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8 08: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 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课标: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一、舍身求法向天竺——玄奘西行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21页,归纳玄奘西行的时间、目的地、经过、影响。
(1)时间:
(2)目的地:
(3)经过:
贞观初年(唐太宗时期)
天竺(后称印度)
①贞观初年(629年),
②贞观后期(645年),
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学。
玄奘携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4)影响:
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②《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0
60
20
40
凌山
那烂陀寺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品质:不畏艰险、锲而不舍
一、舍身求法向天竺——玄奘西行
玄奘携带657部佛学经典返回长安,后居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讲学。
西安慈恩寺 大雁塔
玄奘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二、乘风破浪赴东瀛——鉴真东渡
自学指导4:阅读20页第1段,归纳鉴真东渡的相关内容。
(1)时间:
(2)目的地:
(3)目的:
(4)经过:
(5)贡献(影响):
唐玄宗时期
六次东渡
传播佛经
和唐朝文化
日本
精神:
不畏艰难、百折不挠
0
60
20
40
二、乘风破浪赴东瀛——鉴真东渡
①带去大量书籍,弘扬佛法,使日本的佛教走向正轨
②带去大量的药方,帮助辨别药物,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③利用“干漆法”雕塑工艺铸造许多佛像,在雕塑艺术上留下宝贵遗产
鉴真东渡的贡献
④设计唐招提寺,整个建筑深受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影响。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二、乘风破浪赴东瀛——鉴真东渡
自学指导4:阅读20页第1段,归纳鉴真东渡的相关内容。
(1)时间:
(2)目的地:
(3)目的:
(4)经过:
(5)贡献(影响):
唐玄宗时期
六次东渡
传播中国的佛教和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传播佛经
和唐朝文化
日本
精神:不畏艰难、百折不挠
三、心驰神往入长安——遣唐使
自学指导2:阅读19页,归纳关于日本遣唐使来华的相关内容。
(1)含义:
(2)目的:
(3)学习内容: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团。(留学生和留学僧)
为了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日本教王护国寺所藏,画面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
0
60
20
40
三、心驰神往入长安——遣唐使
(4)代表人物:
阿倍仲麻吕(晁衡)
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三、心驰神往入长安——遣唐使
政治
文字
钱币
孝德天皇
645年日本仿中国建立年号“大化”
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唐.开元通宝
日.和同开珎
床前明月光
疑われる上で霜
平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书简化得来
片假名是由汉字的偏旁部首得来
长安城
平城京
建筑
唐装
和服
服饰
(5)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
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心驰神往入长安——遣唐使
(6)新罗使节
文化
贸易
制度
科技
音乐
自学指导3:阅读20页第2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唐朝和新罗交往的史事。
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学习中国文化。
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
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朝鲜汉文学的鼻祖”
(新罗)崔致远
0
60
20
40
小组合作
1.结合所学,你觉得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哪些?
①经济:
②政治:
③政策:
④交通: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交通发达。
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国家安定统一;
对外开放政策;
0
60
20
40
玄奘
唐朝
中外文化
交流
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
日本遣唐使
唐与新罗的关系
唐朝对外
交往的方式
①引进来
②传出去
鉴真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2.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A.《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D
B
民族交往
3.“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诗句与下列哪一人物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玄奘 B.鉴真 C.忽必烈 D.郑和
4.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5.有一位新罗人(今朝鲜半岛人)曾经在大唐留学,科举及第,还曾经在扬州为官,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文学的开山鼻祖,具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他是(  )
A.崔致远 B.晁衡 C.马可·波罗 D.阿倍仲麻吕
B
C
A
日清任务
1、玄奘西行的影响:
①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②《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鉴真东渡的影响(贡献):
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唐朝对外交往的两种方式:传出去和引进来
5、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6、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
①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②国家安定统一;
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交通发达;
新闻点
“救患若一,所忧同也”表达了中国与世界同舟共济的立场与决心。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中国驻韩国使馆紧急筹备
物资送往疫区,图为货车上悬挂的崔致远的诗文。
昔日大唐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长安向世界敞开自己,
世界也就把长安当做了舞台。
今朝中国实行对外开放44年,在疫情面前展现出一个
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