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8 11: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建立 D.文艺复兴
2.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地方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庄园内逐步组成了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私家武装,逐渐形成日本古代社会的( )
A.市民阶层 B.武士阶层 C.倒幕力量 D.封建庄园主
3.12世纪晚期之后,日本进入长达700多年的什么统治时期( )
A.幕府统治 B.天皇统治 C.大王统治 D.教会统治
4.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这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天皇掌握了实权 B.土地兼并盛行
C.矛盾缓和,政局稳定 D.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改新”的根本作用在于( )
A.加强了法制建设 B.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C.日本发展成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D.维护了奴隶阶级的统治
6.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这场推动日本社会发展的改革被称为( )
A.封君封臣制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7.吴廷珍:运动自上而下地摧毁了氏族参与的势力,“解放”了部民,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确立和巩固了国家的封建制度,此运动( )
A.确立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B.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C.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D.建立天皇为中心的集权制度
8.7世纪前,日本贵族兼并土地,争战不休,社会上出现了“老者啼草根而死子道垂,幼者含乳以母子共死”的惨状,人民开始了反抗,于是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改革。材料表明日本改革是为了( )
A.缓和社会矛盾 B.推翻幕府统治 C.加强君主专制 D.防止贵族争战
9.《全球通史》中提到,“6 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 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作用重大”包括( )
①主张实施变革 ②提出效仿宋朝制度 ③推动大化改新 ④促使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有学者论及某次改革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作用重大”指的是( )
A.促使日本实现了国家统一 B.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日本从此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 D.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1.图像史料在证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一组图像资料,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古代希腊文明 B.古代日本文化 C.古代罗马法制 D.古代阿拉伯文明
12.“大化改新前,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大化改新在中央设置二官八省,在地方设立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材料体现了改革的目的是( )
A.挽救民族危机 B.发展封建经济 C.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幕府统治
13.有学者论及某次改革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作用重大”指的是( )
①促使日本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阿拉伯人使用了印度人创造的“0”符号和十进位法,并把这种印度数字传到欧洲。据此推知,阿拉伯文化( )
A.沟通东西 B.自主创新 C.承前启后 D.根植本土
15.被称为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的是( )
A.文字 B.阿拉伯数字 C.伊斯兰教 D.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16.中古时期,阿拉伯人在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了给人类,从而对东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典型的代表是( )
A.种姓制度 B.公历 C.阿拉伯数字 D.元首制
17.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其中包括( )
①罗马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拜占庭帝国 ④亚历山大帝国 ⑤孔雀王朝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8.他是当今世界主流宗教的创始人之一,“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他应受人们的尊重与敬仰。”以下不属于“他”的大事的是( )
A.62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完成统一 B.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独尊安拉
C.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 D.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19.下图所示国家在文化上的贡献是( )
A.孕育了大学和行会 B.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D.将指南针传入中国
20.7-8世纪,唐朝西部有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它迅速扩张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并与唐朝发生了怛罗斯之战。该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21.从下图所示内容能够看出,阿富汗塔利班组织的成员主要信仰( )
1996年,阿富汗塔利班掌握阿富汗政权,不久建立酋长国;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在美军军事打击下垮台;2021年8月,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塔利班迅速重掌政权,称将重建酋长国。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22.下图信息反映的是( )
A.古希腊文明 B.拜占庭文明 C.古埃及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3.世界三大宗教给人类留下了弥足珍贵且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下列图片中的建筑属于伊斯兰教的是( )
A.圣索非亚大教堂 B.洛阳白马寺 C.巴黎圣母院 D.麦加大清真
24.《一千零一夜》这本书里有许多与中国有关的故事,《基督教商人的故事》中的基督教商人因经商到达中国,《裁缝的故事》中的巴格达跛脚青年因经商到达中国,《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和懒汉的故事》中的商人艾博·木钻斐耳因经商常常到中国。“这些故事证明阿拉伯人( )
A.传播文化,敢于冒险 B.重视商业,沟通中西
C.开展贸易,学习科技 D.善于创作,重视知识
25.“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由此可知( )
A.阿拉伯帝国信奉基督教 B.阿拉伯人依靠武力扩张
C.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D.天皇是阿拉伯帝国的最高首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14分)
26.日本因善于学习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日本文明是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结合下列材料,完成探究任务(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改革时的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 二官八省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经济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材料三 像日本人那样自觉的、大规模的文化引进,在西方历史中是找不出同样的例子的。
——摘自赖肖尔《当今日本人》
(1)材料一中的唐招提寺是谁设计和建造的?日本遣唐使回国后推动了哪次重大社会变革?使日本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2)通过对比表格,请说出日本这次改革的特点。(2分)
(3)这两则材料反映出日本政治的什么特点?(3分)
(4)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有限,资源匮乏,但日本已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学习了古代日本的这段历史后,你有何感想?(4分)
27.改革与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公元前5世纪后期某执政官《在阵亡将士葬礼的演说》
材料二 公元7世纪,日本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三
(1)某执政官是谁?当时雅典的权力掌握在哪些人手里?(4分)
(2)材料二中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7世纪的日本进行了一场改革,这场改革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三的局面与哪国改革有关?据图示可知,各级封建主与其附庸之间关系的主要纽带是什么?(4分)
28.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
——选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阿拉伯人在哪一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依据所学知识,举一例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4分)
材料二:中国造纸术西传简图
(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造纸术传播的特点。(4分)
材料三: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3)材料二、三中的文明交流属于哪一种交流方式?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外交流带来的影响。(4分)
29.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罗马军队每征服一处,就铺设道路,兴建港口。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就像是罗马帝国的血脉……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来自罗马帝国各个角落的货物汇聚罗马,“使罗马城消费的商品种类不胜枚举”,也使罗马城中百业兴隆。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三:
——摘编自《世界历史地图册》
材料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摘编自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材料一中的“远征”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该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不得照抄原文)(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军队的征服对哪方面的影响?(写出一点即可)(4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3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交流互鉴”有何认识?(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幕府统治建立,排除C项;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与日本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地方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庄园内逐步组成了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私家武装,逐渐形成日本古代社会的武士阶层,这对日本影响很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事组织,排除AD二项;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倒幕力量,排除C项。故选B项。
3、A
【详解】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A项正确;12世纪晚期之后,日本进入长达700多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排除B项;12世纪晚期之后,日本进入长达700多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排除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上台执政,参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天皇掌握了实权没有体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排除A项;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排除B项;“矛盾缓和,政局稳定”不能体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依据“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可知“改新”指的是公元七世纪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时期仿效唐朝制度而进行的改革—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转型,使日本由奴隶国家发展成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并非大化改新的根本作用,排除AB项;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并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仿照中国唐朝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使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B项正确;欧洲封建时代实行封君封臣制、1861年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后期日本开始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实行明治维新,排除A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大化改新运动自上而下地摧毁了氏族参与的势力“解放”了部民,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建立了天皇为中心的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了国家的封建制度,D项正确;其他三项所述史实均发生在欧洲,与日本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8、A
【详解】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皇权旁落,政局混乱,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唐朝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这次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A项正确;推翻幕府统治是明治维新的背景,排除B项;加强君主专制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防止贵族争战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那些游历‘天朝’的 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②提出效仿宋朝制度是错误的,因为宋朝是在10世纪中期才建立的,据此可知,C项正确。排除含有②的A、B、D三项。故选C项。
10、D
【详解】依据“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和所学知识,隋唐时期日本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推动了7世纪的日本开展改革—大化改新,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D项正确,排除A项;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天皇时期仿学习西方近代文明,进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排除B项;大化改新数百年后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倭王印”与日本有关。12世纪晚期,日本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据此推断探究的主题是古代日本文化,B项正确;古代希腊文明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古代罗马法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古代阿拉伯文明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大化改新前,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为此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由此可见材料体现了改革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大化改新前面临外来侵略的挑战,无从得出挽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不能体现发展封建经济这一目的,排除B项;大化改新数百年后,日本进入封建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反映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大化改新没有使日本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1868年的明治维新,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题干“阿拉伯人使用了印度人创造的‘0’符号和十进位法,并把这种印度数字传到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A项正确;题干强调了阿拉伯文化的作用,未强调自主创新,排除B项;承前启后强调文化的传承,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阿拉伯文化学习了很多外来文化,“根植本土”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 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B项正确;文字不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排除A项;伊斯兰教、 创造完整的代数学都属于阿拉伯人的贡献,但不是“独特贡献”,排除C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阿拉伯人将古印度人创造的数字进行改造完善后传入欧洲,对东西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C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文明,公历和元首制是罗马人创造的,都没有经过阿拉伯人的吸收和改造,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拜占庭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孔雀王朝是古印度一个奴隶制王朝,没有地跨欧、亚、非三洲,⑤错误。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18、D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穆罕穆德死后,阿拉伯半岛基本完成统一,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排除A项,D项正确;穆罕穆德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独尊安拉,排除B项;后来,穆罕穆德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图示的国家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文化学术十分繁荣,创造完整的代数学,C项正确;中古时期的欧洲孕育了大学和行会,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指南针是中国本土的发明,排除AB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根据“7-8世纪”“政教合一”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任者继续扩张,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他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在7-8世纪之前已经灭亡,排除A项;罗马帝国没有与“唐朝发生了怛罗斯之战”,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没有与“唐朝发生了怛罗斯之战”,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依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阿富汗塔利班组织成员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古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穆斯林必须戴头巾,穿长袍,D项正确;佛教兴起于古印度,宣扬“众生平等”“轮回”,排除A项;基督教信仰耶稣和上帝,以圣经为经典,是西方国家的主流宗教,排除B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根据所学,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提出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阿拉伯文明在东西文明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ABC项与伊斯兰教的创立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麦加大清真寺位于今天的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D项正确;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都属于基督教建筑,排除AC两项;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排除B项。故选D项。
24、B
【详解】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这本书里有许多与中国有关的故事,《基督教商人的故事》中的基督教商人因经商到达中国,《裁缝的故事》中的巴格达跛脚青年因经商到达中国,《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和懒汉的故事》中的商人艾博·木钻斐耳因经商常常到中国”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证明阿拉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重视商业,沟通中西,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敢于冒险,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科技,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创作,排除D项。故选B项。
25、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可知,国家和宗教合而为一,这是政教合一,C项正确;材料是为了说明阿拉伯帝国宗教和国家的一体化特征,不是说阿拉伯帝国信奉基督教 、阿拉伯人依靠武力扩张,排除AB两项;中国传说时代也有天皇,后来日本借用了这一说法,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14分)
26.
(1)鉴真。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或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仿效唐朝政治经济制度。
(3)善于学习,长于模仿。
(4)国家想要发展进步就不能故步自封,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文明成果,坚持改革创新。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唐招提寺的设计和建造者是鉴真,日本遣唐使回国后推动的重大社会变革是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表格可知,日本这次改革的特点是仿效唐朝政治经济制度。
(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日本政治的特点是善于学习,长于模仿。
(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国家想要发展进步就不能故步自封,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文明成果,坚持改革创新。
27.
(1)伯里克利;成年男性公民
(2)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法兰克王国;土地
【解析】(1)问题一:材料一信息“我们雅典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中某执政官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杰出代表——伯里克利。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当时雅典的权力掌握在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手里,外邦人、妇女、儿童无权享有这种民主权利。
(2)问题一:材料二“公元7世纪,日本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问题一:依据材料三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后形成的。问题二:根据图示可知,封建主与附庸之间关系的主要纽带是土地。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28.
(1)保存希腊古典著作。《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等(符合要求即可)。
(2)传播时间久,传播范围广,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等。(答出两点即可)
(3)影响:和平交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根据“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可知阿拉伯人保存希腊古典著作。阿拉伯人的贡献包括《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等。
(2)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造纸术传播的特点是传播时间久,传播范围广,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等。
(3)造纸术的传播和“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等信息可知交流方式是和平交流;影响主要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9.
(1)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2)交通和商业贸易;
(3)阿拉伯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
(4)文明交流互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尊重文明多样性,提倡和平友好交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合”的远征指的是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国王亚历山大历经10年征战,建立一个空前庞大额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说明东征和帝国的建立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也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2)根据材料可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就像是罗马帝国的血脉”“条条大路通罗马”说明罗马军队的征服促进了交通的发展;“来自罗马帝国各个角落的货物汇聚罗马,‘使罗马城消费的商品种类不胜枚举’,也使罗马城中百业兴隆。”说明了经济上罗马的征服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和经济发展。
(3)根据图示可知,中国的科技和印度的物品和文化经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说明阿拉伯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亚历山大山大的东征和帝国建立,罗马的征服,阿拉伯人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说明文明交流互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说明面对不同文明首先应尊重文明多样性;同时在文明的交流方式上,提倡和平友好交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