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凤阳花鼓》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风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为五声宫调、拍、一部曲式结构。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特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歌与舞相互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前四句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的乐段,每句间采用“鱼咬尾”式的承递发展法,后三句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前面的乐段进行补充,进而完善作品的结构。前 10小节旋律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嘚儿”诙谐风趣。
【学情分析】
在中学阶段,六年级的学生大多对于安徽的地方曲艺知之甚少,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往往比较乐意接受他们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事物。
因此,本节课的全部音乐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音乐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音乐,享受音乐,感悟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及新旧凤阳花鼓的对比,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通过欣赏山东民歌《包楞调》让学生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并对中国传统民歌产生兴趣。
2.通过聆听、感受、实践及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音乐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演唱歌曲,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2.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背唱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凤阳花鼓》中衬词的演唱,及运用节奏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师:
上课,问好,坐下。能够认识同学们,非常高兴。
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先来做一个节奏练习热热身。
生:跟老师律动。
师:放《凤阳花鼓》音乐,节奏律动
师: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课本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了解我们中国的地方民歌,学习这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二、 歌曲教学
1.聆听歌曲
师:我手里拿的是什么乐器?
生:1.鼓 2.花鼓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小节目。请大家边看边想它带给你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呢?
(播放凤阳花鼓伴奏)
师:请同学们以书为鼓,以书为锣,我们再来感受一遍花鼓这种民间歌舞形式。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凤阳花鼓的这种歌舞形式,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首歌曲的整体结构(课件展示)
曲式结构:四个基本乐句+一个补充句+一个曲尾补称句
师:你能在乐谱中找到这三个地方吗?
2.学唱歌曲
(1)学唱基本乐段。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四个基本乐句,请跟着老师的琴声唱乐谱。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乐谱的旋律采用了哪种创作手法?
生:鱼咬尾。
(2)加入歌词演唱四个基本乐句。
(3)学习补充句和曲尾补称句。
(4)解决难点
师:大家觉得哪句歌词唱起来比较有意思?
生:衬词
(5)教师引导学生处理衬词,力度以及情绪
3.学生按要求完整演唱歌曲
师:请同学们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
师:我给同学们增加一点难度,咱们背唱一下歌曲。注意情绪、力度,衬词的演唱方法。
三、拓展
1.尝试合唱(课件展示)
2.通过视频了解凤阳花鼓的由来。
3.通过新旧花鼓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4.对比欣赏当地民歌《包楞调》。民歌曲调不同,但是都源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四、 小结
所谓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音韵,今天我们学习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欣赏了我们当地的民歌,感受到了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歌风格和音乐文化,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一起来传承和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歌曲学得较快,同学们背唱了歌曲《凤阳花鼓》,掌握了安徽民歌的情绪及风格特点。通过演唱、器乐伴奏、合唱等形式对歌曲进行了编创,更好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自学、创新、合作能力,同学们非常积极勇跃参与。我体会最深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抓住教材的特点,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情景,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感受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