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9 13: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阅读专题训练
品读古诗。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①月似钩②。
何当③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③何当:什么时候。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1.《马诗》是唐朝诗人 写的,他与 、 称为唐代三李,有“ ”之称。
2.从诗中哪些事物景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3.借助注释,说说“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品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6.写出下列字词在诗中的意思。
①吟: ②若:
③等闲: ④清白:
7.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8.这首诗使用的表现手法是( )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9.前两句诗将“烈火焚烧”与“ ”进行对比,衬托了石灰的 ;后两句借石灰之口,表达了诗人 的精神和 的追求。
忆古诗《竹石》,完成要求。
咬定青山不放松,
_________________。
千磨万击还坚劲,
_________________。
10.给诗中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的括号里用“ ”标示。
青(qīn qīng) 松(sōng shōng) 磨(mó mò) 劲(jìn jìng)
11.填写诗中所缺诗句,再说说“最后两个诗句”的意思。

12.诗人郑燮的人生经历有什么特点?读此诗可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 )多忙,对我的问题( )很感兴趣,( )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③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3.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写在横线上:
从这组关联词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李大钊对孩子们 填写(文中的一个词语))
14.文中的“含糊”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含糊”地回答我?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解释这种行为原因的句子。
15.李大钊为什么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16.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都选择坚守或牺牲,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人呢?请写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 、
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一种 的精神(填一个四字词语)。
17.仁人志士们面对这样的困难,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你会想到哪些名言或诗句?
课内语段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8.《为人民服务》是 同志在纪念张思德追悼会上所作的 。
19.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0.这段话是从哪方面论述了“为人民服务”这个观点的?( )
A.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B.如何对待“死”
C.如何对待批评 D.如何对待困难
21.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问题。
(1)结合文段和课外所了解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根据你的积累,除了张思德,历史上死亡重于泰山的人物还有 、 等。(试举两例)
阅读课文精彩片段,完成练习。
①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这时,他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趁着腾起的黑烟,董存瑞猛冲到桥下。
②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22.根据文章内容填一填。
道路被封锁→① →负伤前行→② →解放隆化
23.选段2通过对董存瑞 、 、 的描写,表现了董存瑞 、 的英雄气概。
24.“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写出了董存瑞怎样的形象?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
25.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面”描写的一句话,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6.读画“——”的句子,说说作者写时间的流逝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理解
不负寸光阴(节选)
在北洋法政学堂的6年里,李大钊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书籍,时常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为了勉励自己学习,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意为努力、勤勉,并为自己取字“守常”。由于十分仰慕荆轲、高渐离那样的义士,李大钊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筑声剑影楼”,典出战国时期荆轲和高渐离刺秦的故事。在这座书斋中,李大钊整整奋斗了6年。
1913年,李大钊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因为“仍感学识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他放弃了进入国内法政界的光明前途,毅然远走他国,寻找济世救民的良方。他的内心是痛苦的,因为了解历史,一方面,李大钊十分痛恨日本侵略中国的无耻行径,另一方面,日本明治维新后,从封建社会转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逐渐成为东亚最为强大的国家,在许多的方面,中国人又不得不像向日本学习。就是在这样一种极为痛苦纠结的心理下,李大钊选择了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
在出国之前,李大钊再一次游览了五峰山,他在火车上目睹一起日本驻屯军士兵枪杀5名中国警察的事件。心中悲愤交加,在《游碣石山记》中,李大钊特别写道:“彼倭奴者, 乃洋洋得意,昂头阔步于中华领土,以戕我国士,伤心之士,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仇纪念地,山盟海誓,愿中原健儿,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
(选自《李大钊传》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7.文中提到的“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让你想到的成语是:
28.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李大钊在《游碣石山记》中的意思。
29.文中提到李大钊“放弃了进入国内法政界的光明前途,毅然远走他国,寻找济世救民的良方”,从这里我们不可以看到他的(   )精神。
A.爱国精神 B.担当精神 C.舍生取义精神 D.创新精神
30.根据书中的描写,李大钊为什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那么,你怎么理解他为自己取字“守常”呢?
31.第2自然段中李大钊内心的痛苦你能理解吗?对于他做出的选择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课内阅读。
【材料一】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材料二】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2.材料一出自课文《 》,作者是李星华;材料二出自课文《为人民服务》,作者是 。
33.材料一通过对李大钊的外貌、 和 描写,写出了他在法庭上与敌人做斗争的场面,“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 ;“平静而慈样的脸”表现了 。
34.材料二中画线句子采用了 手法,将为人民利益而死和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及压迫人民的人去死进行比较。作者对前一种人的态度是 ,对后一种人的态度是 。
3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加点的“伟大的力量”指的是李大钊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敌人的憎恨。
B.材料二中最后一句话,高度赞扬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C.这两个材料都表现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品质。
36.李大钊最后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请联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秦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谈谈李大钊给你留下的印象。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李贺 李白 李商隐 诗鬼 2.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些景物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3.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4. 托物言志 表达了诗人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
2.本题考查意象意境。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些景物写出燕然山一带环境的酷寒荒,因此,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意思: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全诗借马喻人,借咏马及其命运来抒写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愤懑。
5. 明 于谦 6. 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好像 平常,轻松 指高尚情操 7. 无论 还是 即便 也 8.A 9. 若等闲 顽强 不怕牺牲 留高尚品格在人间
【分析】5.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6.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①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
③等闲:平常,轻松。
④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7.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前面分句“千锤万凿”与后面分句“烈火焚身”是并列表示条件的句子,可用“无论……还是……”。
“粉骨碎身”提出假设,“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为假设关系,可用“即使……也……”。
8.本题考查古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9.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与分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石灰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烈火焚烧”,指烧炼石灰石,与“若等闲”对比,衬托了石灰的顽强。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和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10.qīng sōng mó jìng 11.立根原在破岩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12.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读此诗可感受到作者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以及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解析】10.本题考查字音及多音字。
青(qīng)山:长满绿植的山。
放松(sōng):纾解、放开、解开。
千磨(mó)万击:形容经受极多的折磨和苦难。
[jìn]1.力气:使~。手~。2.精神;情绪:鼓足干~。冲(chòng)~儿。3.兴趣:干得挺有~儿。4.神情;样子:瞧他那股泄气~儿。脏~儿。[jìng]1.坚强有力:刚~。疾风知~草。2.猛烈:~风。
在“坚劲”一词中应读:jìng。
11.本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和诗句的翻译。
书写时要求注意“破”“岩”“南”的正确书写。
在翻译诗句时,先要抓住关键词,把握诗句的原意,然后用通顺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磨:折磨,挫折,磨炼。击:打击。坚劲:坚强有力。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是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12.本题考查了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积累可知,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通过写竹子那种顽强不屈,不畏环境艰难,坚强生长的精神来鼓励人们学习竹子的这种精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13. 不论 总是 总是 慈祥 14.“含糊”的意思是“不明确,不清晰”,文中指父亲没有十分明确地回答“我”的问题。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15.因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死还重要,所以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16. 黄继光 邱少云 舍身取义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解析】13.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分析可知,“多忙”和“很感兴趣”“耐心地讲给我听”分句间是条件关系,用“不论……总是……总是……”相连。
阅读选段,结合第②段中“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可知,从中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对孩子很慈祥。
1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含糊:含混不清;模糊。文中指父亲没有十分明确地回答“我”的问题。联系上下文,结合第②段中“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可知,父亲之所以“含糊”的回答“我”,因为当时局势紧张,不是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的事也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③段中“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可知,现在的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死还重要,表现了李大钊坚守岗位,忠于革命的精神。
16.本题考查知识的积累。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都选择坚守或牺牲,比如岳飞、文天祥、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王伟等,写出两个人物即可。
在他们身上都具有爱国爱家、舍身取义、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
17.本题考查古诗的积累。
本题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根据平时积累写出几个表现为国捐躯、爱国等精神的诗句即可。
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18. 毛泽东 演讲稿 19.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0.B 21. 人总是会死的,只是有的死像泰山一样重,有的死跟鸟的羽毛一样轻。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岳飞 邓世昌
【解析】18.本题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稿。张思德同志在陕西烧炭时,因炭窑倒塌而牺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19.本题考查了了找中心句。
中心句能体现语段主要内容或主题,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阅读文段可知,这段话主要围绕“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句具体论述了人不同意义的死。
20.本题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由段首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可知﹐选段是从“如何对待‘死’的方面来论述“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观点的。故选B。
21.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人生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泰山”一般指的都是那种值得被我们敬仰和有重大价值的人或者事物。“鸿毛”一般指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因此这句话赞扬了那些为了民族利益而亡,死的光荣的人,同时也鄙视了那些为了个人私利﹐死不足惜的人。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于国家有用的人。
(2)历史上死亡重于泰山的人物主要指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如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等。这类人物有:岳飞、文天祥、戚继光、于谦、邓世昌、史可法等。
22. 请求任务 舍身炸暗堡 23. 动作 神态 语言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24.写出了董存瑞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形象。用“巨人”凸显董存瑞形象高大,对目光细致的描写表现董存瑞坚定的信念。 25.面的描写的句子有:“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敌人的机枪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道火网。”
面的描写句子写出了敌人的凶猛,敌方火力的密集衬托出董存瑞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身手敏捷的特点。 26.表现出情况的紧急,在这种情况下董存瑞没有退缩,更突显了他坚定不移、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
【解析】2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从原文“同志们,上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可知,写出了董存瑞请求任务。
从“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可知,这里写出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23.本题考查了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认识。
第②自然段中“夹紧”“匍匐前进”“滚”“抬头眺望”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是人物的神态描写,“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董存瑞坚定不移,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4.本题考查了句子的赏析。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一句,把董存瑞比作“巨人”,“挺立”“坚毅”等词,从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从而突出了董存瑞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
25.本题考查了对描写方法的认识。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这些句子写的是一群人的表现,是场面描写。突出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从而反衬出董存瑞的勇敢以及敏捷。
26.本题考查了对句子的赏析。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此句的省略号表示表示列举的省略,即省略了三秒钟、四秒钟等等。通过写时间的流逝,表现出情况的紧急,董存瑞离死亡也越来越近,但他毫不退缩,表现了董存瑞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热爱祖国的精神。
27.孜孜不倦 28.这些日军在我国嚣张跋扈,侵占我国领土,我们非常愤慨。在这昌黎也是国仇纪念地我发誓,希望中华儿女勿忘国耻,能够与日军战斗到底的人像这石头一样又多又硬…… 29.C 30.为了勉励自己学习; “守常”是“固守常法”的意思,意思是坚持使之成为常态。 31.能够理解李大钊的痛苦,一方面他痛恨日本的侵略,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先进,最终他选择了到日本去学习先进的一面,是一种隐忍,是为了成就大志向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解析】27.本题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挑灯夜读到深夜而不自知” 理解李大钊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再根据这一理解回忆表达与之意思一样的成语。
28.本题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注意平时的积累。对关键字的理解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要掌握理解句中的重要的字的意义,依据前后语境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容易了。
29.本题考查句子表达主旨的理解。 结合四个答案选项,C中舍生取义指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本句中“李大钊毅然远走他国,寻找济世救民的良方”没有牺牲生命。
30.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句子“他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钊”,意为努力、勤勉。”作答。 “守常”可通过拆分,组词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1.本题考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李大钊十分痛恨日本侵略中国的无耻行径。”“中国人又不得不像向日本学习。”来体会其痛苦纠结的心情,用自己的话来说明李大钊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这一决定的意义。
32. 十六年前的回忆 毛泽东 33. 神态 动作 李大钊遭到了敌人残酷的迫害 李大钊的坚定和对亲人的爱 34. 对比 颂扬 憎恶 35.A 36.李大钊虽然牺牲了,但是他和张思德一样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心血。因此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他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
【分析】3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
材料一出自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材料二出自课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讲演。讲演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33.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运用。
材料一中“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是对李大钊的外貌与神态描写;“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是对李大钊的神态描写;“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是对李大钊的动作描写,这些描写写出了他在法庭上与敌人做斗争的场面,“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遭到了敌人残酷的迫害;“平静而慈样的脸”表现了李大钊的坚定和对亲人的爱。
神态描写: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动作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特有的动作行为,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
外貌描写: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
3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为人民利益而死和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及压迫人民的人去死进行比较。作者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态度是颂扬;对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的人的态度是憎恶。
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3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项理解错误。由“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知“伟大的力量”指的是李大钊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不是李大钊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对敌人的憎恨。
3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秦山,或轻于鸿毛”说的是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材料一中的李大钊同志是为人们的利益而死的,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心血。因此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他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怀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