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
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
【基础过关】
1.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朝政日趋腐败;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概况: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3)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3)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4.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概况: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评价:①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②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重难突破】
1.【历史解释】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①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②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③宦官专权,腐朽贪婪;④土地兼并严重;⑤唐末遇到连年灾荒;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启示:我们要居安思危,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注重民生。
2.【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如何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唐朝末年以来,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渴望统一。
(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也是藩镇割据势力由盛转衰的转折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兼并战争,强大的割据势力逐渐转化为统一的力量。
(3)各地在经济上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为全国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实战演练】
1. 如果把唐朝的兴衰过程看作一个抛物线形状(如下图所示),那么A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官吏冗余 D.宦官专权
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3.(史料实证)晚唐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描写了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时的景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说明黄巢起义 ( )
A.使得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B.导致唐王朝的最终灭亡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4.清朝赵翼记载: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藩镇称雄一方 B.社会政局动荡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员贿赂成风
5.唐朝前期,朝廷重视边帅的选用,并作出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的规定,边帅功名显赫者多提拔为宰相。唐玄宗时改变了用人规则,开始出现边帅任职长达十余年而未发生改变的情况。这一变化( )
A.顺应因俗而治的需要 B.成为安史之乱导火线
C.有助于限制宰相权力 D.为藩镇割据埋下祸根
6.下图反映了唐朝不同年份的人口数量。导致图中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史之乱的影响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频繁的自然灾害 D.统治区域的缩减
7.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从安史之乱后到黄巢起义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 )
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 D.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
8.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缝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得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这说明( )
A.黄巢起义军灭亡了唐朝 B.黄巢起义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C.黄巢起义军战斗力极强 D.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
9.唐朝前期,科举考试中制举科目(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的针对性不强;唐朝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目包括军费开支、土地兼并、边疆关系等重大问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提高了选官标准 B.提升官员品行的需要
C.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0.据宋初《太平寰宇记》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59县,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南方。至北宋统一南北,从后周、北汉治下的北方得户百万,而从南方诸国原辖区得户230余万。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C.战乱的影响未波及南方 D.北方经济已全面走向衰败
【能力提升】
1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唐朝兴衰示意图
(1)根据材料,指出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2分)
(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12.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以“唐朝的衰亡”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完成下列任务。(12分)
探战乱原因: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4分)
析战乱影响: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今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汴(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今安阳),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带来的影响。(4分)
评史家观点:
材料三 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赵翼的观点并作出评析。(4分)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D 6.A 7.A
8.D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缝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得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可知,唐朝后期各割据藩镇之间没有相互配合,这种情况有利于黄巢起义军的发展。故选D。
9.C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面临严重危机,所以制举科目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目也紧扣时局,说明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影响科举制的变化。故选C。
10.B
11.(1)安史之乱。(2分)
(2)【示例】
观点: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执政理念息息相关。
论述: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改良政治,发展生产,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但唐
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结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励精图治,促使社会稳定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观点2分,论述4分,结论2分,共8分)
12.(1)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沉迷酒色,荒废朝政。(4分)
(2)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任答两点即可,4分)
(3)观点:杨贵妃使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落。评析: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它夸大了个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掩盖了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落是统治集团的腐朽导致的。(观点2分,评析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