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断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3 短诗五首 断章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8 14:28: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断章》
了解作者
卞[biàn]之琳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1910-2000)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江苏海门人。1929年开始写诗,诗风晦涩、含蓄,富有形式感。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诗人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
生于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汤家镇
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了解背景
《断章》写于1935年,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本课关联知识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前期理论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后期理论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
了解断章
《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2
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整个儿的形象进入他人的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1
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当成风景来看的时候,楼上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来观赏。
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
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人”不仅是看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
“风景”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教师总结
本诗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建立联系,使其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课堂小甜点-解读诗歌主题的七个角度
抓背景 。即通过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政治生活情况来推见作者主旨。
看作者 。若能了解作者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则更易于把握其诗作的主旨。
看体裁 。诗歌一般有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之分。不同的类型,则可用不同方法去把握主题。抒情诗“情”即主题,要把握其中的情感。 叙事诗则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题。 哲理诗的主题应该是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看题目。 题目往往概括了诗作的内容,抓题目有时会让我们快速把握诗歌主题。 如《出塞》,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的内容多为赞雄奇壮阔的边塞风光,反映将士的戍边生活,颂扬戍边将士的报国热情,表现他们长年征战的思乡之情等。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望而知为送别诗。这类诗不外乎写朋友、亲人间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对友人的安慰、勉励等。 《咏怀古迹》是怀古诗,抒发世事沧桑、昔盛今衰的感慨,以及抒吊古伤今的情怀。
抓技巧 。技巧包括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等),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对偶等)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用典、衬托等),从技巧入手,有时也能迅速把握主题。
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解读,因为它常被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富有了某种喻义。如“菊”表示隐逸、高洁;“竹”代表虚心、正直和气节:“大海”表示心胸开阔;“梅”则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抓关键词 。古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直接透露出有关主题的重要信息。如: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诗的关键词是“花自落”、“鸟空啼”,“自”和“空”说明繁花似锦却无人欣赏。任其自开自落,鸟声悦耳又有何人倾听,只不过是空自啼鸣,再加上首句写到的茂盛的野草,我们不难想见一派荒凉冷落的景象,从而便可体会到作者对时世的感伤之情。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