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14 乡 愁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余光中,诗人和诗评家。现居台湾。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这首诗写于1972年。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乡愁 窄窄 矮矮 浅浅
海峡 坟墓 邮票 一枚 chóuzhǎiǎiqiǎnxiámùyóuméi1. 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1.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2.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说,反衬出乡愁的浓烈。
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2.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时间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3. 在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4.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乡 愁
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来 —— 现在——小中寓大
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浅中寓深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民族意识 诗,是一切艺术的入场券。
—— 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