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 23 爱 莲 说 周敦颐(宋)1.提高学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周敦颐(1017—1073),北宋道洲(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重点词语①蕃:多。②独:仅,只。③濯:洗涤。④妖:美丽而不庄重。⑤植:竖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①。晋陶渊明独②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③清涟而不妖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①隐逸:隐居。②噫:表示叹息,相当于“唉”。③鲜:少。 予谓菊,花之隐逸①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② !菊之爱,陶后鲜③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④乎众矣!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④宜:当然。重点词语 1.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的人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品格。2.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消极避世追逐名利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托物言志3.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菊花莲花牡丹4.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远播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陶渊明菊世人牡丹予莲(正衬)(反衬)鲜有闻宜乎众同予者何人独爱甚爱独爱托物言志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同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
——罗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