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8 12:01:32

内容文字预览

《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内容】
教材:《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宋濂勤学、顽强及对马生的殷殷期望,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3.体会多种表达方式及对比手法运用的效果。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2课时
【学习过程】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69岁的他去京都朝见明太祖。期间,正在太学学习的同乡后辈马生前来拜访他,宋濂便写了这篇序勉励马生。
资料链接: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赠序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或阐明某些观点,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内互评;教师重点点拨。
叱咄(chìduō) 俟(sì) 负箧曳屣(qiè xǐ) 皲裂(jūn)
衾(qīn)   容臭(xiù)  廪稍(lǐnshāo)    冻馁(něi)
余/幼时即嗜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2.这篇临别赠言令人动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意思。
(1)学生参照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标注疑难。
(2)组内质疑释义。
(3)师生质疑释义。
重难点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着)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菜汤)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尝趋百里(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或遇其叱咄(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假期)
言和而色夷(古义:脸色;今义:颜色)
(3)一词多义
以: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介词,拿,把)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表顺承)
言和而色夷(表并列)
(4)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日侍坐备顾问(名词作状语,每天)
二、文本探究
一个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一个是年轻的同乡后辈,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重身份,叙说“求学经历”,并谈一下最想对对方说的话。
(1)勾画表现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句子(1、2段);勾画表现马生现在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的句子(3段)。
(2)思考:宋濂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马生在倾听了同乡前辈的话语后有什么感悟?
(3)小组内角色互换,互诉衷肠。
(4)班级内角色展示。
宋濂:马生啊,当年我求学时无书(无从致书以观)、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外出求学,路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无衣、食之享(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只能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跑远路、拜名师(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虚心求教(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内心的充实、精神的强大让我走到了今天。你一定要记住,只有吃苦耐劳、专心致志、勤奋学习才会有所成就。
马生:老先生啊,太学学习的我们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学习上条件便利(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相比较您的学习境遇,简直是云泥之别。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您勤奋好学,不怕吃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您的话语更让我看到了您对于后辈的关心、谆谆教诲,您是一位“长者”。
三、写法探究
1.宋濂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其作品往往集叙事简洁、描摹传神、议论朴实、抒情深厚为一体。结合文本内容,做适当分析。
(1)标注文中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提升。
(3)班级内成果展示。
描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生动写出天气的寒冷及作者抄书之苦,自己的努力程度;“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烈风、雪深,生动形象地写出天气的恶劣,衬托自己的求学之苦。
议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点出专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抒情:“当余之从师也”“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叙述中流露出浓厚的感慨、叹息味道。
2.对比手法的运用往往是为凸显矛盾、突出事物特征或增加说服力而服务的。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这样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意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四、拓展阅读,比较迁移
同为宋濂对后人的赠序,自主阅读丛书中的《送天台陈庭学序》,谈一下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写法上的异同。
同:都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比如描写的运用,《送天台陈庭学序》中“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川蜀江水的凶险;《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烈风、雪深,生动形象地写出天气的恶劣,衬托自己的求学之苦。又如议论的运用,《送天台陈庭学序》中“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点明游历对于求学的重要性;《送东阳马生序》中“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点出专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异:在写法上,《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以自身求学的经历告诫马生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而《送天台陈庭学序》在写法上则比较委婉,文章先从川蜀“险”的自然环境着笔,为第二段陈庭学游蜀埋下了伏笔;第三段写己憾未能游蜀又从侧面赞扬了陈庭学之游蜀;第四段作者在劝勉陈庭学的过程中又不动声色地隐含着自矜。整篇文章环环相扣,布局精当。
五、布置作业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板书设计】(共26张PPT)
送东阳马生序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教读引领课
【预习检测】
嗜学
叱咄

皲裂
媵人

jūn
yìng
qīn
负箧曳屣
容臭
xiù
缊袍
耄老
廪 稍
冻馁
yùn
mào
lǐn shāo
něi
chìduō
shì

qiè xǐ
【文学常识】
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 是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
(1310—1381)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宋濂勤学、顽强及对马生的殷殷期望,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3.体会多种表达方式及对比手法运用的效果。
【情境导入】
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去京都朝见明太祖。正在太学学习的东阳马生前来拜访他,并说自己将回乡探亲。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的人,便写了这篇序勉励他。
资料链接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一般是介绍作者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赠序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或阐明某些观点。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余 / 幼时即嗜学。
从 / 乡之先达 / 执经叩问。
或 / 遇其叱咄,色 / 愈恭,礼 / 愈至。
戴 / 朱缨宝饰之帽,腰 / 白玉之环。
生 / 以乡人子 / 谒余,撰长书 / 以为贽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这篇临别赠言令人动容,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1)参照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标注疑难。
(2)组内质疑释义。
(3)师生质疑释义。
文言积累
(1)通假字
(同“肢”,肢体)
(同“披”,穿着)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文言积累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走送之
尝趋百里
或遇其叱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言和而色夷
(古义:热水;今义:菜汤)
(古义:跑;今义:行走)
(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古义:借;今义:假期)
(古义:脸色;今义:颜色)
文言积累
(3)一词多义
以: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俯身倾耳以请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无从致书以观
(介词,用)
(连词,因为)
(连词,而)
(介词,因为 / 介词,拿,把)
(连词,来)
文言积累
(3)一词多义
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言和而色夷
(表转折)
(表顺承)
(表并列)
文言积累
(4)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日侍坐备顾问
(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名词作状语,每天)
二、文本探究
一个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一个是年轻的同乡后辈,请选择其中一重身份,叙说“求学经历”,并谈一下最想对对方说的话。
(1)勾画表现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句子(1、2 段); 勾画表现马生现在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的句子(3 段)。
(2)思考:宋濂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马生在倾听了同乡前辈的话语后有什么感悟?
宋濂:马生啊,当年我求学时无书(无从致书以观)、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外出求学,路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无衣、食之享(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只能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跑远路、拜名师(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虚心求教(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内心的充实、精神的强大让我走到了今天。你一定要记住,只有吃苦耐劳、专心致志、勤奋学习才会有所成就。
马生:老先生啊,太学学习的我们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学习上条件便利(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相比较您的学习境遇,简直是云泥之别。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您勤奋好学,不怕吃苦;虚心求教,学业有成;粗食敝衣,乐在其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您的话语更让我看到了您对于后辈的关心、谆谆教诲,您是一位“长者”。
三、写法探究
宋濂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其作品往往集叙事简洁、描摹传神、议论朴实、抒情深厚为一体。结合文本内容,做适当分析。
(1)标注文中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班级内成果展示。
描写: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烈风、雪
深生动形象地写出天气的恶劣,衬托自己的求学之苦。
议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点出专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抒情:“当余之从师也”“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叙述中流露
出浓厚的感慨、叹息味道。
三、写法探究
2.对比手法的运用往往是为凸显矛盾、突出事物特征或增加说服力而服务的。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
这样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意前呼后应, 相得益彰。
三、拓展阅读,比较迁移
自主阅读丛书《送天台陈庭学序》,思考:同为宋濂对后人的赠序,该文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写法上的异同。
同:都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描写:
《送天台陈庭学序》中“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川蜀江水的凶险;
《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烈风、雪深,生动形象地写出天气的恶劣,衬托自己的求学之苦。
议论:
《送天台陈庭学序》中“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点明游历对于求学的重要性;
《送东阳马生序》中“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点出专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异: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以自身求学的经历告诫马生要珍惜学习的机会。
《送天台陈庭学序》情感抒发比较委婉,文章先从川蜀“险”的自然环境着笔,为第二段陈庭学游蜀埋下伏笔;第三段写己憾未能游蜀又从侧面赞扬了陈庭学之游蜀;第四段作者在劝勉陈庭学的过程中又不动声色地隐含着自矜。整篇文章环环相扣,布局精当。
四、课后作业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下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难   
对比
马生  优越
专心 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