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学科期初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60 分钟 总分: 7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约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
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
2.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尧舜禹先后做了部落联盟首领,被推举成为联盟首领的方法是实行(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任命制
4.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5.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唐太宗
6.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了勾践剑动回和夫差矛。与这两件文物相关的成语是( )
A.退避三舍 B.纸上谈兵 C.朝秦暮楚 D.卧薪尝胆
7.董仲舒认为,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据此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理由是( )
A.百家思想不利于统一 B.百家思想违反法制
C.孔子的思想优于百家 D.分封制度影响皇权
8.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是古代社会稳定的两项重要条件。据统计:“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刘秀去世),中原地区人口增长约1 000万,粮食价格常年趋于稳定。”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楚汉之争 B.光武中兴 C.三足鼎立 D.重农抑商
9.东汉安帝死后,阎太后及其兄弟立刘懿为帝,阎氏一族把持朝政,几个月后,以孙程为首的宦官发动政变,诛杀阎氏,另立顺帝,宦官势力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土地荒芜,人口散亡 B.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C.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皇帝信任宦官势力
10.晓敏同学在百度上搜素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外文名】:The Silk Road
【开创期】:西汉
【终点】:大秦(欧洲古罗马)
【引进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
A.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丝绸之路上的交往
C.中原物种丰富 D.有效管控西域
11.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采取了注射疫苗、定期核酸等诸多预防措施来防止疫情的蔓延,在预防疫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时就有名医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A.张仲景 B.华佗 C.祖冲之 D.扁鹊
12.《三国志 吴主传》载:”黄龙二年春正月,浮海求夷洲及直洲,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段话记载的是()
A.加速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B.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拓
C.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孙吴政权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13.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作物种类增多,以前江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农作物大都来自北方。据此可知,东晋南朝时,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主要得益于()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江南开垦大量荒地 D.生产工具的改进
14.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孝文帝从前线返回洛阳时,在街头看到有人仍穿着鲜卑服装,就斥责留京贵族和官员没有制止这种现象。这表明孝文帝()
A.注重经济发展 B.强调保留鲜卑传统
C.改革北魏官制 D.坚决推行汉化措施
15.唐朝张怀瓘在《书断》、记载,东晋皇帝在北郊祭祀时,发现某大书法家写的祝文笔力遒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入木三分”的故事就此流传开。该书法家也因其杰出的书法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他是( )
A.钟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顾恺之
16.“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这种“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 )
A.部落首领推荐B. 子承父业 C. 礼贤下士 D. 选贤任能
17.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下面年代尺中显示的四个年代中,能够完整反映这一阶段的是( )
①B. ② C. ③ D. ④
18.东周时期,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候。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这段材料说明( )
A. 周王室已经衰落 B. 周王放弃权力
C. 诸侯国联合抗周 D. 诸侯竞相称霸
19.下列孔子的典故名句中,对你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是( )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D.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0.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B.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D.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
2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22.CCTV12法制频道要招聘《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23.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争霸战争给社 会带来种种灾难
B.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
D.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4.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那么,这条大道在中国境内的起点是( )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建康
25.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不法行为,汉武帝专门设置了下列哪一官职(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丞相 D.太尉
26.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 )
A.伊斯兰教 B.儒家思想
C.佛教 D.道教
2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华佗──麻沸散
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祖冲之──“五禽戏”
28.该人物生活于北朝时期,他亲自参与耕作,在广泛搜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齐民要术》,书中对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作了详细介绍。该人物是( )
A.祖冲之 B.张仲景
C.华佗 D.贾思勰
29.“虽无丝竹管弦乐,,却有觞咏吟唱题,茂林修竹惠风畅,崇山峻岭清流急。潇洒淋漓呈一序,天下行书数第一。”下列作品与优美诗句对应正确的是( )
A. 《汉书》B. 《女史箴图》C. 《兰亭集序》 D. 《洛神赋图》
30.在河南安阳市的温良河畔, 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古老祠堂,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阙上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郭沫若为祠堂题写“医圣祠”三个字, 与该祠堂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孙思邈
二.材料题(共三题,16题15分,17题10分,18题15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侯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诸侯国要负担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商王还要派王族的亲信去地方监督当地首领,便于控制并加强其统治。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材料二: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汉武帝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其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尤为明显。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2分)该制度有何特点 (2分)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 (2分)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系统化、完善化”的制度是什么?(2分)该制度有何特点 (2分)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如何在制度上“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3分)上述制度变革有什么影响 (2分)
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材料三: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中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及主持修建者。(4分)
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4分)
面对材料三的情景,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政策 (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孙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
材料二 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谢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谢安夷然无惧色,答日:“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谢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客问之,徐答日:“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1)材料一中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役?(4分)
(2)材料二中记载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这次战役有关的两个历史成语典故。(5分)
(3)根据上面两段材料,分析这两次战役对当时的局势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两次次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6分)
答案:
1-5 ADBCC
6-10 DABBB
11-15 ACBDC
16-20 DDDAC
21-25 CDCBB
26-30 CDDCB
16.(1)制度:分封制。(2分)特点:权利与义务相交织。(2分)作用:巩固统治;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分)
(2)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特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2分)
(3)举措: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建立刺史制度;实行盐铁专卖。(3分)影响: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2分)
17.(1)都江堰(2分),李冰(2分)
(2)措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4分)
(3)休养生息政策(2分)
18.(1)赤壁之战(4分)
(2)(5分)淝水之战(淝水战役);(1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答出两个即可,4分)
(3)(6分)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出一点即可,2分)淝水之战: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答出一点即可,2分)以少胜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