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8 08:2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2023-2024学年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表格,梳理不同新中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成就,培养时空观念。
01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史料,了解“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概况,分析研制成功的意义;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02
家国情怀:学习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03
课程标准: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了解邓稼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航
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第1部分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第2部分
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3部分
第1部分
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指核弹(原子弹与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1:1950年11月30日,美国合众社报道,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1953年初,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
——唐国东《翱翔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
材料2: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2)原因:
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
(1)
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
(2)
(1)含义:
(3)概况:
原子弹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
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4)代表人物:
“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
人物扫描: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物扫描:邓稼先,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的一天,在二机部部长办公室里,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那时中国还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又都严格保密。邓稼先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后来,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
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钱学森
(1911—2009)
邓稼先
(1924—1986)
问题思考
材料1:1960年,进入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中国处在饥饿的边缘。有外国人嘲笑说,你们中国穷的五个人穿一条裤子,还想搞什么导弹、原子弹。
材料2: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材料3:
经济困难
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们遇到了怎样的难题?
援助中断
环境艰苦
“两弹一星”精神:
艰苦奋斗、
爱国敬业、
甘于奉献、
严谨细致、
团结协作、
敢于创新。
(5)意义: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1:……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材料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法国评价
2、太空漫步:
90年代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008.09
1999.11
2003.10
神舟一号无人飞行试验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杨利伟)
神舟七号完成太空行走(翟志刚)
神舟十二号完成交会对接首次进入自己空间站
2021.6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
第2部分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培育
(1)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荣誉
(3)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推广
(2)
20世纪90年代,被推广到印度、越南等地,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意义
(4)
解决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袁隆平
2、青蒿素:
培育
(1)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意义
(3)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治愈率很高,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获奖
(2)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
第3部分
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改革开放之前:
(3)
成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1)
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
特点:多样化,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2、改革开放之后:
(2)
成果:①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等;
②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
特点: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中外文化交流增多。
3、进入新时代:
(2)
影响: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1)
特点: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材料: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知识拓展
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发展迅速,成就巨大。
中国政府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20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满足多种教育需要。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建成一批重点高校,师资雄厚,学科、专业丰富,培养了大批人才。
本课小结
当堂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如始终站在中国核武器研究第一线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袁隆平。他们身上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是( )
A.崇尚民主、提倡科学 B.英雄主义、国际主义
C.科技创新、强国兴邦 D.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返回地球怀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起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C
A
当堂练习
3.他一生获奖无数: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是( )
A.焦裕禄 B.屠呦呦 C.袁隆平 D.邓稼先
4.以下是某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此人是( )
A.屠呦呦 B.杨利伟 C.钱学森 D.邓稼先
C
A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2023-2024学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