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
七年级历史试题
(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目前研究人类起源最可靠的依据是( )
A.化石 B.神话传说 C.文学作品 D.童话故事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共有的特点的是( )
A.烧烤食物 B.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C.共同劳动并共同分享成果 D.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3、河姆渡和半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会建造房屋 B.能制作陶器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饲养家禽家畜
4、2020年2月14日,袁隆平院士为支援武汉市蔡甸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捐赠的200吨大米运抵武汉。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发现于中国,目前己知人工栽培稻最早出现于哪一地区( )
A.黄河中游 B.长江中下游 C.珠江三角洲 D.辽河流域
5、传说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结盟打败蚩尤,后来又与九黎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形成了华夏族。后为尊奉的华夏族祖先是( )
A.炎帝、蚩尤 B.炎帝、黄帝 C.黄帝、蚩尤 D.尧、舜
6、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
A.通过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B.凭借家族特权,继承首领位置
C.治水建立功业,人民拥戴上台 D.通过禅让制度,大家推荐继位
7、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诸侯的反叛 B.统治者残暴昏庸,失去民心
C.“国人暴动” D.牧野之战的影响
8、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 )
A.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B.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诸侯需要扩大统治范围 D.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
9、下列材料都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周初青铜器铭文 B.司马迁《史记》
C.小说《封神演义》 D.京剧《哪吒》
10、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1、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 B.大一统 C.民族政权并立 D.专制皇权加强
12、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 之一,又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的( )
A.楚国 B.晋国 C.吴国 D.宋国
13、都江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其相关表述符合实情的是( )
A.至今已2200多年 B.反映了冶炼铸造技艺的高超
C.全长2700多千米 D.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
14、《史记·商君列传》载:“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行省制
15、在中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完全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产物 B.是现代中国建设经验的总结
C.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D.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16、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17、1975 年 12 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中,发现了一千五百余支竹简,内容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文书。这些文书大致分为三类:一为法律条文;二是法律解释;三是有关诉讼制度的各种规则。竹简内容折射出秦朝( )
A.强化思想控制 B.统治残暴 C.重视法制建设 D.经济发达
18、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19、下列属于秦末农民起义范畴的历史事件有( )
①陈胜、吴广起义 ②项羽领导的起义 ③刘邦领导的起义 ④楚汉之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有些古诗词也是历史资料,能从中看到诸多典故和人物。章碣的代表作是《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
①大禹治水 ②秦末农民战争 ③周平王东迁洛阳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1、“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怎能还在马上治天下呢?”这句话告诫汉朝的统治者( )
A.武力治天下 B.必须解除大将的兵权
C.尽快停止战争,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D.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诸侯王
2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23、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4、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25、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问题,曾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向汉武帝提出这个建议的大臣( )
A.董仲舒 B.卫青 C.霍去病 D.主父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加。
【化石证史 世界震撼】
材料一 北京周口店, 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并发现了用火遗迹。
(1)在北京周口店,同学们可以考察哪些远古人类遗址?(2分)
【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
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东汉) 班固《白虎通》卷一
材料三 如图
(2) 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会“农作”的典型代表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与房屋类型。(6分)
【工具改进 技术革新】
材料四 《吕氏春秋》记载:“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材料五 如图
(3)从材料四和材料五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2分)
27、材料一为了更好地学习战国历史,小红所在的学习小组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学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上图中燕、齐等国家历史悠久。它们立国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 西周的这一制度实行的依据是什么?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重要战役?举一个例子。 (4分)
材料二
(2)材料二所示的文物共同反映出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变化? (2分)
材料三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法治,中央集权
(3)上表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种局面?这一局面的影响由哪些?(4分)
(4)除了社会动荡、经济发展、文化勃兴外,战国时期政治上还掀起了变法的浪潮,其中最出名的变法代表是哪一次变法?这次变法所产生的影响如何?(4分)
(5)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仍体现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两例说明。我们应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怎样的?(4分)
28、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位历史人物?(4分)
(2)图二反映了秦朝开创的什么制度?根据图二概况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4分)
(3)根据图三、图四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2分)
29、【汉朝】
材料一: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走,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材料二:汉初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是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 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汉武帝釆取什么措施巧妙消除诸侯国对抗中央能力?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为监督百官的不法行为,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材料二汉武帝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请列举两例(4分)
(3)材料三中的董仲舒给哪位皇帝提出的建议?用历史术语8个字概括这个建议。这个建议后,什么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A.依据所学可知,我们研究史前史,主要靠资料,而资料又分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文献资料是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实物资料则是化石、历史文物、古迹遗址等。但这两种资料最可信的是实物资料,因此研究人类起源最可靠的依据是化石。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故选A。
2.D
【解析】ABC.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会制作并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并共同分享成果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山顶洞人也过着群居生活,不仅会打造石器,还学会人工取火。故ABC说法正确。
D.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故D说法错误。故选D。
3.C
【解析】
C.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这样原始农业的出现使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故C正确。ABD.这三项不是河姆渡和半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故ABD错误。故选C。
4.B
【解析】
B.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故B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5.B
【解析】
B.距今约四五千年前,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始祖,故B符合题意。ACD.综上,其余三项与题干不符合,故排除ACD。故选B。
6.D
【解析】
D.依据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懂的继承人。故D正确。A.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故错误。B.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故B错误。C.禹治水有功,舜年老让位与于禹。故D错误。故选D。
7.B
【解析】B.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最终导致了夏朝灭亡; 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最终导致了商朝灭亡;周厉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导致了国人暴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西周灭亡。由此可知,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残暴,失去民心,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
8.D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等。故周幽王能数次戏弄诸侯源于分封制下诸侯需要服从周王调兵。ABC不符合题意。
9.A
【解析】史料价值最高的是周初青铜器铭文,这是与武王伐纣时间最接近的实物史料。BCD都是文献史料,史料价值一般。 故选:A。
10.B
【解析】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11.A
【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相称霸,群雄割据,各国竞相变法,是个战乱变革的时代。通过社会变革,封建制度确立,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又是一个思潮解放的时代,故A正确。BCD.三项叙述不符合春秋战国的主要特征,故排除BCD。故选A。
12.A
【解析】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齐国、楚国和秦国. 故选A.
13.A
【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已2200多年,仍发挥着灌溉等重要作用。故选A。
14.B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聚为县”“三十一县”可知是指建立县制,答案为B。
15.D
【解析】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认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使命、独特的国情注定我们必然植根与中国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从题干“和谐、“友善、“法治”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项错误。故选D。
16.D
【解析】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他们重视人民或民本思想. 故选:D。
17.C
【解析】
C.据题干比较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制定法律加强对人民的统治,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故竹简内容折射出秦朝重视法制建设。故C正确。ABD.强化思想控制、统治残暴、经济发达从题干不能得出,故排除。故选C。
18.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9.A
【解析】①②③.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项羽领导的起义和刘邦领导的起义都属于秦末农民战争范畴,故①②③正确。④.楚汉之争是封建统治者相互争夺帝位的战争。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故④错误。故选A。
20.B
【解析】②④.章碣的《焚书坑》诗中,“坑灰”是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刘项”是指刘邦、项羽,他们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代表。 故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21.C
【解析】
C.马上打天下是强调军事作用,不能强调马上治理天下,结合汉朝初期的社会环境特征应该要结束战争,恢复发展生产。故C正确。A.本项有题干主旨相悖。故A错误。
B.本项题干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D.题干与“诸侯王”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22.C
【解析】C.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经济困难。西汉建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发展生产,改革新的统治,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巩固统治,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休养生息,故C正确。
ABD.吸取秦亡的教训、重视“以德化民”、人心思安三项都是主观原因,故ABD错误。
故选C。
23.A
【解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A符合题意。
24.C
【解析】C.通过材料信息可知这是秦汉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故C正确。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这是明清时期的特点,排除 A。B.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不能看出社会变革的特征,社会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排除B。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这是夏商时期的特点,排除D。故选C。
25.D
【解析】
D.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A.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
BC.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排除BC。故选D。
26.
(1)北京人遗址或山顶洞人遗址。
(2)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水稻、干栏式房屋 黄河流域:半坡居民、粟、半地穴式房屋。
(3)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27.
(1)分封制。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5)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团结友爱;闭门思过;顺其自然;保护环境等;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8.
(1)秦始皇。他既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也是一位暴君。
(2)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29.
(1)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刺史制度。
(2)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