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2019/3/191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2019/3/192《 女乞丐 》 。 1878 年赴英国学习,在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 1880 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90 年,听从父亲的吩咐,泰戈尔到东孟加拉乡下经营父亲的田产。在此期间,他与农民成了真正的朋友,成了他们的代言人。他一方面创作,一方面收集民歌民谣。这段经历,对其诗的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1913 年,泰戈尔的诗集 《 吉檀迎利 》 获诺贝尔奖。1905 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解放的运动。
作者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 1861 一 1941 )出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各答尔市。父亲是一位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泰戈尔是父母最小的第 14 个孩子。他的哥哥、姐姐和侄辈亲戚中有好几位作家、音乐家或画家。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家庭中成长,泰戈尔 8 岁便开始练习写诗, 12 岁时随父亲周游北印度时开始写剧本, 15岁时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长诗《野花 》 ,获得
评。 1877 年他写出第一篇短篇小说 2019/3/193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泰戈尔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他的创作更带有东方诗人对人生、对自然、对爱的颖悟的特点。他早期的诗以写“爱”为主题。然而这种“爱”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甜言蜜语式的男欢女爱,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他的诗带有民歌的色彩,单纯,宁静,和谐。他善于选择小景小物,如黄鸟、羔羊、麦田、蜜蜂、溪流、挤奶的女人等,当他将这些乡村小景零零星星地摆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 我一无所求 》 正属于这样的作品。
1920 年至 1929 年他先后访问了英国、美国、中国、日本、秘鲁、意大利、瑞士等,并发表演讲集 《 在中国的谈话 》 。 1941 年泰戈尔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市逝世,享年 80 岁。
泰戈尔一生共创作诗歌 50 多部(集)、长篇和中篇小说 12 部,短篇小说 100 余篇,剧本 20 多部,还有许多有关政治、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
2019/3/194基本解读
《 我一无所求 》 即 《 园丁集 · 13 》 ,现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 《 园丁集 》 收人的是泰戈尔 1913 年前后的诗作,诚如诗人在自序中所言:这些诗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风格上与 《 吉檀迪利 》 相近,带有某种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 《 我一无所求 》 可以说是 《 园丁集 》 中的一首佳作。2019/3/195我一无所求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说出一个字。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
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 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叮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2019/3/196思考:1、诗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了什么?
2、 《 我一无所求 》 和《致大海》相比,格调上是否相同?
2019/3/197
从景观的动与静的角度看,这里有静的自然景观和动的人的景观。
诗中的有两个人物:一是“我” ,一是“你” 。这一幕生活小景,发生于乡间恬静的榕树下。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我”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泪泊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诉说。2019/3/198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无需用言语的,一切自有一种和谐的空气流溢于四周。
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当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就莫不充溢着爱意。这就是泰戈尔早期的诗,写爱也写自然,爱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成为自然的一种景观。
富有画面感和色彩感是泰戈尔抒情诗的一大特点。《 我一无所求 》 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2019/3/199( 2 )问题探究
格调完全不同
泰戈尔的抒情诗多是一种平和、恬淡的田园诗,而普希金的诗是激情澎湃的抒情诗。
2019/3/1910 14
我在路边行走,也不知道为什么,时已过午,竹枝在风中簌簌作响。
横斜的影子伸臂拖住流光的双足。
布谷鸟都唱倦了。
我在路边行走,也不知道为什么。
低垂的树阴盖住水边的茅屋。
有人正忙着工作,她的钏镯在一角放出乐音。
我在茅屋前面站着,我不知道为什么。
曲径穿过一片芥菜田地和几层芒果树林。
它经过村庙和渡头的市集。
我在茅屋前面停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
好几年前,三月风吹的一天,春天倦慵地低语,芒果花落在地上。
浪花跳起掠过立在渡头阶沿上的铜瓶。
我想着三月风吹的这一天,我不知道为什么。
阴影更深,牛群归栏。
冷落的牧场上日色苍白,村人在河边待渡。
我缓步回去,我不知道为什么。
拓展2019/3/1911十五 我象麝鹿一样在林荫中奔走,为着自己的香气而发狂。
夜晚是五月正中的夜晚,清风是南国的清风。
我迷了路,我游荡着,我寻求那得不到的东西,我得到我所没有寻求的东西。
我自己的愿望的形象从我心中走出跳起舞来。
这闪光的形象飞掠过去。
我想把它紧紧捉住,它躲开了又引着我飞走下去。
我寻求那得不到的东西,我得到我所没有寻求的东西。
2019/3/1912泰戈尔的宇宙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泰戈尔哲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印度的传统哲学认为,人的实质同自然实质没有差别,二者都是世界本质“梵”的一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关联。
泰戈尔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重点放在“人”上面。对他来说,“人”是思想活动的起点。谈到人神的关系,他主张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但是在两者之间,他着重的是人;他主张,在人中才能见到神。
既然梵我合一,我与非我合一,人与自然合一,其间的关系,也就是宇宙万有的关系,就只能是和谐与协调。和谐与协调可以说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他无论观察什么东西,讨论什么问题,都是从和谐和协调出发。
他既然相信宇宙万有的基本精神是和谐与协调,所以他就喜欢使用“爱”、“互相依赖”、“互相关联”、“互信互助”、“协作”这样许多名词。他说,世界上的真象就是它的互相关联性。他看国际关系、印度国内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东西文化的关系等等,都从这一点出发。在历史观方面,他主张,协调的手段是一切伟大文明的基础;异中求同是印度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承认统一性,通过差别的消灭而达到和谐,是促进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方面,他主张顺其自然,不能加以桎梏。2019/3/1913
他特别宣传“爱”的福音。他说,“我们爱生命,实在就是为了维护我们同这个大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爱的关系。 · · · · · 一切存在的矛盾都在爱中融化、消逝。只有在爱中,统一与二元才不矛盾。爱同时是一又是二。只有才是动又是静。在爱中,得与失和谐起来”。他又说:“真正增强文明的力量、使它真正进步的是协作和爱,是互信和互助。”在剧本 《 顽固堡垒 》 里,他通过正面人物达达泰古尔的嘴说道:“要知道我崇拜的是爱。”
但是泰戈尔也并不完全否认矛盾的存在,有时候他甚至还强调这一点。他说,小河流水遇到石头才能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否则也就只有沉默。又要和谐,又要流转不息,又要有一些矛盾,那么结果只能产生一种情况,用泰戈尔的术语来说,就是“韵律”。有时候,他也把“比例均衡”同“韵律”并列。只空洞地谈和谐,没有流转,没有高低之别、长短之别,也就无所谓“韵律”。只有流转,没有和谐,也无所谓“韵律”。只有这些条件具备,才产生“韵律”。在泰戈尔的思想中,“韵律”占极高的地位,这是他的最高理想,最根本的原理,是打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摘自季羡林 《 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