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目录
02
提升与迁移
03
应用与实践
01
双基巩固
双基巩固
1. 右图是神经系统的组成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是神经元,能够接受刺激,产
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B. b是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
C. c是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D. d是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和神经
C
2. 一位运动员在跳马比赛中,不幸摔伤腰部,尽管及时进行了治疗,并且该运动员的下肢没有任何损伤,但是该运动员还是形成了截瘫,大小便失禁。该运动员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
A. 脊髓 B. 脑干 C. 小脑 D. 大脑
A
3. 某同学看到垃圾会将其捡起放入垃圾桶。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最高级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 B. 小脑
C. 脑干 D. 脊髓
A
4. 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是( )
A. 白质 B. 灰质
C. 神经中枢 D. 神经节
B
5. (读图理解)下图为关于神经系统的概念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③是_________,④是_________,⑤是______。
(2)[②]__________和突起一起构成[①]________,它的基本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传导时,是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
神经
脊髓
小脑
细胞体
神经元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轴突
树突或细胞体
(3)在脑的结构中,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________。
大脑
6. 下图为脑和脊髓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④构成中枢神经
系统
B. ②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 ③具有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D. ④既参与反射,又具有传导功能
D
提升与迁移
7. (资料分析)通过下列实验现象,认识脑的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现象一 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消化。
现象二 切除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抬得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嘴不容易准确地碰到食物。
现象三 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
(1)中枢神经系统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现象二说明小脑具有协调运动,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植物人”没有意识、感觉和运动,可以判断“植物人”肯定没有受伤的部位是__________。
脑
脊髓
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3)“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其__________发生了病变。
(4)某运动员因动作失误扭伤了腰部,尽管下肢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却丧失了运动功能,其受伤的结构最可能是_______。痛觉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
小脑
脊髓
大脑皮层
(5)在体育课上,老师嘱咐同学们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利用上述实验现象作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在骑摩托车、滑冰时要采取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_。
脑干位于后脑,若脑干受损,则呼吸、心跳等生理活动都会停止
佩戴好头盔
8.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同学们常常会发现,复习了很长时间的知识,考试之后没多久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记忆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的海马区。海马区存在大量的神经元,当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接收到各种感官或知觉信息时,它们会把信息传递给海马区,在这里储存。通常,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把所有知识永
应用与实践
久保存在大脑中。遗忘是记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下图)。图1表明遗忘与时间的关系: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某个阶段,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与记忆材料的特点有关(如图2)。若将无意义的音节改编为散文或诗等形式,记忆保持会更久。心理学家还发现,除以上因素外,人们对所学知识的使用需求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考试之前,我们会充分运用记忆规律,通过反复的复习强化,选择有意义的记忆材料;考试
之后,需求改变,这些知识的寿命也就到头了。如果能认可知识的长期价值,为了自身发展和学以致用而学习,知识才不会被轻易遗忘。
(1)记忆主要发生在大脑的__________。
(2)根据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的研究可知,遗忘与时间是相关的,遗忘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来保持记忆的效果。
海马区
先快后慢
及时复习
(3)从遗忘与材料特点的关系看,__________的材料最不利于记忆的保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无意义
理解记忆(共22张PPT)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目录
02
提升与迁移
03
应用与实践
01
双基巩固
双基巩固
激素在血液里含量很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体内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一些生理活动的异常。根据资料回答1~2题。
1. 下列由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是( )
A. 佝偻病 B. 侏儒症 C. 坏血病 D. 脚气病
B
2. 人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
( )
A. 侏儒症 B. 巨人症
C. 呆小症 D. 大脖子病
A
3. 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应多吃( )
A. 海带、带鱼 B. 肉类、豆类
C. 牛奶、米饭 D. 蔬菜、水果
A
4.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出差三人组”完成既定任务返回地球。收到消息的家人们激动万分,心跳加快,此时他们体内分泌量增加的激素主要是( )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肾上腺素 D. 胰岛素
C
5. 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人体内的激素含量少,作用大
B. 胰岛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
C. 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D. 人体内的腺体都能分泌激素
D
6. (实验探究)在某医学实验中,首先测定甲、乙两人的血糖含量,然后给他们饮用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在3.5 h内,每隔半小时给两人测一次血糖含量,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间隔时间/h 0 0.5 1 1.5 2 2.5 3.0 3.5
血糖含量/[mg·(100 mL)-1] 甲 103 130 150 130 112 106 100 100
乙 130 180 230 240 205 195 185 130
(1)根据数据分析,甲、乙两人中可能患有糖尿病的是__________,治疗方法是____________。
乙
注射胰岛素
(2)如右图所示,小明利用表格数据
画出甲、乙两人血糖含量变化的曲线
图。从曲线上看,甲的血糖含量变化特
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种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饮用葡萄
糖溶液后,葡萄糖被吸收进血液中,所以甲的血糖含量在短时间内________;由于__________的调节作用,血糖含量又迅速下降,并维持在_____mg/100 mL左右。
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衡
上升
胰岛素
100
(3)正常情况下,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原尿中的葡萄糖会在__________处被重吸收进入_________中,不会出现在尿液中。
(4)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为预防糖尿病,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肾小管
血液
控制饮食和适当体育锻炼等
7. 科研小组利用3组幼年狗进行了生长激素的探究实验,具体操作如下表:丙组后来注射适量生长激素,结果又能继续生长。依据实验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C
提升与迁移
组别 甲 乙 丙
处理方法 不做任何处理 注射生长激素 切除垂体
实验结果 正常生长 生长加快 生长停滞
A. 甲、乙、丙任意两组间都形成对照
B. 生长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多,作用较大
C. 垂体能分泌促进幼体生长的生长激素
D. 生长激素能促进幼体的发育
8. (综合应用)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与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等功能。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状腺激素是由 __________分泌的,该激素通过 _____________进入血液。
甲状腺
毛细血管
(2)下表为四个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已知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值在100~200 ng/dL之间。推测表中__________(填字母)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
C、D
检测对象 A B C D
甲状腺激素含量/(ng·dL-1) 104.2 100.9 95.7 87.9
(3)医生测定了正常人和甲减患者的心率并绘制成如下所示的柱状图,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__________转运到心肌细胞中,为心脏提供更多能源物质。
甲减患者
心率均降低,而女性患者心率下降更明显
葡萄糖
(4)为了寻求治疗甲减患者心脏病的方法,科研人员对大鼠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实验对象 正常大鼠 甲减大鼠 补充甲状腺激素的甲减大鼠
甲状腺激素总量/(pmol·L-1) 20.425 5.90 15.92
心肌质量/mg 68.27 41.29 65.66
由表可知,甲状腺激素会 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大鼠的心肌增长,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来治疗甲减患者的心脏病。
促进
补充甲状腺激素
(5)人体每天从饮食中摄取100~200 μg碘,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以下饮食行为错误的是 __________(填字母)
A. 甲减患者需要补充碘元素
B. 海带富含碘,可以长期大量食用
C. 甲亢患者应该减少加碘盐的摄入
B
9.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植物体内也存在激素,主要包括5大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上述5种激素的具体作用。
应用与实践
生长素: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根、发芽、生长和开花;生长素在浓度过高时,会抑制植物生长。
赤霉素:促进植物茎和叶的细胞伸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植物细胞分裂和果实生长,并延缓植物衰老。
乙烯:促进植物体果实的成熟。
脱落酸:抑制植物生长,促进花和果实的脱落。(共19张PPT)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目录
02
提升与迁移
03
应用与实践
01
双基巩固
双基巩固
1. 当病人生命垂危昏迷时,医生会拨开他的眼皮,用手电筒照照,如果瞳孔会缩小说明他还活着。与瞳孔的缩小有关的结构是( )
A. 视网膜 B. 眼肌
C. 虹膜 D. 角膜
C
2. 现代医学有一种新的矫正近视的技术,就是用激光对近视患者的角膜进行适当的切削来矫正视力,对角膜进行切削的目的是( )
A. 增长眼球的前后径
B. 缩短眼球的焦距
C. 减少进入眼球的光
D. 改变角膜和晶状体构成的凸透镜太厚的状态,减弱它的折光能力
D
3. 右图是眼球的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右图表示的是近视眼成像
B. 结构①病变或损伤导致的失明,可
通过移植治疗
C. 该眼睛可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D. 正常眼睛形成的物像应落在③上
C
4. 将长时间处于黑暗中的遇难矿工救出来时,需要给他们蒙上眼睛,主要是为了保护眼球中某一结构不受强光的伤害。这一结构是( )
A. 角膜 B. 巩膜
C. 晶状体 D. 视网膜
D
5.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上网课经常需要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为保护视力,以下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 在充足的光源下使用电子产品
B. 与屏幕保持足够距离
C. 躺在床上看书
D. 认真完成眼保健操
C
6. (读图理解)在中小学生中,近视的现象相当普遍。下图是某中学学生视力状况的数据图。据图回答问题。
(1)分析图可以看出,近视发生率与年级升高成__________(填“正”或“反”)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一点)。
正
用眼时间过长;读写姿势不正确;
光线不适宜等
(2)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__________折射形成的物像只有落在__________上,才能使我们看清物体。近视眼是眼球的前后径过__________或晶状体的曲度过__________,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方,近视眼可以佩戴__________透镜矫正。
晶状体
视网膜
长
大
前
凹
(3)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与眼睛的成像原理相似,眼球结构中相当于暗室的是__________。视觉形成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脉络膜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7. 当头部受到过多的剧烈震动时,视网膜受到牵引容易发生脱落。下列与视网膜脱落造成的视觉障碍类型相同的是( )
A. 角膜病变 B. 玻璃体混浊
C. 晶状体混浊 D. 视觉中枢受损
D
提升与迁移
8. (综合应用) 2020年5月27日11时03分,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在登山过程中,队员进行着一系列调节活动,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登山者能够看到珠峰,是因为光线会依次经过图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最终在③上成像,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将信息传给__________的一定区域形成视觉。
⑦⑧⑥⑤
④
视神经
大脑皮层
(2)在向珠峰进发的过程中登山者始终能看清珠峰,这是图中眼球的[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雪山上光线强烈,登山者必须佩戴墨镜,戴上墨镜后,瞳孔会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⑥
晶状体
变大
(3)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眼球”是指[_____]______,“黑眼珠”是指_________。⑨是指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①
巩膜
虹膜
睫状体
调节晶状体曲度
9. 设计实验,利用凸透镜、白纸板、蜡烛模拟眼球成像原理。
应用与实践
操作指引:
(1)材料器具:凸透镜、白纸板、蜡烛。
(2)实验原理: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白纸板相当于视网膜。
(3)方法步骤:对照下图,将凸透镜放在点燃的蜡烛和竖立的白纸板之间。调整蜡烛、凸透镜和白纸板三者之间的距离,直到白纸板上出现清晰的物像为止。(共20张PPT)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目录
02
提升与迁移
03
应用与实践
01
双基巩固
双基巩固
1. 某人发生听觉障碍后去医院检查,结果表明耳的结构并无损伤。推测发病的部位可能是( )
A. 听神经或听觉中枢 B. 中耳
C. 鼓膜 D. 耳蜗
A
2. 下列有关人耳感知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发出声音,这个声
音与外界声音一样响
B.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
过听小骨等组织传给大脑,人就感知到声音
C. 外界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将振
动转化为信号,并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
D. 人如果没有耳廓就不能听到声音
C
3. 人突然从低海拔处上升到高海拔处,鼓膜会感到不适,可通过做咀嚼运动或大口呼吸来缓解,原因是( )
A. 分散注意力,放松鼓膜
B. 缓解不适,放松咽喉部肌肉
C. 疏通咽鼓管,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
D. 关闭咽鼓管,减小耳腔压力
C
4. 下列关于保护眼和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遇到巨大声响时,可张嘴、堵耳以保护鼓膜
B. 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看手机容易引发近视
C. 用尖锐的东西掏耳朵容易损伤鼓膜,导致耳聋
D. 鼻咽部有炎症时,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中耳炎
A
5. (读图理解)2022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耳聋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传导、感受或综合分析部分的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听力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_内,感受声波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传送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产生听觉。
(2)与晕船、晕车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咽部发炎时,病菌可能沿___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⑥
耳蜗
⑦
听神经
⑧
大脑皮
层的听觉中枢
半规管
前庭
咽鼓管
(3)生活中,有些同学用尖锐器物掏耳朵时,不小心戳破[③]__________,导致声音不能转化成振动,造成听力下降甚至丧失。
(4)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鼓膜
保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
(4)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达到“聆听精彩未来”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经常掏挖耳屎,以保证外耳道清洁
②大量使用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来防治中耳炎
③为防外界干扰,长时间戴耳机边听音乐边学习
④做耳部保健操
保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
①②③
6. 右图表示大鼠皮肤冷感受器和温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提升与迁移
A. 温感受器最敏感的温度高于冷感受器
B. 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
率增大
C. 环境温度为28 ℃时冷感受器最敏感
D. 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7. (综合应用)耳蜗中大约有1.5万个毛细胞,用以感知振动。长时间佩戴耳机会使毛细胞受损。为了研究人在不同噪音环境下使用耳机时可能面临的听力损伤风险,科研人员随机抽取36名听力健康的人作为测试者。在隔音室中分别模拟三种噪音环境:安静环境[30 dB(A)]、嘈杂的马路[65 dB(A)]。
和高速行驶的地铁[75 dB(A)],受试者分别佩戴入耳式和头戴式两种类型的家用耳机,进行习惯音量和言语识别率的测试。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1)人的听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感受器是__________。听小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耳蜗
传导振动
(2)分析图可以看出:随着环境噪音的提高,两种耳机的习惯音量都__________。但是在相同噪音环境下,与头戴式耳机相比,入耳式耳机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大
习惯音量
较低,言语识别率较高
入耳式耳机直接塞入外耳道,封闭性好,隔绝外界噪音效果更佳
(3)有同学认为噪音环境下可以佩戴耳机。这一观点是否合理 _________。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
戴耳机能够隔绝外部噪音,保护耳的内部结构
8. 分析以下三种常见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现象一 小赵喜欢吃火锅,经常被辣得满头大汗,仍大呼过瘾。
现象二 小李喜欢吃烤白薯,经常被烫得手直抖,仍大呼香甜。
现象三 小孙喜欢喝鱼汤,每次都是碗底朝天,仍大呼鲜美。
应用与实践
(1)以上三种现象中有哪几种感觉,它们是单一的感觉还是复合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辣、烫、香、甜、鲜,五种感觉。除甜之外,都是复合感觉。
(2)现象一和现象二中的感觉有没有共同点?如果有,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三种现象中,哪几个现象肯定有嗅觉的参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共同点,两者的复合感觉中都有痛觉。
都有嗅觉的参与。(共20张PPT)
第4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目录
02
提升与迁移
03
应用与实践
01
双基巩固
双基巩固
1. 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 所有的反射活动都有相同的反射弧
C. 反射弧只有在发生反射活动时才存在
D.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D
2. 膝跳反射(如下图)可用于检测神经系统对刺激产生反应的状况,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④受损,有感觉无反射
B. 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C. ②是该反射的效应器
D. ③④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D
3. 2022年3月3日播出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让不少观众泪眼婆娑。下列与观众看颁奖盛典时感动落泪的反射类型相同的活动是( )
A. 吸吮反射 B. 眨眼反射
C. 膝跳反射 D. 望梅止渴
D
4. 子曰:“温故而知新。”根据我们所学知识来分析,“温故”对神经系统来说意味着( )
A. 使神经中枢交替活动和休息
B. 寻求新的突破
C. 巩固已形成的条件反射
D. 使大脑得到休息
C
5. 每个人的反应速度不同。现有甲、乙、丙三位同学相互测定反应速度(如右图),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测试对象 第一次/cm 第二次/cm 第三次/cm
甲 25 24 23
乙 26 24 21
丙 24 22 20
A. 三位同学中反应速度最快的是乙
B. 该反射中的效应器主要是手指肌肉
C. 反应速度一般会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提高
D. 重复测试多次是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 (读图理解)肺牵张反射是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初生婴儿存在这一反射。右图为肺牵张反射弧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肺牵张反射属于_______反射。脑干的呼吸中枢是该反射的____________。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__。与肺牵张反射的反射类型相同的反射是_______________。
非条件
神经中枢
反射
膝跳反射
(3)图中a表示__________,效应器是 __________。写出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字母和箭头表示)。
(4)成年人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中____________的调控。
传入神经
呼吸肌
b→a→呼吸中枢→脊髓→c→呼吸肌
大脑皮层
7. 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帮助驾驶者在行车时做出一系列判断,甚至可以自主做决定来控制汽车的行驶。它与人类神经系统工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通过传感器→电路→行车电脑→电路→执行机械,形成“反射弧”。下列关于这个“反射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B
提升与迁移
A. 传感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B. 执行机械与“传入神经”相连
C. 行车电脑类似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D. 执行机械类似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8. (实验探究)条件反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某同学在学习了条件反射建立的有关知识后,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
①在鱼缸的中间加一块隔板,在隔板下面事先开一个洞,左边投饵室的小滑轮上悬吊一个饵料夹,鱼缸左侧悬挂一盏小灯泡。
②将饥饿一天的金鱼移入鱼缸内,让它熟悉环境1 h。期间开灯1~2次,金鱼对光没有明显反应。
③随后再开灯,在灯光刺激5~10 s后,由滑轮吊下饵料夹投放饵料,吸引金鱼游过孔洞取食,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强化训练2次。
④一段时间后,经过灯光和饵料的多次结合,即使只给灯光刺激,金鱼也会游过孔洞取食。
(1)根据李红的实验设计,她提出的问题可能是金鱼会对灯光的刺激形成______________吗?
(2)从神经调节的角度来看,由灯光刺激引起的金鱼游过孔洞取食属于__________反射;该类型的反射是在__________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______________的参与下形成的,完成此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__________。
条件反射
条件
非条件
大脑皮层
反射弧
(3)通过上述实验过程可以看出,使金鱼建立“灯光—游过孔洞取食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使灯光与__________反射多次结合。
(4)当手受到针的刺激后会发生缩手发射,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若该反射的传出神经受损,则人体____________________。
非条件
脊髓
有感觉无反射
9. 根据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条件反射的形成”的探究实验。
材料用具:6只健康活泼的、3个月大的同龄雏鸡,鸡饲料,摇铃,红布条等。
应用与实践
探究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6只鸡分为甲、乙两组,每组3只。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将两组鸡放在两个饲养条件相同的鸡舍中饲养。每当给乙组鸡喂食时,就摇铃,而给甲组鸡喂食时,不摇铃。6天后,将乙组鸡的腿上系上红布条,然后两组鸡混养在一起。注意观察,当摇铃时,两组鸡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摇铃时,乙组鸡做出取食反应,甲组鸡没有明显的取食反应。这说明鸡能对摇铃建立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