第二段围绕关键词“开拓创新”,列举了新时期一个个年轻的浙江人才在各自赛道上奋力前行、努力开拓、力求创新的事例。其中,从女飞行员徐枫灿、“浙江工匠”杨杰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他们锐意突破自身或是性别、或是学历的限制,努力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的进取精神。从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以青年团队斩获国际最高奖项的身上,我们更能看到他们在科技领域力求创新的精神。
看完材料所讲述的“人才条件”与“人才先例”后,考生写作时应重点针对写作导语中“你未来发展”这一方向进行思考。这意味着,作文不能紧紧围绕“人才”本身进行考虑,展示过往岁月中自己看到的浙江人才,而是应该重点讨论“成才”之话题。即,身处这样一个提供优厚人才服务的时代和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去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成才”;被其他浙江人才的精神和智慧感染,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昂扬斗志和付出去“成才”。
立意:
1.锐意进取,力争成才。
2.充分利用好成才环境,充分发挥成才能动性。
3.乘浙江之东风,成人才之大鹏。
(2013·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例文:
让童真点亮世界
还记得林徽因的一首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恰如人间的四月天,上帝赋予了孩子最美好的预言。那澄澈的心灵好似一湖清澈见底的水,映得出他们一切的小小的欢乐与忧伤,也映得出世上最虚伪的谎言和最诚挚的情感。
恰如那春日里的一抹淡然的鹅黄嫩绿,轻轻地在风中摇曳。似烟非烟,似雾非雾。浓浓淡淡,缥缥缈缈地醉了春风,点染了冬季枯槁颓败后的天地。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正是有了这些鲜活的生命,才给这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
如果世界是一条江河,那么那一抹童真便是涓涓注入的源头活水,净化了每一滴水,更激起了江河澎湃的力量!
如果世界是一片森林,那么那一抹童真便是枯枝上抽出的第一抹新绿,闪耀着醉人的生机,无言地诉说着希望。
如果世界是浩瀚的夜空,那么那一抹童真便是点点繁星,微弱的光芒穿透了黑夜,一闪一闪地点缀着美好。
这就是孩子,这就是童真。现实的人们,也许在现实的成长中不得不学会伪装,学会世故。只有孩子敢于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还记得童话里那个不穿衣服而自欺欺人的国王,还有一群逢迎谄媚的大臣,一帮人云亦云的百姓。只有一个不谙世事的黄口小儿一语道破了这个掩耳盗铃的谎言。他们不会想到拆穿谎言后一群人的尴尬。穿了就是穿了,没穿就是没穿;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勇气和正义。他们的眼睛纯净得倒映得出世上的一切是与非。孩子把天赋的礼物——童真给了这个世界,给了那些被世俗蒙蔽双眼的人们,还原了最初的良知。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不只是屈原,还有充满童真的孩子们。
还记得法国儿童文学名著《小王子》吗?书中来自外星的小王子怀揣着那份纯净得没有半分杂质的童真开始了他的冒险和探索之旅。他用最澄澈的心灵和最质朴的方式揭示出人类最闪光的智慧和最灵动的世界。他最终领悟了玫瑰花虚荣背后的爱意;小狐狸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肉眼看不见的事物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的一切告诉了小王子……作者用孩童般的语言讲述了小王子的奇幻之旅。他没有被成人那骗人的世界征服,他用独有的童真打破谎言,释放了世上缺少的、联结宇宙万物的爱。每一个在现实世界中麻木的成年人都能够从中得到顿悟和智慧的洗礼。不要惊讶,因为童真中蕴含最深奥的智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熙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