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运动和力 (习题) 课时课件 (共7份打包)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章运动和力 (习题) 课时课件 (共7份打包)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3-08 19:40:12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目 录
CONTENTS
课时目标
01
自主预习
02
互动探究
03
课堂精练
04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1)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学习目标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知道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速度的定义法——比值定义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路程比时间,路程相同时,时间    的,运动得    .
(2)相同时间比路程,时间相同时,路程    的,运动得    .




2.物理学中,把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    .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速度用字母    表示.
3.速度的公式:      .路程的国际单位:    ;时间的国际单位:  ;速度的国际单位:     ,常用单位:    .
速度
运动快慢
v
m
s
m/s(或m·s-1)
km/h
4.10 m/s表示的物理意义为:            .
5.换算关系.
1 m/s=    km/h;    1 km/h=    m/s;
72 km/h=    m/s;   12 m/s=    km/h.
物体在1 s内通过的路程为10 m
3.6
20
43.2
知识点 1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
【例1】图7-2-1中甲、乙两图表示游泳运动员比赛时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甲表示某一时刻的情景,图乙表示在终点时的情景,则图甲表示的方法是__________
      ,图乙表示的方法是         .
相同时间
比较路程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例1】解析 甲图时间相同,路程不同;乙图路程相同,时间不同.
答案: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1.2020年东京奥运会,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跑出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如图7-2-2为半决赛时冲刺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较大的物体一定比速度较小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
B.判断图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C.运动员起跑阶段速度比冲刺快
D.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速度保持不变
答案:B
1.解析 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s=vt可知,速度较大的物体一定比速度较小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题中缺少时间相等这个条件,故A错误;图中运动员跑的路程相等,都是100 m,用时少的跑得快,所以比较其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故B正确;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速度不可能保持不变,一般情况下,百米比赛起跑阶段速度较慢,冲刺阶段速度较快,故C、D错误.
答案:B.
知识点 2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换算
1.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1 m/s=3.6 km/h.
【例2】下列成语中含有“速度概念”的是(  )
A.一日千里 B.一泻千里
C.咫尺千里 D.不远千里
A
【例2】解析 “一日”指的是时间,“千里”指的是路程,即表示在单位时间“一日”内通过的路程为“千里”,“一日千里”与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最接近,故A正确;一泻千里、咫尺千里、不远千里,描述的是路程的大小,没有时间,所以不含有速度概念,故B、C、D错误.
答案:A.
【例3】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褐海燕的速度可达300 km/h,是当之无愧的运动冠军.它的速度与下面哪个速度最接近(  )
A.城市中公共汽车正常行驶时的速度
B.高速公路上,小汽车正常行驶时的速度
C.高铁列车正常行驶时的速度
D.客机飞行的速度
C
【例3】解析 褐海燕的速度为300 km/h,公共汽车正常行驶时的速度在60 km/h左右,高速公路上,小汽车正常行驶时的速度约为100 km/h,高铁列车正常行驶时的速度约为300 km/h,客机飞行的速度约为900 km/h,故A、B、D错误,C正确.
答案:C.
【例4】甲、乙、丙三人的步行速度分别为3.5 km/h、64 m/min、1 m/s,则三人的速度关系是(  )
A.v甲>v乙>v丙  B.v甲>v丙>v乙
C.v乙>v丙>v甲  D.v乙>v甲>v丙
C
【例4】解析 64 m/min≈1.07 m/s>1 m/s; 1 m/s=3.6 km/h>3.5 km/h,故C正确.
答案:C.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
A.第一句 B.第二句
C.第三句 D.第四句
B
2.解析 第一句、第三句中的内容与速度无关,故A、C错误;“千里江陵一日还”描述的是一天内通过的距离,可以估算速度的大小,故B正确;“轻舟已过万重山”,知道距离,但不知道时间,所以无法估算速度的大小,故D错误.
答案:B.
3.(2022·徐州)海洋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速度可达100 km/h,下列运动速度与其最接近的是(  )
A.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
B.人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
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D.飞机在高空飞行
C
4.(2022·恩施州)在校园楼梯、走道上禁止奔跑,我们在走道上行走时速度大约是(  )
A.1 cm/s B.1 dm/s
C.1 m/s D.10 m/s
C
4.解析 在校园楼梯、走道上禁止奔跑,所以我们在走道上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1 m/s.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知识点 3 速度的公式和运用
【例5】汽车2 min内匀速行驶了3600 m,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5.国庆期间,小明乘火车去游玩时,他乘坐的火车总长为200 m,当火车以72 km/h的速度匀速驶过一座大桥时,他坐在车上测出自己通过大桥的时间为80 s.求:
(1)此大桥有多长?
(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需要多长时间?
(3)火车完全在大桥上的运行时间是多少?
D
2.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运动速度越大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C.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它的运动速度越大
D.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D
3.火车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快,表示(  )
A.火车通过的路程较多 
B.火车比汽车所用的时间少
C.火车比汽车运动得慢 
D.在相同的时间内,火车比汽车通过的路程多
D
4.下列是在陆地、水中、空中运动最快的三种动物的描述和世界短跑冠军的百米纪录,其中运动速度最大的是(   )
C
5.羚羊2 min可以奔跑2400 m,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 km/h,谁运动得比较快(  )
A.羚羊 B.汽车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A
6.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开始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图7-2-3所示是济南某酒店的送餐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以给客人提供导航和送餐服务.当机器人在酒店内缓慢运动时,沿直线匀速运动600 m需要用时10 min.上述过程机器人的运动速度是多少?
7.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当速度达到100     时,行车间距不得小于100 m.这是为了防止机动车紧急制动后不能立即停下来造成交通事故.小明坐在爸爸驾驶的小汽车上,看到前方一辆同向行驶的大客车向自己“倒退”而来,这是因为小明以    作为参照物.由此现象可推断    (选填“小汽车”或“大客车”)的速度更快.
km/h
小汽车
小汽车
8.(2021·无锡)一位质量为75 kg的消防战士穿着25 kg的装备沿着竖直滑竿匀速下滑15 m,用时3 s.则下滑过程中速度是    m/s,他受到的摩擦力是    N.(g取10 N/kg)
5
1×103
9.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以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司机看到路旁的标识牌,如图7-2-4所示.按照标识牌的规定行驶,汽车从标识牌到西大桥至少需要行驶    h.
汽车
0.2
10.(2021·怀化)张吉怀高速铁路的通车让怀化人去往张家界又多了一种出行方式.张吉怀高速铁路总长246 km,设计最高速度为350 km/h.假设通车后,小君和她的家人从怀化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旅游,若该次高速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7.5 km/h.
(1)求小君和她家人经过多少分钟到达张家界.
(2)下表为目前怀化站到北京西站的××次列车运行时刻表(部分),求小君和她家人坐高速列车去张家界比坐××次列车去张家界节省多少分钟.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怀化 始发站 09:08
吉首 10:38 10:44
张家界 12:29 12:40
(2)从××次列车运行时刻表中可以看出,××次列车从怀化到张家界的运行时间为
t'=12:29-9:08=3 h 21 min=201 min,
节省的时间为
Δt=t-t'=201 min-48 min=153 min.
答:略.
11.如图7-2-5所示,轿车从某地往东莞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钟表显示为10:15;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45.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多久?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是多少?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行驶,从B地到达东莞需要多长时间?
(1)30 min (2)100 km/h (3)0.7 h(共31张PPT)
目 录
CONTENTS
课时目标
01
自主预习
02
互动探究
03
课堂精练
04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4 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2)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学习目标
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变化的.
1.物体处于    状态或       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    状态或       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      .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互相平衡
2.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下同),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不改变是指物体处于    状态或
        状态.
改变
不改变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3.起重机吊着4000 kg的货物静止不动,货物受到的重力是
      N,受到的拉力是    N.当货物匀速上升时,它受到的拉力    重力;当货物匀速下降时,它受到的拉力    重力;当货物匀速水平移动时,它受到的拉力    重力.(g取10 N/kg)
40 000
40 000
等于
等于
等于
知识点 非平衡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1.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将不会发生改变.
2.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例1】(2021·湘西)在一次物理科技活动中,同学们热烈讨论运动和力的关系.有四名同学发言记录如下,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小伟认为:物体运动需要力的作用
B.小华认为:静止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C.小红认为:物体静止或运动与力无关
D.小翠认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
解析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A错误;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也有可能不受力,故B错误;改变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需要力,故C错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故D正确.
答案:D.
【例2】某市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中,小李同学抛出实心球在空中运动的轨迹如图7-4-8所示,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实心球由于 (  )
D
A.不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C.受到推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D.受到重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解析 抛出后的实心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不再受推力作用;由于忽略空气阻力,故实心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改变了实心球的运动状态.故A、B、C错误,D正确.
答案:D.
1.(2021·黄石)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汽车紧急刹车,车上的人会向前倾,说明车有惯性
B.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C.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互相不接触的物体,彼此间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D
2.(2021·黑龙江)下列物体中,受到平衡力的是(  )
A.正在腾空而起的火箭
B.自由竖直下落的石子
C.沿光滑斜面下滑的木块
D.在平直轨道上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
D
3.(2021·黑龙江)小明用水平方向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但没有推动,关于小明对桌子的推力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推力小于摩擦力 B.推力大于摩擦力
C.推力等于摩擦力 D.不能确定两者的大小关系
C
4.(2022春·鄂伦春自治旗期末)如果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该物体(  )
A.可能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不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C.一定加速运动
D.一定减速运动
B
解析 一个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时,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不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所以两个力一定不是平衡力,物体一定不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正确;如果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加速运动;如果合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则物体减速运动,故C、D错误.
答案:B.
5.(2022春·桂平市期末)关于力与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人推桌子,桌子没有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D.推出去的铅球能在空中飞行,是由于铅球具有惯性
C
解析 A.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A正确;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故B正确;C.人推桌子,桌子没有动,是因为推力等于静摩擦力,桌子处于平衡状态,故C错误;D.铅球被推出后能够在空中继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惯性,故D正确.
答案:C.
6.如图所示,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是(  )
A
7.(2021·荆州)小明用平行斜面向上的拉力F将物块沿粗糙斜面匀速拉到顶端,如图7-4-9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块受到的重力与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拉力F与斜面对物块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斜面对物块的摩擦力大于物块对斜面的摩擦力
D.如果仅增大拉力F,斜面对物块的摩擦力不变
答案:D
8.(2022·宝应县二模)如图7-4-10甲所示,物体沿竖直墙壁下滑,t1时刻开始,在物体表面施加一个如图乙所示的水平压力F,F的大小变化如图丙所示,一段时间后,当t=t2时物体恰好在墙上静止,则下列四幅关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大小变化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 物体沿竖直墙壁下滑,由于没有压力,所以滑动摩擦力为0;t1时刻开始,在物体表面施加一个水平压力F,由图可知,压力F是逐渐增大的;由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压力变大,则滑动摩擦力从t1时刻开始变大,由于开始时,滑动摩擦力小于重力,随着压力的增大,滑动摩擦力会等于重力,然后大于重力,所以物体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一段时间后,当t=t2时物体恰好在墙上静止,说明物体做的是减速运动,即滑动摩擦力要大于物体的重力;
此时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此时的静摩擦力要小于最大滑动摩擦力.由以上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
答案:A.
9.如图7-4-11所示,当滑轮右端挂5 N的物体A时,物体B在水平桌面上恰好能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现在要使物体B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应对物体B施加的力为(  )
A.水平向左,5 N  
B.水平向右,5 N
C.水平向左,10 N  
D.水平向右,10 N
C
10.小明在观看世界杯足球赛时,看到了足球场上的一些场景,他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踢出去的足球在场地上越滚越慢,是因为足球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脚踢球使球飞出去,是因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守门员在场上不动时,他受到的支持力和他受到的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守门员将球扑出,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
11.如图7-4-12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丙所示.则第1 s时,物体处于   状
态,受到的摩擦力为    N;第4 s时,受到的摩擦力为
    N;第7 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若在9 s后撤去拉力,由于惯性物体将在水平面上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在此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    N.
静止
2
4
4
减速
4
12.(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________
            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7-4-13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
    和    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    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重力
拉力
拉力
(3)为此,两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   (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    对实验的影响.
(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_____
       ,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
BAC
摩擦力
卡片质量很小(共41张PPT)
目 录
CONTENTS
课时目标
01
自主预习
02
互动探究
03
课堂精练
04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1 怎样描述运动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学习目标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1.认识机械运动、参照物.
2.能根据所选参照物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3.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正确判断和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
1.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2.物理学中,                  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运动
相对
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3.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参照物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任意选择,一般我们生活中都是选____    作为参照物.
4.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
参照物
可以
地面
参照物
相对性
知识点 1 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
【例1】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孤帆一片日边来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一江春水向东流 D.一行白鹭上青天
B
【例1】解析 “孤帆一片日边来”,船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物体颜色的变化,与物体的位置变化无关,不是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一江春水向东流”,水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是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2022春·兴仁市期末)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电闪雷鸣 B.太阳东升西落
C.房屋随地球自转 D.流星赶月
A
1.解析 A.电闪雷鸣是云层间或云层与地面间的放电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故A符合题意;B.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的位置相对于地球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房屋随地球自转,房屋位置相对于太阳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流星赶月,流星的位置相对于月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知识点 2 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研究的物体以参照物为标准,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应根据方便和需要来进行选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2】(2021·玉林)选择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静止的(  )
A.月亮 B.地球 C.太阳 D.火星
B
【例2】解析 以月亮为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以火星为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2022·镇江)如图7-1-1所示,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无人机正携带防疫物资飞往居家隔离住户,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防疫物资是静止的(  )
A.工作人员
B.遥控器
C.无人机
D.地面
C
2.解析 无人机携带防疫物资飞往居家隔离住户的过程中,防疫物资与无人机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因此选择无人机为参照物,防疫物资是静止的;防疫物资与工作人员、遥控器、地面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工作人员、遥控器、地面为参照物,防疫物资是运动的,故A、B、D错误,C正确.
答案:C.
知识点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择参照物.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所以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例3】王明和小虎乘坐公共汽车去上学,以地面为参照物,王明是    的;以小虎为参照物,王明是______   的;以     为参照物,路旁树木正渐渐远离而去.
运动
静止
公共汽车
【例3】解析 以地面为参照物是指以地面上某点为参照物,王明到该点的距离越来越远,因此王明是运动的.以小虎为参照物,他们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王明是静止的.以公共汽车(或王明、小虎)为参照物,路旁树木与这些参照物的位置相比发生变化,路旁树木正渐渐远离而去.
答案:运动;静止;公共汽车(或王明、小虎).
3.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相对于太阳是静止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
3.解析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加油机与受油机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A错误;B.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则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太阳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此时同步卫星是运动的,故B错误;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不知道二者的速度大小,且运动方向可能不同,因此无法确定两
辆赛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即不能判定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C错误;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它们是相对静止的,故D正确.
答案:D.
知识点 4 根据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参照物
1.如果描述A是运动的,则选择相对于A位置改变的B为参照物.
2.如果描述A是静止的,则选择相对于A位置保持不变的B为参照物.
【例4】在路口等红灯时,小华坐在爸爸的汽车里四处观望,当他看向右旁邻道并排的大巴车时,感觉爸爸的车在后退,当他看到路旁的树时,发现爸爸的车并没有动.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小华爸爸的车是静止的
B.以大巴车为参照物,小华爸爸的车是静止的
C.以小华为参照物,爸爸的车向后运动
D.以小华爸爸的车为参照物,交通信号灯是运动的
A
【例4】解析 由题意知“当他看到路旁的树时,发现爸爸的车并没有动”,说明以树和地面为参照物,小华爸爸的车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A正确;以大巴车为参照物,小华爸爸的车与大巴车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错误;以小华为参照物,爸爸的车与小华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爸爸的车是静止的,故C错误;以小华爸爸的车为参照物,交通信号灯与车之间位置没有改变,所以是静止的,故D错误.
答案:A.
4.(2022·青海)清晨的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其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所选取的参照物不恰当的是(  )
A.旗杆 B.天安门
C.升旗手 D.五星红旗
D
4.解析 A.以旗杆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B.以天安门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C.以升旗手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D.判断五星红旗是否运动,不能以五星红旗本身作为参照物,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1.(2021·桂林)球场上的篮球架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地面  B.树木 C.行人  D.教学楼
C
2.(2021·菏泽)小明乘船在湖上游玩,船行驶在平静的湖面上,他看到相邻的乘客静止不动.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他们乘坐的小船     B.湖水面
C.湖岸          D.湖中的小岛
A
3.(2021·南京)小明和家人在玄武湖划船游玩,若认为小明是静止的,所选参照物是(  )
A.岸上的亭子 B.水边的柳树
C.飞过的白鹭 D.小明划的船
D
4.(2021·天河一模)如图7-1-2所示,向前直线行驶的不颠簸的船上,一个冰块相对于船的水平地板静止.随后乘客观察到冰块和窗外的东塔和西塔都相对于船向东运动,此时船可能(  )
A.向东加速    
B.向西加速
C.向西减速   
D.向东减速
B
5.(2022·盐城模拟)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这是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他们随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但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在天和舱内却觉得他们静止不动(如图7-1-3),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天和舱 C.地球 D.月亮
B
5.解析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在“天和”舱内,随“天和”舱一起运动,航天员相对于“天和”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天和”舱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航天员与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太阳、地球、月亮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6.(2022·烟台)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中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的“轻舟”是运动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轻舟 B.山峰 C.船夫 D.船舱
B
6.解析 “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轻舟”相对于山峰的位置不断变化,“轻舟”在运动,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山峰,故B正确.
答案:B.
点评 此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应用.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决定于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7.(2022·常州)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校车驾驶员 B.沿途的路灯
C.路旁的树木 D.对向车道驶来的公交车
A
7.解析 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校车驾驶员之间没有相对位置变化,以校车驾驶员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小明坐校车上学,校车行驶过程中,小明与沿途的路灯、路边的树木、对向车道驶来的公交车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以沿途的路灯、路边的树木、对向车道驶来的公交车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B、C、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2020年11月24日,我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在升空过程中,“嫦娥五号”相对于运载火箭是    的,相对于地球是    的.
静止
运动
9.(2021·烟台)如图7-1-4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红坐在车厢向另一列火车观望.突然她觉得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前进了,但是“驶过”对面列车的车尾时,小红发现她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原来是对面的列车向反方向开去了.“开始前进了”和“停在站台上”是因为小红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另一列火车 自己乘坐的火车
B.自己乘坐的火车 站台
C.站台 另一列火车
D.另一列火车 站台
答案:D
10.(2021·牡丹江)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会时,甲车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东运动,看到乙车向西运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B.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东运动
C
11.(2021·邵阳)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求剑者捞不到剑是因为选错了参照物,沉底的剑相对于行驶的船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所以靠岸后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就不能捞到剑.
运动(共37张PPT)
目 录
CONTENTS
课时目标
01
自主预习
02
互动探究
03
课堂精练
04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1)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语言表述.
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斜面实验.
(1)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同一高度自行滑下,其目的是                .
(2)实验得出结论:在同样条件下,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前进得越远.
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相等
(3)推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水平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表明原来    的物体在不受     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    的物体在不受     作用时将保持         .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
任何外力
运动
任何外力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来维持.力只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
知识点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1】为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我们做了如图7-3-1所示的实验.
(1)三次实验都必须使小车从斜面的    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水平表面上开始运动时的________
相同;实验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得就越  ,速度减小得越    .
(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  .
(3)上述结论是在    的基础上,经过    得出的,这种方法叫       法.
同一
初速度


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
推理
理想实验
【例1】 解析 (1)本实验中使同一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滑下,使其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由于不同水平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在小车对水平表面压力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水平表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就不同,因而导致小车前进的距离不同.(2)由于木板表面最光滑,摩擦力最小,小车也滑行得最远,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如果表面没有摩擦力,小车在水平方向不受力,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1)同一;初速度;远;慢;(2)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3)实验;推理;理想实验.
【例2】(2021春·扬州期末)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某时刻所受所有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则小球将(  )
A.仍做圆周运动 B.静止
C.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确定
C
【例2】解析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某时刻所受所有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小球将沿外力消失的一瞬间的方向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1.(2022春·思明区期末)小明同学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完成了三次实验,如图7-3-2所示.
(1)实验中,应让小车从斜面    位置由静止滑到水平面上,测量   .
(2)按顺序对比三次实验,小车受到水平面的摩擦阻力逐渐    .
同一
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减小
(3)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推理:假如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阻力),小车将        .这一推理过程采用的科学方法在下列   实验中也有运用.
A.“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 B.“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C.“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D.“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做匀速直线运动
A
1.解析 (1)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从而使其刚运动到水平面上时具有相同的速度,通过测量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距离判断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在这三次实验中,第一次实验小车在毛巾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短,这表明小车在毛巾表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最大,随着接触面的改变,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运动的时间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3)假如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阻力),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实验推理法,“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实验中也有运用这一方法,故A正确.
答案:(1)同一;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距离;(2)减小;(3)做匀速直线运动;A.
2.(2022春·清苑区期末)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不受力的物体,只能保持静止状态
C.该定律由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出
D.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D
2.解析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A错误;B.不受力的物体,可能保持静止状态,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B错误;C.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概括推理得出的,不能通过实验直接得出,故C错误;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故D正确.
答案:D.
1.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也能静止
B.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也能运动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
2.在物理学中,获得牛顿第一定律的方法是(  )
A.单纯的实验方法        B.单纯的推测方法
C.数学推导的方法        D.实验加推测的方法
D
3.双手端着洗脸盆不动,假如此时它受到的所有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将(  )
A.加速下落 B.匀速下落
C.保持静止 D.可以向各个方向运动
C
4.关于“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运动的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B.静止的物体永远保持静止
C.一切物体都将归于静止      
D.一切物体都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C
5.(2021·福建)让滑块从斜面滑下,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滑块在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探究“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下列做法能获得结论的是(  )
A.坚持不懈地进行多次实验探究
B.改进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C.调整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D.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
D
6.(2022春·定远县校级期末)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
B.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该物体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D.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而匀速转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不变
C
6.解析 A.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会改变,故A错误.B.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现实生活中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绝对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推理得出的,故B错误.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该物体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故C正确.D.匀速转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时刻发生变化,所以其运动状态是变化的,故D错误.
答案:C.
7.(2022春·凉城县期末)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表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B.在毛巾表面小车速度减小得最慢
C.三次实验要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自由滑下
D.实验中运用了科学推理法
接触面 毛巾 棉布 木板
小车移动的距离 18.3 cm 26.8 cm 98.2 cm
D
7.解析 A.实验表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故A错误;B.实验中,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小,说明小车的速度减小得最快,故B错误;C.三次实验要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是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故C错误;D.实验中接触面越来越光滑时,小车滑行的距离越来越远,由此推出接触面绝对光滑时小车的运动情景,运用了科学推理法,故D正确.
答案:D.
8.如图7-3-3是小明自制的“大炮”示意图.当瓶内产生的气体增多时,瓶塞会水平向右冲出,若此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瓶塞将(  )
A.立即沿竖直方向下落到地面    
B.向上运动
C.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D.立即静止
C
9.小明利用如图7-3-4所示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让小车分别从斜面同一高度自由下滑,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B.小车到达斜面底端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速度逐渐变小,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D.小车到达水平面后,若不受阻力,则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B
10.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骑手不踩脚踏板自行车会慢慢停下,是因为自行车受到     的作用;假如自行车在前进过程中不受到任何阻力的作用,自行车将做
     运动;由此可见物体运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阻力
匀速直线
不需要
11.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这一根据生活经验和事物表象得出的错误观点被人们沿用了近2000年.
(2)十七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7-3-5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  )
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
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
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
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
D
(3)伽利略得出: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力的作用,将会                        .伽利略由此开创了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共39张PPT)
目 录
CONTENTS
课时目标
01
自主预习
02
互动探究
03
课堂精练
04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4 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1)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学习目标
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1.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是变化的.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学习活动,认识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是变化的.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    状态或做         ,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者说物体处于      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    物体上,必须大小    , 方向    ,并作用在     上.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平衡
同一个
相等
相反
同一直线
知识点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者说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判断二力平衡的首要条件就是看这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4.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在于: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例1】(2021·邵阳)小芳同学站在教室的水平地面上,下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
A.小芳受到的重力和她对地面的压力
B.小芳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她的支持力
C.小芳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她的支持力
D.以上都不是
C
【例1】解析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小芳站在水平地面上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二力平衡.同时,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芳对地面有压力的作用.
答案:C.
【例2】(2021·泸州)某实验小组“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7-4-1所示,M为一轻薄塑料片,实验中所用的钩码均为100 g,不计绳重及摩擦.(g取10 N/kg)
(1)在图甲的装置中滑轮的作用是  .
(2)当左右两端同时各挂1个钩码时,塑料片静止,其左端受到的拉力F1与右端受到的拉力F2的方向    ;当左端再挂上一个钩码时,如图乙所示,塑料片将做______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此时塑料片受到的合力为
  N.
改变力的方向
相反
变速
1
(3)在图甲实验的基础上,用剪刀将塑料片从中间剪断,断开的塑料片向两边加速运动,说明不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    (选填“能”或“不能”)平衡.
不能
解析 (1)在图甲的装置中滑轮的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
(2)实验中所用的钩码均为100 g,则每个钩码重:G=mg=0.1 kg×10 N/kg=1 N.当左右两端同时各挂1个钩码时,塑料片静止,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其左端受到的拉力F1与右端受到的拉力F2的方向相反.当左端再挂上一个钩码时,如图乙所示,塑料片受力不平衡,塑料片将做变速运动,此时塑料片受到的合力为F=F左-F右=2 N-1 N=1 N.
(3)在图甲实验的基础上,用剪刀将塑料片从中间剪开,这样塑料片成了两个物体,将不能保持静止,说明不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不能平衡.
答案:(1)改变力的方向;(2)相反;变速;1;(3)不能.
1.(2022春·阜新期末)下列运动的物体中,受平衡力的是(  )
A.抛出去的苹果 B.沿斜面加速下滑的木块
C.匀速上升的火箭 D.减速下降的飞机
C
解析 A.抛出去的苹果,做的是变速运动,因此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故A错误;B.沿斜面加速下滑的木块,做的是加速运动,因此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故B错误;C.匀速上升的火箭,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故C正确;D.减速下降的飞机,做的是减速运动,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
2.(2022秋·铁西区月考)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海同学采用如图7-4-2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与分析论证】
(1)桌面两端定滑轮的作用是  .
(2)实验中,通过调整左右两个托盘中砝码的   来改变力F1和F2的大小,小海发现当左盘和右盘加入的砝码相同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说明一对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   、方向   的条件.
改变力的方向
个数
相等
相反
(3)保持F1和F2大小相等,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观察小车的情况,这样做是为了探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但不在  上的两个力是否可以平衡.
同一直线
【评估和拓展】
(4)小海同学还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方案,比较图甲和图乙两种方案,图   (选填“甲”或“乙”)方案更合理.原因是:该方案较好地减小了   对实验的影响.
(5)小海将图甲中的小车换成弹簧测力计,左右两托盘各放入重3 N的砝码(弹簧测力计和托盘重力不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摩擦
3
解析 (1)定滑轮不能省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如图甲,当左盘和右盘加入的砝码数相同时,小车左右受到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小车处于静止状态,说明一对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条件.
(3)保持F1和F2大小相等,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松手后观察小车的状态,可以探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可以平衡.
(4)比较图甲和图乙两种方案,小车和水平桌面间是滚动摩擦,木块和水平桌面间是滑动摩擦,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利用小车可以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所以图甲方案更合理.
(5)将图甲中的小车换成弹簧测力计,左右两托盘各放入重3 N的砝码,弹簧测力计左右各受到3 N的拉力,这两个力使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是挂钩上受到的拉力,因而示数为3 N.
答案:(1)改变力的方向;(2)个数;相等;相反;(3)同一直线;(4)甲;摩擦;(5)3.
1.关于二力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B.只要两个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D
C.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D.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2.(2022·济南)下列各种动作中,在水平地面上无法保持的是(  )
B
解析 A.人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当二者共线时即可平衡,故A错误;B.健身者受到重力和地面对脚的支持力作用,支持力和重力的作用线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健身者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不可能平衡,故B正确;C.体操运动员受重力、支持力和球的压力作用,当三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即可平衡,故C错误;D.人所受重力和支持力在同一直线上,能够平衡,故D错误.
答案:B.
3.(2022春·钦州期末)如图7-4-3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装置,若要证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才能平衡”,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将卡片从中间处剪断
B.换用质量更大的卡片
C.在右侧加挂一个钩码
D.将卡片绕其中心旋转90°
D
解析 A.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断,即成了两个物体,此时卡片不能平衡,即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一个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故A错误;B.换用质量更大的卡片会增大实验误差,不利于实验探究,故B错误;C.在右侧加挂一个钩码,此时两力的大小不同,右侧力大,不能平衡,可验证二力平衡与力的大小的关系,故C错误;
D.将卡片绕其中心在竖直平面旋转90°,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松手后卡片不能平衡,发生转动,最后卡片静止时,两个力又处于同一直线上,所以这个操作是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必须处于同一直线上,故D正确.
答案:D.
4.在如图所示的情景中,两个力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D
5.如图7-4-4所示,用线将吊灯悬挂在天花板上,下列属于平衡力的是(  )
A.线对灯的拉力和灯对线的拉力
B.灯受的重力和线对灯的拉力
C.天花板对线的拉力和线对灯的拉力
D.线对天花板的拉力和天花板对线的拉力
B
6.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列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
A.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B.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
C.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汽车的重力
D.牵引力和汽车所受的空气阻力
B
7.(2021·嘉兴)用如图7-4-5所示的装置研究二力平衡时,在轻质塑料片两端的细绳上挂等重的钩码,手放开塑料片后,可观察到塑料片将(  )
A.向左下运动     
B.向右上运动
C.仍静止不动
D.转过一定角度
C
8.如图7-4-6为“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了减小摩擦,应选用尽量光滑的水平桌面
B.小车所受重力与小车所受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调整两边的托盘内所放的钩码数量,可以改变力的大小
D.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是为了让两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B
9.(2021·恩施)班长在操场上骑自行车,下面有关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车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车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车的重力和车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
10.(2021·贺州)如图7-4-7所示,甲、乙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受到的重力与甲对乙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乙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乙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甲受到的重力与乙对甲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甲受到的重力与乙对甲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
11.一辆重4×105 N的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匀速前进,它受到的阻力是5×104 N,则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  )
A.4×105 N B.5×104 N     
C.4.5×105 N  D.3.5×105 N
B
12.在下列情况中:①匀速直线下落的雨滴;②停在树枝上的小鸟;③匀速直线下落的降落伞;④抛出去的石头在空中运动;⑤汽车突然启动;⑥汽车紧急刹车;⑦汽车匀速向右拐弯;⑧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⑨天花板下用绳子吊着的电灯;⑩用力推桌子推不动.其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选填序号)
①②③⑧⑨⑩
13.用一条绳子拉一个重为30 N的物体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的大小是    N,方向是      ;若拉着该物体在空中静止时,拉力是    N,方向是       ;若拉着该物体匀速直线下降时,拉力是
    N,方向是      .
30
竖直向上
30
竖直向上
竖直向上
30
14.重为600 N的人站在静止的电梯里不动时,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600 N;当人和电梯以1.5 m/s的速度匀速下降时,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600 N.(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等于
等于(共45张PPT)
目 录
CONTENTS
课时目标
01
自主预习
02
互动探究
03
课堂精练
04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1)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知道并能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1.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   或         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
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只与    有关,_________    越大,惯性越    .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定律
质量
质量

3.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驶时要与前车保持一定的距离.
知识点 1 对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
【例1】(2021·郴州)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跳远时助跑是为了增大惯性   
B.物体只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才具有惯性
C.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驾车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D.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时没有惯性
C
【例1】解析 跳远时助跑,即原来运动员是运动的,当其起跳后,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所以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是惯性的有利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B、D不符合题意;汽车驾驶员驾车时必须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被撞伤,属于防止惯性的不利影响,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例2】在校春季田径运动会上,下列情景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 
B.跳远运动员要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C.投掷铅球,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 
D.跳高运动员跳过杆后从最高点落向软垫
D
【例2】解析 A、B、C选项中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与惯性有关;D选项中物体下落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
答案:D.
【例3】(2021·宜昌)小东和妈妈周末乘车到郊外去游玩,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东和妈妈都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
B.汽车紧急刹车时,小东向前倾,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驾驶员松开油门后,汽车仍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
D.高速公路严禁超速,是因为汽车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例3】解析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质量决定了惯性的大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答案:C.
1.(2022·襄阳)“珍爱生命,安全出行.”以下安全提示中主要考虑惯性因素的是(  )
A.请驾驶员和乘客系好安全带
B.高压危险,请勿靠近
C.水深危险,请勿私自下河游泳
D.在火车站台上的人要站在安全线以外
A
1.解析 A.请驾驶员系好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故A符合题意;B.高压危险,请勿靠近,是安全用电基本原则,故B不符合题意;C.水深危险,请勿私自下河游泳,是防溺水安全警示,故C不符合题意;D.在火车站站台上候车的旅客要站在安全线以外,是因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2022春·零陵区期末)如图7-3-6所示,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该棋子飞出而上面的棋子落下.此实验中(  )
A.飞出去的棋子没有惯性
B.棋子飞出后不受力的作用
C.上面落下的棋子具有惯性
D.棋子飞出后才有惯性
C
2.解析 A.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飞出去的棋子也具有惯性,故A不符合题意;B.棋子飞出后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C.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上面落下的棋子也具有惯性,故C符合题意;D.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与运动状态、是否受力无关,棋子静止时和飞出时都有惯性,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2022春·宿迁期末)关于惯性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变的
B.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初始运动状态
C.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D.地球上的物体都有惯性,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D
3.解析 A.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就不会发生变化,故A正确;B.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由于惯性,会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C.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故C正确;D.地球上的物体都有惯性,在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也具有惯性,故D错误.
答案:D.
知识点 2 惯性的利用和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惯性对我们有利也有害,因此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因惯性带来的危害.
(1)利用惯性:跳远助跑;拍打衣服除尘.
(2)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汽车安装安全气囊;坐车时系安全带.
【例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利用惯性现象的是(  )
A.用手拍打衣服的尘土
B.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几下
C.运动员采用助跑跳远
D.汽车司机为了安全应系好安全带
D
【例4】解析 A、B、C选项是利用惯性,D选项是防止因惯性带来的危害.
答案:D.
【例5】如图7-3-7所示,现代汽车除了前、后排座位都有安全带外,还安装有安全气囊系统,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
A.汽车前端发生严重撞击
B.汽车转弯
C.汽车突然启动
D.汽车速度太慢
A
【例5】解析 汽车突然刹车或前端发生严重撞击时人会突然向前倒,安全气囊是防止此时带来的伤害.
答案:A.
4.(2022春·兴城市期末)如图7-3-8所示,人们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变松的锤头紧套在锤柄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锤柄撞击凳子面前,锤头随锤柄一起向下运动,此时锤头和锤柄没有惯性
B.锤柄撞击凳子面时,锤头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紧套在锤柄上
C.锤柄由运动变为静止,锤头由于惯性仍要继续向下运动,所以紧套在锤柄上
D.锤头由静止变为运动,锤柄由于惯性仍要继续向下运动
答案:C
4.解析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锤柄撞击凳子面前,锤头随锤柄一起向下运动,此时锤头和锤柄具有惯性,故A错误;锤头和锤柄原来一起运动,锤柄因撞击由运动变为静止,而锤头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就紧套在锤柄上了,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力的作用,故B、D错误,C正确.
答案:C.
5.(2022春·海口期末)许多体育运动都会利用惯性,下列四项体育运动中,没有利用惯性的是(  )
A.跳远 B.推铅球
C.拔河 D.掷标枪
C
5.解析 A.跳远利用惯性,由于人具有惯性,离开地面后仍然向前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推铅球运用了惯性,因为铅球具有惯性,离开手后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前进,故B不符合题意;C.拔河是比较摩擦力的大小,是利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惯性现象无关,故C符合题意;D.掷标枪运用了惯性,因为标枪具有惯性,离开手后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前进,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如图7-3-9所示,根据汽车中乘客出现的情况可以判断,这辆汽车现在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A.静止   
B.突然刹车   
C.突然开动   
D.匀速行驶
B
2.(2021·长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求行车时司机和乘客系安全带.系安全带的目的是(  )
A.增大惯性         B.减小惯性
C.利用惯性         D.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D
3.下列情景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
A.乘坐汽车时要系好安全带
B.地铁站候车时应站在安全线外
C.运动员跳远时要快速助跑
D.汽车在学校路段需减速慢行
C
4.有一气球匀速竖直上升到某一高度时,气球中的一物体脱离气球,物体离开气球后将(  )
A.立即下落               
B.以原来速度一直上升
C.继续上升一段时间,然后开始下落    
D.以上说法都不对
C
5.(2021·枣庄)如图7-3-10是采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松动的锤头紧紧套在锤柄上的情景,这主要是利用了下列哪一个物体的惯性(  )
A.凳子
B.手
C.锤柄
D.锤头
D
6.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上的乘客,如果他突然感到身体往后仰,这说明汽车在    ;如果感到身体的上半部分往左倾斜,这说明汽车正在向    拐弯;如果汽车突然遇到较大的障碍物需要紧急刹车时,则车上的乘客将要向    倒.
加速


7.(2022春·文山州期末)(2022新课标·情境素材)如图7-3-11所示,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航天员王亚平和叶光富玩起“扔冰墩墩”的游戏.冰墩墩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下坠,而是沿着抛出的方向近似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现象说明(  )
A.冰墩墩只有受到力才能运动
B.冰墩墩受到惯性的作用
C.冰墩墩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D.冰墩墩在太空中没有质量
答案:C
7.解析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可以运动,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A错误,C正确;惯性是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故B错误;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冰墩墩在太空中有质量,故D错误.
答案:C.
8.(2022春·岳阳县期末)下列给出了几种事例,其中利用惯性的是(  )
①从树上掉下的苹果;②司机为节省燃油,在汽车进站时,提前关闭油门;③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击几下;④跳远运动员都是跑一段距离才起跳;⑤公交车司机时常提醒乘客扶住车的扶手,待车停稳后再下车.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
B
8.解析 ①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没有利用惯性;②司机为节省燃油,在汽车进站时,提前关闭油门,依靠惯性滑行,利用了惯性;③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当锤柄撞到物体时,锤柄静止,锤头由于惯性继续向下运动,所以锤头紧套在锤柄上,利用了惯性;④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是利用惯性,这样才能跳得更远一些;⑤公交车司机常提醒乘客扶住扶手,待车停稳后再下车,是防止紧急刹车或突然减速时由于惯性造成人身伤害.综上分析,其中利用惯性的是②③④.
答案:B.
9.(2021·杭州)小金在进行百米赛跑时经历了加速、减速等阶段,最终冲过终点线.以下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金加速跑时的惯性比减速跑时的大
B.小金冲过终点线,停下来时没有惯性
C.小金整个跑步过程惯性大小不变
D.小金在加速、减速等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
C
10.金属球用细绳挂在车厢内,并相对于车静止,位置如图7-3-12甲所示.下列选项中能导致球突然从图甲位置变成图乙位置的是(  )
A.车保持静止状态
B.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车向东起动  
D.车向西起动
C
11.小宇在家观看汽车拉力赛的电视节目,发现汽车行驶速度很快.其中途经一段“S”形弯道时,如图7-3-13.他想:现场观看的观众为了更安全,应站的位置是图中(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C
12.如图7-3-14所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玻璃瓶,水中有个气泡和金属球.突然向右水平抽动瓶子时,相对瓶子而言,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泡向左运动,金属球向左运动
B.气泡向右运动,金属球向左运动
C.气泡向左运动,金属球向右运动
D.气泡向右运动,金属球向右运动
B
13.如图7-3-15所示,盛有水的烧杯随小车一起水平向右运动,则小车此时正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做出上述判断的根据是    (选填“烧杯”或“水”)具有惯性.
减速

14.在划龙舟比赛中,为了使龙舟快速前进,需用力向后划水,这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到达终点后,停止划水,龙舟由于    仍向前移动.
相互
惯性
15.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篮球,抛出后篮球继续向上运动,这是因为篮球      ,在上升过程中其速度逐渐减小,这是因为篮球受到    的作用(不计空气阻力),落地后在地面上越滚越慢,是因为篮球受到    的作用.
具有惯性
重力
摩擦力(共40张PPT)
目 录
CONTENTS
课时目标
01
自主预习
02
互动探究
03
课堂精练
04
第七章 运动和力
7.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2)
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学习目标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了解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知道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3.由图像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并根据图像中数据计算速度.
1.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      运动;把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      运动.
2.计算速度的公式:     .计算路程的公式:    .计算时间的公式:     .
3.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表示物体某段路程运动的平均快慢,计算公式:    .
匀速直线
变速直线
s=vt
知识点 1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速度不随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而变化.
2.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
【例1】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为了反映两辆车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7-2-6所示.已知每隔2 s曝光一次,甲做     运动,乙做      运动.
匀速直线
变速直线
【例1】解析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速度不变,即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反之,在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速度大小变化,即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答案:匀速直线 ; 变速直线.
【例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45 m的路程时用了30 s,那么它前15 s内的速度为(  )
A.0.5 m/s   B.1.5 m/s    C.2 m/s   D.3 m/s
B
【例2】解析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
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B.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C.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无关
D.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物体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所用时间成反比
C
1.解析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无关,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知识点 2 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例3】(2021·湘西)小明在学校举行的百米赛跑中,前50米用时6秒,后50米用时8秒,小明百米赛跑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
A.16.7 m/s B.12.5 m/s
C.7.1 m/s D.7.3 m/s
C
2.小强骑自行车上学时,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 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 m/s,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5.2 m/s B.5 m/s
C.4.8 m/s D.4.6 m/s
C
知识点 3 速度公式运用,理解速度的图像并分析
1.在s-t图像中,一条向上的斜线表示匀速运动,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静止.
2.在v-t图像中,一条向上的斜线表示加速运动,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匀速运动.
【例4】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
A.3∶2 B.3∶1 C.3∶4 D.4∶3
D
【例5】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辆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s-t图像,如图7-2-7(a)、(b)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做    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 m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s.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m.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的速度.
匀速
6
1.2
小于
【例5】解析 (1)图(a)中相同时间通过路程相等,所以是匀速直线运动,0.6 m所对应时间轴上的点为6.
(2)图(b)中AB对应的路程为1.8 m-0.6 m=1.2 m.
(3)由图(a)可知,甲车6 s通过路程为0.6 m,由图(b)可知,乙车6 s通过路程为1.2 m,由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可比较速度的大小.
答案:(1)匀速 ; 6;(2)1.2;(3)小于.
3.(2022春·兴仁市期末)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7-2-8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2~4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 3 s时甲在乙的后方
③ 0~4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 m/s
④ 4 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A.只有②③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A
3.解析 由图像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2 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 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4.如图7-2-9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B.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左运动
C.甲运动4 s的距离等于乙运动2 s的距离
D.4 s末乙在甲前方8 m处
B
正确;C.由s-t图像可知甲运动 4 s 的距离是4 m,乙运动2 s的距离是8 m,甲运动4 s的距离不等于乙运动2 s的距离,故C错误;D.根据s-t图像可知甲4 s内移动的距离是4 m,乙移动的距离为s乙'=v乙t乙'=4 m/s×4 s=16 m,甲乙相距Δs=s乙'-s甲=16 m-4 m=12 m,故D错误.
答案:B.
1.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 s内通过20 m的路程,那么它前2 s内的速度是(  )
A.20 m/s  B.10 m/s 
C.5 m/s  D.无法确定
C
D
3.(2021·兰州)下列能正确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
B
4.(2022·安徽)一辆小汽车沿平直公路直线行驶,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7-2-10所示,由图可知:在10~30 s内该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km/h.
99
5.如图7-2-11所示,一小球在光滑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10 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 m,求:
(1)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2)小球前8秒内通过的路程.
(3)通过前60 m所用的时间.
(2)小球前8 s内通过的路程为
s1=vt1=10 m/s×8 s=80 m.
6.(2021·玉林)如图7-2-12所示,是汽车通过某一平直公路时绘制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t1时间内汽车做加速运动
B.t1~t2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
C.t1~t2时间内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D.t2~t3时间内汽车做减速运动
C
7.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7-2-13所示,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D
8.(2021·攀枝花)一辆小汽车于20:45驶入一高速公路某区间测速路段的起点,当日21:15驶出终点,全程40 km,则该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时间为    h,平均速度为    km/h.
0.5
80
9.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如图7-2-14所示.
(1)公路桥全长4589    (填单位).
(2)以江面航行的船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    的.
(3)一辆汽车以72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0 min,通过的路程为     m.
m
运动
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