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1)兰亭集序
一、课内基础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死生亦大矣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对下列句子按句式类型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③列坐其次 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⑤当其欣于所遇 ⑥放浪形骸之外 ⑦悟言一室之内 ⑧不能喻之于怀 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⑩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⑨⑩/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⑧/②⑩/④⑤⑥⑦⑨
C.②⑥⑧/①⑦⑩/③④⑤⑨
D.①⑤⑧⑩/②③⑥⑦/④⑨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是晋穆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新君即位,一般情况下都改换年号,叫作“建元”。
B.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文中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上“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D.禊,一种祭礼,四月五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水,短短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两类,并形象地概括这两类人的生活内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字专练 写对写好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赞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繇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然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节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文本二:
夫学书之法,先于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节选自王羲之《启心章第二》)
8.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然A其B体C则D古E而F不G今H字I则J长K而L逾M制N语O其P大Q量R以S此T为U瑕。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赞”指赞叹、赞美,与成语“不赞一词”的“赞”意思不同。
B.“逮”指及、等到,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相同。
C.“间”指间杂、交杂,与《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的“间”意思不同。
D.“隐”指隐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的“隐”意思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评论王献之和子云的书法,认为他们的书法作品一个缺少创新,一个则缺少大丈夫的豪气,都是名不副实。
B.文本一认为王羲之的字,一点一划都极其工整,整体看,像云烟弥漫、玉露凝结,笔画似断实连,让人在游玩之余消除疲倦。
C.文本二认为如果笔画平直呆板,字写得像摆算盘珠子,上下前后方正整齐,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法。
D.文本二中,王羲之认为好的书法应该遒劲有力,还能使蒙昧的人逐渐感到心情顺遂,使博识的人更加通达开朗。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本一、二都谈到了魏晋书法家钟繇,各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课 (1)兰亭集序
1.B [A项喻:明白。C项修:高高的。化:自然。D项向:过去,以前。]
2.B [A项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C项动词,成为,变成/表示判断,相当于“是”。D项介词,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3.D [A项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士;少长,年龄小的人和年龄大的人。B项形容词作名词,大,大事。C项数词作动词,一,把……看作一样。]
4.D [①状语后置句,②省略句,介词宾语省略,应是“引以之为流觞曲水”;③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应是“列坐于其次”;④定语后置句,应是“大宇宙”“盛品类”;⑤状语后置句,“于所遇”作“欣”的状语;⑥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是“放浪于形骸之外”;⑦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是“悟言于一室之内”;⑧状语后置句,“于怀”作“喻”的状语;⑨定语后置句,应是“盛丝竹管弦”;⑩状语后置句,“于斯文”作“有感”的状语。]
5.D [“四月五日”错,应是“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
6.(1)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可是)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深远高雅的情思。(得分点:“觞”,喝酒;“畅叙”,痛快地表达;“幽情”,深远高雅的情思)
(2)(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得分点:“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虚诞”,虚妄荒诞;“妄作”,虚妄之谈)
7.(1)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2)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8.HNR
解析 句意:不过他的书法守古多而创新少,字体采取横势,长度超过了标准。大抵而言,这就是他的缺点。
9.D [A项两个“赞”分别为“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和“添加”。B项两个“逮”都是“等到”。C项“谗人间之”的“间”指“离间”。D项“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的“隐”指“痛惜、哀怜”。]
10.B [“一点一划都极其工整”错。由文本一“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可知,细观王羲之的书法点画精工,布局巧妙,有如烟浓露结,笔形似断而实连;又像凤飞龙绕,字体似斜而实正。]
11.(1)仔细地观察古往今来的书法家,精心地研究所有书法作品,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了!
(2)每写一个“戈”,如同百钧的力量拉开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如同从高高的山峰上坠下石头。
12.文本一谈到钟繇的书法特点,是为了突出王羲之书法的精巧自然。文本二陈述钟繇叱责学生宋翼,是为了说明写字时笔画不要平直呆板。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赞说:文字的产生,开始于中古黄帝时代,当时那些结绳记事和摹仿鸟兽之迹的原始文字,实在很不中看。商周以后,人们舍弃古朴的书法,极力追求华美的文字。大家铺纸运笔,争着以字体的华丽相标榜,以笔画的美丑相竞赛。到了钟繇、王羲之以后,书坛略有一些名家值得评论。钟繇虽然一时负有盛名,他的书法也的确高超绝异,但要说他尽善尽美,或许还有怀疑,至于说他笔画的粗细浓淡,字体的结构疏密,则有如霞飞云卷,毫无缺憾。不过他的书法守古多而创新少,字体采取横势,长度超过了标准。大抵而言,这就是他的缺点。王献之虽然具有他父亲的书风,但其书法很不新巧。看他字形的疏散瘦弱,恰像深冬的枯树一般;再看他的笔画过分拘束,犹如刻薄家庭饥饿的奴仆一样。萧子云出于近代,在江南很有声名,但他的书法只能说写得成字,没有一点男子汉的刚劲气势,一行一行就像春天的蚯蚓萦绕,一字一字恰如秋天的长蛇盘结;凭着这样的书法来扬名显声,岂不成了虚名吗!以上这几位书法家,都是名声超过了他们的实际。仔细地观察古往今来的书法家,精心地研究所有书法作品,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了!细观他的书法点画精工,布局巧妙,有如烟浓露结,笔形似断而实连;又像凤飞龙绕,字体似斜而实正。把玩它不觉厌倦,观赏它不识端绪,心中仰慕,手上临摹,我只是推崇王羲之一个人罢了。
文本二:
学习书法的方法,先要磨好浓墨,集中意念,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笔锋脉络互相连属,构思成熟了,然后才可落笔写字。如笔画平直呆板,一个字一个字像摆算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法,顶多不过会一些点画的写法而已。过去,钟繇的学生宋翼就曾经这样写字,钟繇严厉批评了他,使得宋翼三年都不敢见老师,遂即潜心改变笔法。每写一笔平捺,要有三次折笔;每写一笔竖画,要隐锋藏头;每写一个横画,如同天边层积的云彩;每写一个“戈”,如同百钧的力量拉开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如同从高高的山峰上坠下石头;每写一钩,其转折处如钢钩坚挺有力;每写一笔牵丝,要如万年的枯藤;每写一个纵捺,应如疾步奔走。形状好像惊蛇出水,激扬楚水之浪而成自然的纹理。书写像蜿蜒的虬龙,这是比喻它的妙处;像鸾凤徘徊,这是说它的英勇。运笔左摆右拨似惊雷掣电,这就是用笔的空灵神奇,一瞬间笔墨立见沉浮。笔端统摄铿锵的力量,这足以启发人们的意气,它能使蒙昧的人,逐渐产生同感;使博识的人,更通达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