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第二册2024春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课后限时训练(含解析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必修第二册2024春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课后限时训练(含解析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8 07:37:51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第一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4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知识点2: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文明历史悠久
B.②地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C.③地为高原,夏季凉爽
D.④地气候湿冷
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
[知识点1]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例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显示(  )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千米2的地区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例也越大
4.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知识点1、2](2023年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调研考试)人口密度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示意2001—2020年我国全国、东部、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率(正值表示人口密度增大,负值表示人口密度减小)。读图,完成第5~7题。
5.2001—2020年我国人口密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人口的自然增长 B.人口的机械增长
C.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医疗条件的改善
6.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年变化率最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经济
C.地形 D.政策
7.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会导致(  )
A.迁入人口数量增加 B.幼儿和养老产业扩大
C.人口年龄结构改变 D.劳动力成本下降
[知识点1、2](2021年江苏连云港期中)人口分布受地形因素(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下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
8.图中显示(  )
A.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
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低且变化平稳
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
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
9.海拔1 0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温较适宜 ②土壤较为肥沃 ③交通较为便利 ④经济较为发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知识点1](2022年河北唐山期末)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国人口总数为14.4亿人,较第六次普查,人口总量增长了约1亿;分区域看人口所占比重,东部地区上升2.15%,中部地区下降0.79%,西部地区上升0.22%,东北地区下降1.20%;从年龄结构看,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依据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推测,新增加的1亿人口(  )
A.全部是0~10岁儿童 B.二胎占比有所增加
C.来源于东、西部地区 D.以60岁及以上为主
1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说明东部较其他地区(  )
A.人口出生率高 B.医疗技术好
C.户籍政策灵活 D.就业机会多
[知识点1、2](2023年山东济南月考)乌江上游位于贵州西部,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核心部位,经济及农业发展较为落后。人口洛伦兹曲线是指某区域人口累积百分比所对应的面积累积百分比的点所组成的曲线,如果人口的区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伦兹曲线是一条直线(见图甲中绝对均衡线)。图甲为贵州乌江上游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图乙为人口数量随海拔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第12~13题。
  
甲            乙
12.乌江上游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说明该地区(  )
A.高人口密度区为人口主要承载区
B.人口分布不均衡
C.面积与人口数量匹配均衡
D.人口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地形相对平坦 B.热量充足
C.水源充足 D.土壤厚度大
[知识点2]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第14~15题。
14.影响图中乙地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15.图中甲地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却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
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山东济南月考)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辽宁省,总人口性别比(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正常范围为102~107)由2010年的102.54下降为2020年的99.70,远低于同期全国总人口性别比的105.07,成为我国人口性别比洼地。该省人口持续减少,10年间人口减少115万,年平均增长率为-0.27%。下图为辽宁省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统计图。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造成该省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死亡率加剧 B.产业结构单一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经济增长缓慢
17.推测该省总人口性别比下降且成为洼地的因素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B.产业优化
C.就业观念 D.经济水平
18.应对该省人口现状采取的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
A.限制人口外迁 B.完善养老设施
C.调整产业结构 D.放宽落户政策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河北秦皇岛月考)西藏自治区的“一江两河”地区指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和拉萨河中部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选项中人口聚居地面积最大的是(  )
A.3 500~3 599米 B.3 600~3 699米
C.3 700~3 799米 D.3 800~3 899米
2.“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势高低 B.气温高低
C.植被多少 D.降水多少
二、综合题
3.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试具体说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口分布集中区,试简要分析该地区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
(3)简析西藏地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第一章 第一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4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知识点2: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文明历史悠久
B.②地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C.③地为高原,夏季凉爽
D.④地气候湿冷
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①②分别位于东亚和南亚,是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③④分别位于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两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⑤位于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⑥位于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湿热;⑦位于南极洲,酷寒、干燥、烈风是其主要特征;⑧位于青藏高原,高寒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知识点1]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例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显示(  )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千米2的地区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例也越大
4.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答案】3.B 4.A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300人/千米2的区域。第4题,K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也较小,应为长江三角洲地区。
[知识点1、2](2023年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调研考试)人口密度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示意2001—2020年我国全国、东部、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率(正值表示人口密度增大,负值表示人口密度减小)。读图,完成第5~7题。
5.2001—2020年我国人口密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人口的自然增长 B.人口的机械增长
C.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医疗条件的改善
6.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年变化率最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经济
C.地形 D.政策
7.东北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会导致(  )
A.迁入人口数量增加 B.幼儿和养老产业扩大
C.人口年龄结构改变 D.劳动力成本下降
【答案】5.A 6.B 7.C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20年间我国人口密度趋于增大,直接原因是人口数量增加,而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导致的,A项正确。第6题,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增速最大,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导致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年变化率最高,B项正确。第7题,在我国人口正向自然增长的前提下,东北地区人口密度趋于减小的主要原因为人口负向机械增长,青壮年减少,老龄人口增多,故会改变人口年龄结构,C项正确。
[知识点1、2](2021年江苏连云港期中)人口分布受地形因素(海拔、坡度和起伏度等)的影响较大。下图为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
8.图中显示(  )
A.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均超过300万
B.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较低且变化平稳
C.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
D.人口数量总体上随海拔、坡度和起伏度增大呈下降趋势
9.海拔1 0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温较适宜 ②土壤较为肥沃 ③交通较为便利 ④经济较为发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C 9.B
【解析】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人口数量并没有都超过300万,A项错误;坡度小于30°的范围内,人口数量多,B项错误;就起伏度而言,人口数量在100~150米区域达到峰值,C项正确;人口数量总体上随坡度增大呈下降趋势,随海拔和起伏度则先变大后变小,D项错误。第9题,贵州纬度较低,海拔1 000~1 400米的区域气候较适宜,①正确;土壤是否肥沃、交通是否便利与海拔关系不大,②③错误;经济较为发达,可以吸引人口迁入,④正确。
[知识点1](2022年河北唐山期末)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国人口总数为14.4亿人,较第六次普查,人口总量增长了约1亿;分区域看人口所占比重,东部地区上升2.15%,中部地区下降0.79%,西部地区上升0.22%,东北地区下降1.20%;从年龄结构看,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依据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推测,新增加的1亿人口(  )
A.全部是0~10岁儿童 B.二胎占比有所增加
C.来源于东、西部地区 D.以60岁及以上为主
1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说明东部较其他地区(  )
A.人口出生率高 B.医疗技术好
C.户籍政策灵活 D.就业机会多
【答案】10.B 11.D
【解析】第10题,我国从2016年起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所以与第六次人口全国普查(2010年)相比,二胎占比有所增长,B项正确。第11题,东部地区是属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人口迁移的拉力作用强,人口比重上升,D项正确。
[知识点1、2](2023年山东济南月考)乌江上游位于贵州西部,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核心部位,经济及农业发展较为落后。人口洛伦兹曲线是指某区域人口累积百分比所对应的面积累积百分比的点所组成的曲线,如果人口的区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伦兹曲线是一条直线(见图甲中绝对均衡线)。图甲为贵州乌江上游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图乙为人口数量随海拔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第12~13题。
  
甲            乙
12.乌江上游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说明该地区(  )
A.高人口密度区为人口主要承载区
B.人口分布不均衡
C.面积与人口数量匹配均衡
D.人口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800~1 400米的区域,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地形相对平坦 B.热量充足
C.水源充足 D.土壤厚度大
【答案】12.B 13.A
【解析】第12题,读图甲可知,乌江上游人口分布洛伦兹曲线距离绝对均衡线较远,说明该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B项正确。第1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贵州乌江上游喀斯特地貌显著,海拔低处峡高、谷深、坡陡,导致海拔低处平地面积少,而高原面上地平坡缓,导致土地面积集中于中海拔地区,A项正确。
[知识点2]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第14~15题。
14.影响图中乙地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15.图中甲地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却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
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答案】14.C 15.A
【解析】第14题,图中的乙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第15题,甲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应控制人口的增长。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山东济南月考)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辽宁省,总人口性别比(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正常范围为102~107)由2010年的102.54下降为2020年的99.70,远低于同期全国总人口性别比的105.07,成为我国人口性别比洼地。该省人口持续减少,10年间人口减少115万,年平均增长率为-0.27%。下图为辽宁省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统计图。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造成该省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死亡率加剧 B.产业结构单一
C.环境承载力下降 D.经济增长缓慢
17.推测该省总人口性别比下降且成为洼地的因素可能是(  )
A.人口老龄化 B.产业优化
C.就业观念 D.经济水平
18.应对该省人口现状采取的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
A.限制人口外迁 B.完善养老设施
C.调整产业结构 D.放宽落户政策
【答案】16.BD 17.BCD 18.CD
【解析】第16题,由材料可知,该省10年间人口减少115万,年平均增长率为-0.27%,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人口外迁,人口负增长,B、D项正确。第17题,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性别比下降关系不大,A项错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工业比重下降,女性就业人数增加,女性迁入人口增加,性别比下降,B项正确;就业观念转变,使得一些工作不一定必须需要男性工人,女性工人增加,女性迁入人口增加,C项正确;经济水平衰退,使得男性工人流失较多,性别比下降,D项正确。第18题,为了应对该省人口现状应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吸引人口回流,放宽落户政策,吸引人口迁入,C、D项正确;限制人口外迁,不符合我国人口流动政策,A项错误;完善养老设施对人口吸引较小,B项错误。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河北秦皇岛月考)西藏自治区的“一江两河”地区指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和拉萨河中部流域,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下图示意该区域不同海拔人口分布。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选项中人口聚居地面积最大的是(  )
A.3 500~3 599米 B.3 600~3 699米
C.3 700~3 799米 D.3 800~3 899米
2.“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势高低 B.气温高低
C.植被多少 D.降水多少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区域人口总数为区域聚居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乘积,区域聚居地面积=区域人口总数÷人口密度。通过计算可知,3 500~3 599米人口聚居地面积约为1 000平方千米;3 600~3 699米人口聚居地面积约为925平方千米;3 700~3799米人口聚居地面积约为1 000平方千米;3 800~3 899米人口聚居地面积约为2 600平方千米,D项正确。第2题,区域内人口分布多少,受地势、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地势高低和起伏状况决定了其他要素的形成,所以“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低,A项正确。
二、综合题
3.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试具体说明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人口分布集中区,试简要分析该地区人口密度大的自然原因。
(3)简析西藏地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1)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平原地区人口多,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人口少。
(2)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3)经济、文化水平较落后;交通不便。第一章 第三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40分钟 总分:51分
(知识点1:资源环境承载力。知识点2:人口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贵州省晴隆县三宝街道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总面积24.87 平方千米,人均耕地面积极少,曾是贵州省极度贫困乡镇之一。2016年,三宝街道贫困发生率高达57%。2020年11月23日,三宝街道实现脱贫摘帽。据此完成第1~2题。
1.制约三宝街道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资源 B.水资源、土地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
2.三宝街道能在短期内实现快速脱贫,采取的方式可能是(  )
A.异地搬迁 B.产业扶贫
C.教育扶贫 D.金融扶贫
[知识点1、2](2023年山东济南月考)龙洞沟全长9.15千米,是岷江上游的支流,源头海拔4 175米,全流域80%以上海拔高于2 000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该流域人口分布在海拔2 000米以下地区,居民多以农牧业为主,生产粗放,环境承载力较低。下表为龙洞沟土地面积坡度分级状况表(一般坡度小于25°才能营造梯田)。据此完成第3~4题。
坡度分级 0~5° 5~15° 15~25° 25~35° >35° 合计
面积/km2 0.30 1.49 4.01 5.11 3.61 14.52
占总面积比例/% 2.07 10.26 27.62 35.19 24.86 100
3.该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最主要的制约资源是(  )
A.水资源 B.耕地资源
C.森林资源 D.气候资源
4.下列提高该流域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
B.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C.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D.大力发展水运,促进农产品外销
[知识点1]贵州省茶马镇茶际村是一个“困”在石头中的苗族寨子,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极低,2017年该村被纳入当地政府整体搬迁计划。据此完成第5~6题。
5.导致茶马镇茶际村资源环境承载力极低的“短板”资源最可能是(  )
A.气候 B.淡水
C.耕地 D.能源
6.茶际村整体搬迁得益于(  )
A.生态环境 B.经济发展
C.政策扶持 D.交通完善
[知识点2]下图是澳门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城区(A、B、C)人口数量规划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据图可知,规划围海造陆新区人口数量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资源 B.交通便捷度
C.新区面积 D.科技水平
8.为提高各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
A.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
B.增加居住建筑密度,提高人口容量
C.增加居住建筑高度,提高人口容量
D.建立便捷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流
[知识点1](2022年广东广州期末)下表是江苏省各设区市环境承载力指数(数值越大,反映环境承载力越高)。据此完成第9~10题。
地区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环境承载力 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
苏南 南京 0.249 0.198 0.497
无锡 0.293 0.229 0.410
常州 0.293 0.198 0.412
苏州 0.334 0.238 0.489
镇江 0.304 0.187 0.335
苏中 南通 0.299 0.201 0.373
扬州 0.350 0.189 0.336
泰州 0.379 0.186 0.263
苏北 徐州 0.328 0.187 0.336
连云港 0.338 0.167 0.254
淮安 0.307 0.156 0.258
盐城 0.372 0.153 0.259
宿迁 0.371 0.160 0.267
9.据表可知(  )
A.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B.经济环境承载力:苏北>苏中>苏南
C.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D.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10.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  )
A.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B.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C.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D.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
[知识点2]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是典型的河谷城市。下图示意不同指标下兰州人口容量。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  )
A.311万人、338万人 B.207万人、338万人
C.227万人、345万人 D.311万人、345万人
12.制约兰州市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交通
13.为增大人口容量,目前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B.提高城镇已建设用地的利用率
C.利用“一带一路”机遇发展经济
D.跳出河谷区域,开发新城市用地
[知识点1](2023年北京朝阳区期末)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当天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下表为近50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对应日期。据此完成第14~15题。
年份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地球生态 超载日 12月23日 11月3日 10月13日 10月4日 8月28日 8月22日
14.近50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表明(  )
A.全球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15.为了延缓未来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到来,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发展绿色经济,提倡适度消费 ②助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人口数量,减缓增长速度 ④停止发展工业,全力以赴恢复生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知识点1、2](2023年河南安阳期末)生态适度人口通常也称为可持续人口容量,指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目标和条件下,区域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下表为2000—2004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生态适度人口等相关资料统计表。据此完成第16~17题。
年份 人均生态足迹/(公顷·人-1) 实际人口/万人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2000 1.08 3 644.00 3 113.48
2001 1.11 3 659.00 3 030.57
2002 1.24 3 673.70 2 641.85
2003 1.32 3 689.50 2 428.84
2004 1.45 3 705.20 2 204.76
16.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  )
A.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
B.人口总量增加,导致人均生态足迹上升
C.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D.随着资源开发,有大量外地劳动力迁入
17.要实现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鼓励劳动人口大量外迁
B.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C.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D.大力开发煤炭等矿产资源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云南曲靖月考)沙特阿拉伯国土面积为225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 ℃以上;冬季气候温和,年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2023年,沙特阿拉伯人口数量为3 617万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大,因此,每年有大量外籍劳工迁入。据此完成第1~2题。
1.制约沙特阿拉伯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对外开放程度
C.营养水平 D.淡水资源
2.沙特阿拉伯扩大人口容量的途径有(  )
①鼓励外籍劳动力迁入 ②海水淡化
③降低消费水平 ④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二、综合题
3.读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造成东、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3)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环境问题产生?
第一章 第三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40分钟 总分:51分
(知识点1:资源环境承载力。知识点2:人口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贵州省晴隆县三宝街道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总面积24.87 平方千米,人均耕地面积极少,曾是贵州省极度贫困乡镇之一。2016年,三宝街道贫困发生率高达57%。2020年11月23日,三宝街道实现脱贫摘帽。据此完成第1~2题。
1.制约三宝街道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资源 B.水资源、土地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
2.三宝街道能在短期内实现快速脱贫,采取的方式可能是(  )
A.异地搬迁 B.产业扶贫
C.教育扶贫 D.金融扶贫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三宝街道属于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水缺乏;该地地处深山地区,土地资源不足。当地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条件优越,不是制约因素。该地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不是制约因素。第2题,三宝街道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人均耕地面积极少,贫困发生率高达57%。由于生态环境恶劣,能够短期实现快速脱贫,最可能采取的方式是异地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金融扶贫等方式均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快速脱贫。
[知识点1、2](2023年山东济南月考)龙洞沟全长9.15千米,是岷江上游的支流,源头海拔4 175米,全流域80%以上海拔高于2 000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该流域人口分布在海拔2 000米以下地区,居民多以农牧业为主,生产粗放,环境承载力较低。下表为龙洞沟土地面积坡度分级状况表(一般坡度小于25°才能营造梯田)。据此完成第3~4题。
坡度分级 0~5° 5~15° 15~25° 25~35° >35° 合计
面积/km2 0.30 1.49 4.01 5.11 3.61 14.52
占总面积比例/% 2.07 10.26 27.62 35.19 24.86 100
3.该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最主要的制约资源是(  )
A.水资源 B.耕地资源
C.森林资源 D.气候资源
4.下列提高该流域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
B.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
C.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D.大力发展水运,促进农产品外销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据材料和表格信息可知,该流域80%以上海拔高于2 000米,坡度小于25°面积仅占40.15%耕地资源短缺,成为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B项正确。第4题,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都有利于提高该流域人口合理容量,A、B、C项不符合题意;位于河流上游,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流速快,不利于大力发展水运,D项符合题意。
[知识点1]贵州省茶马镇茶际村是一个“困”在石头中的苗族寨子,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极低,2017年该村被纳入当地政府整体搬迁计划。据此完成第5~6题。
5.导致茶马镇茶际村资源环境承载力极低的“短板”资源最可能是(  )
A.气候 B.淡水
C.耕地 D.能源
6.茶际村整体搬迁得益于(  )
A.生态环境 B.经济发展
C.政策扶持 D.交通完善
【答案】5.C 6.C
【解析】第5题,该村位于贵州山区,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但耕地少,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当地能源的信息。第6题,由材料信息“该村已经被纳入当地政府整体搬迁计划”可知,该村整体搬迁是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C项正确。
[知识点2]下图是澳门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城区(A、B、C)人口数量规划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据图可知,规划围海造陆新区人口数量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资源 B.交通便捷度
C.新区面积 D.科技水平
8.为提高各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
A.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
B.增加居住建筑密度,提高人口容量
C.增加居住建筑高度,提高人口容量
D.建立便捷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流
【答案】7.C 8.D
【解析】第7题,由图示可知,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区面积越大,人口越多,故影响新区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新区的土地面积,C项正确。第8题,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经济、教育、地域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作为同一区域的围海造陆新区,资源、科技、经济、教育、生活消费水平相差不大,变动较小,只有地域开放程度会有较大出入,交通越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的人口容量越大,且交通设施的建设会提高居民原有的生活水平,故D项正确。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能够增加地区的人口容量,但是会降低区域的空气质量,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故A项错误。增加居住建筑密度,增加居住建筑高度,可以提高人口容量,但是在现有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增加人口容量会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故B、C项错误。
[知识点1](2022年广东广州期末)下表是江苏省各设区市环境承载力指数(数值越大,反映环境承载力越高)。据此完成第9~10题。
地区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环境承载力 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
苏南 南京 0.249 0.198 0.497
无锡 0.293 0.229 0.410
常州 0.293 0.198 0.412
苏州 0.334 0.238 0.489
镇江 0.304 0.187 0.335
苏中 南通 0.299 0.201 0.373
扬州 0.350 0.189 0.336
泰州 0.379 0.186 0.263
苏北 徐州 0.328 0.187 0.336
连云港 0.338 0.167 0.254
淮安 0.307 0.156 0.258
盐城 0.372 0.153 0.259
宿迁 0.371 0.160 0.267
9.据表可知(  )
A.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B.经济环境承载力:苏北>苏中>苏南
C.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D.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10.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  )
A.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B.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C.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D.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
【答案】9.C 10.C
【解析】第9题,据表可知,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上,苏北最大;经济环境承载力上,苏南最大;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上,苏南>苏中>苏北,C项正确;三地环境承载力不相等,苏南最大。第10题,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可提高苏北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但不是最有效的途径,A项错误;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不利于经济环境承载力的提高,B项错误;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C项正确;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可提高苏北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但这不是最有效的途径,D项错误。
[知识点2]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是典型的河谷城市。下图示意不同指标下兰州人口容量。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  )
A.311万人、338万人 B.207万人、338万人
C.227万人、345万人 D.311万人、345万人
12.制约兰州市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交通
13.为增大人口容量,目前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B.提高城镇已建设用地的利用率
C.利用“一带一路”机遇发展经济
D.跳出河谷区域,开发新城市用地
【答案】11.B 12.A 13.D
【解析】第11题,从兰州市的人口容量图中可以看出,根据木桶“短板效应”原理,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各测算方法的最小值。图中阴影表示适宜人口容量,其中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最小值为207万人;最大人口容量338万人是最低值。第12题,从材料信息可知,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下的适宜人口容量数值最小。兰州市土地资源不会改变,兰州位于河西走廊,地形是决定兰州可利用土地资源多少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第13题,据上题分析可知,限制兰州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的“短板”分别是“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基于国内生产总值”,这些指标与用地规模及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兰州市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最大人口容量,故限制因素中土地因素更加突出,但兰州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过,主城区已无潜力可挖,因而跳出河谷区域、开发新城市用地是兰州市未来发展的有效措施。治理环境不能扩大人口容量;发展经济见效较慢。
[知识点1](2023年北京朝阳区期末)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当天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下表为近50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对应日期。据此完成第14~15题。
年份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地球生态 超载日 12月23日 11月3日 10月13日 10月4日 8月28日 8月22日
14.近50年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表明(  )
A.全球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15.为了延缓未来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到来,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发展绿色经济,提倡适度消费 ②助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控制人口数量,减缓增长速度 ④停止发展工业,全力以赴恢复生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4.B 15.A
【解析】第14题,据图可知,生态超载日逐年提前,主要原因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消耗的速度加快, B 项正确。第15题,发展绿色经济,提倡适度消费,利于维持地球生态承载力,①正确;助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提高地球生态承载力,延缓未来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到来,②正确;控制人口数量,减缓增长速度,可减少资源需求增加量,可延缓未来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到来,③正确;停止发展工业是不现实的,④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知识点1、2](2023年河南安阳期末)生态适度人口通常也称为可持续人口容量,指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目标和条件下,区域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下表为2000—2004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生态适度人口等相关资料统计表。据此完成第16~17题。
年份 人均生态足迹/(公顷·人-1) 实际人口/万人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2000 1.08 3 644.00 3 113.48
2001 1.11 3 659.00 3 030.57
2002 1.24 3 673.70 2 641.85
2003 1.32 3 689.50 2 428.84
2004 1.45 3 705.20 2 204.76
16.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  )
A.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
B.人口总量增加,导致人均生态足迹上升
C.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D.随着资源开发,有大量外地劳动力迁入
17.要实现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鼓励劳动人口大量外迁
B.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C.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D.大力开发煤炭等矿产资源
【答案】16.AC 17.BC
【解析】第16题,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生态适度人口的大小与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陕西省生态适度人口呈下降趋势,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A项正确;人均生态足迹是平均到每个人的生态足迹,与总人口数量没有必然联系,B项错误;由表可知,陕西省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足迹也持续增加,说明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在提高,资源消耗量在增加,所以资源、环境压力在不断增大,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判断出是否有大量外地劳动力迁入,D项错误。第17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地应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减小人均生态足迹,同时保护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B、C项正确。劳动人口大量外迁会导致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不利于陕西省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应对煤炭资源合理综合开发,D项错误。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云南曲靖月考)沙特阿拉伯国土面积为225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 ℃以上;冬季气候温和,年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人均水资源严重不足。2023年,沙特阿拉伯人口数量为3 617万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大,因此,每年有大量外籍劳工迁入。据此完成第1~2题。
1.制约沙特阿拉伯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对外开放程度
C.营养水平 D.淡水资源
2.沙特阿拉伯扩大人口容量的途径有(  )
①鼓励外籍劳动力迁入 ②海水淡化
③降低消费水平 ④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沙特阿拉伯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气候干燥,淡水资源缺乏,制约沙特阿拉伯人口容量,D项正确。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扩大沙特阿拉伯人口容量的途径包括海水淡化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②④正确。鼓励外籍劳工迁入,并不能扩大人口容量,①错误;降低消费水平与现实状况不符,③错误。
二、综合题
3.读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2)造成东、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3)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环境问题产生?
【答案】(1)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资源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人口素质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等。
(3)主要防止由于开发而导致或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第一章 第二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40分钟 总分:51分
(知识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知识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2022年宁夏吴忠开学考试)美国和墨西哥是陆上邻国。下图示意两国国界线两侧不同景观。据此完成第1~2题。
1.两国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从甲国流向乙国 B.从乙国流向甲国
C.从乡村到城市 D.从城市到乡村
2.影响两国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自然因素 D.宗教因素
[知识点1]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据此完成第3~4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  )
A.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B.从沿海地区迁向内陆地区
C.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D.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自发性迁移减少
B.迁移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C.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
D.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边疆地区
[知识点1、2](2023年四川合格性考试)人口流动情况通常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活力与竞争力。随着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下图为2018年重庆市人口外迁目的地占比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因素中,四川省较江苏省,更吸引重庆市人口迁入的是(  )
A.地缘文化 B.经济水平
C.公共服务 D.自然环境
6.近年,重庆市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对其产生的影响有(  )
①减轻环境压力 ②提供更多劳动力
③促进文化交流 ④加剧人口老龄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知识点2]2021年春节期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虽已基本控制住疫情,但受境外输入影响较大。为此,国家号召外地务工人员就地过年。据此完成第7~8题。
7.与平常年份相比,下列城市中,2021年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量变化最大的可能是(  )
A.贵阳 B.乌鲁木齐
C.呼和浩特 D.广州
8.春节就地过年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有(  )
A.加大就业压力 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C.造成高速公路拥堵 D.造成劳动力不足
[知识点2](2022年浙江省部分学校期中联考)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下图为东北三省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影响东北三省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因素 B.政治因素
C.经济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10.东北三省人口变化给该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有(  )
A.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B.加重地方财政压力
C.缓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D.促进本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知识点2](2023年江西宜春月考)下图是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规模与月均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1~13题。
11.造成安徽人口迁移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教育资源短缺,就业机会少
B.地势低平,多洪涝灾害
C.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D.月均工资水平低,离上海较近
12.下列四地中,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会出现迁入人口大规模回流的是(  )
A.天津 B.广东
C.上海 D.北京
13.西藏的月均工资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当地(  )
A.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B.富有特色的文化魅力
C.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D.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知识点2](2022年湖北部分城市期末联考)族际通婚是指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联姻。族际通婚率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人口范围内,所有族际婚姻占婚姻总数的比值,它是反映各民族族际通婚程度的最主要的指标。族际通婚程度取决于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和民族关系和谐程度两个因素。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比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体的族际通婚率高出了4.12个百分点。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下列有利于提高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的是(  )
A.增强各族宗教信仰   B.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C.提升各族教育水平   D.减少生育政策限制
15.族际通婚率上升有利于(  )
①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奋斗 ②增进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③推动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④降低各族人口的杂居程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知识点2](2023年浙江名校月考)中西部劳动力外迁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而如今中西部县城出现了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下图示意中西部部分县城新的人口流动现象。据此完成第16~17题。
16.中西部县城新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家庭收入 B.生活观念
C.投资环境 D.基础设施
17.该现象直接促使(  )
A.县城服务业的发展 B.县城制造业的发展
C.农村学校学位富余 D.农村环境污染减轻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广东广州调研考试)泰尔指数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口分布状况,数值越大表明差距越大。下表示意1990—2020年每隔10年我国南、北方地区和全国泰尔指数变化。据此完成第1~2题。
年份 1990 2000 2010 2020
全国 0.18 0.20 0.24 0.29
南方地区 0.15 0.18 0.22 0.28
北方地区 0.22 0.24 0.26 0.31
1.1990—2020年,南、北方地区泰尔指数的变化特点及其变化差异主导因素是(  )
A.缩小,交通发展 B.增大,政策支持
C.缩小,经济水平 dD.增大,气候变化
2.为了应对全国泰尔指数增长反映的人口问题,我国应该(  )
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B.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C.鼓励人口快速增长 D.加强区域分工协作
二、综合题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外出务工和经商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但也使一些地方出现“空心村”,因为外出的并不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农村劳动的主体。
材料二 美国纽约市移民办公室当地时间2019年3月19日发布第二份年度移民状况报告,指出纽约市无身份移民人数呈下降趋势。该报告还称,中国是纽约第二大移民来源国,中文已经成为纽约市第二大外语。
(1)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2)目前我国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分析材料二,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4)中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第一章 第二节
【A基础培优练】
时间:40分钟 总分:51分
(知识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知识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2022年宁夏吴忠开学考试)美国和墨西哥是陆上邻国。下图示意两国国界线两侧不同景观。据此完成第1~2题。
1.两国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从甲国流向乙国 B.从乙国流向甲国
C.从乡村到城市 D.从城市到乡村
2.影响两国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自然因素 D.宗教因素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甲国境内建有隔离墙,主要是为了防止邻国的非法移民进入本国境内,故甲为美国,乙为墨西哥。美国经济发达,墨西哥经济欠发达,所以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墨西哥流向美国,即从乙国流向甲国,B项正确。第2题,在现代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美国经济发达,对墨西哥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引起人口由墨西哥流向美国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A项正确。
[知识点1]1949年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据此完成第3~4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  )
A.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B.从沿海地区迁向内陆地区
C.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D.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自发性迁移减少
B.迁移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C.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
D.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边疆地区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是以有计划、有组织迁移为主。第4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镇,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主要目的是务工、经商。
[知识点1、2](2023年四川合格性考试)人口流动情况通常能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活力与竞争力。随着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下图为2018年重庆市人口外迁目的地占比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因素中,四川省较江苏省,更吸引重庆市人口迁入的是(  )
A.地缘文化 B.经济水平
C.公共服务 D.自然环境
6.近年,重庆市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对其产生的影响有(  )
①减轻环境压力 ②提供更多劳动力
③促进文化交流 ④加剧人口老龄化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较于江苏省,四川省更靠近重庆市,地缘文化相近,对人口的吸引力较强,A项正确。第6题,重庆市人口不断迁入,加重其环境压力,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可以缓解其人口老龄化问题,①④错误;迁入人口不断增多,为城市提供更多劳动力,促进多种文化交流,②③正确。
[知识点2]2021年春节期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虽已基本控制住疫情,但受境外输入影响较大。为此,国家号召外地务工人员就地过年。据此完成第7~8题。
7.与平常年份相比,下列城市中,2021年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量变化最大的可能是(  )
A.贵阳 B.乌鲁木齐
C.呼和浩特 D.广州
8.春节就地过年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有(  )
A.加大就业压力 B.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C.造成高速公路拥堵 D.造成劳动力不足
【答案】7.D 8.B
【解析】第7题,与正常年份相比,2021年春节期间人口大量就地过年,使得人口流动量大的城市春节期间相较于往常年份人口数量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程度最好的为广州,其人口流动量也最大,因而2021年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量变化最大的是广州。第8题,春节就地过年可以有效减少春节期间人口流动数量,保证当地劳动力数量;就地过年会大量减少返乡车辆和流动人次,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就地过年人口大多为当地就业人口,不会加大当地的就业压力;就地过年有效增加了春节期间的当地劳动力供给,有利于缓解服务业等用人缺口,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知识点2](2022年浙江省部分学校期中联考)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下图为东北三省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影响东北三省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因素 B.政治因素
C.经济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10.东北三省人口变化给该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有(  )
A.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B.加重地方财政压力
C.缓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D.促进本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答案】9.C 10.B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东北三省减少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可以推测其流出人口多外出务工,因此,影响其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C项正确。第10题,根据材料图文信息可知,东北地区青壮年人口所占比例减幅较大,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明显,造成人才、劳动力流失严重,人口流失较严重,不利于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当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会影响当地财政收入及税收收入,加重地方财政压力,B项正确,A、D项错误;东北地区人口变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不大,C项错误。
[知识点2](2023年江西宜春月考)下图是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迁入人口规模与月均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1~13题。
11.造成安徽人口迁移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教育资源短缺,就业机会少
B.地势低平,多洪涝灾害
C.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D.月均工资水平低,离上海较近
12.下列四地中,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会出现迁入人口大规模回流的是(  )
A.天津 B.广东
C.上海 D.北京
13.西藏的月均工资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当地(  )
A.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B.富有特色的文化魅力
C.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D.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答案】11.D 12.B 13.A
【解析】第11题,据图可知,安徽工资水平低,人口迁出量大,而安徽离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较近,人口迁出的距离阻力较少,D项正确。第12题,读图可知,选项中四地皆为人口大规模迁入区,但广东的工资水平较低,说明此地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产业,即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技术素质的要求必然提升,且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会转出,就会造成迁入人口大规模回流。第13题,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西藏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快速提高的当地的工资水平,A项正确。
[知识点2](2022年湖北部分城市期末联考)族际通婚是指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联姻。族际通婚率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人口范围内,所有族际婚姻占婚姻总数的比值,它是反映各民族族际通婚程度的最主要的指标。族际通婚程度取决于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和民族关系和谐程度两个因素。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族际通婚率比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体的族际通婚率高出了4.12个百分点。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下列有利于提高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的是(  )
A.增强各族宗教信仰   B.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C.提升各族教育水平   D.减少生育政策限制
15.族际通婚率上升有利于(  )
①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奋斗 ②增进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③推动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 ④降低各族人口的杂居程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4.C 15.A
【解析】第14题,各族宗教信仰不同,带来生活观念、传统文化的差异,这是阻碍各民族人口杂居的重要因素,A项错误;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后,各民族人口的迁移动力减弱,更倾向于生活在民族聚居区,不利于提高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B项错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通常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社会交往范围更大,易于突破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和接纳程度更高,有利于提高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C项正确;减少生育政策的限制主要是为了缓解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的问题,与各民族人口杂居程度无关,D项错误。第15题,族际通婚率上升,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也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提高各族人口的杂居程度,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分)
[知识点2](2023年浙江名校月考)中西部劳动力外迁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而如今中西部县城出现了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下图示意中西部部分县城新的人口流动现象。据此完成第16~17题。
16.中西部县城新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家庭收入 B.生活观念
C.投资环境 D.基础设施
17.该现象直接促使(  )
A.县城服务业的发展 B.县城制造业的发展
C.农村学校学位富余 D.农村环境污染减轻
【答案】16.ABD 17.ACD
【解析】第16题,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较东部低,家庭经济收入差距大,为获取更高的收入,中西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大城市务工,但难以落户,经济收入返还老家以供养老人和孩子;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流向当地县城养老、求学;由于我国的生活观念,不少老人陪读进入县城,出现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A、B、D项正确。第17题,题干所示现象是中西部农村老人、孩子流向当地县城养老、陪读、求学,直接促使农村学校富余,农村环境污染减轻,县城服务业得以发展,A、C、D项正确。老人和孩子不能参加就业,无法促进县城制造业发展,B项错误。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广东广州调研考试)泰尔指数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口分布状况,数值越大表明差距越大。下表示意1990—2020年每隔10年我国南、北方地区和全国泰尔指数变化。据此完成第1~2题。
年份 1990 2000 2010 2020
全国 0.18 0.20 0.24 0.29
南方地区 0.15 0.18 0.22 0.28
北方地区 0.22 0.24 0.26 0.31
1.1990—2020年,南、北方地区泰尔指数的变化特点及其变化差异主导因素是(  )
A.缩小,交通发展 B.增大,政策支持
C.缩小,经济水平 dD.增大,气候变化
2.为了应对全国泰尔指数增长反映的人口问题,我国应该(  )
A.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B.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C.鼓励人口快速增长 D.加强区域分工协作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表格可以看出南、北方地区的泰尔指数都在增大,但南方地区的泰尔指数变化更大,这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人均收入提高,收入差距变大,B项正确。第2题,泰尔指数增长表明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要减少收入差距需要地区之间加强地区分工与协作,提高收入,D项正确。
二、综合题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外出务工和经商已成为许多农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但也使一些地方出现“空心村”,因为外出的并不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农村劳动的主体。
材料二 美国纽约市移民办公室当地时间2019年3月19日发布第二份年度移民状况报告,指出纽约市无身份移民人数呈下降趋势。该报告还称,中国是纽约第二大移民来源国,中文已经成为纽约市第二大外语。
(1)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2)目前我国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3)分析材料二,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4)中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答案】(1)由乡村向城镇迁移;由中西部地区迁入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
(2)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不利影响: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3)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4)我国的海外移民逐年增多,迁移人口多是科学文化素质较高、资金较多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人才、资金的流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