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种树郭橐驼传》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8 11:4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种树郭橐驼传
一、课内基础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既然已,勿动勿虑
B.他植者虽窥伺效慕
C.不抑耗其实而已
D.若不过焉则不及
3.下列对加点词语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4.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吾又何能为哉
C.理,非吾业也 D.然吾居乡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柳屯田”,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B.柳宗元的留世诗文作品有600余篇。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所寄托;诗歌清峻恬淡,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C.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两位唐朝作家。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D.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种树郭橐驼传》写以种树为业的郭橐驼的事迹,并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进一步阐明治国之道。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保全树木的天性,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闪耀着“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2)《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讲述了种树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官府要求百姓抚育孩子和喂养禽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字专练 写对写好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仇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仇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昔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未可以训,元庆之可显宥于此矣。然而今倘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
(节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有删改)
文本二: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而元庆能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
(节选自柳宗元《驳复仇议》,有删改)
8.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
然A臣B闻C昔D刑E之F所G生H本I以J遏K乱L仁M之N所O利P盖Q以R崇S德。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家画一之法也”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两句中的“则”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B.“果以是示于天下”与“内惑于郑袖”(《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C.“法其可仇乎”与“其可怪也欤”(《师说》)两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D.“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与“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10.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到官员处告发了这件事。结果楚令尹说:“杀掉他!”楚令尹认为直躬对君主虽算正直但对父亲却属不孝,就判了直躬死罪。
B.孔子认为,父子之间有着最亲的血缘关系,如果父亲犯了罪,做儿子的应该为父亲隐瞒罪行;如果儿子犯了罪,做父亲的应该为儿子隐瞒罪行。
C.《春秋公羊传》中说父亲无罪被杀,儿子报仇是可以的;父亲有罪被杀,儿子报仇,这就是互相仇杀的做法,这种报复行为只会导致彼此仇杀不止。
D.《礼记》中说,对于杀父的仇人,做儿子的跟仇人是不共戴天的;对于杀害兄弟的仇人,遇见了就要马上与之搏斗,甚至不可以回家去取兵器再复仇。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未可以训,元庆之可显宥于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针对“徐元庆复仇案”,柳宗元认为陈子昂的处理方式存在什么错误,又有怎样的危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课 种树郭橐驼传
1.B [置:放下。过:多了。]
2.B [B项古今义均为暗中观察。A项既然:古义,两个词,已经,这样。C项其实:古义,它的果实。D项不过:古义,不是过多。]
3.A [①③④⑦是名词作动词,②⑧是名词作状语,⑤⑥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B [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省略句,“以(之)为”。C项判断句。D项省略句,“居(于)乡”。]
5.A [“柳屯田”是指北宋词人柳永。]
6.(1)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且孳长茂盛,只不过能顺从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
(2)假使有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却又养护得太过,担心得太多。
7.(1)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2)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3)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8.HLP
解析 句意: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
9.C [C项都是语气副词,难道。A项判断词,是/转折连词,却。B项介词,向/介词,被。D项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10.D [根据文本二中“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徐元庆杀死赵师韫是符合礼制的,而且他在杀了赵师韫后,又主动接受法律制裁,是个明达事理的人,这是从“礼”的角度分析的。A项与徐元庆杀赵师韫的情况截然不同,官员判罪是因为他没能尽孝,但柳宗元认为徐元庆是尽孝之人。B项认为应该亲亲相隐,与本文事件情况不符。C项根据文本二中“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可知,选项观点是与柳宗元的观点相悖的。D项柳宗元的观点就是根据《礼记》而来,故该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柳宗元的观点。]
11.(1)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不可以凭借它来教育人。徐元庆可以被原谅,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明显的。
(2)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
12.(1)错误:表彰和处死不应施加给同一个人,对于孝义双全的明理者不应判处死刑,会造成滥刑或败坏礼制。
(2)危害:令人们无所适从,不知正义的方向与避祸的方式;从长远来看,败坏礼制,不利于国家治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得以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自己捆绑着身体到官府自首。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催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徐元庆应该伏法。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徐元庆不应被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现在徐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道,教子属于仁德。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不可以凭借它来教育人。徐元庆可以被原谅,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明显的。现在如果认定徐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止国家的刑法,若为以后打算,(这样做)国家必定会多灾多难;那么对于徐元庆的过错,不能免除责罚。为什么呢?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徐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
文本二:
我听说,礼的根本作用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为了防止人们作乱。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采取的方式则不同,表彰和处死是不能同施于一人的。处死可以表彰的人,这就叫乱杀,就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表彰应当处死的人,这就是过失,破坏礼制太严重了。如果以这种处理方式作为刑法的准则,并传给后代,那么,追求正义的人就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想避开祸害的人就不知道怎样立身行事。
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没有犯法律规定的罪行,赵师韫杀他,只是出于他个人的私怨,而徐元庆能想方设法,要把利器刺进仇人的胸膛,坚定地以礼约束自己,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遗憾,这正是遵守和奉行礼义的行为啊。执法的官员本应感到惭愧,去向他谢罪都来不及,还有什么理由要把他处死呢?如果徐元庆的父亲确是犯了死罪,赵师韫杀他,那就并不违法,他的死也就不是被官吏错杀,而是因为犯法被杀。法律难道是可以仇视的吗?仇视皇帝的法律,又杀害执法的官吏,这是悖逆犯上的行为。应该把这种人抓起来处死,以此来严正国法,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
而且陈子昂的奏议还说:“人必有儿子,儿子必有父母,因为爱自己的亲人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局面靠谁来救呢?”这是对礼的认识太模糊了。礼制所说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伤呼号而又无法申告;并不是指触犯了法律,以身抵罪而被处死这种情况。现在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判断赵师韫杀死徐元庆的父亲和徐元庆杀死赵师韫,就合乎礼制了。而且,不忘父仇,这是孝的表现;不怕死,这是义的表现。徐元庆能不越出礼的范围,克尽孝道,为义而死,这一定是个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啊。明晓事理、懂得圣贤之道的人,难道会把王法当作仇敌吗?但上奏议的人反而认为应当处以死刑,这是滥用刑法、败坏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