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8 16:0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对世界道德影响;
2.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今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入华
过程
时间 概况
两汉之际 来自 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 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 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时期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 为 的一部分
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阅读教材归纳西学入华的三个阶段及表现?
明末 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 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概况
从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从学习西方仅停留在 的层面上。
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从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文化层次,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学俄国“ ”到“ ”的思想历程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影响, , , ,
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对欧洲影响
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时间 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
内容及影响 ①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 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精讲释疑
四大发明对欧洲的作用
课堂探究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随堂检测
1.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并积极宣传孝道。这表明佛教 ( )
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取得统治地位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追求佛道儒并行
2.“中国古代文明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文中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主要是指 ( )
A.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B.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C.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中国的古代发明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原因
课后练习
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2.20世纪初期,汉语中出现了相当多的以“国”字开头的词语,包括“国画”“国乐”“国术”“国药”“国学”“国医”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些词汇的运用逐渐普遍化。这反映了(  )
A.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B.中华文化由世俗走向高雅
C.外来文化刺激民族文化发展 D.新文化运动纠正了形式主义偏向
3.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4.中国文化悠久灿烂,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安。来求学、贸易。当时交往国家多达70多个,外国贵族多派子弟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中国文化。
——倪哲《唐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东亚文化圈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文化高度繁荣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亚文化圈”作出合理解释。(10分)
答案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入华
过程
古印度 儒家文化 禅宗 中华文化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 汤若望、南怀仁
“器物” 资本主义制度 “走十月革命道路” “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汉字,儒学,佛教,制度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对欧洲影响
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
精讲释疑
四大发明对欧洲的作用
(1)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
(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课堂探究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随堂检测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佛教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C项正确;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儒家,排除A项;取得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追求佛、道、儒并行,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火药帮助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故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
课后练习
1.答案 B
解析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解放人们思想。根据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程看,向西方学习的逐步深入是社会变革进程不断深入的需求,故B项正确。中国近代对西学认知的程度也是源于社会变革的深化,故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2.答案 C
解析 20世纪初期,汉语中出现很多“国”字打头的词语,体现出民族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是在外来侵略的刺激下产生的;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这些词语的运用普遍化,更加反映出这种刺激的作用,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用“国”字开头不等于高雅,故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说明,故排除。
3.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汉字传入周边邻国后,他们在对汉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础上,创立出自己的文字,说明了中国汉字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与儒学无关,故排除B项;C项“消除”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没有体现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故排除D项。
4.答案:
(1)表现:佛学繁荣,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灿烂辉煌;(2分)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2分)
(2)东亚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中心、儒家学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文化圈。(4分)中华传统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在文字、思想、社会制度、律令、历法等方面,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4分)在中华文化的基盘上,东亚各国也培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