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18~1920年,欧洲有两国的立法议会遭到解散,或不再行使职权。20年代,这个数字变成6国;30年代变为9国。“纵贯整个大灾难时代,政治自由主义在各地面临撤退,到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宝座之际,自由阵营败退之势更加剧了。”当时西欧( )
A.自由主义遭到普遍质疑 B.局部战争走向全面爆发
C.极权统治体制不断扩展 D.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2.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上宣称:“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
A.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C.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D.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3.某西方学者在其著作中说:英国“担心在德国失败后俄国将控制欧洲许多地方,只有想让苏俄代替德国的人才有资格谴责绥靖分子”如果必然要爆发战争,则必须把苏联也卷进去,否则到战争结束时苏联军队毫无损伤,而英德两国陷于崩溃,苏联就会统治欧洲”。该观点( )
A.肯定了英国外交政策的正确性 B.点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C.揭示了英国绥靖政策的出发点 D.谴责了苏联对德国妥协的态度
4.《联合国宪章》第103条规定,与第三方国家缔结的明显或至少表面上与《联合国宪章》抵触的条约,不仅是不可强制执行的,而且对这些国家来说也是无效的。这表明( )
A.联合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B.第三世界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C.多极化潮流遭遇严重挫折 D.美苏强化对全球事务的控制
5.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共同宣言,宣称“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他们意在( )
A.力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
C.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 D.强化美英间战时同盟关系
6.约翰·巴思的现代主义小说《牧羊郎加尔斯》中的主人公及其所爱者在回答“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时一律说:“又是,又不是。”由此可见,该文学作品( )
A.突出了故事情节的荒诞 B.表达了人们失落的情绪
C.描写了人物矛盾的心理 D.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7.1943年8月,美英在原子能研究领域进行全面合作达成协议,明确规定没有双方同意,不得与第三方交流任何有关原子能的情报。1944年6月,美英就控制钍和铀矿资源达成协议,双方成立“联合开发托拉斯”,到1945年已控制全世界97%的铀矿石和65%的钍矿。美英这一系列举措( )
A.彻底摧毁了法西斯国家的武器发展 B.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的关键
C.隐含战后遏制苏联实力发展的企图 D.使得垄断资本主义扩展到军事领域
8.二战时期,英国著名将领、军事专家富勒将军断言:“几乎可以肯定,不是因为俄国人的抵抗,尽管他们很顽强,或是气候对德国空军的影响挽救了莫斯科,事实是,德军前线的车辆陷入了泥泞中。”这一军事评述( )
A.夸大了气候因素对战争的影响 B.客观上指出了苏军获胜的关键
C.肯定了莫斯科战役的战略价值 D.侧面反映苏德两军的装备差距
9.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1934年、美国众议员欧内斯特·伦丁提出“失业保险议案”,要求国库支付救济金给所有18岁以上的被迫失业者。这些举措旨在( )
A.建立完善的福利国家制度
B.缓和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
C.维护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
D.改善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
10.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中,苏联政府决定出兵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第三国际书记季米特洛夫曾经声明: “西班牙不会成为苏维埃式的国家,而是一个反法西斯的左翼共和国,资产阶级的真正左翼力量也将参与其中。”这反映出此时苏联优先的战略目标是( )
A.塑造苏联的民主国家形象 B.反对法西斯势力任意肆虐
C.稳住英法,巩固集体安全 D.顺应国内民众的支援意愿
1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影片《救济中的爱》由于揭示了大萧条年代的黑暗而最初未能通过保守党政府审查,保守党还围绕丘吉尔进行英雄主义叙事,塑造“丘吉尔式神话”,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英国保守党此举试图( )
A.建构服务于自身的历史记忆
B.号召民众全心投入福利国家建设
C.利用多种手段打压敌对势力
D.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实现国家崛起
12.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知识分子对于进步主义、理性主义以及西方文明的看法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使得宗教在30年代到50年代间受到思想界的高度关注同,基督教主题与基督教视角重新被学术界重视。这一反映出西方思想界( )
A.初步对启蒙理性予以深刻的检讨 B.致力于西方文明的重建
C.意在通过宗教复兴缓解精神危机 D.保守反动倾向日趋明显
13.“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是亨利·卢斯于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美国与世界关系的命题。它强调美国必须要与所有民族分享“我们的权利法案、我们的独立宣言、我们的宪法、我们出类拔萃的工业产品和我们的技术。它必须是一种民有、民治、民享的国际主义”。该命题的提出( )
A.是“冷战思维”的典型表现 B.有助于二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构建
C.推动了两极格局的逐步形成 D.基于三十年代美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14.雅尔塔会议中,丘吉尔提出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斯大林基本上予以接受。在东欧问题和远东问题上,罗斯福也对苏联做出了让步。这表明( )
A.雅尔塔会议保障了世界各国的利益 B.雅尔塔会议保障了世界体系的稳定
C.雅尔塔体系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D.雅尔塔会议让英国获得了极大利益
15.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国的参战 B.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 D.核武器的诞生和使用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出洋考察宪政大臣戴鸿慈、端方等奏请效仿各国设立“万牲园”,次年该园建成,成为中国第一个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的前身、以邀宠慈禧太后。1931年8月,上海市教育局向市政府呈请创办动物园,“希望一方作学校直观教学时之材料,一方供各界业余后之观赏,借资消遣”。1933年,上海动物园对外开放,同年中国动物保护协会建立,后每逢动物节都会举办相关活动,宣传保护动物的意义。1937年10月,上海动物园园中动物除较少部分转移至租界或安全区外,其余均死亡。直至1949年,上海动物园仍无重建消息。
——据朱英《上海动物园:近代中国娱乐与社会教育的新设施》
材料二 1882年日本第一家动物园上野动物园建立,政府希望通过动物展览让民众明白“文明与野蛮”的划分。19世纪90年代后,上野动物园引入大量海外动物,如中国东北的骡子、猫科动物等,从战场退役的军马、军犬也成为展示的重要内容。1943年,东京遭遇美军轰炸,为防止动物外逃,大象、狮子、狗熊等凶猛动物遭到屠杀。上野动物园强调这些动物是“为国家而牺牲”,并为其举行“慰灵祭”,号召民众继续投入战争为国服务。
——据[美]伊恩 J·米勒《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
材料三 1949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动物园,并陆续从苏联、民主德国、尼泊尔、印度等国接受或换得国外物种进行展览,吸引着市民游客前来观赏。同时,北京动物园从北京农业大学等聘请人员对野生动物的饲料、饲养管理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和探索。1972年,为答谢美国将两头麝香牛赠送给中国,北京动物园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改革开放后,上海动物园,广州动物园等快速发展。1983年底,全国各地相继建成的动物园共135处。1990年后,以大熊猫繁育研究为代表的跨国动物园科研合作日益频繁。
——据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园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日近代动物园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中日两国动物园发展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动物园事业发展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中国军队及装备损失严重,国民政府随即向苏美英法等大国寻求帮助,希望它们能提供各类武器装备,但只有苏联积极表态,许以用贷款方式向中国供应军事物资和人力支持。为确保安全,抗战初期包括运输军事物资和派遣所需人员在内的整个援华行动均是在代号“Z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并由“Z小组”主持与之相关的所有工作。1941—1944年期间,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特别是苏德战争的爆发,为全力对付西线,保证远东防线不受侵犯,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停止了对华援助,并与日本法西斯划分在华势力范围,这限制了日本,但也给日本加速“南进”提供了条件。这种政策直接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紧张和倒退,间接地加速了美蒋联合的步伐,在客观上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摘编自易新涛《1941—1944年苏联对华政策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对华政策发生逆转带来的危害。
18.【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国民政府派遣,梅汝璈于1946至1948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审判日本战争罪犯。1948年4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入量刑阶段。十一国法官在是否判处日本战犯死刑的问题上意见产生分歧。东京法庭有法官11人,对每一被告的量刑需要至少6票,凡本国已废除死刑的法官,自然不愿意投死刑票。中国法官梅汝璈认为:土肥原贤二和松井石根两战犯,双手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若不能严惩,绝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整整一个星期,梅汝璈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日夜与各国法官磋商,花了许多心血,费了无数口舌,最后以6票对5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对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7名首恶处以绞刑的严正判决。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梅汝璈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作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观点
起点 主要的主张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7年七七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 国际上大部分学者
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 部分欧洲学者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部分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部分欧美学者
——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反思》等材料二 传统观点认为,正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苏德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之前处于绝对优势的纳粹德国在战役中元气大伤,而苏联则是乘势而上,不断取得重大战役的胜利,为最终打败纳粹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从世界意义上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坚定地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同意1943年是二战进入根本转折的一年,但他更强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并未明确上升到二战转折点的高度。英国人似乎也不太同意这一论断,著名史学家查尔斯·富勒就曾指出:“阿拉曼战役是为保卫盟国利益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陆战。”这无疑是把阿拉曼战役视为二战的转折。另一位英国学者H·鲍德温在《胜败之战》中,更是列举出了十几个二战的转折点,涵盖了二战的各大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其中之一。近几年,俄罗斯的学者也开始对这一观点表达不同看法。
历史学家安.尼……梅尔察洛夫就认为二战的转折不可能在某一次战争中完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认为之前的莫斯科保卫战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转折的继续。
——摘编自高强《被误读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不同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不同观点并给出合理解释。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欧洲有两国的立法议会遭到解散,或不再行使职权。……到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宝座之际,自由阵营败退之势更加剧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及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受世界局势的影响自由民主遭到重创,而极权统治体制却在不断扩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的顿挫,即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不是自由主义,排除A项;局部战争走向全面爆发与材料所述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欧的极权统治体制,未体现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依据材料“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并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局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九一八事变的世界意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是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军部法西斯专制建立,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排除C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只有想让苏俄代替德国的人才有资格谴责绥靖分子”“必须把苏联也卷进去,否则到战争结束时苏联军队毫无损伤”等信息可知,英国的绥靖政策出发点之一是防范苏联,维护自身利益,把苏联拖入战争,C项正确;材料只是揭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并没有肯定它,排除A项;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而非绥靖政策,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谴责了苏联对德,国妥协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从材料看到,凡是与《联合国宪章》有抵触的条约,不仅是不可强制执行的,而且对这些国家来说也是无效的,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注意维护自身的权威,A项正确;第三世界基本权益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材料主要表述的是《联合国宪章》的权威性,排除B项;材料是对于《联合国宪章》权威性的描述,没有涉及多极化,排除C项;材料《联合国宪章》中没有提及美苏对全球事务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8月(英国和美国)。根据题干时间1941年可知,其所述史实出现在二战期间,再结合“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可知,在法西斯侵略之下,许多弱小国家被吞并,基于此,美国和英国为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宣称尊重世界各国自由选择其政权模式、恢复各国民族自治的权利,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A项;《联合国宪章》是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结束时在旧金山签字的,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后,美英成为战时同盟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由材料可知,《牧羊郎加尔斯》中的主人公及其所爱者无法定位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这反映出该文学作品塑造了具有矛盾心理的人物形象,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小说的情节设计,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的失落情绪,排除B项;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排除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20世纪40年代的美英。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两国在研究原子弹出于打击法西斯势力以赢取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在为战后布局,特别是针对苏联发展核武器,美英达成了保密协议,因此,隐含着遏制苏联的企图,C项正确;“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的关键应该是反法西斯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非使用原子弹的结果,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涉及垄断资本主义,更未提及垄断资本主义扩展到军事领域,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世界)。据材料可知,题干中英国将领罔顾事实,刻意强调德国侵苏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天气,而不是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这显然夸大了气候对战争的影响,本质上看还是英国人一贯的傲慢主义和对苏联人的轻视和不屑,毕竟如果不是法西斯是当时主要矛盾,英国人对共产主义的敌视和反对才是他们对苏联的真实态度,A项正确;材料主观意识明显,并未客观指出苏联军队的胜利关键因素,排除B项;莫斯科战役的战略价值本身并不是英国将军讲话的核心要义,且材料语境中的莫斯科指的是苏联政权而不是莫斯科战役本身,排除C项;材料讲话并未不是为了研究分析苏联和德国军队的装备差距,曲解了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1934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失业救济金,组织失业者进行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提出“失业保险议案”,由国库支付救济金给被迫失业者,这些举措目的是缓和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B项正确;建立完善的福利国家制度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这些举措目的是缓和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当时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有阶级差别,这些举措根本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而不是维护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排除C项;据材料“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金”可知,这些举措会加剧财政赤字,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1939(苏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苏联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但不想让英法等国认为苏联是要改变西班牙的国家性质,苏联希望英法认为苏联的援助是反法西斯的,目的是为了稳住英法,巩固集体安全,C项正确;A项为无关项,材料不涉及苏联的国家形象,排除A项;苏联优先的目标是为了稳住英法,排除B项;D项“国内民众”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对大萧条的社会记忆不仅影响着英国政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国的战时动员及其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因此,塑造“丘吉尔式神话”以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这反映出英国保守党意在建构服务于其政治利益的大萧条记忆,A项正确;此时英国的主要任务是反法西斯,而不是福利国家建设,排除B项;塑造英雄形象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并不是打压敌对势力,排除C项;英国已经实现了国家崛起,塑造英雄形象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抗和稀释大萧条记忆,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知识分子对于进步主义、理性主义以及西方文明的看法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使得宗教被高度关注,这是因为20世纪30-50年代西方国家受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打击而陷入空前的精神危机,由此导致西方思想家对进步主义和启蒙理性的反思和质疑,从而使得宗教受到思想界的高度关注,C项正确;在这之前的浪漫主义运动就已经对启蒙理性进行了反思,所以初步检讨不恰当,排除A项;致力于西方文明的重建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保守反动的倾向,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亨利·卢斯于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美国与世界关系的命题是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法律、政治和经济产物,这有助于二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构建,B项正确;亨利·卢斯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的关于美国与世界关系的命题,这时冷战尚未出现,排除A项;两极格局是二战后逐步形成的;排除C项;30年代美国经济发生严重的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丘吉尔提出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斯大林基本上予以接受。在东欧问题和远东问题上,罗斯福也对苏联做出了让步”可知,苏联、美国、英国为了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不惜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会议所达成的协议及之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C项正确;雅尔塔会议保障了世界各国的利益说法绝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雅尔塔体系下,世界仍有局部热战,并未保障世界的稳定,排除B项;雅尔塔会议上是各国的利益交换,无法断定是英国获得了极大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世界)。结合所学知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共同的团结战斗,C项正确;美、苏两国参战是二战结束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从反法西斯国家找原因,排除B项;核武器的诞生和使用只在日本使用,而且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中国特点:动物园的建立受到西方动物园的影响;最初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邀宠;动物园的运营较差;长期得不到发展。日本特点: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民众;动物种类较多;将动物园与政治事件相联系。中国背景:清末新政的影响;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不能为动物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日本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2)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推动中国野生动物相关科学发展;拓展了外交手段;推动了跨国科研合作。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日本)。中国特点:据材料“1906年,出洋考察宪政大臣戴鸿慈、端方等奏请效仿各国设立‘万牲园’”可知,动物园的建立受到西方动物园的影响;据材料“成为中国第一个动物园——北京动物园的前身、以邀宠慈禧太后”可知,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邀宠;据材料“1937年10月,上海动物园园中动物除较少部分转移至租界或安全区外,其余均死亡”可知,动物园的运营较差;据材料“直至1949年,上海动物园仍无重建消息”可知,长期得不到发展。日本特点:“政府希望通过动物展览让民众明白‘文明与野蛮’的划分”可知,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民众;据材料“9世纪90年代后,上野动物园引入大量海外动物,如中国东北的骡子、猫科动物等,从战场退役的军马、军犬也成为展示的重要内容”可知,动物种类较多;据材料“1943年,东京遭遇美军轰炸,为防止动物外逃,大象、狮子、狗熊等凶猛动物遭到屠杀。上野动物园强调这些动物是‘为国家而牺牲’”可知,将动物园与政治事件相联系。
中国背景:据材料“1906年,出洋考察宪政大臣”可知,清末新政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1937年至1949年,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不能为动物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日本背景:据材料“1882年日本第一家动物园上野动物园建立,政府希望通过动物展览让民众明白‘文明与野蛮’的划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据材料“1943年,东京遭遇美军轰炸”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据材料“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动物园,并陆续从苏联、民主德国、尼泊尔、印度等国接受或换得国外物种进行展览,吸引着市民游客前来观赏”可知,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据材料“北京动物园从北京农业大学等聘请人员对野生动物的饲料、饲养管理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和探索”可知,推动野生动物相关科学发展;据材料“1972年,为答谢美国将两头麝香牛赠送给中国,北京动物园将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作为友谊大使赠送给美国”可知,拓展了外交手段;据材料“全国各地相继建成的动物园共135处。1990年后,以大熊猫繁育研究为代表的跨国动物园科研合作日益频繁”可知,推动了跨国科研合作。
17.(1)变化:由援华抗日变为疏华联日。原因:欧洲战局的日益紧张;苏德战争的爆发;减轻西线作战的压力;确保远东防线不受侵犯。(答出4点即可)
(2)危害:为日本加速“南进”提供了条件;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紧张;加速了美蒋联合的步伐;给中国革命带来不利影响。
【解析】【小题1】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保证远东防线不受侵犯,苏联对华政策迅速发生逆转,停止了对华援助,并与日本法西斯划分在华势力范围,这限制了日本,但也给日本加速“南进”提供了条件”可知,苏联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变为疏华联日。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由于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可知,欧洲形势的日益紧张;根据材料“特别是苏德战争的爆发”可知,苏德战争的爆发;根据材料“为全力对付西线,保证远东防线不受侵犯”可知,减轻西线作战的压力并且确保远东防线不受侵犯。
【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给日本加速‘南进’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日本的“南进”,侵略中国;根据“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紧张和倒退”可知,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紧张;根据材料“加速了美蒋联合的步伐”可知,加速了美蒋联合的步伐;根据“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可知,给中国革命带来不利影响。
18.(1)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日本法西斯犯下了滔天罪行;梅汝璈本人的法学修养。
(2)不畏强权,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据理力争,宜传中国战场的抗日贡献;公布日军暴行证据,将首批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对国际法的发展和维护国际正常秩序发挥了历史性的贡献。但由于中国国力尚弱以及美国等国的纵容,日本法西斯战犯没有得到彻底的审判。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中国)。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国民政府派遣,梅汝璈于1946至1948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审判日本战争罪犯”可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日本法西斯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材料“中国法官梅汝璈认为:土肥原贤二和松井石根两战犯,双手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若不能严惩,绝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整整一个星期,梅汝璈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日夜与各国法官磋商,花了许多心血,费了无数口舌,最后以6票对5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对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7名首恶处以绞刑的严正判决”可知,梅汝璈本人的法学修养。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法官梅汝璈认为:土肥原贤二和松井石根两战犯,双手沾满中国人民的鲜血,若不能严惩,绝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整整一个星期,梅汝璈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日夜与各国法官磋商,花了许多心血,费了无数口舌,最后以6票对5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对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7名首恶处以绞刑的严正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畏强权,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 据理力争,宜传中国战场的抗日贡献; 公布日军暴行证据,将首批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 对国际法的发展和维护国际正常秩序发挥了历史性的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国国力尚弱以及美国等国的纵容,日本法西斯战犯没有得到彻底的审判。
19.(1)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不同观点反映的是对历史的看法和对历史的解释的明显不同,且时间跨度大,起点时间、国别、事件均不同。国际上大部分学者认为是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这是传统的影响比较大的观点。依据观点主张者的地域、国籍存在基本多种不同观点,部分中国学者认为起点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或1937年的七七事变,主要基于中国抗战为开端,因为中国是二战中东方战场的主战场,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久、付出代价大、做出贡献大等缘故,包含六年的局部抗战和8年的全面抗战,共计14年抗战。欧洲学者认为是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主要基于西欧的角度和立场。部分苏联和俄罗斯学者则认为是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以苏联参战为标志,使苏德战场成为欧洲主战场。部分欧美学者认为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主要站在二战规模达到最大以及美国的参战的角度。(意思相近,可适当给分)
(2)概括: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众多,斯大林格勒战役仅是其中之一;二战的转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间既包括胜利也包括失败。(意思相近,可适当给分)
解释:出现上述不同观点主要受传统认识,研究者所掌握的史料,研究角度与方式,研究者的国家、民族立场以及史学研究等的影响(答中4点既可得满分,意思相近,可适当给分)
【详解】(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期间(世界)。认识:根据材料一“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观点:起点: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主要的主张者:国际上大部分学者”得出:国际上大部分学者认为是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这是传统的影响比较大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观点:起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或1937年七七事变,主要的主张者:部分中国学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依据观点主张者的地域、国籍存在基本多种不同观点,部分中国学者认为起点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或1937年的七七事变,主要基于中国抗战为开端,因为中国是二战中东方战场的主战场,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久、付出代价大、做出贡献大等缘故,包含六年的局部抗战和8年的全面抗战,共计14年抗战。根据材料一“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观点:起点: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主要的主张者:部分欧洲学者”得出:欧洲学者认为是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主要基于西欧的角度和立场。根据材料一“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观点:起点: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主要的主张者:部分苏联和俄罗斯学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部分苏联和俄罗斯学者则认为是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以苏联参战为标志,使苏德战场成为欧洲主战场。根据材料一“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观点:起点: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主要的主张者:部分欧美学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部分欧美学者认为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主要站在二战规模达到最大以及美国的参战的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不同观点反映的是对历史的看法和对历史的解释的明显不同,且时间跨度大,起点时间、国别、事件均不同。
(2)本题是特点、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期间(世界)。第一小问概括:根据材料二“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得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根据材料二“斯大林同意1943年是二战进入根本转折的一年,但他更强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得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根据材料二“著名史学家查尔斯·富勒就曾指出:‘阿拉曼战役是为保卫盟国利益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陆战。’这无疑是把阿拉曼战役视为二战的转折。”得出:阿拉曼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根据材料二“另一位英国学者H·鲍德温在《胜败之战》中,更是列举出了十几个二战的转折点,涵盖了二战的各大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其中之一。”得出:二战的转折点众多,斯大林格勒战役仅是其中之一;根据材料二“历史学家安.尼……梅尔察洛夫就认为二战的转折不可能在某一次战争中完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得出:二战的转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间既包括胜利也包括失败。
第二小问解释:根据所学知识从传统认识、研究角度等方面可归纳为:出现上述不同观点主要受传统认识,研究者所掌握的史料,研究角度与方式,研究者的国家、民族立场以及史学研究等的影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