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3.1 基本不等式
教学分析
本节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本节一开始,首先从代数角度导出基本不等式,然后利用几何背景素材加以阐释,给出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并进一步探究交流了基本不等式的其他解释.整小节的中心在于学生的探究,淡化不等式的证明,加强基本不等式与几何、日常生活的联系,特别是注重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概念、性质,不等式的解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点,大部分学生都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及信心,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三维目标
1.通过本节探究,使学生学会推导并掌握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不同解释,渗透“转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意识.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3.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的多种解释.
教学难点:发现并对基本不等式给出几何解释.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在代数中,有许多有趣的不等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例如对任意实数x,y,(x-y)2≥0总是成立的,即x2-2xy+y2≥0,所以≥xy,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并进一步得≥(a>0,b>0),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等式.本节我们对其作进一步探究,由此展开新课.
推进新课
①阅读课本内容,你能得出≥(a>0,b>0).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吗?
②你能证明这个不等式吗?
③你能根据初中学过的几何知识,尝试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④你能对基本不等式给出另外的解释吗?
活动:对于任意实数x,y,(x-y)2≥0总是成立的,即x2-2xy+y2≥0,
所以≥xy,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
设x=,y=,则由这个不等式可得出以下结论:
如果a,b都是正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这个不等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导的基本不等式.它很重要,在数学的研究中有很多应用,我们常把叫作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把叫作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因此,基本不等式又被称为均值不等式,即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请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形式.成立的条件是a,b为正实数,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当且仅当a,b相等.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不等式≥(a,b>0)的证明过程,可用分析法证明如下:
要证≥,只要证a+b≥2,
即证a+b-2≥0,
只要证(-)2≥0.
显然上式是成立的.所以不等式得证.
接下来我们对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作进一步探究.
如图1,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D′,连接AD,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图1
(本节课开展到这里,学生从基本不等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证明过程中已体会到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对基本不等式也已经很熟悉,这就具备了探究这个问题的知识与情感基础)
这个图形是我们在初中非常熟悉的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要图形.容易证明△ACD∽△DCB.所以可得CD=.或由射影定理也可得到CD=.从图中我们可直观地看到表示的是半弦长,表示的是半径长.由于半弦长不大于半径长,即CD小于或等于圆的半径,用不等式表示为≥.
显然,上述不等式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当a=b时,等号成立.
不等式≥(a>0,b>0)是一个重要不等式,它在求函数最值、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解决最大(小)值问题的有力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对基本不等式作进一步的交流探究:
如图2,在⊙O上半圆中,设AC=a ( http: / / www.21cnjy.com ),CB=b,OF⊥AB交上半圆于F,请你利用FC≥OF得出一个关于a,b的不等式,将这个不等式与基本不等式和例1中的不等式进行比较.
图2
对于基本不等式,用文字语言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但从数列角度看,可把看作是正数a,b的等差中项,看作是正数a,b的正的等比中项,基本不等式又可以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正的等比中项.
更进一步地,我们有以下的探究:
对于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我们可以有以下两种解释:
某工厂第一年的产值为1 000万元,第二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值为第一年产值的2倍,第三年的产值为第二年产值的3倍.设工厂从第一年到第三年,每年产值平均增长x倍,那么x满足:1 000×2×3=1 000x2,即x=.
一般地,设某工厂第一年的产值为m,第二年的产值为第一年的a倍(即ma);第三年产值为第二年的b倍(即mab).
如果该工厂从第一年到第三年,每年产值平均增长x倍,那么x满足mab=mx2,即x=.
另外,我们可以把两个正数a ( http: / / www.21cnjy.com ),b看成是两条线段的长度,并以它们为边作一长方形,如图3(1);如果我们想作一正方形,使它的面积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它的边长就是a和b的几何平均数,如图3(2).
图3
讨论结果:①~④略.
例1 已知x,y都是正数,求证:
(1)+≥2;
(2)(x+y)(x2+y2)(x3+y3)≥8x3y3.
活动:教师点拨学生注意,在运用定理≥时,条件a,b均为正数.
证明:(1)∵x,y都是正数,
∴>0,>0.∴+≥2=2,即+≥2.
(2)∵x,y都是正数,
∴x2>0,y2>0,x3>0,y3>0.
∴x+y≥2>0,x2+y2≥2xy>0,x3+y3≥2>0.
由不等式的性质,得(x+y)(x2+y2)(x3+y3)≥2·2xy·2=8x3y3,
即(x+y)(x2+y2)(x3+y3)≥8x3y3.
点评: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变式训练
已知a,b,c都是正实数,求证:(a+b)(b+c)(c+a)≥8ab.
证明:∵a>0,b>0,c>0,
∴a+b≥2>0,b+c≥2>0,c+a≥2>0.
∴(a+b)(b+c)(c+a)≥2·2·2=8abc,
即(a+b)(b+c)(c+a)≥8abc.
例2 若a>b>1,P=,Q=(lg a+lg b),R=lg,则( ).
A.R<P<Q B.P<Q<R
C.Q<P<R D.P<R<Q
活动:根据P,Q,R三个式子的结构特点,应考虑利用基本不等式,再运用函数y=lg x的单调性.
解析:∵a>b>1,∴lg a>lg b>0.∴(lg a+lg b)>·2,即Q>P.
又∵>,∴lg>lg=(lg a+lg b).∴R>Q.故P<Q<R.
答案:B
点评:应准确理解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创造性的应用基本不等式.
变式训练
若a,b,c,d,x,y是正实数,且P=+,Q=·,则( ).
A.P=Q B.P≥Q C.P≤Q D.P≥Q
解析:∵a、b、c、d、x、y是正实数,
∴Q=·=
≥=+=P.
答案:C
例3 设a,b均为正数,证明不等式:≥.
活动:直接应用基本不等式证明.
证明:因a,b均为正数,由基本不等式,可知≥,也即≥,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下面给出这个不等式的一种几何解释.
如图4,设AC=a,CB=b,CD⊥AB交⊙O上半圆于D,过C作CE⊥OD交OD于E,
图4
在Rt△OCD中,由射影定理,可知DC2=DE·OD,
即DE===.
由DC≥DE,得≥,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课本本节练习.
1.由学生自己梳理整合本节都学到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本节课,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学习了两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及它们的关系.基本不等式既是不等式变形的基本工具,又是求函数最值的重要工具(下一节我们将学习它们的应用).我们还可以用它们下面的等价变形来解决问题:ab≤,ab≤2.
本节习题3—3 B组1.
1.本教案设计关注学生的自主交流,在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各种错误并分析错因,使学生自己从错误中走出来.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错例更能澄清问题的本质.
2.本教案设计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了探究问题的力度,学生的活动量较大,合作交流体现得很好.
3.本节课我们探究了基本不等式,扩展了我们的视野,在设计中加强了证明不等式的训练,但难度并不大,重在让学生体会方法.将解题思路转化为解题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谈思路可能头头是道,具体求解却可能会处处碰壁,消除思路与求解的差异,要靠探究,在探究中不断更新,在探究中逐步完善.
(设计者:郑吉星)教学设计
3.2 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小)值
教学分析
本节的标题明确地说明了基本不等式的作用.从高考来看,基本不等式一直是个热点,它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大(小)值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作为一个工具,在电工学、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协同创新的原则,把教材创新,教法创新以及学法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创新的引导,学生创新的探究,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本节的中心任务就是巩固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本节的学习是学生对不等式认知的一次飞跃.
本节的新课标要求是: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 ( http: / / www.21cnjy.com )简单的最大(小)问题.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基本不等式是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它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高中数学的所有章节,且常考常新,大多是大小判断、求最值、求取值范围等.不等式的灵活证明是将来进入大学不可缺少的技能,同时也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题型广泛,涉及面广,证法灵活,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因而成为历届高考中的热点.
三维目标
1.进一步掌握基本不等式≥(a>0,b>0),会用此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大(小)值,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类比、直觉、发散等探索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通过实例的引入及实际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大(小)值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条件的运用,及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我们探究的基本不等式:如果a,b是正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在这个不等式中,为a,b的算术平均数,为a,b的几何平均数,这样基本不等式就有了几何意义:半弦不大于半径.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由此展开新课.
思路2.(直接导入)通过上节课≥(a>0,b>0)的探究证明,我们熟悉了不等式的一些证明方法.本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思路.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从而展开新课.
推进新课
①回忆上节课探究的基本不等式,怎样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意义?
②基本不等式都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③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的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不等式.从代数、几何两个背景推导出基本不等式≥(a>0,b>0).这个不等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对这个重要不等式,要明确它成立的条件是a与b都为正实数,并且a与b都为正数是不等式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如a=0,b=0,仍然能使≥成立.基本不等式的主要作用是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使用“和为常数,积有最大值”和“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常数,和有最小值”这两个结论时,应把握“一正、二定、三相等”.当条件不完全具备时,应创造条件.一般说来,“见和想积,拆低次,凑积为定值,则和有最小值;见积想和,拆高次,凑和为定值,则积有最大值.”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例如:
你可以把一段16 cm长的细铁丝弯成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状不同的矩形,如边长为4 cm的正方形;长5 cm宽3 cm的矩形;长6 cm宽2 cm的矩形……,你会发现边长为4 cm的那个正方形的面积最大.这是因为:设矩形的长为x cm,宽为y cm,则x+y=8.这时,由基本不等式,得≥,即xy≤16,当且仅当x=y=4时,等号成立.由此可知,边长为4 cm的那个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用类似上面的方法证明:在面积为16 cm2的所有不同形状的矩形中,边长为4 cm的那个正方形的周长最小.
这表明,x,y都为正数时,下面的命题成立:
(1)若x+y=s(和为定值),则当x=y时,积xy取得最大值;
(2)若xy=p(积为定值),则当x=y时,和x+y取得最小值2.
讨论结果:①~③略.
例1 设x,y为正实数,且2x+5y=20,求u=lg x+lg y的最大值.
活动:因为u=lg(xy),所以问题成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知x,y>0,2x+5y=20,求xy的最大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例条件是否符合基本不等式的要求,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解答步骤.
解:因为x>y,y>0,所以由基本不等式,得≥=.
由于2x+5y=20,所以≤10,即xy≤10.当且仅当2x=5y时,等号成立,因此有
解得x=5,y=2.
当x=5,y=2时,xy有最大值10.
这样 u=lg x+lg y=lg(xy)≤lg 10=1.
所以,当x=5,y=2时,u=lg x+lg y有最大值1.
点评:利用本小节命题求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应注意:
①x,y一定是正数;
②求积xy的最大值时,应看和x+y是否为定值;求和x+y的最小值时,看积xy是否为定值;
③等号是否能够成立.
以上三条我们习惯上简称为“一正、二定、三相等”.
变式训练
设0<x<2,求函数f(x)=的最大值,并求相应的x值.试问0<x<时,原函数f(x)有没有最大值?0<x≤1时,f(x)有没有最大值?若有,请你求出;若没有,请你说明理由.
解:∵0<x<2,∴8-3x>0.
∴f(x)=≤=4,
当且仅当3x=8-3x,即x=时取“=”.
∴函数f(x)的最大值为4,此时x=.
又f(x)==,
∵当0<x<时,f(x)递增;当x>时,f(x)递减,
∴当0<x<时,原函数f(x)没有最大值.
当0<x≤1时,有最大值f(1),即f(1)=.
例2 (1)已知x<,求函数y=4x-2+的最大值;
(2)已知a,b为实数,求函数y=(x-a)2+(x-b)2的最小值.
活动:(1)因为4x-5<0,所以首先要“调整”符号,又(4x-2)·不是常数,所以应对4x-2进行拆(添)项“配凑”.(2)从函数解析式的特点看,本题可化为关于x的二次函数,再通过配方法求其最小值.但若注意到(x-a)+(b-x)为定值,则用变形不等式≥更简捷.
解:(1)∵x<,∴5-4x>0.
∴y=4x-2+=-+3≤-2+3=1.
当且仅当5-4x=,即x=1时,上式等号成立.
∴当x=1时,ymax=1.
(2)∵y=(x-a)2+(x-b)2=(x-a)2+(b-x)2
≥22=,当且仅当x-a=b-x,即x=时,上式等号成立,
∴当x=时,ymin=.
点评:若x,y∈R+,x+y=s,x ( http: / / www.21cnjy.com )y=p.若p为定值,则当且仅当x=y时,s的值最小;如果s为定值,则当且仅当x=y时,p的值最大.简称“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从本例的解答中可以看出,求最值时往往需要拆(添)项,其目的是创设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情境和使等号成立的条件,即满足“一正,二定,三相等”的要求.
变式训练
已知在△ABC中,∠ACB=90°,BC=3,AC=4,P是AB上的点,则点P到AC,BC的距离乘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
活动:本例可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借助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线方程和基本不等式来解.也可运用相似三角形,找出P到AC,BC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来解.
解析:以CA,CB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直线AB方程为+=1,设P(a,b),则+=1(a>0,b>0).
∴ab=12··≤122=3,当且仅当“a=”时等号成立.
答案:3
例3 已知y=x+(x≠0),证明:|y|≥2.
活动:教师点拨学生注意,本例中的x可正、可负.因此需要分类讨论,创造条件,应用基本不等式.
证明:(1)当x>0时,由基本不等式,得y=x+≥2,当且仅当x=,即x=1时,等号成立.
(2)当x<0时,-x>0,y=x+=-.
由(1)可知(-x)+≥2,当且仅当x=-1时等号成立.
所以-≤-2,即y=x+≤-2.
综上,可知|y|≥2.
点评:应用基本不等式必须有“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当条件不够时,需创造符合基本不等式的条件.
例4 若正数a,b满足ab=a+b+3,则a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活动:这是一道高考题,题目优美精干,内容丰富、典型性强,较全面地考查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及不等式的解法与运算能力.通过思考a+b与ab的关系联想到基本不等式,或建立在函数思想上,求函数的值域.
由于视角的不同,有多种方法,现给出两种解法.
解析:方法一:令=t(t>0),由ab=a+b+3≥2+3,得t2≥2t+3,
解得t≥3,即≥3,故ab≥9.
方法二:由已知得ab-b=a+3,b(a-1)=a+3,∴b=(a>1).
∴ab=a·=[(a-1)+1]=a+3+=a-1+4+
=a-1++5≥2+5=9,
当且仅当a-1=时取等号,即a=b=3时,ab的最小值为9.
∴ab的取值范围是[9,+∞).
答案:[9,+∞)
例5 当x>-1时,求函数f(x)=的值域.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f(x)的分子、分母特点,可作如下变形:f(x)===x+1+-5.
这样就可以应用基本不等式了.
解:∵x>-1,∴x+1>0.
∴f(x)===x+1+-5≥2-5=2-5,当且仅当(x+1)2=5时,即x=-1时取“=”.
另一解x=--1<-1(舍去),故函数值域为[2-5,+∞).
点评:本题解法具有典型性,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反思.这种求值域的题目,在“函数”一章中我们接触较多,其常用方法有单调性,图像法,还有判别式法.利用判别式法不仅计算量大,而且极易因忽视某些条件而出错.本例给出了用基本不等式法求值域的方法,既简单又不易出错.但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①各项均为正数;②和或积有一个为定值;③等号一定取到,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变式训练
已知x1·x2·x3·…· ( http: / / www.21cnjy.com )x2 006=1,且x1,x2,x3,…,x2 006都是正数,则(1+x1)(1+x2)…(1+x2 006)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解析:∵x1>0,则1+x1≥2,同理,1+x2≥2,
…
1+x2 006≥2,
各式相乘,得
(1+x1)(1+x2)…(1+x2 006)≥22 006·=22 006,
取“=”的条件为x1=x2=x3=…=x2 006=1.
∴所求最小值为22 006.
答案:22 006
课本本节练习1 1~3.
1.由学生归纳整合本节课所用到的知识、思想方法,回顾本节课解决了哪些问题?应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本节课我们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函数的一些最值问题,以及不等式的证明问题.在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时,应注意考查下列三个条件:(1)函数的解析式中,各项均为正数;(2)函数的解析式中,含变数的各项的和或积必须有一个为定值;(3)函数的解析式中,含变数的各项均相等,取得最值.即用基本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时,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一些不等式时,也应注意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构建基本不等式的结构.
课本习题3—3 A组4.
1.本教案设计意在体现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函数的最值并注意了一题多解的训练.
2.本教案设计关注了教学进程的和谐发展.整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计给人自然流畅的感觉,没有教师过分自我展示的味道,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3.本教案设计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例题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式训练,从新课导入到课堂小结,都注意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充分让学生占据思维的时空,这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良方.实际上,一堂课上下来,如果让人只感觉到学生和知识的存在,感觉不到老师存在的话,那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设计者:郑吉星)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思路1.(直接导入)基本不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不仅在求函数的最值、证明不等式的方面应用广泛,在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解决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以函数、不等式为模型”的应用题中,也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我们将探究基本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引入新课.
思路2.(复习导入)不等式是与函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及方程联系极为密切的重点内容之一,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与其他知识综合运用的特点比较突出.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下面的题目:
已知a,b∈R,且a+b=1,求证:a2+b2=1.
教师先让学生探究,再点评:这是一道脍炙人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名题,其证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有:平方法、三角法、几何法等,如能联想到基本不等式,在“相等关系”中构造出“不等关系”另辟蹊径,巧用“相等”与“不等”,则又可别开生面,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证明如下:
证明:∵a≤,b≤,
两式相加得a+b≤1.
又已知a+b=1,则上述两不等式必同时取等号,
即a=,b=.∴a2+b2=1.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探究基本不等式的综合应用,在学生的 “余味缭绕”中展开新课.
推进新课
①回忆上两节课对基本不等式≥的探究应用,你是怎样创设情境,如拆 添 项或配凑因式的?目的是什么?
②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最关键的是什么?
③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探究及应用,你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了吗?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节课所探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方法与技巧.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一些简单应用,我们逐渐领悟到基本不等式≥(a>0,b>0)的深刻内涵及广泛应用.我们对基本不等式的结构特征有了充分认识,并能够灵活地把握.在这个应用过程中,我们亲身体验了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结构美、简洁美、严谨美.感受到数学探究的乐趣.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展开一些有关函数值域、最值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对基本不等式展开一些实际应用.通过一些实际应用,充分理解不等式的现实背景,真正地把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工具.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去体会基本不等式所具有的广泛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去热爱数学、研究数学.而不是觉得数学只是一门枯燥无味的推理学科.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观察、阅读、归纳、 ( http: / / www.21cnjy.com )逻辑分析、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等活动,对基本不等式展开实际应用.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和不等式有关的问题时,应抓住建立数学模型或转化为相应的不等式这一关键.
讨论结果:①~③略.
例1 如图1,动物园要围成相同面积的长方形虎笼四间.一面可利用原有的墙,其他各面用钢筋网围成.
图1
(1)现有可围36 m长网的材料,每间虎笼的长、宽各设计为多少时,可使每间虎笼面积最大?
(2)若使每间虎笼面积为24 m2,则每间虎笼的长、宽各设计为多少时,可使围成四间虎笼的钢筋网总长最小?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抓住关键词语,如数据36 m长的材料,即和为定值,求面积最大,即积有最大值.由此建立基本不等式模型.
解:(1)设每间虎笼长为x m,宽为y m,则由“有可围网长36 m的材料”,得
设面积S=xy.
由于2x+3y≥2=2,
所以2≤18,得xy≤,即S≤,当且仅当2x=3y时,等号成立.
解方程组得
答:每间虎笼设计长、宽分别为4.5 m和3 m时,可使面积最大.
(2)略.
点评:本例反映了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类型,解决本例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本例中的第(2)小题未给出解答过程,其模式与第(1)小题一样,可让学生合作交流,给出规范解答.这体现出“注意学生操作,充分让学生占据思维时空”的新课标教育理念.
例2 某种汽车,购车费用是10 ( http: / / www.21cnjy.com )万元,每年使用的保险费、养路费、汽油费约为0.9万元,年维修费第一年是0.2万元,以后逐年递增0.2万元,问这种汽车使用多少年时,它的年平均费用最少?
活动:本例是教材中的例5,时代感强.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引导学生先把这个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首先表示出年平均费用的函数解析式,再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点求出函数的最小值.
解:设使用x年汽车的年平均费用为y万元,则
y==1++≥1+2=3,
当且仅当=,即x=10时取等号.
答:汽车使用10年平均费用最少.
变式训练
某公司一年购买某种货物400吨,每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都购买x吨,运费为4万元/次,一年的总存储费用为4x万元,要使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最小,则x=__________吨.
解析:设一年总费用为y万元,则y=4·+4x=+4x
≥2=160,
当且仅当=4x,即x=20时,等号成立.
答案:20
例3 经过长期观测得到:在交通繁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时段内,某公路汽车的车流量y(千辆/时)与汽车的平均速度v(千米/时)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v>0).
(1)在该时段内,当汽车的平均速度v为多少时,车流量最大?最大车流量为多少?(精确到0.1千辆/时)
(2)若要求在该时段内车流量超过10千辆/时,则汽车的平均速度应在什么范围内?
解:(1)依题意,得y=≤=,
当且仅当v=,即v=40时,上式等号成立,所以ymax=≈11.1(千辆/时).
(2)由条件得>10,整理,得v2-89v+1 600<0,
即(v-25)(v-64)<0,解得25<v<64.
答:当v=40千米/时时,车流量最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大车流量约为11.1千辆/时.如果要求在该时段内车流量超过10千辆/时,则汽车的平均速度应大于25千米/时且小于64千米/时.
1.课本本节练习2 1,2,3.
2.直线l过点M(2,1)且分别交x轴,y轴正半轴于点A,B,O为坐标原点,求△AOB面积最小时l的方程.
解:设直线l的方程为y-1=k(x-2),即y=kx+1-2k(k<0).
令x=0,得y=1-2k;令y=0,得x==2-.
∴S△AOB=(1-2k)=2++(-2k).
∵k<0,∴-2k>0.∴S△AOB≥2+2=4,当且仅当-=-2k,即k=-时取等号.
此时l的方程为y=-x+2.
1.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学到了哪些探究问题的方法?对你影响最大的知识或方法是什么?
2.教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见解后进一步强调,现实生活中量与量的不等关系是普遍的、大量的,高考中探索性问题即包含对不等关系的探索.对于实际问题,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的数学模型,但应注意最后的解答要符合实际意义.
课本习题3—3 B组2,3.
1.本教案设计重视了基本不等式与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内容的交汇,这也是学好这部分内容的锦囊妙计.应用不等式知识可以解决函数、方程等方面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关键是把非不等式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
2.对于实际应用问题,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阅读,理解所给定的材料,寻找量与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出事物本身的主要特征与关系,建立起能够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数学结构,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然后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解决问题.
3.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涉及的范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为广泛,代数的、三角的、几何的问题中都有大量的求最值问题.求函数的值域也常归结为函数的最值,许多实际问题的应用题也能利用最值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是通过建立目标函数之后,应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函数最值.
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几何平均数的一种证明方法(局部调整法)
(1)设a1,a2,a3,…,a ( http: / / www.21cnjy.com )n为正实数,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值记为A,几何平均值记为G,即A=,G=,即A≥G,当且仅当a1=a2=…=an时,A=G.特别地,当n=2时,≥,当n=3时,≥.
(2)用局部调整法证明均值不等式A ( http: / / www.21cnjy.com )≥G.设这n个正数不全相等.不失一般性,设0<a1≤a2≤…≤an,易证a1<A<an,且a1<G<an.在这n个数中去掉一个最小数a1,将a1换成A,再去掉一个最大数an,将an换成a1+an-A,其余各数不变,于是得到第二组正数:A,a2,a3,…,an-1,a1+an-A.这一代换具有下列性质:①两组数的算术平均值不变,设第二组数的算术平均值为A1,那么A1==A,②两组数的几何平均值最大.设第二组数的几何平均值为G1,则G1=,
∵A(a1+an-A)-a ( http: / / www.21cnjy.com )1an=(A-a1)(an-A),由a1<A<an,得(A-a1)(an-A)>0,则A(a1+an-A)>a1an.
∴Aa2a3…an-1(a1+an-A)>a1a2…an-1an,G1>G.
若第二组数全相等,则A1=G1,
于是A=A1=G1>G证明完毕.
若第二组数不全相等,再作第二次 ( http: / / www.21cnjy.com )替换.仍然是去掉第二组数中的最小数b1和最大数bn,分别用A1(即A)和b1+bn-A代替,因为有b1<A1<bn且A1=A,因而第二组数中的A不是最小数b1,也不是最大数bn,不在去掉之列,在替换中不会被换掉,而只会再增加,如此替换下去,每替换一次,新数中至少增加一个A,经过n-2次替换,新数中至少出现n-2个A,最多经过n-1次替换,得到一个全部是A的新数组.此时新数组的算术平均值等于几何平均值.在每次替换中,数组的算术平均值不变,始终等于A,而几何平均值不断增大,即G<G1<G2<…<Gk,而Gk=Ak=A,因而G≤A成立.
(设计者:郑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