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有趣的寓言》主题阅读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阅读要素方法点拨】
技法 突破点 解答示例
技法一:抓
住关键词句
体会道理。 1.抓住关键词句,结合寓言故事的内容提问,答案往往就是寓言要讲的道理。 《守株待兔》一文中,可以抓住最后一句中的“笑”招问: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呢?因为他把偶然发生的事当作经常发生的事,想不劳而获,结果一无所获。我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也就明白了寓意。
2.抓住寓言故事中评论性的语句,领会寓言的比喻含义。 《南辕北辙》一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对那个楚国人行为的评论,比喻有些人的行为和目的是截然相反的,行动越卖力反而离目标越远。
技法二:先
读懂故事,
再从故事的
结局中或情
节反转处体
会道理。 1.从寓言故事的结局中,领会寓意。 《陶罐和铁罐》一文中,陶罐成为文物,很有价值;而铁罐连影子也没有了。从结局中我们明白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正确全面地看待。
2.抓住情节反转处,理解寓意。 《鹿角和鹿腿》一文中,从“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一情节反转处我们就明白了:事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技法三:联
系生活实际
理解故事中
的道理。 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学习《池子与河流》一文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种人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你想说的话往往就是寓言要讲的道理。
【语文要素解题技巧】
典型问题 答题模板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凭借“……”这个/这些关键语句我知道
了……,从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分析文中对……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
心理等描写,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文中对……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
理等描写中,我体会到了……,从中我明白
了……的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从……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谁/故事)的结局,
我明白了……的道理。
【精选阅读】
1.快乐阅读。
松树和杨树
从前,大路的旁边有两棵小树,一棵是松树,一棵是杨树。
人们从它们身旁走过时,总要议论一番:“嗬!这棵小松树长得挺直又漂亮,真不错!这棵小杨树弯弯曲曲的,可不怎么样!”
听了这话,小松树心里甜丝丝的,神气得直摇晃。而小杨树 很难过, 它不灰心,想方设法克服自己的不足,下定决心往上长。一天,林业工人来了,要给它们修枝打杈,小松树立刻皱起了眉,生气地说:“我长得多好,还用得着修理?”林业工人知趣地走开了。而不远处的小杨树央求道:“快给我修修吧!”于是,林业工人细心地将它修理了一番。小杨树顿时觉得轻松了,身子往上挺了挺。
一天,啄木鸟大夫飞来了,说要给它们捉虫。小松树瞪着眼睛说:“我这么强壮,怎么会有虫子?赶紧走开!”啄木鸟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飞到了小杨树身上。小杨树挺直身子说:“快来给我检查检查吧!”于是啄木鸟大夫把它身上的虫子吃得一干二净。小杨树身子不断往上蹿,长得更加茂盛了。
数年后,小杨树又高又壮,成了栋梁;而小松树,又矮又瘦,渐渐枯死了。
(1)阅读第三自然段,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小松树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A.骄傲自大
B.又矮又瘦
C.林业工人没修理
D.啄木鸟没捉虫
(3)读完全文,你想对小松树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4)阅读短文,填空。
小松树 小杨树
一开始的样子
对林业工人的态度
对啄木鸟的态度
最后的样子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像妈妈爱你一样去爱她
有一次,叔叔一家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波尼那河进行一次沿河旅行。出发的那天,爸爸刚好也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当时,妈妈的胃病犯了,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出门,妈妈尽力装作没事的样子。爸爸看出了妈妈的不对劲,因此叫我留下来照料妈妈。
妈妈刚才还笑着叫我好好去玩儿,怎么会生病了呢?
爸爸看出了我的疑惑,说道:“你难道没看出来,妈妈病得多么严重?她费了多大动儿才装出没事的样子,她是怕你会担心她,不能安心出去玩儿,所以她独自承担痛苦。”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她脸色苍白,并不时皱眉,说没胃口不想吃饭。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生病了呀。我难过地说:“爸,你说得没错,妈妈确实病了。可是,我没看出来。”
爸爸说:“卡尔,你不能只在口头上爱妈妈,而要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你要像妈妈爱你一样去爱她。从妈妈的眼神、说话的语气和一些实际行动中去感受妈妈的需要,去爱她、帮助她。”
我放弃了那次旅行。
通过生活中的那件小事,爸爸把爱的意义一点一滴地注入了我的心中。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恍然大悟:
(2)出发前,“我”(看出 没有看出) 妈妈生病了,爸爸(看出 没有看出) 妈妈生病了。(选出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
(3)把文中画“ ”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4)妈妈为什么要装出没事的样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爸爸教育“我”应该怎样爱妈妈?用“﹏﹏﹏”画出相关语句。
(6)“我”为什么放弃了那次旅行?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我”留在家中会做什么。
3.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风筝
贾平凹
①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②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③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④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⑤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⑥“那儿找过了吗?”
⑦“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⑧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放风筝
①星期天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哥哥拿着叔叔帮我们做的风筝,高高兴兴地来到体育场。
②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有的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举着风筝正要放。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就是没有“大蜻蜓”。
③我跟哥哥说:“快,快点儿让咱们的‘大蜻蜓’飞上天吧。”哥哥让我端端正正地举着“大蜻蜓”,他拿着线轴,飞快地向前跑,边跑边放线。等到他喊一声“放”,我赶紧松开手。哥哥拽着风筝又跑了一阵才收住脚。我们的“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它那两对大翅膀微微地呼扇着,两只眼睛骨碌碌直转。
④这时候,有一架飞机从西边飞过来。啊,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呢。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
⑤一会儿,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奇怪地说:“你是从哪儿飞来的呀?好漂亮啊!”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⑥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色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鲜红色的“大金鱼”,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在水里游。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
(1)题目比较:《风筝》与《放风筝》的题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2)阅读两篇文章的第③段,说说“一紧一松”以及三处写“跑”的作用是什么?
(3)说说《风筝》中的“幸福鸟”的取名和《放风筝》中对于风筝的取名有什么不同。
(4)分析两篇文章在确定重点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风筝》重点写了 。
《放风筝》重点写了 。
(5)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心情的句子,画上“ ”(每篇三至四处)。说一说如何表现放风筝过程中的快乐。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去年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只美丽的“小花鹿”。它既不会跑,也不会跳,是个泥制的储蓄罐。
“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圆圆的脑袋上,一对粉红的耳朵向上竖着,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脸上嵌着两只明亮的眼睛,透蓝的眼眶里,那圆溜溜的黑眼珠还真有神采呢!一张小嘴微微撅着,像是要跟我说话。“小花鹿”的身体是橘黄色的,上面还有大红色的梅花斑纹。它那条又小又短的尾巴向上翘着,显出一副调皮的样子,它整天静静地蹲在我的写字台上。我在它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绿丝带,打了个蝴蝶结,这一下,它变得更加神气和漂亮了。
自从我有了“小花鹿”以后,那些话梅啦、山楂啦、橄榄啦,不像过去那么吸引我了。我不再随便买零食吃,把节省下来的钱,从“小花鹿”后脑勺上的小口子里塞进去。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小花鹿”就像吃到了鲜嫩的树叶一样,高兴得眯起眼睛笑了。一天又一天□一个月又一个月□不到一年□“小花鹿”变得沉甸甸了□我抚摸着它□高兴地说□□这下□我就可以去买许多书啦□你的功劳真不小啊□□
(1)给没有加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第二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来。
(3)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4)“小花鹿”的功劳是 。
(5)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打比方的句子,是的打“√”,不是的打“×”。
①圆圆的脑袋上,一对粉红的耳朵向上竖着,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
②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小花鹿”就像吃到了鲜嫩的树叶一样,高兴得眯起眼睛笑了。
5.阅读理解。
陶罐被人送到博物馆里。瞧!多神气呀!人们被它的美吸引住了,都赞叹不已。
有一天,陶罐看见许多人都捧着一只很暗的铁罐进了博物馆。陶罐说:“老东西,我看你也活不了多少年了,你敢和我在土里比一比吗?”“不敢,我们铁罐埋在土里,就会氧化。”“我就知道你不敢,无能的东西。”陶罐说,带着轻蔑的神气。“我确实不敢在土里和你较量,但并不是无能。”老铁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埋在土里比较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瞧你黑不溜秋的,早晚都要氧化的。可姑奶奶我永远这样漂亮。”陶罐盛气凌人地说。铁罐忍不住了,大声说:“你敢侮辱我们铁罐家族,现在我要你变成碎片。”说着,身子向陶罐一晃,陶罐后悔都晚了,完了,全完了!唉!
(1)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语。
①不停地称赞,夸赞。
②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③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争辩——
轻蔑——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人们被陶罐的美吸引住了,都 。
②陶罐 极了,一下子变得 起来。
(4)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陶罐为什么变得得意和骄傲起来?
②铁罐为什么不能埋在土里?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蜗牛与它的大海
有一只蜗牛,很想去见识一番大海。
然而,它算计了一下,悲观地发现,如果按照每日的爬行速度,它的寿命只可能爬完四分之一的路程。
“但是”,它又换了一个角色,自言自语道,“能否到达大海,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对于许多到达大海的人来说,大海反而离他们更远了。”
“因此,大海或许只存在于向着大海的进行之中。”这只蜗牛继续自言自语道:“如果我现在向着大海迈开了第一步,那么,我就攫取了大海的一部分,尽管微不足道。但是,我如果坚持着向大海行进了四分只一的路程,那么,我就拥有了四分只一的大海——对于一只蜗牛来说,这已经够了。”
于是,这只蜗牛踏上了大海之程。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乐观 丧失 奔跑 放弃
(2)“很想去见识一番大海”的“见识”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接触事物,扩大见闻
B.见闻,见识。
(3)蜗牛渴望看见大海,人也渴望看见大海,你认为大海有什么吸引力?下面说法符合你的想法的一句是 。
A.大海一望无际,开拓了人的视野。
B.大海好玩,可以捡贝壳,可以游泳,可以在沙滩上晒太阳。
C.大海有气势,大海波涛汹涌,一浪接一浪
(4)蜗牛两次“自言自语”,前一次是为了 。后一次是为了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分析】语段是一则寓言。讲述了松树因长得挺直又漂亮,骄傲自大,拒绝林业工人的修剪,阻止啄木鸟为它捉虫。而杨树不因自己又矮又瘦而灰心,想方设法克服不足,积极配合林业工业和啄木鸟,为自己修剪捉虫,结果杨树越长越茂盛,后来长成了栋梁,松树枯死了。
【解答】(1)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用法。关联词语是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关系的词语。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分句要组成一个大句子,就要根据它们相互关联的意思,用恰当的关联词把它们连接起来。转折关系是指后一个分句表述的意思同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联系上下文,“小杨树很难过”与“它不灰心”之间表示转折关系。故应是:虽然……但是……;。
(2)考查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从“小松树立刻皱起了眉,生气地说:'我长得多好,还用得着修理?'”“小松树瞪着眼睛说:'我这么强壮,怎么会有虫子?赶紧走开!'“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小松树拒绝修剪、治病,是它枯死的直接原因。从“小松树心里甜丝丝的,神气得直摇晃。”可以看出小松树骄傲自大。这是它枯死的根本原因。故选:A。
(3)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文段通过小松树和小杨树的对比,启示人们不要因外表的美丽而骄傲自大,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不断努力去弥补,最终也会有所成就。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4)这是考查学生对梳理文章内容能力。完成此题,只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
(1)虽然 但是
(2)A
(3)外表的美丽是暂时的,一个人要想获得有意义,还必须有谦虚的态度,奋进的精神,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完美人生。
(4)挺直又漂亮 弯弯曲曲
拒绝 欢迎
赶紧走开 给我检查
枯死了 成了栋梁
【点评】阅读这篇短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2.【分析】本文写了妈妈为了让我玩的开心点,让爸爸安心去地开会,自己忍住胃痛坚持自己在家里,爸爸看出了妈妈的心思教育我要像妈妈爱我一样去爱她,我留下了照顾妈妈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好好爱家人。
【解答】(1)考查了文中词语的理解。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所以“恍然大悟”的意思是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出发的那天,爸爸刚好也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当时,妈妈的胃病犯了,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出门,妈妈尽力装作没事的样子。爸爸看出了妈妈的不对劲,因此叫我留下来照料妈妈”可以得知,爸爸看出妈妈不舒服了,所以才决定让“我”留下来;从原文第二段“妈妈刚才还笑着叫我好好去玩儿,怎么会生病了呢”可得知,“我”并没有看出妈妈生病了。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故改陈述句为:妈妈刚才还笑着叫我好好去玩儿,不可能生病了。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从原文第一段中的“妈妈的胃病犯了,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出门,妈妈尽力装作没事的样子。”可知,妈妈装作没事的样子是为了不让“我”和爸爸担心,从“叔一家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波尼那河进行一次沿河旅行”可知妈妈装作没事的样子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好好的玩,不要为了她一个人影响了大家的心情。从“出发的那天,爸爸刚好也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可得知妈妈也是为了让爸爸能安心开会才选择不说自己的病情。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妈妈对这一家人深切的爱。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文章第五段“卡尔,你不能只在口头上爱妈妈,而要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你要像妈妈爱你一样去爱她,从妈妈的眼神,说话的语气和一些实际行动中去感受妈妈的需要,去爱她、帮助她。”便是爸爸教育“我”的话。
(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拓展写话能力。结合对原文的理解作答,写话只要合情理即可。“我”放弃旅行是因为妈妈生病没人照顾,“我”要留下来照顾她。后续的行动,充分发挥想象,比如会给妈妈倒开水、找药,让妈妈好好睡一觉,给妈妈做一顿饭等等,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形容我一下子明白过来;
(2)没有看出 看出;
(3)妈妈刚才还笑着叫我好好去玩儿,不可能生病了。
(4)妈妈为了不让“我”和爸爸担心,让“我”能够安心地出去玩,让爸爸安心地去开会,所以装成没事的样子。“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和爸爸的爱。
(5)卡尔,你不能只在口头上爱妈妈,而要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你要像玛妈爱你一样去爱她。从妈妈的眼种、说话的语气和一些实际行动中去感受妈妈的需要,去爱她、帮助她。
(6)“我”放弃旅行是因为妈妈生病没人照顾,“我”要留下来照顾她。
“我”会贴心地照顾妈妈,给她倒水,陪她聊天,给她买她喜欢吃的水果。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3.【分析】本题包括两个片段。片段一《风筝》,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表达了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片段二《放风筝》,记叙了“我”和哥哥到体育场放风筝时看到的、做到的和想到的。表达了童年放风筝的快乐。
【解答】(1)考查对两个题目的理解。通读两个片段可知,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风筝》主要写的是做风筝,放风筝以及找风筝。《放风筝》主要写的是放风筝的过程和天空中有哪些风筝。所写的内容不同,表达的中心就不同。因此,这两个题目不能换。
(2)考查对两个片段内容的理解。通读两个片段中的第③段可知,片段一《风筝》中的“一紧一松”和片段二《放风筝》中的三处写“跑”的作用是:具体写出了风筝是怎样飞上天空的。
(3)考查说出两个片段中的风筝名字有什么不同。通读两个片段可知,《风筝》中的“幸福鸟”的取名,由于作者做风筝时,想做一个蝴蝶样的,做完后又不像了,因此取名“幸福鸟”。《放风筝》中作者放的风筝是叔叔帮着做的,名字早就起好,即“大蜻蜓”,并且做得很像。天空中放上去的风筝各有各的名字,唯独没有“大蜻蜓”,所以“我”和哥哥就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这就是两个风筝取名不同的原因。
(4)考查两个片段在确定重点内容上有什么不同。通读两个片段,根据片段内容可知,《风筝》重点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放风筝》重点写了放风筝和天空中有哪些风筝以及风筝飞的样子。
(5)考查找出两个片段中描写心情的句子,并说说如何表现放风筝过程中的快乐。通读两个片段可知,《风筝》中描写心情的句子有“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放风筝》中描写心情的句子有“我和哥哥拿着叔叔帮我们做的风筝,高高兴兴地来到体育场”“快,快点儿让咱们的‘大蜻蜓’飞上天吧”“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从这些描写心情的句子可知,这两个片段都是通过描写如何和哥哥在放风筝过程中配合默契,成功地把风筝放上天空的。从文中的“我们快活地喊叫着”“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表现出了放风筝过程中的快乐。
故答案为:
(1)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风筝》主要写的是做风筝,放风筝以及找风筝。《放风筝》主要写的是放风筝的过程和天空中有哪些风筝。所写的内容不同,表达的中心就不同。因此,这两个题目不能换;
(2)具体写出了风筝是怎样飞上天空的;
(3)《风筝》中的“幸福鸟”的取名,由于作者做风筝时,想做一个蝴蝶样的,做完后又不像了,因此取名“幸福鸟”。《放风筝》中作者放的风筝是叔叔帮着做的,名字早就起好,即“大蜻蜓”,并且做得很像。天空中放上去的风筝各有各的名字,唯独没有“大蜻蜓”,所以“我”和哥哥就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这就是两个风筝取名不同的原因;
(4)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放风筝和天空中有哪些风筝以及风筝飞的样子;
(5)《风筝》中描写心情的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放风筝》中描写心情的句子:我和哥哥拿着叔叔帮我们做的风筝,高高兴兴地来到体育场。快,快点儿让咱们的‘大蜻蜓’飞上天吧。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这两个片段都是通过描写如何和哥哥在放风筝过程中配合默契,成功地把风筝放上天空的。从文中的“我们快活地喊叫着”“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表现出了放风筝过程中的快乐。
【点评】学习理解两个片段内容,了解片段的主旨,认真阅读两个片段,抓住片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4.【分析】短文主要写了“我”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个“小花鹿”存钱罐,“我”把零钱都存进“小花鹿”肚子里,并用这些零花钱买书的事。文章赞扬了“我”合理利用零花钱的好品质。
【解答】(1)考查了对标点符号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小花鹿”中引号是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高兴地说”在引语前后面加冒号,说的话加引号,“我就可以去买许多书啦!你的功劳真不小啊!”感叹号表示强烈的感情。一句话说完加句号,其它停顿用逗号。
(2)考查了找出中心句的能力。短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这句话主要写了“小花鹿”存钱罐讨人喜欢的外形特点,突出了作者对这个存钱罐的喜爱之情。因此“‘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这句话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3)考查了给短文添加题目的能力。一般来讲,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这篇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我”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个“小花鹿”存钱罐,“我”把零钱都存进“小花鹿”肚子里,并用这些零花钱买书的事,赞扬了“我”合理利用零花钱的好品质。因此这篇短文的题目可以是:“小花鹿”储蓄罐。
(4)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小花鹿”的功劳是:让“我”养成存钱的好习惯。
(5)考查了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理解。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①这句话里的“仿佛”表示猜测。故不是打比方;②这里的“好像”表示比较。故不是打比方。
故答案为:
(1)一个月又一个月。不到一年,“小花鹿”变得沉甸甸了。我抚摸着它,高兴地说:“这下,我就可以去买许多书啦!你的功劳真不小啊!”
(2)“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
(3)“小花鹿”储蓄罐。
(4)让“我”养成存钱的好习惯。
(5)①×②×。
【点评】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是做题关键。题干都是与理解文章内容有关的。所以做阅读题必须学会归纳总结。
5.【分析】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陶罐认为自己非常美丽,当看到丑陋的铁罐后,它便嘲笑铁罐。最后生气的铁罐向陶罐一晃,陶罐便摔碎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解答】(1)考查从文中找出与所给的意思相应地词语。通读语段可知,①根据“不停地称赞,夸赞”这个意思,文中与其相对应的词语是“赞叹不已”。②根据“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这个意思,文中与其相对应的词语是“相提并论”。③根据“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这个意思,文中与其相对应的词语是“盛气凌人”。
(2)考查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争辩:指争论,辩解。其近义词是“争论”。轻蔑:指轻视;不放在眼里。其近义词是“蔑视”。
(3)考查根据语段内容填空。通读语段可知,①人们被陶罐的美吸引住了,都 赞叹不已。②陶罐 美极了,一下子变得 神气起来。
(4)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通读语段可知,①陶罐变得得意和骄傲起来的原因是:本身漂亮,再加上人们的赞叹不已,陶罐就变得得意和骄傲起来了。②铁罐不能埋在土里的原因是:
因为铁罐埋在土里,就会氧化。
故答案为:
(1)①赞叹不已;
②相提并论;
③盛气凌人;
(2)争论 蔑视;
(3)①赞叹不已;
②美 神气;
(4)①本身漂亮,再加上人们的赞叹不已,陶罐就变得得意和骄傲起来了;
②因为铁罐埋在土里,就会氧化。
【点评】学习理解语段内容,了解语段所表达的主旨,认真阅读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题目中的问题。
6.【分析】本文写了一只蜗牛向往大海,明知生命中不可能到达大海,可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义无反顾的踏了旅程,说明了对于蜗牛来说,那是她的一生的目标,她在意的是过程而不是到底有没有到了大海。人的一生是否有一个值得付出你的一生去追逐的理想,而蜗牛它是用她的一生来实现这个目标。不管对与错,成功与失败至少努力过,就够了。
【解答】(1)考查学生找反义词的能力。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反义词为“悲观”。丧失:失去。反义词为:拥有。奔跑:快速的跑,反义词为:爬行。放弃:不再坚持,放下。反义词为:坚持。
(2)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很想去见识一番大海”的“见识”在文中的意思是接触事物,扩大见闻。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蜗牛渴望看见大海,人也渴望看见大海,我认为大海的吸引力有:①大海一望无际,开拓了人的视野。②大海好玩,可以捡贝壳,可以游泳,可以在沙滩上晒太阳。③大海有气势,大海波涛汹涌,一浪接一浪。
(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蜗牛两次“自言自语”,前一次是为了自我说服。后一次是为了自我勉励。
故答案为:
(1)悲观 拥有 爬行 坚持;
(2)A;
(3)ABC;
(4)自我说服 自我勉励。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