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
小说的概念
课内归纳----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的次要人物是起辅助作用的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是作品中不可忽略的角色。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共同成为环境的主人,共同演绎文学世界里的悲欢离合。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推动情节发展。
次要人物参与了小说的整个过程,推动情节不断发展。
如《百合花》中的“我”只是故事的叙述者、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推动小说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2、暗示小说环境。
次要人物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能够反映出小说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人们”在小城里不敢谈恋爱,不敢跳舞,不敢骑自行车,战战兢兢地生活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暗示了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
3、表现小说主题。
如《祝福》中,祥林嫂是主要人物,“我”、鲁四老爷、卫老婆子及鲁镇的人们都是次要人物。小说通过描写次要人物的言行,揭示了黑暗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对祥林嫂的戕害。
4、衬托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有衬托作用,通过衬托、对比,可以更好地塑造主要人物。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通过李小二来衬托林冲的热情善良、乐于助人,通过陆谦的刻薄寡恩、忘恩负义与林冲的及时出手相助进行对比来表现林冲的善良品性。
拓展----小说的次要人物作用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们通常扮演着多重角色,对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主要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题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
1、烘托主要人物性格。
次要人物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从侧面衬托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2、推动情节发展。
次要人物的出现常常牵线搭桥,帮助推动情节的发展。他们可能是故事的见证者,也可能是关键事件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叙述和描写,将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次要人物的出现往往为故事提供了具体的社会环境,从而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甚至成为群体性的人物,共同构成小说的氛围。
4、揭示小说主题。
次要人物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也是为了揭示小说的主题。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往往揭示了小说中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思想观念。
5、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在某些小说中,次要人物可能承担特定的叙事功能,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综上所述,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
次要人物形象
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五考虑”
1、从“自身作用”考虑
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2、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
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3、从“情节作用”考虑
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从“主题作用”考虑
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揭示、深化了主题
5、从“环境作用”考虑
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具有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的作用。
解题指导
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祝福》
柳妈:
(1)柳妈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
(2)她的无聊愚昧,推动了祥林嫂悲剧的展开;
(3)柳妈的无聊麻木是对祥林嫂挣扎反抗形象的反衬。
又如《祝福》中通过对鲁四老爷、柳妈、四婶等次要人物的群像的描绘,暗示了当时封建礼教吃人的残酷的社会环境。
考查角度
次要人物在小说情节发展、环境揭示、主题表现、主要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常见设题形式
1.小说插入了对某些人物的描写或事件,有何作用
2.小说中还写了某个或某些人,请分析其作用。
3.某人的言行,看似闲笔,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
1、阅读筛选,找出次要人物。
2、根据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3、立足答题角度,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组织答案。
4、结合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身份等进行分析。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 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
“你……那酒店怎么啦 ”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 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 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题目:“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答题思路:
一般来说,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再加上这篇小说中“我”是事件的参与者,事件的发展变化是由“我”提议而产生的,所以“我”起了推动情节的作用。而且“我”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培优训练
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 ① 地美丽。
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德的心灵。
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② 。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卓越了。
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 我常常 ③_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关于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法国人罗曼·罗兰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①异乎寻常 ②栩栩如生 ③目不转睛
解析:①这里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白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异乎寻常”或类似意思的成语。
②这里指托尔斯泰作品中刻画的人物逼真,所以用形容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或类似意思的成语。
③由“行注目礼”可知,可以填写“目不转睛”。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仁爱)的心灵。
解析: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
①句式杂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杂糅,改为“……的主要原因是.…”。
②搭配不当,将“仁德”改为“仁慈”或“仁爱”等。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比喻的构成和相似点。
构成: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
相似点:①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
②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起来。
解析:(1)分析比喻的构成:“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2)分析其相似点:①人物形象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也呼应了文段“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主题。②人物形象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也很和谐,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起来,熠熠生辉。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
① 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 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 ② ,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比喻、排比、对偶 B.设问、排比、借代
C.设问、反问、对偶 D.比喻、反问、借代
解析:“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是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意思是“我们不能不心存感激”。“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使用比喻,将各种树木比作兄弟姐妹;“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把雨珠比作水晶。“在一片翠绿中间”使用借代,以“翠绿”这一颜色代指树叶。“粗大的桷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句式结构相似,使用排比。没有设问和对偶。故选 D。
D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怎能不去看望托尔斯泰)
②与森林合为一体
解析:第一空,由上文“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可知,是自己心仪的地方,所以到了俄国,理应去拜访,再根据句子后面的问号可知,此处应该是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之类的语句。第二空,根据上句“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可知,房子坐落在一片森林中,而且漆着白和绿的油漆,可见房子与森林毫不违合,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与森林合为一体”之类的语句。
阅读训练
(三)阅读《选择性必修上 第三单元 复活(节选)》从“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到“‘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完成6~9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聂赫留朵夫刚见到玛丝洛娃时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表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由衷的尊敬,同时说明他内心的犹豫不决。
B.玛丝洛娃从衣衫上看出聂赫留朵夫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说明她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卜伏笔。
C.当玛丝洛娃向聂赫留朵夫索要十个卢布时,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经济拮据、囊中羞涩的生活状态。
D.“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说明聂赫留朵夫从内心对玛丝洛娃的感情开始由爱情向亲情转变,标志着他人性的复苏。
解析:A项,“由衷的尊敬”错误,开始用“您”,是因为聂赫留朵夫是来请求玛丝洛娃原谅的,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近和熟悉感。B项,“埋下伏笔”错误,应为“做了铺垫”,后文她明知道是聂赫留朵夫还依然向他“笑”以及问他要十个卢布,都与她对金钱的态度有关,所以是为下文做了铺垫。此外,“拜金主义者”概括有误,应为生活所迫形成的习惯。 C项,“经济拮据”错误,聂赫留朵夫之所以“窘态毕露”,是因为没有想到玛丝洛娃会向他要钱。
D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玛丝洛娃这个深受生活和心灵伤害,内心痛苦又扭曲的人物形象。
B.小说人物对话描写很有特点,多用短句而且多处使用省略号,对交代人物矛盾关系及描摹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起到重要作用。
C.小说以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明线,以双方恩怨情仇为暗线,双线交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场景。
D.“聂赫留朵夫”是列夫·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这部小说中的他心存善念,深陷于心灵的激烈矛盾中,是作者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
解析:C项,“……双线”错误,本文不是双线结构,主要是围绕“探监一相认一赎罪”展开,是以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线索。
C
8.小说在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时,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请从文本中找出两例并具体分析。
(1)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三次变化,“您”“你”“卡秋莎”,这说明聂赫留朵夫刚开始还不能与玛丝洛娃拉近内心的距离,只是把她当作一个他想帮助的人,后来逐渐在情感上拉近了距离,已经把她当作一个熟悉的人看待。
(2)当聂赫留朵夫准备给玛丝洛娃十个卢布时,对玛丝洛娃的描写精妙传神,两个“瞧瞧”,写出了玛丝洛娃赌徒般的敏捷,“伸”“抓”“塞”等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她的贪婪、世俗和狡诈。
(3)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是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出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和敌视,也暗示了她生活的不幸。
(4)反复写到玛丝洛娃的笑容的出现和消失,说明她以自己的角度和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这是一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消失”说明她认出这就是伤害她的人,使她内心非常痛苦和厌恶。(答出两点即可)
9.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请简要概括聂赫留朵夫精神复活的具体过程。
见到狱中的玛丝洛娃时认识到自己的可耻(是良心和道德的复活),看到玛丝洛娃的堕落感到愧疚和痛苦(是思想和灵魂的复活),最终决定要拯救玛丝洛娃(是人性和精神的复活)。(答出具体情节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几个孩子都在门外等他,还有几个抱婴儿的女人,包括那个抱着脸色苍白的娃娃的瘦女人。他打听这个女人是谁。
“她就是我对你说的那个阿尼霞。”岁数大些的男孩说。
聂赫留朵夫转身招呼阿尼霞。“你靠什么过活 ”
“怎么过活吗 要饭。”阿尼霞说着哭起来。
聂赫留朵夫掏出皮夹子,给了那女人十个卢布。还没走两步,另一个抱娃娃的女人就追上了他,然后是一个老太婆,接着又是一个女人。她们都说自己穷,要求周济。聂赫留朵夫把皮夹子里的六十卢布零钱都散发掉,十分忧郁地走回管家的厢房。管家笑眯眯地迎接他,告诉他农民将在傍晚集合。他接着走到花园里,在撒满白色苹果花瓣、杂草丛生的小径上徘徊,思索着刚才见到的种种情景。
“老百姓纷纷死亡,食品普遍不足。老百姓一步一步落入这种悲惨的境地,他们自己却没有发觉,也不怨天尤人。而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历来如此,理所当然。”现在他十分清楚,老百姓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唯一能用来养家糊口的土地被地主霸占了……这种现象再也不能这样继续存在下去。现在他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他想到处理库兹明斯科耶土地的办法,就感到害臊。他在欺骗自己。他明明知道谁也无权占有土地,却还要肯定自己享有这种权利。他在心里拟定了一个方案:把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并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由他们自己支配,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
晚饭后,聂赫留朵夫对管家讲了自己的方案,征求他的意见。管家笑笑,装出一副似乎早就想到过这问题,并且乐于听取聂赫留朵夫意见的样子。其实他对这个方案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因为根据这个方案,聂赫留朵夫必须放弃自己的利益。管家头脑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条人人都在损人利己。
“我懂了。就是说这笔公积金的利息归您收取,是不是 ”管家满面堆笑说。
“绝对不是。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收益应归大家共享。”
“这样一来,您岂不是没有收入了 ”管家收起笑容说。
“我就是不要。”
管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又笑了。现在他明白了,聂赫留朵夫这人头脑有毛病。于是他就研究聂赫留朵夫放弃土地的方案,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对他有利的东西。当他明白没有这样的可能时,他对方案就不再感兴趣,只是为了讨好东家,脸上才保持笑容。
……村长的院子里人声鼎沸,聂赫留朵夫一到,农民们就停止了谈话,纷纷脱下帽子。这里的男人几乎个个穿着树皮鞋、土布衫和老式长外衣。有几个光着脚板。
聂赫留朵夫向农民们宣布,他打算把土地都交给他们。农民都不作声,脸上表情也毫无变化。
“因为我认为,”聂赫留朵夫涨红了脸说,“不种地的不应该占有土地,而且人人都有权使用土地。”
“这个当然。这话说得很对。”几个农民响应说。聂赫留朵夫又说,土地的收入应该大家平分,因此他建议他们接受土地,付出他们自己定的价钱作为公积金,这笔公积金今后仍归他们享用。农民们脸色越来越严肃了,他们通过祖祖辈辈的经验知道,地主总是以损害农民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因此,要是地主把他们召集过来,向他们提出什么新办法,那准是想用更狡猾的手段来欺骗他们。
“那么,你们打算定个什么价钱使用土地呢 ”聂赫留朵夫问。
“怎么要我们来定价钱 地是老爷您的,权柄在老爷您手里。”人群中有人回答。
“不,这些钱将来都要用在你们村社的公益事业上。”
“这我们不能定。村社是村社,钱是钱。”
“你们要明白,”管家含笑说,“公爵老爷把土地交给你们,要你们出一笔钱,但这笔钱又当作你们的本钱,供村社使用。”
“这号事我们太明白了,”一个牙齿脱落的老头没有抬起眼睛,怒气冲冲地说,“这事有点像银行,到时候就得付钱。我们不来这一套,因为我们已经够苦的了。再来这一套,非得破产不可。我们还是照老规矩办吧。”
聂赫留朵夫提出要立一个契约,他将在上面签字,他们也得签字。他们听了,反对得更加激烈。
……聂赫留朵夫就这样一无所获,回到账房里。
……“他这人真鬼!”一个皮肤黝黑、胡子蓬乱的庄稼汉摇摇晃晃地骑着一匹肥马,对旁边那个身穿破旧老式长外衣、又老又瘦的庄稼汉说。他们夜里到大路上放马,纵容他们的马溜到地主的树林里吃草。“‘你只要签个字,我就把土地白白送给你。’哼,他们捉弄咱们还不够吗 不成,老兄,办不到,如今我们也学乖了。”
“他说‘你签个字吧’,”胡子蓬乱的庄稼汉继续评论东家的话,“你一签字,他就会把你一口活活吞下肚子去。”
“这话一点不错。”年纪老的那一个应和说。
他们不再说什么。只听得坚硬的大路上响起嗒嗒的马蹄声。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自己却没有发觉……而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历来如此,理所当然”,这些话体现出当时俄国农民精神麻木、地主视盘剥农民为理所当然的事实。
B.“‘这个当然。这话说得很对。’几个农民响应说”“我们还是照老规矩办吧”两处语言描写说明农民认同聂赫留朵夫说的话,但并不理解他的做法。
C.聂赫留朵夫的计划不但遭到管家的反对,也遭到农民的反对。管家反对是因为他感到从中无利可图,农民反对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地主的新把戏。
D.聂赫留朵夫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贵族和地主占有土地是造成农民苦难的原因之一,于是决定把土地分给农民以赎罪,这也是他“复活”的途径之一。
解析:“遭到管家的反对”错,原文只是说“他对方案就不再感兴趣”,不感兴趣并不代表反对。
C
1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聂赫留朵夫在小屋的门楣上和门廊的门楣上又接连碰了两次头,才来到街上”这个细节体现了农民贫困的现状。
B.聂赫留朵夫与阿尼霞的对话让聂赫留朵夫进一步认识到农民的贫困,为下文他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做了铺垫,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文章在刻画管家的形象时,突出了他的笑。他的笑,有时表现了他的故作聪明,有时表现了他的奴性和世故,有时也表现了他对聂赫留朵夫的嘲笑。
D.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将聂赫留朵夫与管家对比,二是将聂赫留朵夫与农民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丰满的理想与冰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解析:不是对比手法,是衬托手法。对比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有主次之分,此处聂赫留朵夫是主要人物形象,管家和农民们的形象对聂赫留朵夫起衬托作用。
D
12.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他同情阿尼霞和其他农民的疾苦,不仅把自己的钱给了穷女人们,更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
②勇于反思。他为自己明明知道谁也无权占有土地,却还要肯定自己享有这种权利的想法感到害臊。
③行动果敢。他想到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之一就是土地被地主霸占后,立刻行动,要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社会经验不足。他做事凭一腔热血,因不了解农民的心理而碰壁,做事简单化。
13.结尾两个农民对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①塑造了农民贫穷、对地主阶级保持警惕、自以为聪明又有点狡猾的形象
②侧面表现了当时地主阶级长期对农民巧立名目进行盘剥的社会现状。
③表明长期的阶级对立让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了隔阂乃至仇恨。
④从情节上进一步补充和解释了前文农民拒绝接受好意的原因。
写作训练
14.聂赫留朵夫是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被认为是“忏悔贵族”的典型。“忏悔贵族”是怎样一个概念 请结合小说写一个200~300字的文段,谈谈你的观点或理解。
示例: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突破了贵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放弃了贵族的特权地位,最后跟贵族阶级决裂。他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提出了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交给农民的看法。他对一切都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对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爱护之心,对革命者充满敬意,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贵族非常厌恶。他有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高尚理想,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背叛贵族阶级的过程。所以,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在那个时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列夫·托尔斯泰正是通过这一思想感情的载体揭露和批判了贵族社会。
进阶挑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塾师老汪
刘震云
①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②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③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④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⑤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⑥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⑦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⑧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⑨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
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擅长使用经典文句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说明老汪满腹才华却无人理解。
B.在老汪讲“有朋自远方来”时,学生不理解老汪解读的含义,老汪因此落下了眼泪,体现了老汪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C.老汪在喝醉后趴到桌角上哭了,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也表达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的绝望之情。
D.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人的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A项,“本文擅长使用经典文句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述正确,文章引用“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有朋自远方来”等句,并描写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开头介绍老汪的上学经历,结尾暗示老范对老汪的认可。由此可见,老汪是有才华的,只是不被人理解。A项正确。B项,老汪借孔子之语表达个人心境,徒儿们不解其意,反而心生批判,这种无人理解的孤独,让老汪伤心落泪。B项正确。C项,“趴到桌角上哭了”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老汪深藏内心的情感,也说明了他面对现实的无奈,所以“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分析正确,但“也表达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的绝望之情”夸大其词,老汪只是因找不到知己而感到内心孤独。C项错误。D项,老汪对学生不理解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对银瓶的胡言乱语不加劝说,是因为他们不是自己的知音,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对老范从“说不清”到“有朋自远方来”的过程,正是他自感没有朋友到发现朋友就在身边的心理转变过程,这些都从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个性。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项。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是个大方的人。
②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
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
④不因银瓶爱占便宜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具体的情节中把握,同时关注塑造人物的手法、人物所处的环境、交代人物身份的语句以及作者或文中其他人对该人物的评价。第八段“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这一情节说明老范善良朴实,为人大方。第十至十九段,老范询问老汪一个月两次“乱走”的原因的情节,和安慰劝导老汪的语言描写,表现出老范关心体贴他人、为人友善的特点。第十七段“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的细节描写,表现出老范处理问题拿捏得当、有分寸。第三十段“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的语言描写,体现了老范宽容大度、识大体。
3、小说开头老汪与村民讲话时,老汪为什么“红着脸”?又为什么会“叹息”?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红着脸:在面对村民的嘲讽和故意刁难时,本有些学问的老汪因为嘴笨不能及时应对,心里着急而一时憋红了脸。(3分)
叹息:老汪叹息的是自己有学问却不被认可,把学问展示出来却又无人能理解,表现出老汪内心的无奈和孤独。(3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细节描写中分析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心理要从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形象身份、描写人物的手法等角度考虑。同时要联系上下文,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思考人物的所作所为。本题中,“红着脸”“叹息”属于细节描写,结合生活经验,人在害羞、难为情或愤怒的情况下才会脸红;结合上下文可知,老汪不擅长表达,而村民又故意刁难他,他感到不知所措,因此红着脸是性格所致。他叹息是因为他肚子里有学问却讲不出,讲出来又无人懂,侧面表现了他内心的无奈和孤独。
4、银瓶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银瓶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她的性格与老汪截然不同。银瓶爱说闲话,爱占人便宜,而老汪嘴笨,有文化人的矜持。小说通过对银瓶这一形象的刻画,使老汪“心中憋闷、孤独难解”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3分)
②正是因为银瓶爱占便宜,老季才跟老范提出辞退老汪,银瓶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次要人物的一般作用有哪些,其次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体现了哪方面的作用。本题主要从烘托主要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两方面考虑。首先,银瓶是老汪的妻子,但其性格却与老汪截然不同,这种反差使得主人公老汪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其次,根据后文内容可知,银瓶是老季建议老范辞退老汪的主因,所以银瓶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作者塑造老汪这一典型形象有何用意?(6分)
答案:①老汪腹有诗书,却因不善表达而屡遭嘲讽,得不到认可;他渴望有知己,却始终不被理解,只能自我排解。(2分)
②社会上类似老汪这样的人物不胜枚举,作者塑造这样的典型形象,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2分)
③老汪的孤独落魄揭示出“人精神上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这一主旨,作者其实是借“老汪”这一形象呼吁社会要多关注人的内心世界。(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作用。主要人物的作用要结合其真实性、典型性,从情节、主旨以及给读者的现实启示等方面来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先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老汪是一个得不到认可的孤独的知识分子形象;然后结合其典型性分析带给读者的现实启示,老汪是作者对社会一类人的直接映射,反映了社会现实;最后分析其对小说主旨的揭示——注重精神沟通、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6、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并探究老汪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2分)
答案:相似之处:①温和善良,诚挚率真。(1分)②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1分)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1分)
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生活窘迫的现实和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2分)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2分)
启示:一方面,老汪教书认真负责,面对别人的嘲讽也不与之争辩,这种温和坚忍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另一方面,他自我封闭的做法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痛苦,甚至产生世无知音的绝望,(1分)这告诫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要懂得沟通,不能以自我封闭的形式消极对待人际交往,否则会产生孤独感,不仅会被社会疏远,而且也不利于身心健康。(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第一问可以从两个人物的语言、动作、性格、社会背景去探究,归纳二人性格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第二问探究人物形象带来的启示,考生可以在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和小说主旨的基础上阐述人物形象对今天有什么启发意义。从文本看,老汪虽然是一个陷入人生困境的人,但他有诚挚率真、善良和与世无争的性格,这些性格品质在今天同样值得赞扬;另一方面,老汪又有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沟通的弱点,当他内心有了苦闷,只能通过“乱走”来排遣,这启示我们要加强交流沟通,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